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
范文 |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精选12篇)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1课前薛老师在黑板出示四组词语: 第四组 第三组 第二组 第一组 委婉连绵 深沉的叹息 师父离世 月光如银 升腾跌宕 伤心的哭泣 双目失明 月光似水 步步高昂 激愤的倾诉 买艺度日 静影沉璧 舒缓而又起伏 倔强的呐喊 生活穷困 月光照水 恬静而又激荡 疾病折磨 水波映月 …… 师:看到老师的微笑,最美的微笑看是否露出八颗牙齿,如果一颗都不露就不好玩了。呵呵。(微笑地)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微笑地) 师: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姓黄。 师:你听谁说的? 生:听别人说的。 师: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要会听,谁听出来刚刚主持人说我姓什么,能说出来的老师有奖品。 生:姓薛。 师:握握手,会听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会听的孩子才会学习。好,上课! (班长喊起立,同学齐喊老师您好。) 师:你们这个仪式很像上体育课,很有节奏感,很好。(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 生:二泉映月。 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一泓清泉,人称—— 生:天下第二泉。 师:每到中秋之夜,二泉池水倒映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样的美景用一个词就叫—— 生:二泉映月。 师:文中三处写到月的美景,黑板上有五个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我请同学来读一下。 (教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并在词串的顶端板书“环境”: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月光如银。 师:月光如银,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 师: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生:洁白的,皎洁的。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银(生读得一般) 师:读得美一点 。 生:月光如银。(生读得美起来) 生:月光似水。 师:女同学到了五年级读书就细声细气了,你读得很好,大声点,再来。 (生读) 师:好!月光似水,月光美在? 生:美在清。 师:美在月光的清辉,清澈,再读读这个词。 生:月光似水。 师:真好!谁来读这个词? 生:静影沉璧。 师:谁的影? 生:月亮的影子。 师:这个璧什么意思? (生摇头。) 师:这个璧字下面是个玉字,猜猜看什么意思? 生:璧玉。 师: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这个词理解很简单,中间加个如字或者一个似字就可以。知道静影如沉璧什么意思吗? 生:月影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块璧玉。 师:静影沉璧,月光美在它的什么? 生:影子。 师:下面两个词谁来读读。 生: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地上有二泉,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这两个词来赞美就是—— 生: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串词。 (生齐读词串: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这样的美景就是—— 生:二泉映月。 师:哪位同学自己来读读这组词语,把我们带到二泉美丽的景色中。 (一生读写景词串) 师:很好!在词语之间可以有一些停顿,谁再来? (一生读写景词串) 师:月光照水是很柔美的,不是你那样硬的,再试试。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生还是读得有点生硬) 师:你那一照让人感到可怕,月光照水,要柔情似水。 生:月光照水 , 水波映月。 师:恩,不错,要一个男同志有点柔情还是比较难的 。(笑声) 师:读二泉映月的美景,用五个词语来描绘,就是—— (生读写景的词串) 师:这样的美景就是—— 生:二泉映月。 师:二泉映月是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 ,在这样的美景赏月真是—— 生:心旷神怡。 师:小阿炳在小时候和师傅(师傅也是他的父亲,因为家里穷,做了道士,阿炳也和小道士一样叫父亲做师傅。)经常到二泉去赏月,他们赏到的是? 生:二泉映月。 师: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处境又如何呢?我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们喜欢齐读,老师喜欢听大家自己读,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 师:师傅离世,老师强调的词,你们把它划下来。 生: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 师:双目失明。 生:他整天操着胡琴,买艺度日。 师:卖艺度日。 生: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生活穷困,疾病折磨。 生: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师:读得真好。十多年后的阿炳的处境是这样的(老师在第二组词串顶端板书:处境),自己读读这组词—— (生自由读阿炳处境的词串:师傅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贫困 疾病折磨) 师:这样的处境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处境悲惨。 师:悲惨,说的好。 生:处境恶劣。 师:这样的处境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生:饱经风霜。 师:真好,这样的经历还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生:坎坷。 师:我们一起读这组词。 (生读阿炳处境的词串:师傅离世 双目失明 生活贫困 疾病折磨) 师:他的处境是苦难的,是坎坷的,是饱经风霜的,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又一次来到二泉,请自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个词不念“juè”,念“jué”,请注上音,“月光似水”也不念“shì”,念“sì”,这些多音字要注上音。请你把最后一句再读一下。 生:(读)他想起师傅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此时的阿炳双目失明,他再次来到二泉边,月光依然如银 ,月光依旧似水,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他再次来到二泉边,依然静影沉璧,可—— 生: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师: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月光依然照水,水波仍然映月,可—— 生:可阿炳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师: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美景,留给他的是什么? 生:疾病折磨。 师:只有疾病折磨的痛苦。 师:留给他的只有—— 生:双目失明。 师:留给她的只有双目失明的黑暗。 师:留给他的只有—— 生:师傅离世。 师:留给他的只有师父离世的哀痛。 师:留给他的还有—— 生:卖艺度日。 师:留给他的只有卖艺度日的艰辛。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2【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赏“二泉映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学生齐读)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池边赏月。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共同走进那个迷人的中秋之夜。 2.[出示词语]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指名读。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小阿炳也看到了;你们所听到的,小阿炳也听到了。但是,除了淙淙的流水声,还是淙淙的流水声,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二、叹坎坷人生 1.过渡: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他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交流: (1)阿炳看到了什么?(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他儿时所看到的美景,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2)阿炳听到了什么?(淙淙的流水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板书) 3.是什么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么多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到底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人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同学们,就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留在无锡的大街小巷是一幅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读给大家听听?(补充:把这三个词再仔细地读一读) 5.这就是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形象。(引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1)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整天”这个词语?什么叫“整天”? (2)就是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3)大家想一想,阿炳就在这整天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出示:“在( )时候,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来的经历,他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坎坷) (1)请大家闭上眼睛,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就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2)是呀,你可曾记得“饱经风霜”这四个字曾经写在谁的脸上?(师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饱经风霜”四个字写在了阿炳的脸上,刻在了阿炳的心里。 (3)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读:[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美好的中秋佳节,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思绪万千——(范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淙淙的流水之声,——(齐读) 当大雪纷飞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当烈日炎炎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这声音伴随着泉水,伴随着阿炳一幕又一幕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在阿炳的心头响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3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节选),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哪些音乐?能说说具体的名称吗?为什么喜欢它们?(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课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二泉映月》,老师想再播放其中的一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感受。 (相机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部分)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二、了解预习情况。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今天学习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通过你对课文的预习,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 《二泉映月》是阿炳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2)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大家听了《二泉映月》,要求收集有关阿炳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理解创作原因。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大家反复读读1~4节,要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正音:淙淙 萦绕 耳畔 倔强 (2)出示“饱经风霜”一词,理解“饱”的意思以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度日如年” 一词。“度日如年”说明什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4)出示“静影沉璧” 一词。“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作了具体回答?(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读后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流水淙淙 联想:想起了……想到了……似乎听到了…… 6、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语句:“他似乎……倔强的呐喊……” (1)、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2)、自读课文第2、3两节,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3)、指名回答,结合内容体会阿炳生活的“坎坷”。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1)、对照板书自背。 (2)、指名背。 (3)、齐背。 四、小结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4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课件: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同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导语:让我们随着这委婉动听的二胡曲进入我们的课堂,进入美丽的二泉世界吧。(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同时举起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书空。)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欣赏了惠山二泉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谁能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带领大家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可用书中的八个词,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老师展示图片,为大家再现美景。) 2、这样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情? 二、品读坎坷。 1、像梦境一样令人陶醉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双目失明的阿炳,他能看到吗?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2、又是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认真读读,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生默读、划。大声地读一读。指名读相应句子。同学们,俗话说,会读书的人,不仅要会把薄书读厚,还要会把厚书读薄。你们能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吗?(坎坷)坎坷的本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想想,坎坷在问中指什么?文中对阿炳的坎坷经历有具体的描写吗? 4、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生活的年代离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比较遥远,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你们平时在郑州的街头有没有见过一些衣衫破旧、卖艺为生的人?当年的阿炳就是这样一个流落街头、卖艺为生的人,或许衣衫更破、处境更糟。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情感走近阿炳,走近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日,阿炳正当街演奏,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有一天,阿炳高烧39.5度,浑身发抖,又饥又渴,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同学们请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5、好,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片断。) 6、这就是坎坷。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7、这是一个心灵在歌唱的时刻,这是一个灵魂在飞扬的时刻,一段不朽的名曲将由此刻诞生。让我们把这个永衡的画面记在脑海中吧!(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地点、场景、心情等方面巧妙记忆。) 三、品读第五段。 1、过渡:在二十年代,在那个社会,有人听懂他深沉的的叹息吗?有人关心他伤心的哭泣吗?有人在意他激愤的倾诉吗?有人理解他倔强的呐喊吗?是的,没有人懂得他的情怀,他只能将一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看,他用颤抖的手拿起了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老师配乐读课文,全体静听。) 2、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2、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学生自读) 3、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配乐朗读。) 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 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 4、他仅仅爱这些吗?从那里看得出来?省略号表示什么?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一代大师阿炳,就是这样深沉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一切。(音乐再次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四、升华情感。 在二泉边久久回响的,在如银月光下久久回响的,仅仅是阿炳的琴声吗?还有什么,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湖畔久久地回响? 是啊,还有阿炳那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感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响。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5一、 背景: 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娓娓叙述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的经过,描绘了委婉连绵又升腾激荡的琴声及其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表现了阿炳这位盲人音乐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坎坷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我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增强学生热爱、敬重、走近世界经典艺术的美好情怀。 二、 品味名曲,感受不朽: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泉边,这一次,他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 诉和呐喊,听着听着,他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了二胡……以下,课文用极优美、极富有特色的语言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和旋律。请大家反复朗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对师傅的怀念。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道路。 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他是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 师:是啊,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是阿炳用“琴声”表达“心声”。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感受阿炳的内心情怀,表感受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仿佛看到二泉优美的景色。 生:我仿佛听到阿炳怀念师父的轻声倾诉。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听到了阿炳与命运抗争的呐喊。 生:我看到阿炳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让我们跟着乐曲读读这段文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 生配乐齐读。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同学们能不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试着把这段文字背一背。 师:(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起初……这似乎是阿炳在……在……在……随着……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背诵课文。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乐曲激趣导入 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2、交流感受。 3、交流资料 4、猜测课文主要内容,验证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内读课文,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明确: 课文记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经过。再现名曲丰富内涵,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三、发现一道风景 1、在文中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2、交流,读文中有关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关键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读小诗,读出诗情画意 4、师小结过渡:多美的景色啊,如银月光,皎洁明亮,一泓清泉,在缓缓流淌,月亮的倒影那么圆润、空灵。就在这美丽的二泉,阿炳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化作一曲《二泉映月》,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有关资料,跟随阿炳来到了无锡惠山,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再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课件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提出要求:你能为我们再读读这处风景吗? 生朗读,(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之中) 4、生齐读词语,唤出风景(师:让我们齐读这组诗般的词语,深情地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 二、倾听悲苦人生 师:天上的明月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依然清洌,阿炳十多年后重回二泉,已是双目失明,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一泓清泉,静影沉璧,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淙淙流水蜿蜒而来,这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阿炳还是——(生接:看不见) 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他想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有关文字,拿起笔在书上标记出来。 (生默读第4自然段,标记)(师课件点击:月夜图片) 师:同学们,在这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一直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想起了什么? 生:他想起了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 师:师父曾经说过什么话?你能在文中找到吗? 生:“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他还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什么样的经历是坎坷的?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经历? 生:苦难 师:还有吗?还有什么词语能形容他的经历? 生:痛苦(贫困、屈辱、悲惨、可怜……) 师:他的坎坷经历充满苦难、贫困、屈辱、悲伤、还有疾病,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啊!课文中有一处文字精练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你知道在哪儿吗? 生:3自然段 师:他遭遇了什么变故?请你读出来。 生: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点击出示课件文字:“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短短41个字,道尽了阿炳的坎坷与辛酸,你读到了阿炳的悲惨了吗?哪些词让你觉得他生活苦难、悲惨?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你感受到什么了? 生: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师:“整天“是什么意思? 生:从早到晚, 师:这十多年只是一天是这样吗? 生:不,每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一直过了十多年 师:你什么心情? 生:心酸,同情 师: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再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你是个心中有爱的孩子! 师:同学们,阿炳到底过着什么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你能把看到的概括地说说吗?(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阿炳在街上卖唱,一个坏蛋叫人毒打了阿炳,并摔坏了他的琴,还把他赶出无锡城,再也不让他回来了。阿炳抱着砸坏的琴悲痛欲绝。 师:你什么感受? 生:阿炳太可怜了! 师: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十多年来只会遭遇到这一件可怜的事吗? 生:不只一件 师:是啊,阿炳眼睛瞎了,出身也被人瞧不起,沿街拉曲卖唱,宁可饿肚子也不乞讨,无论寒冬酷暑,时局动荡。同学们,这十多年里,阿炳还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悲惨的事呢? 师: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我仿佛看到――――”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酷热的天气里,阿炳边走边拉着二胡,突然中暑晕倒在地,街上没有人,只有太阳无情地炙烤着阿炳的身体。 师:我多想去把阿炳扶起来啊!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出身低下,被街上的人无情嘲笑。还有些小孩子对他扔菜叶,吐唾沫。 师:屈辱的经历。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眼睛看不见,撞倒了一个小贩的水果摊,凶狠的老板对他拳打脚踢,旁边看的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助他。 师;冷漠无情。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冬天,阿炳穿着单衣,在街头买唱,一整天都没吃一口热饭。 师;饥寒交迫。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被地主老爷喊去唱堂会,老爷们大吃大喝,但阿炳却不能喝一口热水,最后只能勉强吃一口残羹冷炙,还要被逼着唱老爷们点的曲目,唱得不满意就是一顿辱骂,还得不到一分钱。 师:多么不公平的世道!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在街头卖艺,可是警察却因为他没交保护费而驱赶他。 师:黑暗的旧社会。 师:穷困、冷漠、屈辱、殴打、谩骂,这一切构成了阿炳坎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文字。 课件再次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生齐读,师板书:一段人生尽坎坷 师: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流水依旧淙淙,师父的教诲言犹在耳,(课件点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现在的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听到什么了?书上有吗?读出来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呐喊” 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听到的可真多!为什么此刻的他,在黑暗中度过了十多年的他,在二泉池畔,能听到年少时听不到的声音? 生:因为他此刻想到了自己十多年来坎坷的人生经历,内心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惠山的葱茏,他似乎听到自己——深沉的叹息 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老板辱骂,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伤心的哭泣 师:想到自己被警察毒打,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激愤的倾诉 师:想到自己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汉奸卖国贼拉曲卖艺,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屈辱,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向往,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四、感悟一片情怀 师: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了琴弦,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课件点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7★学什么 生活的苦难磨不去对美好的向往,只有心中充满热爱,一样能奏出优美的乐章,学会生字,理解新词,聆听“二泉映月”,感受生命的呐喊。 ★ 怎样学 一、 读文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二、 知识拓展 关于阿炳的资料你还能搜集到吗?你准备从哪里收集?(书籍 影视 网上……) ★ 测一测 一、语音世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dǐng bǐn) 搀(cān chān) 壁(bī bì) 倔(jué jüé) 患(huàn huàng) 泯(mǐn mǐng) 婉(wān wǎn) 宕(shí dàng) 淀(dìng diàn) 强(jàng jiàng) 跌(dēi diē) 抒(shū shù) 二、难不倒我(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 )的力量 ( )的旋律 ( )的叹息 ( )的呐喊 ( )的倾诉 ( )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 ) 委婉( ) 赞叹( ) 流泻( ) 抗争( ) 舒缓(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 ) 恩重如( ) 委婉( )( ) 静影沉( ) 动人心( ) 享有( )( ) 三、 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月光似 ,静 沉 ,但阿炳再也 ,只有那 的流水声 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想到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 , , …… 2、随着旋律的 , ,乐曲进入了高潮。它的 ,表达出 ,抒发了 。月光照 ,水波映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 , 而又 , 而又 。阿炳 用这 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 ,他爱 ,他爱 …… 四、 巧手点睛(读一读、加标点) 有一个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 阿炳在惠山二泉边触景生情 创作了一首不朽的乐曲 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 二泉映月 的 二胡曲 几 十年来 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 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 ★ 推荐阅读 阿炳轶闻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 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 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 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 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七、 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上联:泉声 琴声 心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9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快速浏览、轻声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结合圈画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并借助乐曲的反复聆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深切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浓缩了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初步交流,且对文中描写惠山二泉景色的优美词语进行了圈画识记和熟读积累。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力争不漏读不错读发音正确。 教学理念及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情境教学理念和情智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借助笔记本的乐曲录音,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小黑板和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入境始与亲” 1、揭示课题:二泉映月。指名开火车读课题。读出韵味来。 2、师:二泉映月现如今在无锡惠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这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上节课已经交流过,(相机出示小黑板)再来读一读。读出美感,读出静的感觉。(两到三遍)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师:课题二泉映月指的是什么?(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此问旨在复习和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精心听一听这首不朽的乐曲。(播放乐曲) 听完乐曲后的小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二、“疑义相与析” 1、师:创作人阿炳是听着什么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的泉水)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记叙了阿炳的几次听泉?(两次)分别是课文的哪两个自然段写到的?(2、4自然段) 2、师:轻声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两次听泉的不同之处。想一想,为什么? 生交流:(第一次听泉是师父带着,只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第二次听泉是邻家少年搀扶着,不光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还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年幼的阿炳天真单纯,不谙世事,而长大后的阿炳饱经风霜,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相机板书:淙淙流水 坎坷人生) 3、师:阿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人生?课文的哪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了叙述?(第3小节)默读第3小节,用三角符号标出让你为之感动的词句。 生交流:(关注他们汇报时的朗读是否到位) 引导:“整天”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阿炳整天在街头卖艺的情景(出示小黑板):在----------------的时候,阿炳打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酷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反复说,反复读,读出感动的味儿来) 4、师:有人用四字词语概括了阿炳坎坷的人生(出示小黑板),读一读。(个别读两次,齐读一次。)自幼丧母、白眼受尽、恩父离去、孤苦无依、雪上加霜、双目失明、卖艺街头、忍饿挨饥、短暂人生、哭哭凄凄 与课文第三小节相对照,你喜欢哪一种叙述?(自由发表意见) (课文的叙述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强调了阿炳面对坎坷始终酷爱音乐向往光明,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四字词语的概括很工整,只是浓缩了阿炳的不幸遭遇。) 小结:坎坷的人生经历让阿炳饱尝人世间的辛酸,深切感受到人世间的炎凉,但是他对音乐的酷爱始终未变。 (相机在坎坷人生后板书:悟世情 酷爱音乐如旧) 小练口:在这里,音乐就是------------一剂良药,抚平阿炳心头的点点伤痕;一位朋友,倾听阿炳述说心中的无尽酸辛。 5、师:所以,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池畔,他听到了淙淙流水中的许多奇妙声音,这许多的奇妙声音是什么?谁在叹息?在哭泣?在倾诉?在呐喊?在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 此时此刻,淙淙流水就成了阿炳的----知音。(相机在淙淙流水后板书:成知音) 三、“返景入深林” 1、过渡: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阿炳的心却是苦的;人间无情,阿炳的琴声却饱含深情。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对照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想,你听懂了什么?(播放乐曲) 引导生交流;你听出了这首曲子在旋律方面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乐曲旋律特点的词加上点,指名说(右侧副板书: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这些跌宕起伏的旋律代表了作曲者不同的情绪和思绪,从委婉连绵的旋律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从升腾跌宕、步步高昂的旋律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你听懂了什么?(阿炳爱他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爱他美丽富饶的家乡,爱惠山的清泉,爱照耀清泉的月光,------爱他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小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阿炳留恋、赞美、热爱,他,一个双目失明常年得不到温饱,不得不靠卖艺为生的贫苦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的向往成为人世间一道特动人的风景,永远激励人心,永远锃亮如新!(板书:向往光明恒新) 带学生读一读大黑板上的板书。 2、总结升华,照应开场:惠山的青山秀水温润了阿炳饱经风霜的手,温润了阿炳历尽沧桑的心,也温润了阿炳忧伤凄苦的琴声。今天,当我们来到惠山,来到二泉池畔,欣赏着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时,会想起阿炳,他创作的不朽乐曲让惠山多了一道风景名胜。而他创作的不朽乐曲不仅享誉世界,已经伴着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飞向太空。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10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用为什么这首乐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品读琴声,体会内涵。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先让学生潜心、专心地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们整个认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每一种琴声所寄托阿炳怎样的思想感情分三个步骤来读,使他们读懂读好。接着更深一层让学生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突现出来。 第四部分: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人们对《二月映泉》乐曲的评价,尤其是对日本有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中的“跪”字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课文总结朗读,音乐声再次响起,曲到酣至,学生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而且也记住《二泉映月》这首表达心声的名曲,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听: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感悟:人生如泉声 倾吐:化心声为琴声 琴声 ——— 情怀 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考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伟大精神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11作者:王开松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二 作者:王开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回响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乐》。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读读。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板书:琴声倾吐情怀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 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深腾跌宕表达抒发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第一自然段。 (1)播放慧山录象片段。 (2)交流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朗读。 3、第二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吐”、“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四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 5、第四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以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生动、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六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部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吐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四第五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 2、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3、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自由背诵。 二、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全文。 2、欣赏读。 三、总结全文 1、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总结: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板书: 6、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 情怀 动人心弦 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 他爱……他爱……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薛法根教学实录——《二泉映月》琴声有旋律 语言有韵味 篇12作者:马建明 转贴自: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点击数:204 让音乐在学生的心底流淌 ——《二泉映月》教案诊断与评析 马建明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柄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本课的教学目标重要有:一是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三是引导学生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问题教案】 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 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 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 (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 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 2.老师要求大家课前收集有关阿炳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二)第二个问题:这首乐曲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1.轻声朗读1~4自然段,要读正确、读通顺。 2.分节指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点拨。 3.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4.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时间——中秋夜,地点——二泉,环境——月光、流水,心境——想到……听到…… 5.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语都用上,完整地说说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境。 6.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这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③小组讨论。 ④请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相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语。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表达了阿柄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对谁说呢?此时此刻,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2.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学生互读互评。 3.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音乐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4.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音乐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在这段话中,你还有哪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吗?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5.开展朗读比赛。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呢?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6.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次擦去三个“?”)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1)练习背诵。 (2)指名试背。 三、因课设练,迁移写话 同学们,我们刚上第一节课时,老师让大家欣赏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并且凭直觉谈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诊断意见】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特别是这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把握教材,落实目标。该教案从三个问题入手,引领学生品读课文,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把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入各个环节。如落实“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这个目标中,在读的设计上体现了出层次感:首先,在教师的激发下让学生反复练读,读正确,读流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语言内含的意蕴与表达的特点,从而深入地感悟语言、读出情感;最后,通过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再如落实“引导学生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这个目标时,设计的主要策略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相互交流、深入体会,并结合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促进学生的感悟。二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是“欣赏音乐,激思导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上课伊始,便“先声夺人”——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创设一个基于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关于这首乐曲还想了解些什么,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第二个环节是“围绕问题,探究品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着重抓住“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这首乐曲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乐曲表达了阿柄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品读,重点围绕第三个问题展开。第三个环节是“因课设练,迁移写话”。 纵观整个教案,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教材挖掘不深,教学浮光掠影。《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展开一幅回忆与苦痛、追求与执着、向往与憧憬的人生画卷。但是本教案没有很好挖掘这些内在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层,读懂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时也只是读读课文,围绕关键词语讨论一下,以集体讨论代替了个体感悟,没有真正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所有的教学活动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痛不痒,不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二是教学环节琐碎,不能推进升华。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问得碎”、“读得碎”、“练得碎”的毛病,本教案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有些教学环节还显得琐碎。比如关于教学话题的选择,本教案是以三个问题为抓手,逐个解决,特别是第二、三两个问题,这样一来势必把课文分裂开来一段一段地去读,在解决问题时又是以词语为突破口,势必又把语句进行肢解,整个教学环节不能浑然一体。我想:本课教学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无论是节奏还是韵律都应该同《二泉映月》的旋律一样,委婉曲折、升腾跌宕、步步高升,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方面本教案也显得不足。三是学习方式注重形式,缺乏具体指导。本教案在学习方式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讨论、问题探究、搜集资料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但是在具体指导上还显得不够扎实有效。如让学生互读互评,学生怎么听、怎么读、怎么评从教案中很难看出。再如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确定小组讨论的话题,怎么组织小组成员有效地参与讨论,怎么吸纳别人的观点等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所有这些环节也只是走走过场,只要能“听取蛙声一片”就可以了。 【改后教案】 一、师生谈话,走进音乐 1.打开《二泉映月》教学主题网站的主页,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2.欣赏了这优美的音乐,能谈谈你的感受吗?(教师相机评价:你已经学会欣赏音乐了!你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欣赏音乐,能品出音乐的内涵,真了不起!) 3.了解这首乐曲吗?(教师相机板书:二泉映月 阿炳 华彦钧) 4.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5.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谈起读书,我最崇拜我们的古人了。今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虽然要求高了点,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3.想读给别人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我们要学会“赞赏”,读得好的地方,你就给他一个大拇指;还要学会“帮助”,读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读完后再给他提个建议。 4.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吗?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具体情况相机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引导与鼓励。) (1)1~4自然段让学生自己争取读书的机会。(机遇是自己把握的,抓住机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第5自然段推荐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果然名不虚传!) (3)第6自然段推荐一个平时不太敢在大家面前读书的同学来读。(其实你读得非常棒!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5.课文读了几遍,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谈谈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音乐 1.是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着。那么,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课文。 2.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用“ ”画出乐曲表达阿炳内心世界的句子。 3.学生默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5.交流“起初,琴声……人生道路。”这一句群。 (1)读读这一句,读得还不够味,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那么,这段乐曲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学生读有关句子) (2)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小句。 a.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二泉的句子读一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打开“二泉景色”网页,让学生欣赏二泉的图片和文人墨客赞美二泉的有关诗句。阿炳从小就受到二泉优美景色的熏染,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每每想起家乡优美的二泉,阿炳心里充满着怎样的情感?(赞叹、留恋)可现在,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心情怎样?(悲伤与痛苦)于是,在阿炳的手指间化作了这样音乐。 c.欣赏音乐,指导读书:我们的古人说得好:“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课文的语言好像就是从我口中说出来一样,课文蕴含的情感就好像发自我的内心一样,要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自己就来到二泉边,仿佛自己就是阿柄一样,再读读看。(果然能读出一点感觉来了,其实是你的心已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阿炳,走进的音乐……) (3)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读读另外两小句,看看自己能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4)交流品读“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小句。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来读的?你读懂了什么?师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慈祥、善良、关心、教育)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师父了,再也得不到师父的关心与疼爱了,想到这里,阿炳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5)交流品读“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一小句。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来读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打开“苦难人生”网页,了解到这些,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阿炳的生活?(穷困、苦难、不幸) (6)配乐朗读:能把这所有的情感化作声音读出来吗?(温柔、宁静、凄苦、向往、追忆、怀念) 6.交流“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这一句群。 (1)配乐过渡:想着,想着,阿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音乐变得步步高昂,这段音乐又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 (2)你想联系哪些内容来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想到这些,阿炳心里充满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音乐的追求、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阿炳小时候为什么听不到,而现在却听到了?他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 (3)是啊!我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苦痛?我的命运为什么这样不幸?这个社会对我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朗读体会。 四、诵读课文,赞叹音乐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4、5自然段,先让学生说说怎样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诵读好,再让学生自由练习。 (1)要在理解的基础诵读,要带着我们品味出的情感来诵读。 (2)要把课文熟读以后再诵读,这样才不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3)诵读实际上就是脱离课本后一种美读。 2.一边欣赏一边诵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有这样的感觉:“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啊!多么伟大的音乐啊!那么,阿炳是用什么谱写了这不朽的乐曲?(板书:爱) 4.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里流淌着的爱、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这不朽的乐章。齐读第6自然段。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打开“不朽乐曲”网页: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了。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板书) 5.读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五、拓展阅读,感悟音乐 1.音乐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具有独特的魅力。我除了喜欢《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外,还喜欢另一首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散文,在此献给大家。 2.如果用自己的心灵去聆听音乐,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的东西。课后请同学们也尝试着欣赏一首音乐,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名师点评】 仔细品读这个教案,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味,一起赏析,一起感悟;仿佛自己的心也随着《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升;仿佛自己和学生的情思在教室的上空飘荡,伴随着音乐的旋律飘到那江南水乡,飘到那凄苦岁月,飘到那月下二泉……虽然本教案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围绕话题,涵泳体悟 首先,围绕话题、化碎为整。教案一改过去一段一段地讲下来或者提出若干问题一个一个地去解决这种思路,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联系,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话题。这个话题能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功效,引领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感悟语言。课文对《二泉映月》音乐旋律与包涵情感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阿柄一生的写照——对惠山二泉的赞叹与回忆,对师父的追忆与怀念,对流浪生活的悲恨与苦痛,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与呐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对民族音乐的执着与追求……那么,如果紧紧地抓住这个话题不是能很好地感悟全文的内容了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把握。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能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就是以话题统领课堂教学,扩大各个教学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因此,本教案以“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为话题,辐射全文、化碎为整、整体把握。 其次,熟读精思、涵泳体悟。“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教师要引领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和乐曲表达阿炳内心世界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与提供的资料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等语句。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阿柄生活的时代,在体会语句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通过“设身处地”地切己体察,含英咀华,揣摩探究,想像领悟,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夏丏尊曾指出,学生在课堂里的阅读,目的不在悲愤、流泪和激动,而在于激动平复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诱导与音乐、画面等媒体的渲染,把孩子放置于课文中“涵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怀,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二、立足文本,适度拓展 两份教案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它们都重视通过搜集资料帮助阅读课文。前者在操作上更注重形式上的东西,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与汇报,而后者则立足文本,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同时对课文进行适度的拓展。结合本教案的几个例子试作分析: 在“师生谈话,走进音乐”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阿柄的简介:“……阿炳天资聪明,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不仅让学生了解阿柄的有关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尽快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不仅对阿柄音乐天赋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从阿柄身上获得人生感悟。在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惠山二泉的句子读一读,并让学生欣赏惠山二泉的图片与文人墨客赞美二泉的有关诗句:“唐代诗人李绅在《别泉石》中写到:‘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北宋文学家苏轼有诗赞曰:‘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样,学生能很快体会到阿炳从小就受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熏染,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每每想起家乡优美的二泉,阿炳心里充满着赞叹与留念,可是现在,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心里又充满着悲伤与痛苦。在“诵读课文,赞叹音乐”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品读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悟不断步入高潮、渐进佳境。此时,如何再将学生的情感掀起狂澜?这里,教师又相机出示一组对《二泉映月》乐曲的赞誉,特别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柄说点什么呢?”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一定会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尽情地倾诉出来。 三、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过程和方法”成为三维目标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用。与“问题教案”相比,“改后教案”显然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是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方面,首先是体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目标的确定,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参”上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集体的学习目标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教师没有向学生交代这节课我们要去学什么,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其次是体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看看自己能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不断地冒出创造的火花。再次是体现感悟体验的自主性。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里流淌着的爱、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这不朽的乐章。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让学生通过品读、想像、感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发出内心的赞叹。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一切都是那么欲罢不能。在合作学习方面,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相机设置合作学习,而不再是课堂的“摆设”。“想读给别人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我们要学会‘赞赏’,读得好的地方,你就给他一个大拇指;我们还要学会‘帮助’,读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读完后给他提个建议。”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走出“一提到合作学习就认为是几人一个小组在一块儿讨论”这个误区,我们为什么不把一个班级看作是一个合作学习的群体呢?这样,整个课堂不就成了师生自由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了吗?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探究学习方面,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本教案中,“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阿炳是用什么谱写了这不朽的乐曲?”“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在这里,这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师生推上真情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带进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踏上一个未知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二是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本教案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课文的语言就好像从我的口中说出来一样,课文蕴含的情感就好像发自我的内心。启发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自己就来到二泉边,仿佛自己就是阿柄一样。再加上教师的不断催化:“果然能读出一点感觉来了,其实是你的心已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阿炳,走进的音乐!”促进学生感悟课文。默读是一种视读,是视觉器官与大脑共同参与,将文字转化为信息储存到大脑中,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思考。本教案中,教师多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有关语句,默读时能联系上下文内容思考某个问题,还要求默读能有一定的速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目前诵读训练情况不是很好,朗读时能做到声情并茂,一旦要求诵读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腔调,变成了死背书、背死书。怎样诊治这种通病呢?本教案作了很好的尝试。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 本教案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诵读,要带着情感来诵读。而前面的“品读课文,赏析音乐”这个环节就是为诵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刘国正语)达到“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第二,讲究诵读的方法。本教案中,教师让学生明白“要把课文熟读以后再诵读,这样才不会影响情感的表达”,“诵读实际上就是脱离课本后一种美读”等要领。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能找到“美读”的真谛:“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 。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