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范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通用16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到底在西湖的六月天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景跟其他时节不相同。  

  风光不与四时同。  

  与天相接的荷叶呈现无穷无尽的碧绿,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在朝阳里的荷花红得特别出色。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2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 黄晓玲    转贴自: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14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执教: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 黄晓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3

  一、美文导入 1、出示关于西湖的三段美文。(课件2:出示三段话)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3、谁来美美地读一读。4、教师精练地赏析过渡: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1、出示古诗。(课件3:古诗全文)2、读通古诗。①自由读一读;②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③齐读。3、读懂古诗。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课件4:突出接天、碧。)(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5:突出映日、红。)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4、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吧。(生读后)请你来试试吧!(指名读)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给点掌声!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6-13:配乐荷花景图组)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14: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侵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像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课件14:荷花图为背景的古诗)4、配乐背诵。(课件15:送别图为背景配乐)(指两人背,齐背)四、课外拓展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荷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老师再同学们推荐几句: (课件16)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4、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美美地读一读。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五、布置作业(课件17)作业:1、课内:补充练习 一(2)2、课外:美文赏读(见下发材料)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4

  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诗人对西河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我试图将音乐和文学综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欣赏秀丽的风光景色和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有三点欣喜的发现:

  一、多媒体课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西湖的风光影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吸引让他们更认真地朗读古诗,想去看看诗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在之后指导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子时,我同样展现了一段莲叶荷花相映衬的影像资料,学生看影像资料的时候,不时地发出“啊”的惊讶声,所以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颂读古诗。在朗读中能够专注,接下来的背诵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充分地朗读让学生更好的如情入境。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个体朗读的机会很多。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现出来。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发展。

  搭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的首要就是要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正因为充分、认真地读,所以在初读之后学生发现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而在熟练的背诵古诗之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中没有写离愁?”的问题,通过谈话交流,他们更是悟出了诗句背后蕴藏的点点离愁、丝丝眷恋,想象到了那一番依依惜别的场景。这都是得益于课堂上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理解、颂读、思考的结果。

  四、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说实话,当我在进行“指导朗读诗”这一环节时,心里有点虚。因为我一连点了两三个孩子,他们都读不准,更不要谈对诗题的理解了。因为在执教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指导朗读诗题”和之后的颂读、背诵古诗的环节中,我就只想着:要让孩子们读好,通过反复地朗读,美美地颂读一定可以改善他们的朗读情况。事后想一想,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指导朗读诗题时,我可以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而指导朗读,我的带读和范读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读准、读好诗句。但是通过这次的比赛,促进我不断完善自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克服犯同样的错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7

  2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三  教学准备小 黑板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二、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三、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23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8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9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1

  师:千年之前,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开心。

  师: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原本,诗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别,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看到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朝阳的照射下这么美,诗人的心里能不开心吗?

  师:是啊,要和朋友告别了,即使眼前是这么美的景,诗人能真正开心起来吗?

  (生思考了一会。)

  生:我觉得不可能,只能让诗人暂时忘记与朋友分别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诗人一定会依依不舍的。

  师:嗯,我觉得你体会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诗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首诗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接天的荷叶与这别样红的荷花呢?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非常独特的理解!还有吗?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你的理解也不错!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叶,朋友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诗人要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多么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理解啊!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但它的内涵是丰富,我们读诗就要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来。现在,你真正理解诗人写莲叶与荷花的用意了吗?

  生:理解了,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们在前一课中也曾经学过相似的写法,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生:爱如茉莉。

  师:非常正确!有时,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评析

  古诗是非常凝练的,寥寥数语,却能传达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巧妙地加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达到极至。在这一实录中,我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认识。最终,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至此,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诗句,学生有了富有个性,不同层次的理解。虽然,这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种认识是多元的、可贵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心灵体会,是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与反映,更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体验没有距离,它穿越千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这种情感,使得这短短几十字的古诗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窑藏的美酒一样,历久弭香,经久不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4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异的西湖形象。两位诗人是如何用如诗的笔墨描绘出动人的西湖形象的呢?

  一、切合季节选景

  白居易有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一“,早”、一“新”则写出早春特征。莺是歌手,它歌唱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从北国—飞来。大自然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但对季节敏感的鸟儿们则忙碌起来。

  “早莺争暖树”,在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试它清亮的歌喉,向人们喜报春天的初临;久违一冬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忙碌着啄泥衔草,营造新巢。且“几处”不是“处处”,“谁家”并非“家家”,莺燕不多,犹谓早春时分。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初春的清新、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此意境相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乱”,指各种野花在早春寒意中悄然开放,而“渐”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此时还未姹紫嫣红;“草”“浅”而非“深”,“才能没马蹄”,使人想起早春小草初生不久,新鲜嫩’绿,唐人骑马踏青的喜悦。在诗人的笔下,春意盎然的西湖似一位纯情烂漫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而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六月。六月之时,正是荷花盛开之际。诗人便选择莲叫‘、荷花来描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手法,视线由近及远,描绘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荷花“映日”,荷花盛开,本已露出粉红笑颜,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别样红”。町见诗人所’;之荷花并非早春之时刚露新绿,亦非初夏之际含苞待放,而是盛夏之时热情绽放。在诗人的笔下,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俏笑嫣然。

  二、巧用色彩搭配

  《钱塘湖春行》给景物着色偏重于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树”之淡淡新绿,“草”之浓浓碧翠,“花”之色彩缤纷;“莺”毛色之淡黄,“燕”毛色之漆黑。多种颜色很协调地装饰早春西湖,颜色繁多而不杂乱,色彩鲜亮而不刺眼,与早春季节的特征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给两湖抹上一笔浓彩。“莲n十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碧”到尤穷,“红”到极致,万绿丛中一片红,“红”与“绿”相衬,搭配自然和谐。色彩虽然浓艳,跳眼,但西湖这大红大绿的装束并不使人觉得妖艳、俗气,反使人觉得她朴素、大方、热情。西湖在不同的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态,正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杨万里的笔下,西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一个自然纯情的少女。这正如宋人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9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四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

  顾惠芬

  古诗内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入境激情,师生联句

  1、今天,老师要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 1、听朗诵,想象作画

  倾听老师带来的一段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在头

  脑中挥笔作画。

  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

  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

  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

  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

  那么水灵!

  2、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2、说话训练,描述头

  脑中的画面。

  3、出示荷塘美景图以及译文。师:再读这精彩的 3、自由畅说:吟诗、

  文字,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想干些啥呢? 唱歌,拍照……

  4、“吟诗”,是个好点子!今天,让我们做回诗

  人,来一次龙虎师生观荷塘美景即兴联句如何? 4、即兴联句。写在白

  纸上,注明作者,大声朗读,贴于黑板。

  师范句:

  绿衣一片云中来

  艳赛朝阳送暖香

  二、质疑欣赏,理解古诗

  过渡:大家竞相联句,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

  便引诗情到碧霄”啊!说来也巧,宋朝著名诗

  人杨万里也曾置身此情此景,并随即写了一首

  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1、出示古诗。范读。 1、听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2、练读—指名读—齐习,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 料和工具书,自学古

  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 诗。(质疑、欣赏)

  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

  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

  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 4、交流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 理解诗意,描述杨万里

  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 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

  看到了什么。在质疑讨

  论中,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 5、练读-个读-齐读

  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三、完成创作,比较感悟

  西湖的夏日美景,让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浑然天

  成,今天,就着大诗人激起的豪情,让我们也 1、欣赏图画,在前面联

  写诗填词吧,黑板上的 诗句可以选用。 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

  1、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创作。 作诗。

  2、交流创作

  师:有些同学已有佳作初成,不管你完成了 2、实物投示学生诗作,

  几句,我们都渴望分享你的喜悦! 小作者朗读简介。

  3、比较感悟。

  师:有比较才有进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某 3、比较感悟(可小组讨

  同学的诗,再读读诗人的诗,以公正的眼光 论,从对仗、压韵、用

  说说它们优于对方或逊于对方之处。 词的准确优美等方面比

  较,感受古诗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技巧。)

  激励学生,回归诗作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后都试着把自己的诗

  作与诗人的诗作比较一下,然后写一写你的 4、起立,背诵《晓》诗

  启发和收获,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吸

  取古人营养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写

  出更优秀的作品,相信新一代的“李白”“

  杜甫”将在你们中诞生!最后,让我们再次

  领略杨万里这首诗的美妙吧!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

  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

  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

  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

  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在XX年6月获《语文教学研究》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方案项一等奖)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4

  一、     教材简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五、媒体选用情况表:内容要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六、教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六月                                         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八、形成性练习: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5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6

  5月22日,我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是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习它写景的高妙。这样,这首诗在解读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在备课时虚心请教于讲课出色的于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仇老师,我的成功离不开仇老师和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及时指出的高明建议。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总之,我的这一堂课,凝聚了老师们许多的心血,对我耐心地指导,和提出的中肯建议。今后我会再接再厉,不忘初心,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7: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