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用12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喜欢背诵古诗 2、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熟读成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参与讨论。 生:自读、讨论、想象、诵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读懂第一首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3、 朗读背诵《赠刘景文》。 一、 导入第一首古诗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奥,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板书试题:赠刘景文) 二、 师配乐泛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 自学古诗 1、 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2、 指名朗读。 3、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名朗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4、 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课件展现画面) 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课件展现画面) 四、再读感悟,启发想象 1. 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冷。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2、师再次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关秋景图,学生欣赏。 五、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 -- 挑战读 -- 齐读 2、熟读成诵。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 刘 枝 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 2、说说识记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首”字。 笔顺: 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总结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 八、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读懂《山行》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诗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齐背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2、师范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学习,读准读通古诗,相互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讨论。 2、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3、讨论点拨。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白云深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 晚:指深秋 霜叶:指枫叶。 四、再读感悟诗意 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 2、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描述诗意,生边听边想象。 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叶的黄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的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叶树叶,红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呀。 4、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吟诵。 5、一齐背诵这首诗。 五、知道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枫、于,让学生认读。 2、讲讲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临写。 六、拓展活动 请分别背诵一首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板书设计(略) 七、课时作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4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6第一课时 一、复习音节、讲多音字 1、小朋友,你看!我们的老朋友来了!谁还认识他们?快拼一拼! dī fú yè chèn yān yuān zuì liǔ cūn 2、你们还认识这个字吗? “长”(cháng),长空的长。今天我们再学习的这个字念“长”(zhǎng),长大的长。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 二、情境引入 看!(出示黑板上的画面)春姑娘来了,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到处鸟语花香,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哦!这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多美的春天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古诗二首”,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三、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读。 2、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比较熟悉的,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注音)。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好多同学在上学之前就会背“春晓”这首诗了,谁会呀? 那我们现在上学了就要学习认字!你们真的会了吗?谁认识这几个字? 雨 处 闻 晓 啼 3、我们把这些字放回古诗再读一读,看你有没有进步! 4、谁会读了? 四、学习《春晓》,理解与指导朗读 1、请你仔细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2、这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古诗,还自己演了一个动画片呢!你们想看吗?那看完以后,可要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 (放动画片) 3、讨论: 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夜晚,睡觉可真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晓:早晨) 处处闻啼鸟。──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眠:睡觉 闻:听) 夜来风雨声,──昨夜的大风大雨。(昨天晚上) 花落知多少?──得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4、小结: 在这个春天的夜晚,这个小朋友睡的可真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听见到处都是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想起昨夜的风雨,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五、回读古诗《春晓》 1、雨后的清晨多美呀!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在读一读!一会儿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大家来欣赏! 2、指名配乐读。 3、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会背的可以背。 六、学习《村居》 1、导入: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是什么啊? 生:《春晓》。 师:除了《春晓》之外,还有一首古诗也是描写春天的,可美了! 春天到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叫的可好听了,柳条长长的扫过堤岸。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来了,连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多开心啊!这就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2、初读: 这首诗挺难的,有哪些小朋友会读啊?只有两三个人读过,没关系,现在我们就打开书读读,看谁把字音读的最准确。 学生初读古诗 多读几遍。 师:在这首诗里,有几个生字和认读字都不太好读,我来考考你,看看你都会了吗? 学生读生字和认读字,教师适当讲解。 师:把这些字放回这首诗里,和小伙伴们读读,看看谁有进步了! 小组读书。 3、讲读: ⑴ 师: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读的。 学生看电脑动画。 ⑵ 师:谁愿意像这个样子给大家读读? 个人读诗。 齐读。 ⑶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小组读。 个人读。 齐读。 ⑷ 师:(学生读完一句后,解释诗意)你知道纸鸢是什么吗? 生:风筝。 ⑸ 师:老师这里也有好多风筝呢,我们来看看。 学生看电脑课件《风筝》。 ⑹ 师:《村居》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多美啊,我们再来读读。 学生齐读《村居》。 4、诵读巩固: 师:我们学习了《春晓》和《村居》,《村居》这首诗这么难读,大家都能读得又好又认真,多棒啊!请你在这两首诗里选出一首,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读,一会儿诵读给大家听。 ⑴ 小组练习。 ⑵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哪个小组来? 小组读诗。 拍手读。 加动作读。 配乐读。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其实还有很多古诗写的都是春天,我们可以去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贴在我们的语文园地里。 这节课就上到这,小朋友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后小结〗 课前对汉语拼音的复习十分必要,为读“村居”一诗做了准备。再通过教师描述春天景色的导语,使学生进入诗的情境并自读课文。 在理解诗意上,我准备了一个动画片,将《春晓》这首诗的内容一一表现,通过激发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诗意,并把相应的诗句读出来。 最后,为使学生体会诗境,课上利用互联网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在线教学),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尝试,意使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悠扬的古乐,逐步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村居》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很多,现在就将这两首诗融入我们春天的快乐接诗诵中。 (师生共同进行接诗诵:《春夜喜雨》《绝句》《咏柳》《春晓》《村居》……) 二、新授 1、小朋友背的真好,可是我们不仅要会背诗,还要通过学习古诗来学习生字,下面就请小朋友打开书,再读这两首诗,认真看诗中的生字。 (学生读诗,看生字) 2、诗中的生字都在这儿,谁认识它?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后贴在黑板上) 3、请你看一看书上的笔顺跟随这些字有几笔?每笔是什么?一边写一边说。 (学生边说边写) 4、组字游戏: (将生字的每部分分别发给学生,然后组成所学汉字) 学生组字后,教师引导学习: 忙:诗中哪句话里有这个字?“忙”是赶紧的意思。 处:有几笔?第二笔是什么? 声:上方是“士字头”,上面的一横长下面的一横短,我们用手写一写。 知:哪句诗里有这个字?“知”是知道的意思,你怎么记这个字? 多:谁能用“多”说个词? 古:这个字你怎么记? 5、练习: 背诵两首古诗。 6、刚才我们学习的新笔画你还记的吗?哪个字里有这个字?向“声”这样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都由谁?(学生挑字) 7、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生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8、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这样才能写好他们呢?请你看书上田字格里的字注意每一笔的位置? (学生观察田字格,教师板书) 9、请你认真的描一描,然后耐心的写一写,相信你一定写的很好。 三、学生写字展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7【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8【目标导航】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实践支点】 一、我会读拼音,写字词 yǒng zhuāng tāo sì bīn zǐ ( )柳 ( )成 丝( ) ( )水( ) 万( )千红 二、我能辨字组词 裁( ) 咏( ) 妆( ) 紫( ) 闲( ) 栽( ) 泳( ) 装( ) 柴( ) 闭( ) 三、我能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⑴ 妆成: ⑵ 胜日: ⑶ 丝绦: ⑷ 光景: ⑸ 等闲: ⑹ 万紫千红: 【能力跳板】 一、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填空 1、《咏柳》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_。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2、《春日》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创新台阶】 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描写春景的现代文。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相信你一定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9【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0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1又来的教案 一课一帖: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 设计: 一、组词。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2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