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十五从军征 |
范文 | 十五从军征(精选17篇) 十五从军征 篇1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 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十五从军征 篇2一、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回忆一下:前面都学过那些关于战争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讲述了战争故事,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诗,看看这首诗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二、齐读课题,了解乐府诗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谁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这个少年从军65年,好不容易返回故乡,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2、预习检测。 我会读。 冢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羹 贻 说说词意。 始: 遥: 冢: 窦: 舂谷: 葵: 持: 羹: 雉: 沾: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汇报展示。 2、朗读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句:读出战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 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告诉老兵。 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凉的景象读出来吗?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第五句:他的苦仅仅是生活上的苦吗?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年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还有那些人也向老兵一样孤独呢? 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痛苦。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六句:读出老人悲哀之情。 4、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兵的同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 五、拓展。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从( )角度来写战争的。 2、这首诗主要讲述了( ),表达了诗人( )感情。 七、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 篇3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2. 能力目标:翻译诗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 情感目标:体会劳动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设计理念:诗歌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不同词语的含义的掌握,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反映战争的诗歌,大家记得是什么吗?让学生背诵《出塞》,提问有关《出塞》的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天,我要告诉给大家一个新的知识“乐府”(板书展示学生不知道读音),老师先不告诉大家念什么?请你把书翻到小资料看一看读一读有关它的介绍,现在你知道念什么了吧,念yuè(二)知识补充大屏幕补充“乐府”知识,学生强化记忆“乐府”2分钟提问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即可(一个学优生,一个中等学生,一个学困生)连续三次提问学生主要内容乐府民歌主要包含这样四个方面:① 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反抗② 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抗议③ 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④ 对统治阶级内部丑恶的揭露今天我们来学习《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这首诗属于哪部分内容?(战争和徭役)还没学习呢?你为什么一口咬定是战争和徭役呢?(题目《十五从军征》看出来的)那么,到底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三)朗读诗歌教师朗读2遍,学生注意正音,大屏幕出示字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ā道逢乡里人,“家里中有阿谁?”zhǒnglěi“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dòuzhì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ku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chōnggēng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yí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学生跟读一遍,学生自读(3分钟)找2个学生朗读,学生正音评价,教师总评(四)分析诗歌让学生在读过6遍后的基础上,说说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名学困生补充说)有一些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体意思能说对这时,出示大屏幕重点字、词的意思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才道逢乡里人,“家里中有阿谁?”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意义“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冢:坟墓累累:多的样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狗窦:狗洞雉:野鸡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野生葵:葵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送,送给,赠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除了这些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没有了那么请你结合这些词看看这回你能准确说出这首诗的含义了吗?(给3-5分钟组织语言)找学生说,教师评价总结,出示大屏幕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赠给谁,只有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五)指导背诵学生记忆,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背诵3分钟)找学生试背诵效果不好,教师指导学生有序的背诵(背诵3分钟),指导(板书):征战时间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归乡问路(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家中境况 “看”远看(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生活与心情(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找学生试背诵,学生之间交流背诵的方法(背诵2分钟),开始进行背诵比赛(六)作业项目十五从军征出塞体裁 人物 内容 角度 主题 诗风 (七)板书 征战时间久 征战苦 归乡问路 希望 家中境况 “看”远看 生活苦 近看 失望 生活与心情 悲痛 心中苦茫然 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的苦难 诗风 悲惨哀伤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六年级语文 北师大版上册),本节课是一篇古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优点1. 导入新课a. 复习《出塞》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b. 乐府知识引入,“乐”是多音字,学生不知道应该念什么,我让学生先读关于乐府知识的介绍“乐府是掌管音乐的专属机构”,通过音乐一词可以确定乐府的读音,学生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掌握扎实。2. 学生通过反复读古文初步感知,根据学生的感知情况,给出重点字词,学生再次感知,独立掌握大意。不足:1. 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以致后面的背诵十分匆忙没有进行系统的背诵指导。2. 范读不到位3. 教学不够机智4. 双击训练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堂课生成知识的拓展迁移和引申,相关知识的辐射拓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十五从军征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背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背诵。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了解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老师搜集了很多资料,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2、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3、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4、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6、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2、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3、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5、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6、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 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与战争有关的古诗。 十五从军征 篇5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悲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 篇6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十五从军征 篇8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 憎恨 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 )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 )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选自( )描述了( )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 篇9《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 窦 雉 舂 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 )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师: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血雨腥风 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拿出笔写下来。他会想到谁?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汇报。 读: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板书:满怀希望 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5、6行诗 板书:闻噩耗 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家破人亡 绝望——回到家 师: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老师的情感变化。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 联系大主题, 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练习题 教后记:这堂课,我被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束缚了。忘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条基本理念,总想让学生顺着自己既定的思路走。比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读之后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讲出来,对于诗句的含义不必再反反复复地说,而是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文的诵读上面。学生在读完第一、二句诗里,有学生谈到“这老头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可是请看诗的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 十五从军征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想一想,在你们积累的古诗中,有哪些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6)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3.这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来看,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他悲苦的一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师:65年啊,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他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这样漫长的岁月,想一想,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许多人在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篇11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你都知道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呢? 2、板书诗题。 3、质疑: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想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字词: 冢 窦 雉 舂 羹 理解字义:始:才 冢:坟墓 窦:孔、洞 贻:送给 6、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读后想一想: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随时做以批注;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7、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诗句意思 1、指名读古诗。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3、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4、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交流诗句感情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2)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了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映?什么心情? (3)这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三、质疑再探 1、再次朗读古诗。 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诗人的思想感情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出 塞》 王 昌 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战争的诗歌,可是表达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从军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场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一个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消除边患的感情。 4、我当小老师: 预设: (1)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战争的诗篇。请大家课后收集描写战争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3)把《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带个人们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 篇12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这篇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6 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及答案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参考答案: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十五从军征 篇13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 看课题,提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好多问题,我又给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学起来目标明确,又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竞赛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个个畅所欲言,深入理解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又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想像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更深一步揣度古诗的主题. 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各个小组的学生发挥他们创造的才能,大胆想像,精心加工,把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的不幸遭遇表演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也表现的栩栩如生. 教 学 反 思 石卜咀学校 王计梅 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质疑问难.表演时,我看到了学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加赞赏. 尽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但表达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教师在点燃学生飞扬的激qing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 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知道,着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十五从军征 篇14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 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师:在这长长的65年里,他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他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汇报)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 但是你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是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会想做什么?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交流汇报】 师: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 悲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篇15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从古到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 解读诗题,知晓诗人。 (结合书上87页小资料介绍) (三)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2、生自由读读诗(读通读顺)。 3、检查自读情况;正字音,齐读。 4、解词,齐读。 5、理解诗句的意义。 (四) 深入诵读,体悟诗情。 1、兵役残酷(从军时间长,体会老人归乡的心情)。 2、无限凄凉(他听到的感受,看见家的景象,想象曾经生活的场景)。 3、不尽悲哀(饭菜的滋味,情感的变化)。 (五) 抒写感想,升华主题。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远离战争, 听课以后的想法: 古诗的学习就是要这样上:1、先看课题(但是对于本诗的诗题不要过多的让学生说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在先秦时期的诗都是没有题目的,如今的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是首句,它的意思就是和首句一样,没有特别的意思。) 2读,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词。 3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4领会诗中的感情 把古诗串成故事来理解,是一种好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要渗透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本文他见到的东西就很多,然而诗人是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来写。其次,像有的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这也是要重点学习的。 十五从军征 篇16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 篇17一、 激qing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 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师:在这长长的65年里,他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他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汇报)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 但是你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 …… 是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 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 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会想做什么?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 (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交流汇报】 师: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 八十始得归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