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
范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2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3 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如果您还有其它的解释,请不吝赐教!诚谢! /user1/dahai1020xx/archives//33919.html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3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4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异的西湖形象。两位诗人是如何用如诗的笔墨描绘出动人的西湖形象的呢? 一、切合季节选景 白居易有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一“,早”、一“新”则写出早春特征。莺是歌手,它歌唱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从北国—飞来。大自然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但对季节敏感的鸟儿们则忙碌起来。 “早莺争暖树”,在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试它清亮的歌喉,向人们喜报春天的初临;久违一冬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忙碌着啄泥衔草,营造新巢。且“几处”不是“处处”,“谁家”并非“家家”,莺燕不多,犹谓早春时分。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初春的清新、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此意境相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乱”,指各种野花在早春寒意中悄然开放,而“渐”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此时还未姹紫嫣红;“草”“浅”而非“深”,“才能没马蹄”,使人想起早春小草初生不久,新鲜嫩’绿,唐人骑马踏青的喜悦。在诗人的笔下,春意盎然的西湖似一位纯情烂漫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而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六月。六月之时,正是荷花盛开之际。诗人便选择莲叫‘、荷花来描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手法,视线由近及远,描绘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荷花“映日”,荷花盛开,本已露出粉红笑颜,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别样红”。町见诗人所’;之荷花并非早春之时刚露新绿,亦非初夏之际含苞待放,而是盛夏之时热情绽放。在诗人的笔下,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俏笑嫣然。 二、巧用色彩搭配 《钱塘湖春行》给景物着色偏重于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树”之淡淡新绿,“草”之浓浓碧翠,“花”之色彩缤纷;“莺”毛色之淡黄,“燕”毛色之漆黑。多种颜色很协调地装饰早春西湖,颜色繁多而不杂乱,色彩鲜亮而不刺眼,与早春季节的特征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给两湖抹上一笔浓彩。“莲n十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碧”到尤穷,“红”到极致,万绿丛中一片红,“红”与“绿”相衬,搭配自然和谐。色彩虽然浓艳,跳眼,但西湖这大红大绿的装束并不使人觉得妖艳、俗气,反使人觉得她朴素、大方、热情。西湖在不同的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态,正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杨万里的笔下,西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一个自然纯情的少女。这正如宋人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4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 历代描写西湖的诗词不少,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创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苏诗表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雾中的变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杨万里这首七绝写在苏轼之后,却又找到了新颖的构思,从而创造了不同于苏诗的独特的意境。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这说明即使是表现已被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只要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也是能够翻出一番新意来的。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5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 )代作者( )。全诗写的是( )的变幻景色,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朝的( )。“无穷碧“写出了莲叶( ),“别样红”写出了荷花( ),写景的诗句是( )。 3解释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 4 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除了今天学习的这两首,你还知道苏轼和杨万里的哪些诗呢?请各写出一首。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出了夏天天气的变化无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繁茂美丽。你能搜集一两句与夏天有关的诗句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编排可见编者的用心。课前特意把这两首诗歌洋洋洒洒写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开教学。 首先请学生先来学习这两首诗,经过一番品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们先来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吧!学生的兴趣一下来了,细心的同学首先从诗题入手,题目中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题目很长,不会断句的,现在也都读得很好。同在夏季,同在西湖。都是七言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不同呢?学习的气氛更浓了!1、时间上略有不同,一是早上,一是下午;2、景色不同,前者写了8景,后者只有1景。3、天气不一样,前者写了雨天,后者写了晴天。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同我们来细细的读读吧! 时间上怎么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 就是早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不会一大早就喝醉了吧!景色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分别是云、雨、风、水、山、船、地、天。怎样的云、雨、风、水?云,如“翻墨”,像泼翻的黑墨水一样仿佛让我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翻滚不断扩散的情景;雨,如“跳珠”,让我想到一个个小雨点好像在欢快的跳着舞。 “乱入船”,一个“乱”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更像个顽皮的小孩了!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场狂风骤雨,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真美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1处景,荷花莲叶的美。水上的莲叶一片碧绿广阔无垠,一直延伸到与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盛开的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更加的红艳了!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首诗重点字词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气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晴天,“映日荷花别样红”最后一起诵读这两首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学习这两首诗的感受,一同感受西湖美! 听着学生的吟诗、感受,欣喜之余突然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迅速写了出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应该是对前两首诗歌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7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四、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8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五、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0师:千年之前,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开心。 师: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原本,诗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别,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看到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朝阳的照射下这么美,诗人的心里能不开心吗? 师:是啊,要和朋友告别了,即使眼前是这么美的景,诗人能真正开心起来吗? (生思考了一会。) 生:我觉得不可能,只能让诗人暂时忘记与朋友分别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诗人一定会依依不舍的。 师:嗯,我觉得你体会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诗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首诗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接天的荷叶与这别样红的荷花呢?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非常独特的理解!还有吗?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你的理解也不错!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叶,朋友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诗人要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多么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理解啊!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但它的内涵是丰富,我们读诗就要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来。现在,你真正理解诗人写莲叶与荷花的用意了吗? 生:理解了,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们在前一课中也曾经学过相似的写法,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生:爱如茉莉。 师:非常正确!有时,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评析 古诗是非常凝练的,寥寥数语,却能传达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巧妙地加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达到极至。在这一实录中,我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认识。最终,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至此,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诗句,学生有了富有个性,不同层次的理解。虽然,这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种认识是多元的、可贵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心灵体会,是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与反映,更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体验没有距离,它穿越千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这种情感,使得这短短几十字的古诗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窑藏的美酒一样,历久弭香,经久不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教学目标 1、 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 教学难点 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诗 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 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理 念 一、 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 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读诗句,识新词。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 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 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 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 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 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3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