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黄河象》综合资料
范文

《黄河象》综合资料(通用13篇)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1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但叙述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②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③挖掘出黄河象化石—— 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④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来历——黄河象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按不同顺序进行复述。通过这个练习主要让学生理解、领会叙述的顺序既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要灵活多变。

  3.指导学生朗读好第2—6自然段。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想象。读第3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对照。

  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重读“正好”“椭圆”“来不及”“一下子”“踏”“踩”“淤泥”“深深”“陷”等词语。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记载动植物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与同学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有关动物或植物化石的墙报。

  四、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2

  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篇二

  1.教学设计

  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

  7.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我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黄河象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脉络清楚的贯穿整个教学。如:教学刚开始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接着出示填空题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再次教师质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结合特点推测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的实践观察,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的状态,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三、巧用过渡语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了第一段,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架的的特点及完整性后,我告诉学生:“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你知道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再如:学习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发现和发掘的过程,我向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从黄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势,科学家想象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黄河象又怎么会落水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假想的呢?”这两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中,使文章的条理行更强,帮助学生很好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在学习科学家假想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了解骨骼化石的形成条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的词语,如:描写天气炎热的“炙烤”、“燃烧”、“呆立不动”等词语,描写大象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等,通过学生有语气的朗读和想象,体会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大象落水的必然性,从而感受到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整个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掌握了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如说在的教学上,感觉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还是不怎么理解,所以这应该在第二学时的时候把这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复习。

  以上就是我针对《黄河象》这堂课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过于少,还有像“发现、发掘、挖掘”这几个词语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加以区分,还有对学困生的关注还是不太明显等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3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教学《黄河象》一课前,我潜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作课件,对学生学情做了细致了解。教学过程设计力求新颖。课堂上我积极使用富于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课文,探求知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方法,培养能力。体现了课的开放性,以教材为支点,将课下阅读、搜集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4

  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五、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5

  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积累新词。

  2、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原来的一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

  二.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小村庄变化的根本原因,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是人的心灵。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朗读课文。

  范读课文,创设情境。这首诗描写了改革开放后,原来贫穷落后的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好,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2、自读课文2遍,画出生字词。

  灶    庞   焕

  燥    宠   涣换

  3、原来的一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村庄过去是什么样?

  贫穷落后: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阿爸在田间劳作、阿妈在灶旁煮饭、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吃水要从河里挑。朗读第1、2小节体会。

  4、小村庄现在变成什么样?小村庄的农民发生哪些变化?

  修高速公路、建工厂、学习杂交水稻知识、业余生活唱歌跳舞。朗读3、4、5、6节,读出变化和自豪的感情。

  5、小村庄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美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农民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改革开放政策给他们插上翅膀,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6、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人们的辛勤双手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走上了富裕之路,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哼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这首歌反映了深圳由原来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9、作业:

  (1)学生自己总结:“日积月累”词语:渺茫 、晨曦、边陲、厂房幢幢、故土、翩翩起舞、焕然一新、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

  词语搭配:(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  (熟悉)的面庞

  (2)熟读课文3遍。

  《黄河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们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象的依据,培养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3、学会本课的生字、多音字及新词。

  4、朗读课文,并能按照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能按照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谁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象──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高3米。)你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

  2、解题:“黄河象”是生活在二百万年以前的一头真象。这具古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所以叫黄河象。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正音。如:骼、炙、椭、淤、

  多音字:侧(zhai)(ce)

  重点指导字形:骼、炙、椭、淤。

  4、掌握基本内容,给课文分段。

  5、按课后练习2的提纲给课文分段。

  一(1)   二(2-8)   三(9)   四(10)

  6、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那么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7、深入探究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重点句子:

  a.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 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请孩子们一起读读课文,希望通过你们的读能让我们感觉出这是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骨骼。

  8、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9、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四层:

  a. 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b. 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c. 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d. 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天气炎热→来到河边→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10、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11、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12、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既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资料: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为“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看拼音写汉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    )                     (    )                            (      )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      )                  (   )                              (       )

  yì shēng bù kēng

  (               )

  二、给带点的字注音

  耷拉(      )           寂寞(     )                   殷勤(     )

  汗流浃背(       )

  三、成语填空

  面面(    )(    )              (    )(    )弃甲              举世(    )(    )

  喜(    )(    )降              机(    )算(    )              狂轰(    )(    )

  (    )定自(    )              (    )(    )连天              血肉(    )(    )

  人(    )马(    )              莫(    )其妙                    得意(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司马懿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更换带点的词)

  (                                                       )

  2、司马懿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么快?(调换词语的前后顺序)

  (                                                       )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                                                            )

  五、阅读

  (一)《灯光》选段: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部,战斗就打响了。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成了突破口。突击连冲了出去,这时突破口沉寂了。原来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整个团指挥部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着。突然,黑暗里腾起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光虽然微弱,可是对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已经够亮了。靠着这微弱的亮光,战士们冲了出去。突破口上又响起了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是郝副连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而自己却因暴露了,被敌人机枪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损害;(3)高的,陡的;(4)端正。为下列词语中的“危”选择正确义项。

  危急(    )    正襟危坐(    )   危及生命(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危急的 (        )             焦急地 (        )

  3、在文中为下列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沉静(        )    显露(        )

  反义词:强烈(        )    光明(        )

  4、“这危急的时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用“危急”来形容这个时刻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用“√”表示。

  选文中郝副连长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表现了他:

  (1)为了下一代能在灯下读书,自己献出了生命。(    )

  (2)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

  (3)没办法,只能用书来点燃。              (    )

  (二)《幽默的叫卖声》节选: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怎么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躺在床上听着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       )(特殊   奇怪)的情调。

  我在许多叫卖声中,发现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点钟,弄堂日常有卖臭豆腐干的,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态自若。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      )(竟然   果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实,如此不欺瞒别人的事情,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2、根据句意写词语。

  谚语“说真方,卖假药”和“挂羊头,卖狗肉”意思就是(写一个四个字的词语):___________。

  3、选词造句

  “神态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请从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hú lu                   kuī jiă                         gēn zōng

  (葫芦)                     (盔甲)                            (跟踪)

  zhàn lǐng             dù jì                           zhēn chá

  (占领)                     (妒嫉)                            (侦察)

  yì shēng bù kēng

  (一声不吭)

  二、给带点的字注音

  耷拉(dā)                 寂寞(mò)        殷勤(yīn)        汗流浃背(jiā)

  三、成语填空

  面面(相)(觑)              (丢)(盔)弃甲              举世(无)(双)

  喜(从)(天)降              机(关)算(尽)              狂轰(乱)(炸)   

  (镇)定自(若)              (叫)(苦)连天              血肉(模)(糊)

  人(仰)马(翻)              莫(名)其妙                     得意(洋)(洋)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司马懿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更换带点的词)

  (司马懿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    )

  2、司马懿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么快?(调换词语的前后顺序)

  (见了丞相司马懿为什么退得这么快?)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诸葛亮利用智慧使用空城计不费吹灰之力击退司马懿。)

  五、阅读

  (一)《灯光》选段: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部,战斗就打响了。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成了突破口。突击连冲了出去,这时突破口沉寂了。原来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整个团指挥部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向黑暗里望着。突然,黑暗里腾起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光虽然微弱,可是对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已经够亮了。靠着这微弱的亮光,战士们冲了出去。突破口上又响起了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是郝副连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而自己却因暴露了,被敌人机枪打中。

  1、“危”在字典中有(1)不安全,跟“安”相反;(2)损害;(3)高的,陡的;(4)端正。为下列词语中的“危”选择正确义项。

  危急(1   )    正襟危坐(4 )   危及生命(2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危急的 (时刻        )             焦急地 (  等待 )

  3、在文中为下列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沉静(寂静        )    显露(显出  )

  反义词:强烈( 柔和 )    光明(黑暗   )

  4、“这危急的时刻”指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除用“危急”来形容这个时刻外,还可以用紧急_、危险等词语。

  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连长点燃了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路,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6、选择:用“√”表示。

  选文中郝副连长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表现了他:

  (1)为了下一代能在灯下读书,自己献出了生命。(    )

  (2)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没办法,只能用书来点燃。(    )

  (二)《幽默的叫卖声》节选: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怎么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沙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躺在床上听着颇有些凄清。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特殊)(特殊   奇怪)的情调。

  我在许多叫卖声中,发现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的。每日下午五六点钟,弄堂日常有卖臭豆腐干的,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神态自若。我以为这很有意思。“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竟然)(竟然   果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言行一致,名副其实,如此不欺瞒别人的事情,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2、根据句意写词语。

  谚语“说真方,卖假药”和“挂羊头,卖狗肉”意思就是(写一个四个字的词语):表里不一

  3、选词造句

  “神态自若、言行一致、名副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请从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答案:略

  4、回答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以“香”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卖臭豆腐干的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这样,他们的生意却很好。因此作者把卖臭豆腐干的人称为幽默家。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7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大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教学片段:

  学习第7、8自然段。

  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挖掘以及命名的过程是真实的,而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通过读文,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推向的合理性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读文,边读边画,并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生)假想的根据: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

  (生)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这些是作者进行合理推想的依据。那么,作者在文中都作了哪些合理的想象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

  (生)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的从远处走来了。

  (生)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

  是啊,这些细节描写既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又没有失去它的合理性,科学性。那么,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小组合作交流。

  (生)可能是一只调皮的小象离开了妈妈,偷偷的跑道和边嬉戏,布身陷进了淤泥。而这只公象义无反顾的冲进河里,用长鼻子奋力一甩,把小象卷上岸,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它深深的陷在淤泥里,再也没能上来。

  (生)可能这只大象是象群的首领,在一次迁徙的途中遭遇了危险,这只大象光顾着指挥象群离开,自己不小心陷进了又软又烂的淤泥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请加入一些细节描写把你的推想写出来。

  案例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描写细节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而在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可能时,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这篇课文训练重点: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二、说学情(学生情况)

  一)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①  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四、说学法

  ① 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说程序(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二)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板书课题:黄河象)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a)学习第一自然段,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出示课件)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5.(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7.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b)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4、引发生疑。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5、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让学生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联系。)

  (三)、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交流读书感受

  7、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对文本故事的分析,赏评奠定基础。再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内容的把握,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深入感悟,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师:“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小组合作交流。

  ▲两群大象为了争夺地盘,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三)、探究实践,拓展延伸。

  1、老师: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馆里,黄河象的尾椎是假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假想、推理的空间,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2、小组合作,大胆创编!

  ▲两头公象争夺地盘被对方咬掉了尾巴,所以就……

  ▲母象救公象时用鼻子牢牢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劲就拉断了……

  3、试写一个小段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言表述的严密性、思维科学推理的逻辑性和联系科学实践的趣味有机地整合一体,让学生在赏析作者表述言语的严密性的同时,愉悦地作了推理思维的逻辑训练,而推测“黄河象的尾椎哪里去了”的成因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显示了“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理念。)

  (四)、总结:

  《黄河象》这篇课文,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更为重要。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世间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作业:

  ▲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设计意图: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将黄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况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        假想来历       变成化石      发掘化石

  漫长  斜插沙土

  高大完整  失足落水    渴    地壳变迁   发掘

  陷泥河掩盖          脚踩石头

  这则板书设计寓形象美与图示美、文字美为一体,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9

  一、教材依据

  《黄河象》是北师大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设计思想

  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教学本课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1、教学课文是由图入手,引出课题,询问学生这头大象为什么

  叫黄河象?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骨架的样子、科学家的推测和化石的挖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黄河象骨架的高大。虽然学生对“高大”这个词语的意思都知道,但只是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于是在这里设计了骨架与教师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到我们的教室还放不下一头黄河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词语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2、教学此课我并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根据

  课文调换了顺序,认识了黄河象的骨架后,接着学习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然后根据骨架出土的样子学习科学家的推测。学习科学家的推测抓住炎热、干渴、陷阱,为了让学生了解推测的合理性,我设计了问题:1、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为什么推测是一条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2、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为什么要描写栎树、羚羊、鸵鸟?)3、为什么推测是一头老年大象?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体会作者的想象不仅合理,而且想象十分细致。

  3、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假设自己是一位科学家,看到化石出土的样子,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黄河象如果不是失足落水,还可能是什么样?这种角色转换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自主学习,让课堂学习不再局限课文。

  三、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2.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四、教学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五、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六、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化石和黄河象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年老师兼任你们的科学课,在科学课上老师发现你们非常喜欢动物,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动物的图片,它只是动物的骨架,你们能看出这是什么动物的骨架?对,这是黄河象的骨胳化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齐读课题,你们知道黄河象名字的由来吗?(黄河流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最后一段)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这头大象在黄河流域出土,“出土”是什么意思?(因为不同原因被埋在地下,经过许多年又重见天日,就叫出土。)

  3、过渡:这头黄河象化石出土时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被埋在地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黄河象。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认真听,评价同学读的情况。

  5、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出土时他是什么姿势?(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第八自然段)齐读该段。

  过渡:二百万年前的一天,这头黄河象遇到了一件可怕的事,让他遭到了灭顶之灾,是件什么事?同学们请你自读2—7自然段。

  6、这头黄河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板书)(找2、3名学生)

  师:二百万前发生的事情我们都没有亲眼目睹,这个故事只是作者的推测,他为什么会推测黄河象是掉进了水里?(脚踩砾石、泥沙)

  作者的推测有许多细节,如第二自然段: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这句话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推测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故事是作者合理的推测,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请你推想黄河象还可能为什么掉进水里?(赞扬)

  7、同学们推想的很好,你们想不想在次欣赏这头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出示图)眼前的黄河象给你怎样的印象?(高大)你真有眼力,到底有多高?你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看。(高4米,长8米)

  8、与姚明作比较知道黄河象有两个姚明高,与教室比较,比教室高。

  9、还有什么地方说明黄河象“高大”?(三米多长的象牙)黄河象除了高大,还有什么特色?请同学再读第一自然段。(完整)

  10、这样保存完整的象化石是很少见的。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黄河象名字的由来,知道了化石的特点、来历、出土时的姿势,你能按另外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吗?

  板书设计:

  特点:高大、完整

  来历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入淤泥——

  变成化石

  黄河象发掘

  名字由来

  八、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老教材,在教学中运用“主体教学”理念将其耳目一新。

  一、“主体教学”使语言学习充满情趣。比如,我用找参照物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高大”。虽然学生对“高大”这个词语的意思都知道,但是只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于是我把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成为一个微型的“主题教学”单元。通过事物间的比较,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词语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又如,黄和象失足落水一段,让学生大胆想象还会有什么可能,这样的处理有情趣,学生完全置身于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里,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学习积累语言,有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二、实现了“用教材教”。教学本课,根据课文特点,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教学主题。我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解课文,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将课文解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象陷入淤泥的过程,通过老师提问、小组研究等活动,使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相关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不断的得到提升,最后布置作业将课堂的想象内容写成一篇文章。这一方面使课堂上进行的想象练习的意总结巩固,另一方面则使解构了的课文有学生重新构建起来,而这个建构过程恰恰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

  纵观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生不再受制于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方式学习讨论交流。学生们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历史的长空中翱翔,时而回到现实提出的一个个疑问。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想象黄河象落水一段时,有学生提出象打架把尾椎咬掉了,这是应该根据出土的化石缺少尾椎,让学生想象尾椎上哪里去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大胆创编。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10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

  三、练顺推求验证

  为了使逆推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件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②完成填空:

  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

  (孟晓东)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导入

  1、 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 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 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 检查预习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 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 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 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 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 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 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 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 课外延伸

  1、 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 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 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五、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象》综合资料 篇13

  教学目标:

  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

  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

  (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看看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

  (2)学生自学画批

  (3) 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

  出示: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却连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议、太罕见了。

  (4)看,这具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就实实在在的陈列在离我们不远的,地处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始就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补充资料: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人们了解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设: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太少见了,很珍贵,非常有价值,作者太想让我们了解它了,所以课文一开始就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4、刚才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从中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也就是说,即使是同类文章,因表达的需要又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共性之中见个性。

  二、读故事,体会科学小品的合理、有趣

  1、从比较入手进行阅读

  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章的提纲,有什么相同吗?(都有一个假想的故事)

  题  目  

  《黄河象》

  《奇异的琥珀》

  体  裁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

  提  纲

  1、化石的样子

  2、假想化石的形成

  3、化石的发掘

  1、假想琥珀的形成

  2、琥珀的发现

  3、琥珀的样子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  (1)读一读科学家假想的故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个假想的故事?

  (2)集体交流

  ▲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合理”这个词来评价时(板书:合理),追问学生:从哪儿看出这个假想故事合理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天气炎热,疲劳饥渴,脚踩砾石……

  ▲ 有依据

  科学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是什么?

  ……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

  小结:科学家就是依据黄河象出土时的样子,想到……想到……有依有据,合理严密,这就是假想,

  这是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态度。

  3、在归纳中明确科学小品的共性特点

  (1)从科学家假想的这个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呢?

  预设:

  ⊙ 化石的形成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 只有封闭起来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 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知道远古时期的地理、地貌,知道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植物)

  (3)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假想故事,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这就是科学小品的特点(板书:讲科学知识)

  三、梳理认识,拓展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

  1、《奇异的琥珀》和《黄河象》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科学知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小品都有假想的故事呢?

  2、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是电》《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边读边想这两篇科学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自己)

  3、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讲故事和自述这两种,还有对话、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

  四、作业

  继续阅读《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想一想通过他们的自述你都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呢?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