标题 |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学习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李大钊生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到今年的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2周年了,八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党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 。 今天,我们学习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动人事迹,大家齐读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 可以从下列内容检查: 生平、事迹、释题、课文内容、人物分类等。 步骤: 1、生交流怎样预习。 2、生谈预习的内容。 三、自读求知 1、再读课文,提出要求: ⑴ 自由朗读。 ⑵ 边读边想边画边标记。 2、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预计学生可能有下列收获: ⑴ 内容方面的理解: ① 通过读有关局势紧张的部分,理解了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 通过分析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体会出李大钊沉着镇定,坚贞有屈、忠于革命。 ③ 通过读有关于对敌人的言行描写,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心虚。 ④ 通过读亲友的言行,理解亲友的害怕、机智等。 ⑵ 写法方面的理解: 理解敌人凶残,衬托出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无畏;敌人心虚缘于李大钊同志的勇敢镇定;亲友的害怕衬托出李大钊同志的从容不迫;亲友的机智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 ⑶ 随机引导学生: 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理解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四、讨论 大家可能发现这节课老师没有板书,谁能帮老师写一写。小组讨论,老师找学生上黑板板书,并说明原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李大钊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李大钊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李大钊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六、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 预计可能出现这样的作业: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写读后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等等。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前几天参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联合举办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做一反思: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本着从本班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正确有关重点词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钊、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平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教师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读词语──书籍 抽屉 严峻 散步 勉强 披散 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 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 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 被捕后 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七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教师:你读读2~6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句子:军阀张作霖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只好烧”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表面上写工作忙,那怎么看出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重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了。) 教师:为什么? 教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作这份选择他容易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教师:你在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体朗读第七段。 第二教时 教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交流: 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 教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 (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教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 、沉着。) 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27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7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 教师:再读读22段第一句话和27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27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 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 (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教师: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钊逝世80周年,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轮回,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评析】 人教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老课文选入其中,周济部长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蒋老师做到了。蒋老师的课非常沉着从容,因为她被对教育的爱感动着,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她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学智慧,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蒋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处理“被捕时” 段落,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场要作出准确的调控,比如学生会了不要讲,教师自己不懂的不要讲,讲了后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要讲。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一幅图 师:大家还记得这幅画面吗? 生:记得。 [反思:为什么没让学生说这幅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只是问学生记得吗?学生只是轻飘飘地说记得,根本没引起思考。] 师:它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幅画面,这是1938年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情景,这个孩子眨眼间成为了孤儿,这是旧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当时人们处于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的压迫之下,家园被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下面,我们通过一幅幅图画来感受一下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 大屏幕出示4幅旧中国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图画。 师:许多人有家不能回,沦落为乞丐,可以说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反思: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通过画面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画面时,配上音乐会不会效果好些?] 师:有这样一个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共产党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李大钊 [反思:这句话不准确,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李大钊,而不能是了解了李大钊,既然是已经了解了,为什么这节课还要来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李大钊,了解李大钊,来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师指导“忆”字书写: 大家来看这个“忆”字,左竖点、右斜点中间是一个垂露竖,离左竖点远,与右斜点交叉,交叉处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本文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李星华曾多次对他的妹妹这样讲到: 大屏幕出示: 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经常向妹妹讲:“父亲永远爱我们,可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要比妻子、儿女、个人的安危重一千倍、一万倍!” 老师读。 师:在我们课文中,李星华同样告诉我们,在父亲的心中,革命事业占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是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些呢?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 交流: 师:很多同学已读完,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22自然段。 大多数同学同意。 师:大多数同学说22自然段,我们来看22自然段说什么? 指名一生读22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22自然段: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相信革命会怎样? 生:必胜。(只有寥寥几个同学说出。) 师:也就是说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心。 板书:必胜 师:正是由于父亲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才支撑着父亲在敌人的抓捕前不慌不忙。 [反思:为什么把父亲在敌人抓捕前的表现说给同学们,这样学生没有一点读书的欲望了,因为心中没有任何疑问了。]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面对敌人的抓捕这一段。 大屏幕出示读书要求: 默读8-12自然段。 用横线划出面对敌人抓捕时,“我”的表现,用曲线划出“父亲”的表现,并用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边默读,边勾画批注。 交流: 师:先说“我”的表现。 生:12自然段 师:读出来 生读 师:还有吗?这上面也有,这是谁的语言? 生:“我”的。 师:读 生读第9自然段。 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我”的表现: 生:恐惧 生:惊慌失措 那么,我为什么会惊慌失措、恐惧呢? 生:读第8自然段。 师:你觉得这样一幅场面,让我感到惊慌失措,也就是这样一幅场面,让我感到可怕,感到危险。 师板书:危 师:父亲的表现呢?谁来读? 一生读。 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他读出了父亲当时表现,体会得比较深。 还有么? 生:从容不迫。 师:我读这一段时,我的感觉是临危不惧,同学们说从容不迫,可以。 [反思:教师引导过于狭窄,预设过于死板,应该依据学生的回答来定。] 教师板书:临危不惧(从容不迫) 父亲为什么会临危不惧呢? 师、生: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着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思:只有些许学生说出,这个问题有跳跃性,铺垫不够,学生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学生在猜老师的答案,所以一开始提这个问题时,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造成这句话只是孤零零置于此处。其实应该让学生放开说,为什么会临危不惧?] 师过渡:被捕后,十几天在法庭上,我与父亲在法庭上见了面,此时,父亲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19自然段: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指名一生读。 生读得吞吞吐吐 师:读书时,身体站直了,气出来就特别顺。 该生继续读:“灰布旧棉袍”读破了。 师:比刚才好一点了,跟着我读。 师领读 生跟读该句。 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同学们来看被老师标出红色的部分。 指名一生读。 师:你想到了,可能在这十几天中,会发生什么事?生纷纷说受到酷刑。 师:受到酷刑,也许会怎么样? 生说不到位。[反思:说明这个问题提的针对性不强。] 师:你能想象到父亲受酷刑是什么样的? 一生:敌人拿鞭子抽 一生:敌人拿烙铁烙 一生:敌人让他坐老虎凳 [反思:学生虽然说出了一些酷刑的名称,但是总觉得他们说的轻飘飘的,想象不深,体会不够。] 那么,我们来看事实是怎样的? 大屏幕出示李大钊被捕后遭酷刑的事实: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多次被审讯。敌人用尽了种种酷刑、威胁,把竹签扎进李大钊同志的指甲缝里,最后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始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一生读。 师:刚才我们想到了敌人用鞭子抽,烙铁烙,可我们万万没想到敌人竟会用竹签扎进李大钊同志的指甲缝里,最后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十指连心,我听到了同学们发出惊奇的感叹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敌人真是太残忍了。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无言。 [反思:我觉得刚才我说的太多了,把学生想说的,比如:敌人太残忍之类的话说完了,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说些什么,或者是我应该让学生把想说的内容写下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给懒惰学生一个压力。] 师引导: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始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两个始终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生:李大钊特别伟大,敌人剥去了双手的指甲,他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反思:这个学生说的特别好,但是其他学生的思维似乎没有怎么活跃,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在草稿纸上也先写一写,再交流,这样学生体会的可能更深些。] 师:是什么在支撑着李大钊? 生齐说: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思:其实不一定非得让学生说出这一句,可以各说各的体会,比如:对自己理想的坚持,或者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等等,这样与学生自身也有联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引发对文本的共鸣。教师想以此句作为文本的文眼,可以在学生充分说过之后,教师点明此句即可。不然的话,学生思考的不是对文本的感受,而是老师脑子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师:此时此刻,站在法庭上的父亲是经受了严刑拷打后的父亲,但他依然平静。 让我们再次来到法庭上,再来看一眼父亲,那个受过严刑拷打的父亲。让我们来接读这一部分,破折号前,老师来读,破折号后同学们来读,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准备。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依旧穿着—— 他那件旧棉袄 可是—— 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看到了,他的长头发—— 乱蓬蓬的。 我看出来了,母亲也看出来了,父亲已经—— 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可他的脸上的表情却—— 平静而慈祥。 我忍不住喊出声—— 爹! 母亲—— 哭了 妹妹—— 也跟着哭起来了。 而父亲只是—— 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 安定 非常—— 沉着 因为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思:观察同学表现:学生准备不认真。接读时,发现课件中“眼镜”错写成“眼睛”了,学生笑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 师:正是父亲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使得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动摇,在亲人的哭喊前不忧伤,更在敌人的绞刑架下慷慨演讲,从容就义。 大屏幕出示李大钊慷慨演讲,从容就义的资料: 面对绞刑,李大钊同志神色未变,从容地首先走上绞刑台。他要求讲话,敌人不允许,他就大声叫喊,“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准备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继续唤起民众。 但是执行的人蛮横地向他脸上挥拳,并把他推进一个发亮的金属制的长方形架子中,架子的上边正中有一个小圆圈正卡在颈中,旁边有一把柄,刽子手握住把柄,逐渐绞下去,直到舌头吐出,眼睛流出血。刽子手松开把柄,将李大钊拖出,围绕刑台走了一圈,然后用冷水往李大钊脸上喷,等他苏醒过来,又开始第二次绞刑,共继续了三次,施行长达40分钟之久。 师:在这倍受折磨的40分钟,在这生不如死的40分钟,是什么支撑着李大钊? 生齐说: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师:正是有了无数像李大钊这样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再一次用读来追忆父亲——李大钊。 准备好了么?相信通过这次的朗读,会对李大钊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师生接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依旧穿着—— 他那件旧棉袄 可是—— 没戴眼睛。 我看到了,看到了,他的长头发—— 乱蓬蓬的。 我看出来了,母亲也看出来了,父亲已经—— 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可他的脸上的表情却—— 平静而慈祥。 我忍不住喊出声—— 爹! 母亲—— 哭了 妹妹—— 也跟着哭起来了。 而父亲只是—— 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 安定 非常—— 沉着 因为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 他毫不动摇 面对亲人的哭喊时—— 也不忧伤。 而且在敌人的绞刑架下—— 慷慨演讲、从容就义。 他要用“安定”“沉着”来影响亲人,使亲人—— 化悲痛为力量 使敌人想通过他亲人的忧伤来软化他的意志,动摇他的信念的阴谋—— 不能得逞! 他要用生命最后一刻的演讲来继续唤起民众—— 与反动军伐做斗争! [反思:这一次朗读感觉学生进入了状态。] 师:这就是父亲,一个临危不惧的共产党员。这个日子是1927年4月28日。 师分别把“1927年4月28日”板书在黑板左右两边。 师:父亲的被难日,在文中开头、结尾分别出现,这样出现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向我们表明着什么? 生不约而同都去读书。 [反思:很有趣,没有让学生读书,可是全体学生都去读书、思考,看来,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一点很重要。] 生: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牢记在心。 [反思:看来,学生确实是思考了] 师: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告诉我们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牢记在心。其实这个日子不光记在李星华心中,更记在全中国人的心中。 [反思:仅停留在记住这个日子,落脚点太低了,应该让学生记住的是李大钊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的伟大精神,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并结合自己的理想,学习李大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伟大精神。] 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关于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来了解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品质。 教学反思: 解读 问题 思维 最近,经常一直在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对照自己的课堂,总觉得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过于幼稚,之所以说幼稚,是因为所提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即可张口回答,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进而造成思维懒惰。 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划出描写李大钊的句子,并用一个词来概括。许多学生划出句子后,不假思索地就写出来“不慌不忙、镇静、从容不迫”,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行深阅读,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过于幼稚,不具备挑战性,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的兴趣。 而在这节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迫切读书、思考的欲望,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1927年4月28日,在文中开头与结尾分别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在读书时,根本没注意这一点,这个问题对他充满了挑战性,教师不要求他去读书,他主动地去打开书,去思考,去找寻答案,正所谓: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通过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应源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关注最多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那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课内外拓展上,也只是从这一点进行拓展,而忽略了文本中李大钊是作为父亲,正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忽略了作者对在法庭上见到的,那个受过酷刑的父亲的描写极为简略之处。如果我没有忽略这个地方,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对受过酷刑的父亲的外貌,如此轻描淡写的描写?你们在读书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一点呢?这样肯定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看来,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真的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们需要向名家学习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向名家学习他们对文本进行的深入准确的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重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阅读教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应是我、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如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 “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与文本对话需要我和学生的情感投入,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3、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4、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5、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者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品德,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知识要求: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加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入人物内心世界。 3、能力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4、加强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现在请你们静静的欣赏。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同学们,你们是否会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本单元导读,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我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我大致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回答:本文作者是谁?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事情?作者回忆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简介李大钊、了解背景;介绍作者: 1、简介李大钊。 同学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有李大钊烈士的陵园,这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而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ppt)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那么,李大钊同志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受到中共中央这么高的评价呢?对于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当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你们可能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资料,我想,对同学们一定有帮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资料。(ppt) 2、介绍作者: 作为李大钊的女儿,在父亲被害后,李星华很悲痛。她写下了这些文字,既寄托了自己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同时对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于本文作者,也有一段资料,请同学们读读这段文字。(ppt)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怀念革命先驱李大钊。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归纳: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ppt) 2、指名归纳,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 3、那根据这个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应该怎样分?谁来说说? 第一部分:(1) 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2-7) 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部分:(8-17) 父亲不幸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18-29) 与父亲在法庭上见的最后一面。 第五部分:(30-32) 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的悲痛情形。 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文中那几个部分是集中回忆父亲的?(2、3、4、)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部分内容,用“﹌”划出描写李大钊的句子;用“_”划出描写敌人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我的句子。 3、认真、自由朗读描写李大钊的句子。读完后说说:你通过对这些句子的阅读理解,李大钊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李大钊先生不仅是一位平凡、慈爱、可亲的父亲,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说明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胸怀,表现出革命者坚定不移、革命到底的豪迈气概! 板书:慈爱可亲的父亲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5、是什么力量使得李大钊不惜献身、初衷不改?指名说。 师小结:理解的非常好!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因为他坚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体现出他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板书: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六、体会写作方法与表达特色。 1、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1)课文二——四部分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光辉形象,让我们禁不住对老一辈革命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作为他的女儿,李星华不光对父亲充满了敬意,同时也有深切的怀念与哀痛。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一与最后三个自然段。读完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说。 (2)、作者在这前后两部分中强调了哪一天?这种表达方法在写作上叫什么?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用意是什么?(这样写还能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2、体会对比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我解决,布置同学们愿不愿意? 首先,我要问:你们感知到的李大钊先生的光辉形象,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的描写体会到的?(描写李大钊的句子)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让你觉得让李大钊先生形象更伟大的其他的描写?(敌人、我)那这在写作上又称——(对比)。在本文中,采用对比的写法,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处?(更加突出李大钊先生的高大、革命者的大无畏、坚贞不屈) 3、 师小结: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文章按时间的顺序,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还运用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场景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七、升华感情、朗读全文。 1、同学们,在此老师再给你们补充一小点资料,请细听:李大钊烈士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处死的,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他们对李大钊实行“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四十分钟。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完整的读读课文,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切怀念吧! 八、布置作业。(ppt) 1、解释下列词语。 被难日—— 会意—— 一拥而入—— 2、标画并抄写文中你认为感人的句子。 板书: 10 十 六 年 前 的 回 忆 李 大 钊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法庭上 慈爱可亲的父亲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有时候在头脑里总是有点混乱,上上课,就茫然了。 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第二课时边读课文边浅显的提问,我的目的是为下节课打基础,课时课堂容量就没有了,更加体现不出高效来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的文章。当时,正值她的父亲遇难16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他的血不会白流,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法。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电视机、录音机。 2、学具准备:查阅李大钊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 1、谈话:课前要求大家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谁能把你查的资料介绍一下? 2、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3、启示:请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二、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阅读要求: ⑴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⑵ 课文除开头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合适? ⑶ 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并与同桌相互交流。 2、检查初读情况。 归纳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学生质疑问难。 三、品析课文 1、读文思考: ⑴ 从文中哪儿能体会出李大钊终于革命事业的精神? ⑵ 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里? 2、讨论、交流。 3、分组讨论交流。 4、配乐指导朗读。 5、集体交流: 朗读了重点句后,你想说些什么? 6、指名读开头、结尾体会写法: ⑴ 指名读第一节: 理解“被难日”意思? ⑵ 自由朗读结尾段: 想想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前后照应? 四、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用了哪些事例要表现李大钊怎样的品质? 2、学完课文,谈谈你的感受?从中受到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练读使自己感动、产生敬仰之情的句子。 2、交流: 结合具体语句,先说说为什么使你产生敬仰之情,再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 3、再现李大钊光辉形象: ⑴ 角色朗读法庭受审一段,要求通过语调表情和动作表演,再现李大钊与亲人诀别的场面。 ⑵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 二、研究写法 1、讨论: “前后照应”的特点是什么? 2、出示句子,从文中找出与它照应的句子。 3、讨论交流。 三、小练笔 1、出示一篇短文,独立阅读,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集体交流讨论,体会写作的好处。 四、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 ⑵ 组织一次“民族魂──我说心中的英雄”主题会,再把这次活动写下来。 2、选做题: 选读课文阅读中的文章,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态度坚决 被捕中 沉着冷静 坚贞不屈 牺牲时 安静沉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一、看拼音写词语 pì jìnɡ shū jí chōu tì jù liè ( ) ( ) ( ) ( ) mián páo jú shì cí xiánɡ yán jùn ( )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四、选词填空 关于 尽管 除了 为了 按照 1.( )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2.( )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 3.( )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假期里,( )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 5.今年夏天,( )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 五、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句子,回答问题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1.“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然”一词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 八、仿照例子,写一段话(任选一题) 1.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个人的外貌。 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写父亲或母亲日常的工作情况。 例: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僻静 书籍 抽屉 剧烈 棉袍 局势 慈祥 严峻 二、夹衣jiá 系鞋带jì 勉强qiǎnɡ 待会儿dāi 三、 四、1.为了 2.关于 3.按照 4.除了 5.尽管 五、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3.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七、3 √ 一. 看拼音写词语: pì jìng yú lè kǒng bù mó guǐ fěi tú ( ) ( ) ( ) ( ) ( ) 二. 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 待会儿(dài dāi) 书籍(jí jì) 含糊(hú hu) 拥入(rōng yōng) 夹袄(jiá jiā) 三. 形近字组词: 刑( ) 娱( ) 绞( ) 僻( ) 形( ) 误( ) 狡( ) 避( ) 籍( ) 峻( ) 详( ) 藉( ) 竣( ) 祥( ) 四.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五. 说说带点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写出与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看拼音写词语: pì jìng yú lè kǒng bù mó guǐ fěi tú (僻静) (娱乐) (恐怖) (魔鬼) (匪徒) 二. 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 待会儿(dài dāi) 书籍(jí jì) 含糊(hú hu) 拥入(rōng yōng) 夹袄(jiá jiā) 三. 形近字组词: 刑(刑法) 娱(娱乐) 绞(绞索) 僻(偏僻) 形(形状) 误(错误) 狡(狡猾) 避(躲避) 籍(书籍) 峻(严峻) 详(详细) 藉(慰藉) 竣(竣工) 祥(慈祥) 四.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1927年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五. 说说带点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答:“不慌不忙”“就”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没有什么”联系上文,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估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 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 六. 写出与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答:照应句子:“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2. “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答:照应句子:“在高高地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同时也为下一组“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一些准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识“瞅、钊”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并在读课文前交流。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同志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以表情、语调表现出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3.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适中的语速和较为低沉的语气。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4.课后的“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然后再将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第四题的目的,一是通过找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通过读和抄写积累语言材料。学生找出后,可让他们互相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抄下来。至于选做题,目的是使学有余力和有条件的学生学习收集资料,并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虽不作统一要求,但理解本课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5.大多数生词,学生只要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后,稍作指导。 四、词语解释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学习要点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 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学习李大钊革命精神。 二. 重点、难点 1. 深刻领会描写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 学习新课 (一)基础知识库: 1. 区别字形: 阀——军阀娱——娱乐僻——偏僻怖——恐怖 筏——竹筏误——误会辟——开辟布——宣布 宪——宪法魔——魔鬼刑——刑法匪——土匪 先——先后摩——摩擦形——形状非——非常 押——抵押舅——舅妈绞——绞架 鸭——鸭子舀——舀水狡——狡猾 2. 纠正字音: 被难(nán nàn) 娱乐(yú yù) 幼稚(zhì zhī) 含糊(hú hu) 一拥而入(yōng rōng)(ér ěr) 严峻(jùn zùn) 书籍(jí jì) 3. 近义词: 纷乱——混乱恐怖——恐惧会意——领会 僻静——安静含糊——模糊占据——占领 4. 反义词: 含糊——清楚恐怖——安宁幼稚——成熟 粗暴——温和严重——轻微 5. 解释词语: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本课指被杀害。 幼稚——本课指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军阀——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恐,害怕。 纷乱——混乱,杂乱。 宪兵——某些国家设立的一种军事政治警察。 便衣——穿着平常衣服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 严峻——严肃,严厉。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一拥而入——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6. 难句解析: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非常慈祥,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样,就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答: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二)时代背景及人物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前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父母早亡,跟着祖父长大。他从小刻苦读书,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命运,立志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26年3月,盘距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李大钊临危不惧,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留在北京工作。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受尽了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犯人的敬爱。 1927年4月28日,敌人杀害了李大钊。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敌人丧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钊,绞刑竟达四十分钟之久,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三)解疑问难: 1.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呢? 答: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前后连贯。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地方呢? (1)课文前面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没有说。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3. 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 4. 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烧掉文件书籍。 ② 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 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 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 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 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 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 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 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 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 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 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4[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 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 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李大钊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注:课文系人教版大修订教科书第十二册精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5佚名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