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
范文 |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并能熟练拼写,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四、课前准备 上网收集人类生命进化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便于课堂教学所用的卡片或powerpoint形式 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4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师:“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但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板书“童年的发现”) (二)、带问题读课文,找出相关信息(1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8分钟)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尽脑汁(zhī)、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3、让同学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反馈信息,“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20分钟) 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10分钟)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 4、 反馈信息。(10分钟) 让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过程 ① 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借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大胆想象) ② 我们一起请教老师,请老师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通过这些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 老师的回答没有完全揭开“我”心中的谜,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于是通过抓鱼等的活动进行探究。 ④ 通过自我思考,终于找到的答案。 流程图: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从图中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平时要大胆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举例科学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六、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解释。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3、预习下文,想想“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符合科学吗?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勇于发现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大胆思考问题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2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字: 1、会认的字:胚 胎 祸 盈 赋 岂 履 绞 汁 诺 窘 2、会写的字: 胚 胎 祸 澄 盈 臂 赋 妨 碍 岂 履 痴 绞 汁 诺 厘 禁 愧 3、多音字: 尽 禁 格 二、词: 1、理解的词:规律 祸患 惩罚 澄澈 盘旋 轻盈 困窘 痴迷 进化 绞尽脑汁 眉目 天赋 2、反义词:轻盈—笨拙 澄澈—浑浊 惩罚—奖赏 3、近义词:迷恋—眷恋 澄澈—清澈 困窘—窘迫 误解—误会 眉目—头绪 天赋—天资 4、积累词:祸患 眉目 妨碍 困窘 驱逐 情不自禁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一本正经 不怀好意 三、句: (一)重点句: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3、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4、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积累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段: 重点段:3---13自然段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拓展延伸: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 授课思路: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作者童年的发现,同学们觉得“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吧!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师: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是什么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师: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生1:因为给我们上课的是以为年轻的女教师。 生2:并且这位女教师还是一本正经地给我们上课。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师: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 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四、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拓展: 师:课前老师布置咱同学搜集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并谈谈感想。(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瓦特发现壶盖跳动等。) 生交流、谈感想。 2、比较: 师:上课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发现”,请把你的“发现”或同学的“发现”与作者的发现、牛顿的发现、瓦特的发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让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能力。) 3、引导: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 (重大的发明、发现往往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4、实践: 师:课下老师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意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课尽意未犹。学生的亲身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 驱逐、迫害 ↓ 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具:教学软件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示文中的第一自然段“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费奥多罗夫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觉得难读的部分可以多读几次。指名读自己觉得难读的部分。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 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起始于梦中飞行 富于幻想 找老师解释 执着探索 自己观察 幽默风趣 绞尽脑汁思考、推算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字: 1、会认的字:胚 胎 祸 盈 赋 岂 履 绞 汁 诺 窘 2、会写的字: 胚 胎 祸 澄 盈 臂 赋 妨 碍 岂 履 痴 绞 汁 诺 厘 禁 愧 3、多音字: 尽 禁 格 二、词: 1、理解的词:规律 祸患 惩罚 澄澈 盘旋 轻盈 困窘 痴迷 进化 绞尽脑汁 眉目 天赋 2、反义词:轻盈—笨拙 澄澈—浑浊 惩罚—奖赏 3、近义词:迷恋—眷恋 澄澈—清澈 困窘—窘迫 误解—误会 眉目—头绪 天赋—天资 4、积累词:祸患 眉目 妨碍 困窘 驱逐 情不自禁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一本正经 不怀好意 三、句: (一)重点句: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3、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4、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积累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段: 重点段:3---13自然段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 授课思路: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老师感到特别荣幸,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积极投入的,我们共同把课上得精彩成功!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听听这是一首什么歌?【板书:“童年”】 (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 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师: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童年曾经发生过多么难忘的事,发生过多少有趣的事啊!童年曾有个多少发现啊! 【板书“发现”】 师:谁愿意读这个词? 生:读词语 师:能跟老师说说你曾经发现过什么吗? 生:…… …… 2、【板书:的】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童年的发现》 师激励: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申请个专利呢!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师:请大家打开生字表,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了。 (生生互读) 师:谁愿意来读 生读 师:你对“胚胎”这个词有什么了解? 生:(答不上来) 师:老师这儿有关于“胚胎”的两项意思,读一读,你认为在本文中应该选哪一项?(①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 ②比喻事物的萌芽或起源。) 生选:我选① 师:对,胚胎在这儿就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的意思。 师:继续读生字。 师:看来同学们生字掌握不错,课文一定读得也很好。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双人读,个人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讲的是“我”九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事情。 师:嗯,很不错!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具体地告诉老师“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好,让我们再一次走入课文, 拿出笔划出描写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指生交流:(第十三自然段)“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师:谁能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来读这几句话,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格外高兴、得意……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嘿”、“哈”这几个拟声词看出来作者发现这个规律时的那种高兴得意的心情。 生:我是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的,我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等词语体会出作者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 生:我是从课文中的“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这句话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 师:真棒!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你能读出我当时的高兴与得意 (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全班同学都来感受一下作者的高兴与得意,好吗?想啊想啊,嘿!一二: 全班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我们走入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他内心的高兴与得意。作者为什么这么高兴与得意呢? 生:因为他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所以他很高兴。 生:我认为作者得意是因为这个发现是他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真是精彩!看来你们认真读书了。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第3——1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生:“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呢? 生:“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师:谁还能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师:你来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其他同学借着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能跟老师说说你们看到的或想到的吗? 生交流。 师: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生:“人怎么会是鸟?” 师:同学们一连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我觉得这些问题中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师: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谁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师: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生:作者会看…… 生:作者会想这鱼是怎么来的呢? 生:作者一边看鱼一边会想:从细胞变成小鱼用一个月的时间,从小鱼变成青蛙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师:“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总结交流 师: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谈启发:(学生可能会说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6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进化论的过程。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进化论的过程。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难点】 末段的意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童年》。 同学们,上节课林老师和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并知道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顺序的词语:起始于……决定……仍在继续……又过了……) 三、品读课文,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知识点落实:压缩句子) (爱观察、善于思考) 1、细读课文。 2、汇报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习。 3、评价生成。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四、悟读课文。(发明与发现)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五、总结与质疑。 六、读写结合。 【板书】 童年的发现 爱观察 善于思考的费奥多罗夫 自豪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8课题 8.童年的发现 (精读课)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学生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往往忽视发现的过程。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学生会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预习要求 查字典解决字词,熟读课文。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交流合作,抓住问题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本文。 教具准备 自学生字词。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反思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1、 生听。 2、 思考:童年有什么发现?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2.激趣朗读,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自豪,惩罚的愤懑。 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反思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指多名学生回答。(1)(2)(3)(4)(5)个小问题。 2.读一读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句子。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作业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 书 设 计 8.童年的发现 细胞(一个月) ——小鱼(一个月) ——青蛙( 一个月) ——人类(九个月) ——人的进化论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9一、教材分析: 小语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以童年为主题进行编排。《古诗词三首》展示古代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描写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儿童诗两首》写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而《童年的发现》则写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发现。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儿童的生活经历,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胚”“祸”等14个生字,会认“澄”“窘”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痴迷”等词语,读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发现过程,明白发现原因,认识人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2)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3)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执著探索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文章,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品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明白作者童年的发现,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我们眼中,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一首明丽的诗。而在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心中,童年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是因为他童年的发现。 板题,齐读。重读“发现”一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概述童年的发现;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几年后这个发现得到证实。 二、了解经过,认识人物。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一个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是怎样被一个九岁的孩童发现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快速读课文3至13自然段,了解发现的过程。自由速读。 2.指名大概叙述发现经过。这项发现的过程大体经历了那些阶段呢?(梦中飞行;请教原因;观察思考) 3.请大家再来默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细细体会,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4.全班交流。 (1)交流“梦中飞行”部分。 ①围绕“迷恋”一词,结合“只要……就……”“甚至”体会梦境的神奇。 ②围绕“轻盈”,结合“随心所欲”,想象梦中“我”的动作自如和飞行自由,感受梦中飞行的美妙。 ③分别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2)交流“请教原因”部分。 ①联系“奇妙”和“万分惊讶”,感受“我”强烈的好奇心。 ②联系“我”的四个问题,认识后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追问。体会“我”强烈的求知欲。 ③同桌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交流“观察思考”部分。 ①围绕“痴迷”,想象“我”翻来覆去地看什么?想什么?还看过哪些?感受“我”执著探索的精神。 ②出示“我”想象的内容,联系老师的讲解,理清人类进化的过程,体会“我”大胆的想象力。感受“我”发现后的自豪、兴奋心情。 5.这个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通过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 三、感受结果,体会情感。 1.当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几年后得到证实时,却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自由读文章14至19自然段。交流。 2.围绕“误”一词,理解:课堂上“我”想到自己在几年前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心花怒放,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而这位年轻的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的女教师,在讲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却希望学生老实、安静。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出示:“我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 (1)辨析“发明”与“发现”,“驱逐”和“迫害”的词义。 (2)举例交流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资料,了解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3)“太阳中心说”,这是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由于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自我安慰。语言的幽默。) 本来是一段引以为荣的童年往事,现在却有了不愉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愤懑)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的费奥多罗夫在九岁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长大后,学识渊博,极富创见,精通欧洲、亚洲多国的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由此,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呢?交流。 3.也许童年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但因为是自己思考、探索、想象的结果,因而又是那么可爱、令人自豪。生活处处又发现,发现处处皆学问。坚持下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就是你!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0一、教材分析: 小语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以童年为主题进行编排。《古诗词三首》展示古代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描写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儿童诗两首》写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而《童年的发现》则写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发现。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儿童的生活经历,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胚”“祸”等14个生字,会认“澄”“窘”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痴迷”等词语,读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发现过程,明白发现原因,认识人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2)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3)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执著探索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共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文章,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品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明白作者童年的发现,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我们眼中,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一首明丽的诗。而在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心中,童年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是因为他童年的发现。 板题,齐读。重读“发现”一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概述童年的发现;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几年后这个发现得到证实。 二、了解经过,认识人物。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一个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是怎样被一个九岁的孩童发现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快速读课文3至13自然段,了解发现的过程。自由速读。 2.指名大概叙述发现经过。这项发现的过程大体经历了那些阶段呢?(梦中飞行;请教原因;观察思考) 3.请大家再来默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细细体会,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4.全班交流。 (1)交流“梦中飞行”部分。 ①围绕“迷恋”一词,结合“只要……就……”“甚至”体会梦境的神奇。 ②围绕“轻盈”,结合“随心所欲”,想象梦中“我”的动作自如和飞行自由,感受梦中飞行的美妙。 ③分别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2)交流“请教原因”部分。 ①联系“奇妙”和“万分惊讶”,感受“我”强烈的好奇心。 ②联系“我”的四个问题,认识后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追问。体会“我”强烈的求知欲。 ③同桌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交流“观察思考”部分。 ①围绕“痴迷”,想象“我”翻来覆去地看什么?想什么?还看过哪些?感受“我”执著探索的精神。 ②出示“我”想象的内容,联系老师的讲解,理清人类进化的过程,体会“我”大胆的想象力。感受“我”发现后的自豪、兴奋心情。 5.这个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通过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 三、 感受结果,体会情感。 1.当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几年后得到证实时,却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自由读文章14至19自然段。交流。 2.围绕“误解”一词,理解:课堂上“我”想到自己在几年前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心花怒放,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而这位年轻的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的女教师,在讲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却希望学生老实、安静。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出示:“我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 (1)辨析“发明”与“发现”,“驱逐”和“迫害”的词义。 (2)举例交流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资料,了解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3)“太阳中心说”,这是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由于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自我安慰。语言的幽默。) 本来是一段引以为荣的童年往事,现在却有了不愉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愤懑)指导读。 四、 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的费奥多罗夫在九岁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长大后,学识渊博,极富创见,精通欧洲、亚洲多国的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由此,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呢?交流。 3.也许童年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但因为是自己思考、探索、想象的结果,因而又是那么可爱、令人自豪。生活处处又发现,发现处处皆学问。坚持下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就是你!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1教材简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如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样发现的? 2、感受语言的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幽默活泼的语言特点。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童年》歌曲、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 1、激趣导入 童年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里珍藏着每一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童年里包蕴着每一个人多姿多彩的追求。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可歌可颂的精彩故事,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难忘回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 生:胚胎发育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2、直奔重点,引导质疑 围绕“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提什么问题? (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出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1)学生汇报。 (2)出示:“人是有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3)默读这几句话,看一看能不能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学生交流汇报 师:从你们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了这就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播放课件《胚胎的发育》 过渡:费奥多罗夫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非常高兴,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继续读书,看一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3、出示课件:“我的发现----似乎飞到哪里。” (1)同桌合作读这段话,说说你的体会。板书:大胆想象 (2)“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 梦中飞行可以轻轻跃起,可以着地滑翔,可以长久盘旋,可以双臂舒展,可以双腿动弹,那简直是随心所欲。 (3)梦中飞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画面。 (4)把你的想象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轮读。 (5)孩子们,你们有过类似的梦吗?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6)是啊,如果你也做了同样的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体会得真好,收获真多!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轻声地把这一节读一读吧,别把美梦惊醒了。 4、继续交流 (1)带着这个奇妙的问题,他们去请教老师。我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2)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你的好奇。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带着追根刨底的语气再读。 (3)他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翻来覆去地看鱼,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孩子!板书:执着探索 三、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过渡引读:费奥多罗夫经过思考、请教、推算,终于找到了答案,并在生物课上得到了证实,“我的想法竟然和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学生齐读);师继续导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困窘地说---------(学生齐读);师导读: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苍白,大步朝我走来。(学生齐读)。 2、师问:最后我被赶出教室我会想些什么? (1)、学生答后打出课件 (2)、齐读打出的课件 (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引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生说: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举例子理解。 (4)、你打算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板书:幽默风趣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1、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令自己非常痛苦的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人都去享受自己发现的快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发现。你能把你童年发现的快乐讲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吗?生说。 2、同学们透亮的眼睛真会发现,有观察中的发现,有玩耍中的发现,还有读书中的发现。这些就是你们创造研究的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驾驶着童年的发现这艘充满创想的航船认真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吧! 五、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练笔新时空:(课件出示) 童年时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好奇的事。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在童年的发现吧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大胆想象 执着探索 幽默风趣 教学评析: 《童年的发现》这节课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首先通过复习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什么事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围绕这一规律作者写了哪些事?”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想象均得到发挥。汇报时配合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到哪老师点拨到哪,并通过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感悟的过程。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老师时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像,让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道了发展。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大胆想象、探究思考的启迪教育。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想象和表达的自主,他们会给你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拓展阅读:《童年的发现》课文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竞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吉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 14 个生字,会认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其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你童年时是否有过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相诉说,再指名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在童年时代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笔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横排列,用以行动。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物。 (2)朗读难以读顺的句子和段落。 (3)理清课文的脉络。 ①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这两个内容? “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1~2) “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3~13) 除了这两个部分,文章剩下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② 主要写了四年后,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类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误会了“我”笑的意思,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四、板书设计 8 童年的发现 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1~2) 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3~13) 想起自己的发现,却被赶出教室(14~19)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入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的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我”由于有了这样的发现而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去找老师,想请他给我们解答。) 2.“‘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3.“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我”是那样痴迷,想知道答案,以至于亲自抓鱼时,都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1)“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地读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3)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二、读最后一段,揭示中心思想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课件出示: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教师简介相关的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理解: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这反映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实的一面,有些科学家如刚才我们介绍过的布鲁诺一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是“我”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世界上的大科学家都会如此,我这点经历根本就不算什么。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这份天真来。 3.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天真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求知若渴。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课后作业 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5鼓励求知、大胆想象《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然后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胚胎、痴迷、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默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3.通过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有关科学家的例子,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1.打开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挺长的,快速标上自然段序号,共19自然段。 2.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读好呢?可以采用默读,也可以轻声地、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后,想想: (1)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做上记号。 3.交流: (1)我发现了什么?(指读第一句,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读词:胚胎。 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 谁能讲得简单明白些?(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2)课文中有一段话比较具体地描述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找到吗?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指名读。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自豪。——带着这份高兴和自豪读读我的发现。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呢!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瞧,我们已经读懂了“我的发现”是什么了,这个问号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三、再读。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那么我又是怎样发现的呢?先快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 2.认真默读3-13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非常简单地说说发现的过程吗? (1)自由说——指名说后,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老师 想 (2)我们能把这个发现的过程读成如“梦中飞行”这样的几个词语吗? (3)交流,完成板书: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4)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过程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5)这就是“发现的过程”。这个问号也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四、精读。读懂“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浮现在了你的脑海里?请你再次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像一下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在梦中我是多么的——自由、开心、高兴、惊奇…… 3.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这段话。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5.齐读,感受这份奇妙的幻想。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1.同桌读读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急切,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刨根问底) 2.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板书: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jiǎo)尽脑汁(zhī)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渴望”——非常希望弄明白。 2..“痴迷”——哪里看出他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是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在田野里抓到一只青蛙,我就会—— 以至于看到猴子,我就会—— 3.教师领读:我就这样绞尽脑汁地想,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回文总结。 1.正因为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的孩子,所以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如果我们也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 3.作者童年的发现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总是只在课后感叹:为什么又白白走了一遭?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不灵动的课;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深入的课;平均施力,轻描淡写——不出彩的课,这些顽症总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如何克服?“痛定思痛”,暂且先明确以下这一点为努力方向,尽力改正:在目标引领下,务必要有选择地对精彩语断进行重锤敲打,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言训练的层次感。 其实,聆听各位指导老师的点评后,细究文本,《童年的发现》一课还是有许多语言训练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如第13自然段关于发现内容的具体描述:“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目标定位只是“了解‘我的发现’的具体内容,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因此,教学过程极其简单。而细读此段,正如郭老师和周老师所言,抓住“推算”一词,让学生具体说说“我是怎样进行推算的”,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所理解的胚胎发育的过程,而且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想象的小男孩形象也浮于眼前。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刚才同学们的具体描述都写于文中和文本中只用“推算”一词进行高度概括的写法的不同,习得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又如5-11自然段的对话描述,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张老师指出这一对话的特点是“我”的三个问题之间互有联系,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要读好了这段对话,一个“刨根问底”的小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郭老师提及的第3自然段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一个典型语段。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鉴老师们的建议,对此环节作一重新设计: 1.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示“飞行”意思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读书,边读边画词语。) 交流画了哪些词语?(轻轻跃起、飞向空中、滑翔、盘旋)读词。 2.把这些表示多姿多彩的飞行方式的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抓住“轻盈、运转自如、舒展”等词读出飞行时的随心所欲、自由快乐。 3.老师也来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感受那梦中飞行的无拘无束和兴奋惊奇)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不仅“我”会在梦中飞行,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画出这个词语,说说飞腾是一种怎样的飞行?小伙伴在梦中飞腾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自由练说——指名说。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 5.多么快乐的一群孩子!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我”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这一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我想努力地试着通过读书、画词、想像、朗读、练说等语言实践,一层一层地进行语言训练,让教学更富有层次感,让言语习得变得更加厚实、有实效。 文本总有其精彩之处,对此进行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我们的课堂方能有些亮堂。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