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范文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精选15篇)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 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  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2

  之一

  佚名

  一、填空

  ( )不自( ) 默( )( )声

  ( )尽脑( ) 随( )所( )

  二、把下面每组词中,不是一类的词用“—”划出。

  1.小学 中学 大学 学校

  2.杏花 雪花 荷花 菊花

  3.小稻 小麦 粮食 玉米

  4.沙发 茶几 衣柜 家具

  三、修改病句。

  1.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2.麦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丰收在望。

  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四、排列下列这段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而没有向天上飞去呢?也不向左或右边抛开呢?”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家。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引力。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答案:

  一、(情)不自(禁);(绞)尽脑(汁);默(不)(作)声;随(心)所(欲)

  二、1、学校2、雪花3、粮食4、家具

  三、1、我的家乡是山东。2、麦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个大丰收。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四、3 4 1 5 2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3

  一、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关注作者:瓦西里·弗奥多罗维奇·费奥多罗夫,苏联天文学家。1827年毕业于杰尔普特大学(今塔尔图大学)。1837年起任基辅大学教授,1843—1847年任校长。曾创建该校天文台并任第一任台长。1832—1837年测定了西伯利亚一些地方的地理坐标。曾参加1842年和1851年日全食的观测。

  关注主要人物: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富于幻想,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会认字,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富于想象的精神。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我们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今天我们跟随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探索他童年的奥秘。

  (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作者在童年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2: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呢?

  预设3:作者的发现是怎么得到证实的?

  ……

  3、认识作者:

  教师引导:瓦西里?弗奥多罗维奇?费奥多罗夫,是苏联天文学家,也是生物学家,他一生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我们的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提出自读课文的要求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音查字典,把课文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3】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字音。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能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

  学生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情不自禁,一本正经,困窘”的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是怎样发现这的秘密,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探索发现,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预设:作者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教师引导: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预设:作者当时非常自豪。结合“九岁、就发现、完全、独立”等词语体会这个发现不同凡响,体会作者的认为自己太了不起了。

  【出示课件4】

  2、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预设: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板书:梦中飞行)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作者飞行的本领怎么样?他飞行时的心情怎样?

  预设1:作者特别热爱飞行,从“只要……就……”可以看出他对飞行已经驾轻就熟。

  预设2:他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他飞过的地方特别多。

  预设3:他在梦中飞行很快乐,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

  教师引导:由梦中飞行这件事,他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他发现不仅自己会飞,他的小伙伴们也会飞。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这是一个天真可爱,爱幻想的孩子。

  3、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教师引导:面对梦中飞行这件事,我们一般人可能只是觉得有趣,但却引发了作者诸多的思考。对于自己的发现问题,作者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板书:引发思考)

  预设1:他们一起找到老师,请老师给他们解答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出示课件6】

  教会引导: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2: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教师引导: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预设3:这是一群想象力丰富,爱观察,爱思考,求知若渴的孩子。(板书:富于幻想)

  4、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教师引导: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更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他有是怎样寻找答案的?

  预设1: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出示课件7】

  启发思考: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为了找到答案,真是绞尽脑汁呀!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板书:绞尽脑汁 寻求答案)

  预设:作者发现“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由此推算出胚胎发育的规律。

  【出示课件8】

  教师引导:此时,你对费奥多罗夫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这是一个执着,爱探究的孩子。(板书:执着探索)

  师生共同总结: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教师引导感受: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高兴的心情。

  5、遭遇挫折,证实发现。

  教师引导: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预设1: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他的发现得到证实。

  预设2:他“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老师把他轰出了教室。

  教师引导: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他自己又是怎么想的?

  预设1: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严肃的,所以老师误以为他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预设2:站在教室外面,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板书:遭遇挫折 悟出道理)

  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等人的遭遇,举例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小结: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自我安慰的理由,充满着童趣。(板书: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谈感受,通过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深入课文理解,充分感受人物特点)

  (四)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1:他是一个富于幻想、天真可爱的孩子。

  预设2:他是一个执着探究的孩子。

  预设3: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自然段,体会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抓重点段落总结人物的特点,对人物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引发学生感受主要人物带给自己的启发)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教师小结: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七、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并精心设计了五个环节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分别是:探索发现,体会情感——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师生对话,求解疑问——绞尽脑汁,惊人发现——遭遇挫折,悟出哲理。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这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适时给学生补充世界上有关的科学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甚至被绞死的事例,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4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老师是第一次来岸堤中心校,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谁来猜猜最后我们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吗?”

  生猜测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呀,跟在你们后面就找到这里来啦。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们给引来了。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二、检查旧知,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他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读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从那里体会出来的?你能从词语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来,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体验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般写作文,写人物对话时,特别喜欢加上提示语,例如:我问:“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这是提示语在前,还有哪几种类型?(提示语在后的,提示语在中间)(出示小黑板)

  (1)、我( )问:“我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2)“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长?”我( )的问。

  (3)“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 )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结合文意给加个修饰词吗?

  ——本文中在能分清说话人身份情况下,作者舍弃了这些提示语,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样做的?

  (3、)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结合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请教老师、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6

  一、看拼音,写词语。

  pēi   tāi        huò    huàn       tiān   fù

  (   ) (   )       (   )  (   )     (   )  (   )

  chī   mí         lí      mǐ         xiū   kuì 

  (   ) (   )     (   )  (   )        (   )  (   )

  xìnɡ   kuī        huá    xiánɡ       qū   zhú

  (   ) (   )      (   )  (   )      (   )  (   )

  pò   hài

  (   ) (   )

  二、给下列汉字组词,并给它们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妨(        )       臂(        )

  (        )           (        )

  (        )           (        )

  淘(         )        绞(        )

  (        )           (        )

  (        )           (        )

  三、填字成词。

  一(     )正(     )    随(     )所(     )

  (     )不作(     )    绞(     )脑(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惩罚         (         )地讲解

  (         )的问题         (         )地思考

  (         )的想象         (         )地繁殖

  (         )得脸色苍白     (         )得满脸通红

  (         )得仔仔细细

  五、读句子,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1.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只要……就……                                          

  2.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每到……都……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改成陈述句: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                                        

  3.老师对我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改成转述句:                                           

  4.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                                             

  七、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2.“我”的发现始起于一本科幻书。(       )

  3.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4.老师在上生物课时,讲人的起源问题,逗得“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5.“我”被轰出教室,“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我理由,世界上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6.作者的发现,是从实验中得到的。(       )

  7.“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的意思。(       )

  八、课外阅读。

  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几件事

  ①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

  ②小孩子比大人怕烫得多,我觉得烫得不敢摸的东西,妈妈总是很轻易地拿起来。

  ③我从来不吃哥哥吃剩的东西,因为不卫生,但如果妈妈再咬过,我就认为卫生了,可以吃。

  ④据说屋子里面打伞不长个儿,我就从来不敢在屋里把伞打开。

  ⑤医院里到处是病菌,一张嘴就会有病菌飞到肚子里的,所以每回进了医院,我就老实了,一句话都不说,生怕病菌会飞进肚子里。

  ⑥为什么4+3=7,3+4还是等于7呢?看上去明明是两道不同的题呀!那时我三岁,我家人老是想教我学灵敏,我非常不合作,他们就经常威副恐吓。我往往刚背熟4+3=7,大人就一脸狡猾地看着我阴阴地笑,然后就说:“那3+4=?呢?”我一害怕就糊涂了,觉得大人那样的表情,就说明答案一定和4+3是不一样的。然后大人气急败坏,我又终于搞清楚3+4=7,但是大人又回到上面的表情,我就有如上面的思索,然后就又一次恶性循环……那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

  ⑦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还是胳肢窝里钻出来的?小时候我妈妈也说过我是从垃圾堆旁边捡来的。我就经常旁敲侧击地问姐姐,可气啊,她居然也这么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我妈再说我是亲生的,我都不信了,最后倒是我妈先急了。

  ⑧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⑨小时候什么都不怕,就怕床底地下藏着中国台湾特务。

  ⑩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漂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11我小时候特强壮,没有得过病、住过院什么的,后来我表姐住院开刀,我看了打麻醉的她耷拉了脑袋,羡慕地说:“生病真幸福啊,我连医院都没住过……连表姐都住了!”我妈妈就给我一个耳刮子……

  12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易(        ) 老实(       )糊涂(        )

  经常(        )强壮(        )幸福(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气急败坏:                                              

  (2)旁敲侧击:                                              

  3.作者小时候想不明白的事,有几件?哪件你觉得最有意思?

  4.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5.你在儿时有没有想不明白的事?请列举几个,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九、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日长睡起无情思,                           。

  十、你的童年有过什么发现?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7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同学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同学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同学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考虑: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身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身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依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

  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办。

  第二段(3~13自然段):

  “我”在睡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身观察,考虑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

  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身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身的体会: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⑴ 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严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⑵ 同学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考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

  教学难点:

  文中较难理解的几个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交流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一)

  1、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2、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a)“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b)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c)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d)“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e)“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方法二)

  顺着学生交流的结果,追问: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的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内容读一读。

  学生交流。

  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孩子?(根据回答板书)

  4、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板书设计:

  过程

  童年的发现 —— 胚胎发育的规律!

  费奥多罗夫 求知若渴

  好问善思

  大胆想象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师:“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但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进修生字。

  指名读词语,正音。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尽脑汁(zhī)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

  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进修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10分钟)

  (在小组合作进修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

  3.推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过程

  ①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借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大胆想象)

  ②我们一起请教老师,请老师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通过这些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老师的回答没有完全揭开“我”心中的谜,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于是通过抓鱼等的活动进行探究。

  ④通过自我思考,终于找到的答案。

  流程图: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从图中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平时要大胆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举例科学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勇于发现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思考问题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0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此文转自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内容来于]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课前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第三课时

  一、写本课生字

  二、写本课《小状元》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追逐迫害

  课后反思: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谈一谈自己“童年的发现”。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提示:可能会提出“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即发现的过程)”、“结果如何”几个问题。

  好,我们就按上面的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课上交流。

  提示: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你有不理解的句子和不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3、附课文句子理解举例: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人的进化———独立思考、生物课上——得出结论、得到证实——受到“驱逐”和“迫害”

  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3

  【教材简析】

  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同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安排作业

  用自身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同学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身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安排作业

  1、写一写自身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4

  教材简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如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样发现的?

  2、感受语言的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幽默活泼的语言特点。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童年》歌曲、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

  1、激趣导入

  童年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里珍藏着每一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童年里包蕴着每一个人多姿多彩的追求。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可歌可颂的精彩故事,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难忘回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

  生:胚胎发育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2、直奔重点,引导质疑

  围绕“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提什么问题?

  (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出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1)学生汇报。   

  (2)出示:“人是有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3)默读这几句话,看一看能不能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学生交流汇报

  师:从你们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了这就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播放课件《胚胎的发育》

  过渡:费奥多罗夫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非常高兴,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继续读书,看一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3、出示课件:“我的发现----似乎飞到哪里。”

  (1)同桌合作读这段话,说说你的体会。板书:大胆想象

  (2)“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 梦中飞行可以轻轻跃起,可以着地滑翔,可以长久盘旋,可以双臂舒展,可以双腿动弹,那简直是随心所欲。

  (3)梦中飞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画面。

  (4)把你的想象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轮读。

  (5)孩子们,你们有过类似的梦吗?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6)是啊,如果你也做了同样的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体会得真好,收获真多!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轻声地把这一节读一读吧,别把美梦惊醒了。

  4、继续交流

  (1)带着这个奇妙的问题,他们去请教老师。咱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2)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你的好奇。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带着追根刨底的语气再读。

  (3)他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翻来覆去地看鱼,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孩子!板书:执着探索

  三、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过渡引读:费奥多罗夫经过思考、请教、推算,终于找到了答案,并在生物课上得到了证实,“我的想法竟然和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学生齐读);师继续导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困窘地说---------(学生齐读);师导读: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苍白,大步朝我走来。(学生齐读)。

  2、师问:最后我被赶出教室我会想些什么?

  (1)、学生答后打出课件

  (2)、齐读打出的课件

  (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引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生说: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举例子理解。

  (4)、你打算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板书:幽默风趣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1、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令自己非常痛苦的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人都去享受自己发现的快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发现。你能把你童年发现的快乐讲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吗?生说。

  2、同学们透亮的眼睛真会发现,有观察中的发现,有玩耍中的发现,还有读书中的发现。这些就是你们创造研究的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驾驶着童年的发现这艘充满创想的航船认真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吧!

  五、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练笔新时空:(课件出示)

  童年时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好奇的事。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在童年的发现吧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大胆想象      执着探索      幽默风趣

  教学评析:

  《童年的发现》这节课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首先通过复习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什么事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围绕这一规律作者写了哪些事?”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想象均得到发挥。汇报时配合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到哪老师点拨到哪,并通过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感悟的过程。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老师时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像,让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道了发展。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大胆想象、探究思考的启迪教育。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想象和表达的自主,他们会给你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 篇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板书:发现)

  设计意图: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深入课文。

  2.【出示课件3】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在“发现”前板书:“童年”)

  (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我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阿8226;阿8226;费奥多罗夫8226;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伊8226;伊8226;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6】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出要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

  【出示课件7】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教师小结: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

  (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真的奇了。同学们,你能相信吗?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出示课件8】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9】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虚晃一枪,开始撤退。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件10】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出示课件11】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③教师小结: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板书: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出示课件12】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把“我”轰出了教室。)

  3.谈话过渡:“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①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课件13、14】布鲁诺、伽利略生平

  (2)教师小结: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板书:遇到挫折悟出道理)

  六、结合课文,赏析主人公。

  1.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3.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板书:富于幻想)

  【出示课件15】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板书:执着探索)

  【出示课件16】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板书:幽默风趣)

  【出示课件17】

  听完这句话,……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设计意图: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5.读写结合提高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