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范文 |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瓦房店市友谊小学 陈丽丽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我们已经进行了自学,愿意把你是怎样自学的简单地说给大家听吗? 生:愿意!(齐) 生:我是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读“读写例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我是先读课前“导读”、“预习”,然后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后的“读写例话”,思考课后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师:挺好!还有不同的吗? 生:前面几个同学讲的我也做到了,我还看了《自主学习》中这课的“自学导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还仔细分析了课题,我知道这篇课文是写 人记事的文章。 生:我借助字典查阅并理解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到图书馆查阅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我还运用了反复朗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 师:你们很会自学,现在还需要再自学一会儿吗? 生:不用!(齐) 师:那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自学后的收获好吗? 生:好!(齐) 师:提一点要求:交流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说你现在的学习收获?(几个学生抢先介绍李大钊、张作霖及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通过读课前的预习,我知道了本课为什么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读预习内容) 师:对!从预习中我们知道本文是李星华在回忆她的父亲被捕前、后的感人事迹(板书:父亲)本文是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 周年,所以文章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那你们知道李大钊什么时候被害的吗? 生:1927年4月28日。(齐) 师:对!(板书:1927年4月28日)我们应牢牢记住这个日子!(生继续汇报自学内容。当几人讲读第7自然段后,一生问) 生:我们小组有个问题不太明白,北京局势这么严重,父亲暂时离开这儿到别处不行吗?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至都明白为止。学生继续汇报学习收获) (当学生讲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以后) 师:当时全家人的心情非常悲痛,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一学生试读后,学生评价) 教师指导:当时母亲伤心过度,“我”又哭了,声音是沙哑、颤抖的,语速应稍慢一些。(学生练读后,几生试读) 师:读得太感人了!(掌声起) 师:你还想读哪一段? (几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师生共评,教师范读第七自然段后学生齐读)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读。通过理解与朗读课文,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来小结:对!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尽管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那坚强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却深深地 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师:刚才同学谈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齐答) 师:谁能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训练重点的理解?(几生谈后,师问:) 师:什么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读课后的“读写例话”我知道…… 师:你也很会学习!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大家找找看,可以和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学生交流后集中汇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答) 师:我们以后阅读时应注意看看哪些文章中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在作文时有机地运用这种写法。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你们看行不行? 生:行!(齐)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两篇文章,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阅读材料) 生:想(齐) 师:那你认为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应注意什么? 生:读文后应弄清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还要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一会儿发给你后,你要看看文中还有什么要求。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篇来阅读,如果能阅读两篇更好,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学生自由阅读后汇报,师及时点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好吗? 生:好! (下课!)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六)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七)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八)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3本课是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知识点”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读完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联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了前置性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阅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开门见山的写法,还有中间的,结尾的内容都有前后照应的写法;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充分的体现了课前先学的课题成果,大多数学生读字准确,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课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学中要多些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重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阅读教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应是我、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如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 “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与文本对话需要我和学生的情感投入,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5【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 巫源源】 〖再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氛围,创造合作环境〗 合作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如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为了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师将班级小组调整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以方便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合作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会读书,发展语言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实验小学 唐开菊】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 有效性策略·有效读悟──促学·形式多样丰富“悟”的内涵·提问的层次性深化悟〗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我又提问:把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划下来写下你的读书体会?当学生再次读文时,我又提问:文中哪些句、段写的是李大钊?你从这些句、段中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依照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多少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层层深入,越读越有味,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白家山中心小学 杨耀军】 〖教学反思到底要反思些什么·德育过程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的过程,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如果舍弃了育人,那学知等于失去了灵魂,如果舍弃了学知,那育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莫忘了育人。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理解课文难句含义,学习倒叙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文中主人公李大钊的品质,学习他那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从容镇定,处变不惊意志,学习他忠于人民,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或者教导学生不怕困难,有耐心,有毅力,或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开拓未来,或者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从而使教学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温 侠】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从写作手法入手〗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阅读不难理解:李大钊是一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人。作者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体现的。为了突出强调文中的对比手法,我抓住这样一段话:“父亲是很慈祥的。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可以这一次不知为什么,父亲尽这样含糊地回答了我。”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突出父亲当时心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担忧,突出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对比的眼光自读父亲被捕时的内容,通过对比父亲、敌人、我的不同表现,认识李大钊处变不惊、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旨在加强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待学完全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文中对于李大钊在刑场上的内容并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根据文中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想象李大钊在刑场上的情景。可以试着运用对比的手法。此刻同学们的内心被李大钊崇高的精神所感染,创作热情高涨,再加之原文内容作基础,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其结果练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李大钊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稳步走上绞刑台,他深情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苍山绿岭,接着面向前来送行的悲痛的人群,庄严而坚定的宣告:‘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在中国必将取得光荣的胜利!’……‘快!快!快行刑!’法官惊恐地喊,‘别让他再说了!’……”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小学 王祖寅 刘宗杰】 〖谈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提示,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进行阅读。阅读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认真钻研课文,边读课文边在书上评点、批注;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认识、见解,还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对于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解答。 如学生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李大钊被捕时,他手里有枪,为什么不反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李大钊和他的家人都被包围了,如果李大钊要反抗,他的家人会受到伤害,李大钊是为了不使家人受害而没有反抗的。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团林乡中心小学 吉秀欣】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浅见·为什么要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做深一步的解读。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从单个字词和篇章结构这两个视角切入,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促进学生读与写的迅速提高。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为了理解才进行阅读,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阅读的目的。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形式”──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哲学的角度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为文的最高境界。这里就有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的不可偏废的要求,即对形式和内容的双向理解。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他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能够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心领神会、刻骨铭心地 “吃透”“理解”。作为少年儿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这表明,语文教学,着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 练的侧重点。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课文,内容是作者回忆了父亲为革命事业被敌人杀害的过程,歌颂了李大钊不顾个人生死的高尚精神、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即文中的人和事是认识的,但理解却不一定达到某种深度,甚至出于对革命者的同情,还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如果这样就不至于那样等等。而对于课文内容的表达形式、结构方式,只要稍加指点、揭示,学生即刻就会明了。如课文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的被害日,结尾则以“昨天是4月28日”相呼应。这也是回忆往事作文惯常的形式之一。对这种表达形式,学生一旦发现,马上就能理解和运用。相对于内容,恰恰是由于作者特定的表达形式,使“4月28日”这一天令人难忘,难忘对敌人的恨,难忘李大钊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生动形象。这就显示出,对课文形式的理解,会反过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一味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对于小学生 的心理承受力来说,形式比内容更易于被接纳。 【重庆市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 苟印安】 〖构建网络辅助平台 优化小语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催化剂”·认读品质的培养〗 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计算机的参与下,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 。 比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讲读课文时,在第一课时就要想要学生能较快地识记本课的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新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培养学生灵活记忆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再结合课外语句在屏幕中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画面,这样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既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较快的识记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同时也促使学生能较快地了解课外的大意,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方晓敏】 〖在“空白”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发现“空白”〗 文中有“空白”,但是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 比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学生提出:“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父亲究竟忙什么?”“父亲怎么知道阎振三被抓的?”“为什么父亲没有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实验小学 宋卫群】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我”的眼里有个你──学生·有你──课堂才自主〗 眼中装有学生,作为教师,会时时想着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给学生自主权,创造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适应我们。以前教新课时,喜欢自作主张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哪怕有的内容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自己找资料很辛苦,而实际效果又不佳。以后慢慢地让学生预习,课堂前奏变成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实践证明,学生带着充分的准备走进课堂,教师本应要讲的内容学生基本能讲到,有些没准备讲的内容也可能被学生涉及,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教师何不落个轻松潇洒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习惯把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种喂养式的教学一直把学生保护在自己的身边,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试图让学生用“读一读有关段落,找一找感兴趣的句子,想一想句子表达的意思,议一议不大明白的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学生神气地说着:“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句子”“我研究的是一个‘望’字,父亲望了望我们,这‘望’意味深长,看得出他对我们非常的关心;他要母亲好好地把我们培养成人;他要我们记住这血海深仇;他要我们继承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而此时的教师,除了静听、欣赏、点拨和激励外,再也无须滔滔不绝了。 【江苏省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 姜玉花】 〖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比分析,鉴赏美〗 有人说,文学是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人物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记叙了众多的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他们的事迹是那样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是那么伟岸。 教学中要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这样除了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外,还能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进而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美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反动派为了逮捕一位李大钊,却派出了几十位宪兵,而且都是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可李大钊面对凶神恶煞的宪兵,是那么得泰然自若,大义凛然。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大钊那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教学中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对比,剖析美与丑、善与恶。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周一贯 特级教师】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交流要定“程”〗 交流是一个过程,而不应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凝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所以,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它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方法掌握、提升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在深读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有枪,可为什么不打敌人呢?”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关系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可以借此探究全文。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背景和当时周围的环境,以及李大钊同志的斗争策略等方面去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交流场景: 生1:因为李大钊的儿女在身边(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与敌人打起来,会关系到儿女的生命,所以不能开枪。 师:说得有道理。但仅仅是为了这个吗?交流要全面分析才好。 生2:我觉得不光是为了他的儿女,街头更有许多无辜的群众,李大钊当然不会和敌人打起来。 师:这是重要的补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是…… 生3:我从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与敌人的斗争中体会到,李大钊需要保留揭露敌人阴谋的斗争实力(读课文句子),是不甘心被敌人乱枪打死的,所以没有开枪。 生4: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开枪不是因为怕死,而是要活下来继续和敌人斗争到底,唤起人民大众。这从后面的课文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斗争策略,确实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师:你们能从全篇课文的整体着眼来分析问题,很好! 师:(问生1)现在,经过大家的补充交流,分析得就比较完整、深入了。你能把大家的补充一齐加进去,再来作一次具体的交流吗? 这位学生第二次交流,明显比第一次有很大提高,说得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德胜小学 莫 迪】 〖文道结合,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认识美、体验美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前提与关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依据。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什么是“美”,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课文中谁最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经过多次这样的讨论及体会,学生脑海里对“美”就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有的同学说“李大钊同志顾全大局,他临危不惧,值得我们敬爱。”有的说“李大钊最美,因为他坚强,为了革命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危难关头,他还设法保护妻子、儿女”还有的说“李星华也可爱,她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巧妙地保护了哥哥……”相反,同学们都说法官残暴,是非不分,他可恶,没有好下场。当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就趁机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述“美”的内涵,让学生对“美”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 “美”与“善”不可分割,“善”的东西人们常把它称为“美”。“美”有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只追求外表美,忽略了思想品德修养的人,哪怕他长得再美,打扮得再漂亮,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美,反而还可能被人们视为丑恶。 【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中心小学 王国贤】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中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深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有这样一节:“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载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逢逢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课文内容来看,这节写我们在父亲被捕后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情形,是写看到父亲当时的样子,写了父亲的衣着和神情。要引导学生对穿棉袍未戴眼镜,乱逢逢的头发与平静慈祥的脸这两组表面看似与李大钊身份不相符的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敌人为了从李大钊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经对李大钊进行了审讯,而且动了大刑,可从没戴眼镜与乱逢逢的长头发上体现出来,同时还应看到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在之前之中以及在子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平静,这种平静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忠诚,而慈祥则是父亲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一惯,既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也是对我们最生动的示范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马桥街小学 孙 明】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结构完整,读者读完思路清晰,印象完整。如果结构混乱,人们就会觉得含糊不清。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品,在结构上都堪称经典。比如小学课文第十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首尾呼应。开头写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中间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后面提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找出这些前后呼应的句子,然后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对照同学们自己平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结构混乱的现象。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实验小学 周代英】 〖浅谈文章的照应·首尾照应,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结尾时巧妙地点上一两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李大钊烈士牺牲在1927年4月28日,这是作者忘不了的日子。文章开头就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的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李锦秋】 〖做有心人 塑健康主体·认真分析神态 培养稳定情绪〗 健康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当讲到句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李大钊的表情安定、沉着?2、为什么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从中说明了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落实新课标,要标本兼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为此,我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作为教学的中国: ⑴ 认读字(词)并谈理解。 ⑵ 朗读汇报。 ⑶ 读后收获和疑惑。 ⑷ 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从重点内容切入: 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己自渎自悟为主,辅之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读书、谈感受,共同分享理解后的愉悦。 具体操作如下: ⑴ 师谈话切入重点:一般地讲,写人的记叙文都是用具体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或品质。请同学们认真读本文写李大钊的四件事,边读边思考并用笔记记出来。你总的感觉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你得出这种感觉的佐证来。可以同桌或前后几个人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在全班交流。 ⑵ 全班发言交流。请欣赏一组精彩发言: 学生1:我认为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特别负责。我是从第一件事“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六在家里,埋头去整理书记和文件。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偷盗火炉里去”这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他为革命奔波,早出晚归;为避免革命事业受损失,焚烧党的机密文件,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学生2说: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临危不惧、棉队危险处境不怕牺牲的人。我是从第二件事他自己的话中感受到的。书上说外面形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而李大钊不走,是因为他当时是我党北方地区的领导人,他要走,必然人心动摇;他坚持不走,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这是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学生3说:我觉得李大钊还是一个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爱憎分明的人。我是从他被捕这件事里得出这个结论的。书上写着他对孩子说“没有什么,不要怕”,行动上是“不慌不忙取出小手*·枪”,神情上是“保持他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想他们将任何道理”。他的言行、神情都足以说明李大钊初试不惊、爱憎分明的崇高精神和品质。 学生4:“李大钊的这一切”的这一切都取决于他对革命事业抱有坚定的新年和信心。我是从写“法庭上”这件事的自然段感受到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安定沉着。为什么?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力量。什么力量相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力量。从资料中我知道李大钊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人,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所以他才有这么坚定的信念 。 这中间还有其他同学的补充或不同见解。但无论如何,从学生间的交流不难看出,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回利用所查资料为自己佐证。交流,使学生间互通了信息;张扬了他们的才华与个性;展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而且,这种从整体上去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认识上的完整性。 最后我又启发道:那么,我们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李大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至此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 。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6《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如下几个环节处理比较成功: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伊始,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后,我就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那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其次,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通过学生的课前搜集和课件内容图片介绍及对课文“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我教学本课的时候,其一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如父亲在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问题的含糊和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的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作用;其二是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我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内容上的联系,体会到前后照应的好处。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地方。从而体会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本文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遗憾,一是课文长,课前没有很好预习的学生,被老师同学牵着鼻子走;二是部分同学没能做好收集资料的作业,在交流中缺乏主动性。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7【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烧掉文件书籍。 ② 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 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 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 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 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 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 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 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 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 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 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8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四、教学媒体: 1、投影片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3、细读课文。 4、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6、汇报交流情况: ①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②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③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四)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五)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9【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 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 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3、讨论分段: ⑴ 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⑵ 写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⑶ 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⑷ 写父亲被害后的情形。 4、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⑴ “被难”是什么意思? ⑵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小结: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段: ⑴ 在被捕前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⑵ “含糊”是什么意思? ⑶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李大钊的认真负责。 (结合有关的词谈谈。) ⑷ 小结: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一、二段。 2、指名说出两段段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 指名读第三段。 ⑵ 利用电视播放录象,思考: 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⑶ 上一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你找到原因了吗?这就是前后照应的句子。 ⑷ 小结: 在学习这几段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习第四段: ⑴ 提出学习要求。 (用以上的方法。) ⑵ 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学习小组交流。) ⑶ 电视出示重点句子: 理解“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现出他的坚定信念。)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3、学习第五段: 听磁带朗读,思考: ⑴ 李大钊被害后舅老爷、我、母亲各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指三位同学朗读。 ⑵ 找出“妈,昨天是4月28日”的对应句。 ⑶ 课文这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 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 写出课后第二、三题的意思。 ⑵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题: ⑴ 阅读《中国革命家故事》。 ⑵ 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4、28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被审时 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教学资源包】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乐亭县人。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英勇就义。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0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 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 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1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品质。 学习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识链接:李大钊,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导学提纲: 1、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段解读文本: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重点字词句解读: 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交流)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②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③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④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4、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 被捕时 审问时 被害后),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验,我来夺冠 1、看拼音写词语。 shū jí kǒng bù chōu tì mó ɡuǐ ( ) ( ) ( ) ( ) yán jùn jiù jiu jī wō kǔ xínɡ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问 ( )的枪声 ( )地回答 ( )的匪徒 ( )地跳动 ( )的眼光 ( )地握着 ( )的力量 二、美文美读,由我做主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互相评议、挑战。 三、入情入境,心心相印 1、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段解读文本: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重点字词句解读: 4、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 被捕时 审问时 被害后),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四、感悟品评,魅力无穷 品评一: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品评二: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 品评三: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五、仿写练笔,随心所欲 1、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它们有什么联系?(前后照应)找出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2、马上就到清明节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悼念李大钊的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小练笔,最好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六、你争我辩,快乐无限 1、展示成果,构建高地:展示收获(随机点每组的某号) 2、激情回放,总结升华:展示组组长总结。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审问时————被害后 烧掉书籍、文件 处变不惊 沉着冷静 全家无比悲痛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2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3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ěng lǐ shū jí cíxiáng nài xīn zàn shí ( ) ( ) ( ) ( ) ( ) jī zhì chōu tì yán jùn huáng hūn jiān ruì ( ) ( ) ( ) ( ) ( ) 二、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 待会儿(dāi dài) 书籍(jí jì) 躲藏(cáng zàng) 传记(chuán zhuàn) 宁愿(níng nìng) 空缺(kōng kòng) 载客(zǒi zòi) 夹衣(jiā jiá) 三、形近字组词。 形( ) 僻( ) 篷( ) 妻( ) 刑( ) 癖( ) 蓬( ) 凄( ) 型( ) 辟( ) 缝( ) 萋( ) 四、正确区别词意,然后选词填空。 模糊 含糊 深邃 深奥 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⒈他的话很( ),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⒉你的作业写得这么( )让老师怎么批改呀? ⒊林清玄的散文所包含的道理很( )。 ⒋维吾尔姑娘( )的眼睛里充满了热情和温情。 ⒌一些社会上的地痞仗着自己的势力欺行霸市,( )。 ⒍我和我的好朋友王博在一起可以( ),无话不谈。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小屋 ( )的吼声 ( )的脸 ( )地回答 ( )地跳动 ( )地讲 六、读句子,体会加横线字的表达效果。 1、参保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4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学习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0课,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读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⑵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要求: 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检查自学: ⑴ 读生字,正音。 ⑵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 (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 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⑴ 默读课文: 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⑵ 小组互学: 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⑴ 被捕前: 示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板书: 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板书: 忠于革命 导读: 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 (练读。) ⑵ 被捕时: 示句: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板书: 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板书: 视死如归 导读: 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⑶ 被捕后: 示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板书: 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板书: 坚贞不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 (联系上下文。) 导读: 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二、总结全文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 三、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 坚持工作 不幸被捕 沉着斗争 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 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 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 “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⑴ 自读: 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⑵ 联系上文思考: 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⑶ 小结: 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 对比 ⑷ 自读: 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 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 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 板书: 照应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 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 (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6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 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 “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 “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一次,……(举一典型事例反映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同学真不愧是助人为乐的标兵,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六、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组词。 阀f2(军阀) 娱y*(娱乐) 剧j)(剧本) 宪xi4n(宪兵) 袍p2o(棉袍) 押y1(关押) 舅ji)(舅爷) 2.形近字组词。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 )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 (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 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练习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一件典型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