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虎门销烟》导学案
范文

《虎门销烟》导学案(通用12篇)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1

  导学案

  科目

  语文

  班级

  4、1

  主备人

  课题

  《虎门销烟  》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受。 

  3、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和爱国注意情怀。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说说你对鸦片的了解。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听到虎门销烟的消息,人们有什么反映?谈谈你的体会。

  2、展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

  第二部分

  1、虎门销烟那天,出现了什么壮观的场面?谈谈你的体会。

  2、用“……然后………………”概括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

  第三部分

  1、销烟后,人们有什么反应?说说你的感受。

  2、“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提示:“海水”代表什么? “鸦片”代表什么?)

  三、情感拓展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壮观的场面或感受到过民众团结的力量吗?请说一说。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2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坪坦中心校  陈立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10个生字并组词

  3.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道具 视频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进入

  《虎门销烟》学习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并组词

  3.模拟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知道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中四个场景,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准备:鸦片的知识等

  学习过程:

  预习课文

  在清朝,有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当时的人们喜欢把这群人称“洋人”,喜欢把他们所卖的东西名称前加个“洋”字,如他们卖的货物为“洋货”。如:怀表称“西洋表”,火柴称为“洋火”,铁钉称为“洋钉”。。。。。当时,有些不法外国商人在中国倒卖 “洋烟”,也叫“大烟”。大家知道什么吗?(鸦片)

  大家知道关于鸦片的知识吗?它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

  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

  (课文后的学习链接)

  当时清政府见到鸦片危害巨大,国力衰退,财富外流,所以发起了禁烟事件。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负责收缴鸦片,并在虎门集中销毁。这就是《虎门销烟》事件。

  学生回忆鸦片的知识并发言

  翻到课本的“学习链接”学习鸦片的危害,对鸦片有进一步的了解。

  认识林则徐销烟事件的起因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组和四字成语。(生字卡)

  生字:遵  呵  锣   聋 泄  搭  监  督 恭 畏

  组词:遵照 笑呵呵 锣鼓 震耳欲聋 水泄不通 搭台 监督  恭敬  敬畏

  分组读、指名学生带读、

  学生齐读

  开火车、伸出手指听写

  2、再读课文,分组找出《虎门销烟》事件的开始、过程、结

  果的句子,画上横线。

  。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复习生字词。朗读、听写生字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看看哪组同学读的最好。

  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按提示找出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大组: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大组:事件的过程:销烟过程

  第三大组:事件的结果:销烟数量

  指名学生代表发言、补充。

  3、按照上面的事件提示,偿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部分:(1--2)交代虎门销烟

  第二部分:(3--4)销烟过程

  第三部分:(5--6)销烟结果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三、才华展示

  当时的销烟盛况我们是无缘目睹了,但是我们可以来偿试一

  下那个销烟过程的。

  分组朗读课文。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与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学生代表发言

  模拟课文中的四个场景。(根据教师的提示表演)

  大家想不想呀!(表演)

  演出场景一:林则徐接旨、人们看布告的情形

  演出场景二:虎门销烟

  演出场景三:林则徐接见外国商人

  (教师准备:圣旨一份、鸦片一箱、石灰等)

  四、感情升华

  刚才我们一起简单重温了虎门销烟的过程。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精彩纷呈。经过虎门销烟,把洋人的鸦片销毁了,真是痛快。下面我们再次体会一下中国人不可欺的感受。把人们看布告的样子和林则徐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四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也知道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大家现

  在想一想,这一事件有什么重要

  学生表演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精彩的句子,体会大快人心的感情。

  意义?这事件之后,林则徐又会怎么样了?由这一事件引起了什么更大的事件呢?大家课后再去找找。

  五作业

  练习和巩固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

  作者:丁立燕     你是第106位读者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那时的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读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鸦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老师从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畅谈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情感的伏笔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作者[王锁欢] 发表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1839年虎门销烟的经过,告诉孩子们这个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在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查阅有关这个历史事件的一些背景资料,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中,我首先跟孩子们聊了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些时代背景以及对于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的理解,听一听孩子们对于这个事件的了解程度,然后,把我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在熟知这一历史事件的前提上去学习课文,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要我们领略的思想感情。一开始,我把课文开头和结尾相联系,先体会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来。

  总之,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个方法: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个任务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总的一个部分,孩子能乐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在课堂中汇总,是为了给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让所有孩子都能够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

  二、读故事、讲故事。读通课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是我给孩子们自学的一个要求。他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也很乐于讲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握课文要求,能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写一写,抒发感情。以课文书后习题为准,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进行作文。可以是我在塑像前的默哀时的想法,也可以是给林则徐的一封信,也可以两者结合,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情在说后再写出来。

  多方面结合,就构成了我这一堂课的教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林则徐的资料和鸦片的危害,活观看《林则徐》这部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师: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

  (预设:)

  *是谁销烟?在什么时间?

  *为什么要销毁鸦片?

  *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

  *鸦片是怎样被销毁的?

  二、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检查认读重点词语,理解词语。

  1、多音字:

  钦差 罪恶 不禁 禁烟 蒙蒙亮 切开 一担 兴奋 钻来钻去 倒进

  2、有关数字的词组:

  五十多千米 五十米见方 二十三天 二百多万斤

  3、重点理解:

  描写人多的词语—— 沸腾 拥 人流如潮 人多拥挤 涌

  描写林则徐的词语—— 端坐 严正 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四、解决问题

  (一)是谁虎门销烟?在什么时间?

  (二)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指导学习第五段)

  生汇报:“看着眼前的一切……就这样装进了敌人罪恶的腰包!”

  师:你们知道“东亚病夫”是怎们回事吗?

  (“东亚病夫”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贬称。清朝末年,中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瘦弱,所以,所以遭洋人轻视;其意思,也接近于老百姓所说的鸦片烟鬼。)

  师:那么吸食鸦片到底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长期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丧失免疫力。体制严重衰弱,精神颓废,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还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

  师:你们知道我们中国人吸食的鸦片是哪来的吗?(教师叙述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的目的。)(指导朗读)

  (三)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指导学习第三段)

  1、结合课外资料: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虎门离广州五十多千米,更重要的是虎门临近大海,可以让销毁的鸦片末流入大海。

  2、虎门销烟的准备工作:两个五十米见方的大池子、涵洞、水沟

  (四)鸦片是怎样被销毁的?(第四段)

  (五)其他自然段写什么?

  五、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虎门销烟》,销是什么意思?烟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在中国历写下来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二、精读课文、感受销烟的壮举、体会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一)回忆销烟的原因

  师:大家还记得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吗?你可以用文中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生说)

  (二)感受人们的兴奋想去虎门滩看销烟。(1、2自然段)

  师:是啊,外国侵略者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榨取我们的白银。如果再由鸦片泛滥下去,不要说是老百姓的安危,就连我们整个国家都要灭亡了!人们对祸国殃民的鸦片简直是恨之入骨,当大家听到林则徐要在虎门销烟的消息时,能不高兴吗?他们都想去看看呢!大家打开书,看看哪些段落是写人们兴奋地想去虎门滩看销烟的?(生答)

  师:大家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一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是兴奋的?(生自由读,勾画句子。)

  预设:

  ①人们纷纷拥上街头……快去虎门滩看哪!

  师:这些句子中你又是通过那些词感受到的?(纷纷、拥、笑嘻嘻、兴奋、挥着拳头、钻来钻去、大声地喊)通过描写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前去参观虎门滩销烟的人之多、人之喜。此时的广州城用书里的话说简直就是怎样了?(沸腾了)你能把广州城沸腾的景象和人们兴奋地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孩子们在………快去虎门滩看哪!可个人读、齐读)

  ②一路上……向虎门滩涌去。

  师:“长途跋涉”是多远的路程?(五十多千米)“人多拥挤”是多少人?(成千上万的人,用书上的词是“人流如潮”和“涌去”)

  (二)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决心。

  师:聚集在虎门滩的人越来越多,密麻麻的人墙遮住了远近的青山绿树。钦差大臣林则徐端正地坐在销烟池周围的高台上,望着长途跋涉而来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不管……不管……都…。.”)

  师:你能感受到什么?你们知道林则徐禁烟,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吗?

  林则徐禁烟会面对两个庞大的集团。一是贩毒集团,也就是那些罪大恶极的外国商人们。他们愿意林则徐收缴鸦片吗?这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二是受贿集团,也就是中国的那些贪官们,下至地方官吏、上至朝中大臣,都有人接受贿赂,从鸦片走私中得到好处,那些人手中握有大权,人数众多他们怎么会认真执行清政府的禁烟令呢?不但不执行政府的禁烟政策,反而成了鸦片走私者的保护者。这两个集团狼狈为奸,他们不会乖乖地交出鸦片,他们分会怎么对付林则徐呢?(暗算、谋杀、发动战争)必然会处处设障阻止林则徐禁烟,他得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哪!可是,此时他心里在想——“不管……。销毁”(个人读)

  师:林则徐坚决禁烟是为了谁?(为了老百姓、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为了拯救老百姓、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林则徐心想——“不管……。销毁”(齐读)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勇敢;不怕困难和危险,维护民族尊严等) 这时,爱民爱国一心为民族着想的林则徐端坐在高台上,心想——“不管……。销毁”(齐读)

  (三)感受销毁鸦片的过程。(第四、五、六段)

  1、师:这时炮台鸣放礼炮,台下锣鼓齐鸣,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那么鸦片到底是怎样销毁的呢?谁来读一读?(找生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2、交流销烟的步骤:第一步,倒海盐。第二步,切鸦片,扔进水池泡透。第三步,倒生石灰。

  3、师:两个操场大的销烟池白烟滚滚,不断蒸腾。林则徐当众销毁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虎门摊上,围观的群众的表现是怎样的?(欢呼着,跳跃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受鸦片的侵害了。虎门销烟真是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哪!

  4、师:观看虎门销烟的人中不仅有中国的老百姓,还有还有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人,正在这时,传来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现在……。自投罗网)

  师:这几句话首先表明了我们中国禁烟的——决心。其次警告外商——(不要向我国再走私鸦片,否则绝不留情,必将绳之以法。)现在林则徐严正警告——(个人读)

  师:“严正警告”意思?林则徐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我们能感受到林则徐有威严的气势、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我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警告外商——(齐读)

  师:外国商人听着,——连声称是。真是——害怕极了,真是——垂头丧气。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四)虎门销烟的及历史意义。

  1、师:虎门销烟的战果如何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最后一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你从“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这两组数据体会到了什么?(流入我国的鸦片非常多、危害深。)可是这些罪恶的鸦片都被林则徐销毁了,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林则徐说点什么?(生自由说)

  2、师:今天我们再次感受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相信你对林则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个伟大的胜利!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林则徐,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虎门销烟”——这是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来侵略所谱写的一曲壮丽的乐章!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6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虎门销烟》。

  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两个词描述(评价)一下,虎门销烟是个什么样的事件?

  “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事件是什么样的事件?(不同寻常的事件,发生重大事情的事件)

  “伟大壮举”:(板书)什么是伟大壮举?(伟大的举动)

  二、 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回到这不同寻常的一天吧!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林则徐宣称:“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从4月12日至5月21日,共收缴*19187袋,2万多箱,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烟,历时23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让我们记住这值得骄傲的日子吧!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自然段

  1、虎门销烟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

  2、轻轻地都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壮”字,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这是一个“伟大壮举”,还可以在旁边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3、交流

  (1)、第三自然段

  如:“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水,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分外壮丽?

  1、出示:“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壮字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水泄不通”

  2、“水泄不通“是什么样的情景?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人山人海)

  3、销烟要在下午才举行,老百姓明知道午后才销烟,却一大早就赶来,可见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得人心,老百姓对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关切。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场面壮观。

  4、这一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销烟的“壮”?

  “新搭起的礼台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彩旗林立”、“身着朝服”、“外国人到场”可以感受到什么?(场面隆重,预示着这里将有大事发生。)

  4、销烟在当时来说、对现在来说都是件大事,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1、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销烟的“壮”?

  2、出示第四自然段

  找出销烟过程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先—再—然后”。

  齐读销烟过程的句子

  3、销烟的过程大家一句话就读完了。可是据老师了解,从前是将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且不彻底。巨量难用此法。林则徐为了找到有效的方法,到民间去讨教,尝试了很多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以说是工程浩大。所以看似短短的几句话但却饱含了林则徐的艰辛。让我们再读来读读这壮观的场面吧!

  齐读销烟过程的句子

  4、出示句子:“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5、再来读读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健步“、一声令下”禁烟决心之大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人们对销烟的激动之情

  6、为什么销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危害。

  a出示婴粟花图和吸食人的图片对比

  师:吸食如果上了瘾,每天几次不能间断,不然就鼻涕、眼泪齐下痛苦不堪,浑身瘫软。吸食时间一长,满脸烟容,最后骨瘦如柴,直至死去。

  b看到这样的情景,身为百姓父母官的林则徐连夜写了一封奏折,向道光皇帝请求道:“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c林则徐为什么说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了呢?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补充当时请政府的一些士兵也开始吸食,据说当时的士兵手里有两杆枪,一杆是烟枪一杆是打仗用的枪,烟枪是锃亮的,另一把呢却是钝锈的,这样的士兵能去打仗吗?能抵御敌人吗?

  d那为什么说没有充饷的银两呢?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补充很贵,很多人为了吸食可以说是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我们国家的白银就这样白花花地流到了外国商人的口袋里,整个中国一片乌烟瘴气,长此以往,将是亡国之灾呀!

  今天终于可以把这害人的销毁了,人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7、让我们把人们销烟的坚决之心读出来,把人们的振奋之心读出来

  齐读这几句话

  8、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大快人心的场面呀

  播放录象

  (3)、第四自然段

  从礼炮的轰鸣声中,从人群的振奋之中我们感受到了销烟场面的壮观。再读读课文,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这“壮”字?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成千上万”、“跳哇”、“叫哇”、“响彻”

  说说你的感受?

  2、老百姓为什么会跳哇、叫哇?销烟的声势撼动天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3、你有没有这种感受,能用你的朗读把欢天喜地的壮观景象和撼天震地的力量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5、播放人们欢乐的场面感受

  (4)、第五自然段

  1、再读读课文,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这“壮”字?

  2、出示第五自然段

  3、其中有两个数字“23天”、“二百多斤”,从这两个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配乐小结:小小的两个数字,蕴涵的内容却是丰富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林则徐和清政府销烟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同样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中国人扬眉吐气。所以我们说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壮举。

  (5)、出示第六自然段

  齐读

  让我们带着中国人的自豪感再读“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红字)

  三、练笔

  1、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林则徐和虎门销烟一起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当我们来到林则徐的雕像前,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2、出示林则徐的像,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向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齐读

  让我们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齐读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7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段。

  能力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范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天的虎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词语,理解词语,体会那一天的热闹、场面的隆重,景色的壮丽。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1839年6月3日的虎门不寻常的场面,暗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将发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投影图片,导读第一、二句

  2、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画出描写销烟过程的语句

  3、学生自读自划。

  (1)(指读)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了盐巴,再把收缴来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3)销烟分几步完成?哪三步?

  4、请大家看看图画,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些民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做这些动作的呢?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1、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在观看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2、你能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3、是啊!这些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

  4、看录象。

  五、拓展说话,加深理解

  1、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2、讲述历史意义。

  六、作业

  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战争等;认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

  值得纪念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1

  丰富文本体验 领悟深厚情感

  作者:胡大菊 

  《虎门销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让人激动、自豪的一幕。文章语言简练,赞美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英勇豪迈的精神,荡漾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难以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这一障碍,本课的设计思路为: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资料,积淀情感;扣住销烟前、销烟时、销烟后的动人画面,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爱国之情。

  一、展示课外阅读。积淀丰富情感

  1.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找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大背景,形成对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初步印象。

  2.以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虎门销烟浮雕图片导人课题,认识这一壮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齐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时中国历史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请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资料和感想,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1)虎门销烟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中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国外英、法等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扩张之时,国力强大,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为了从中国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把大量毒品——鸦片源源不断地输人中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每况愈下,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2)鸦片是一种毒品,从查阅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国人吸食鸦片可使一个国家民不聊生,使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士兵一副病态,战斗力丧失。

  (3)让学生初步谈谈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设计说明:(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为文本的学习加深认识,积淀情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2)紧紧抓住“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句话,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扣住文本背后的隐l生材料,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导入,强化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虎门销烟是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件。]

  二、扣住壮举,丰富文本,精读抒情

  1.对照历史背景,自读自悟。

  作者赞叹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壮举”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气势盛大的、雄伟的举动,那么在本文中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阅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印象深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联系时代背景,在书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多媒体出示介绍时代背景的文字及图片)

  2.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把握文本内涵。

  (1)阅读交流第二段的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从第一句话中品出“壮丽”一词的含义,“蓝天、碧海、绿树”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更体现老天爷也在为销烟这一壮举而高兴。

  从“男男女女”“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中可以感受来的人很多,结合鸦片对人们的毒害,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销烟是顺应民意的大好事。

  交流体会后用愉快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扬眉吐气的感觉。教师引导:假如你就是闻讯赶来的一名老百姓,你会对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说什么?

  (2)阅读交流第三、四段课文,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在销烟的过程中“群情沸腾,老百姓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从中感受老百姓会叫什么,会欢呼什么。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激发爱国情感。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销烟者,请你用“先——再——又——顿时”说一说销烟的过程,可以加上动作,再说说你的心情。虎门销烟为什么会震惊中外呢?(结合时代背景谈虎门销烟的伟大之处。)

  (3)阅读交流第五段:体会“咆哮”一词的意思。咆哮的大海象征着愤怒的中国人民征服鸦片毒害的决心,象征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设计说明:(1)对2—5自然段的学习,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阅读前的拓展、铺垫,阅读本段课文难度不会太大。(2)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字词句和不同的角色体验,以及和时代背景相呼应,把握文章内涵。(3)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体会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精神。]

  三、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谈谈你对“壮举”内涵的理解。(大长中国人志气,大灭外国人威风,震惊中外,举国欢呼。)

  2.带着这种情感,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个人练读最后一段,师生互评,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出示书上林则徐塑像插图: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几句话或诗。学情预设:(1)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销烟的动人场面人手,表达对林则徐壮举的赞叹,抒发爱国之情。(2)今昔对比,表达毒品对人的危害和今天中国人禁毒的决心。(3)虎门销烟以后,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痛苦之中。充分认识到,空有报国之志是不够的,切记落后就要挨打。

  [设计说明:(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之情被充分激发起来了。对于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的学习,任何讲解都显得多余。此时,以读代讲,以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和释放是最佳手段。(2)读写结合本来就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情感,把握文章内涵;另一方面在学生有话想说、有情想抒之时,正是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

  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9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五、板书

  7虎门销烟  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10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的,孩子们的朗读也很有水准,整堂课的氛围一直不错,对于文本细节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虎门销烟》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历史事件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设孩子们和广州老百姓一起,作为销烟的见证者,一起观看销烟,效果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但还是有些遗憾产生的。

  我想,如果没有前期铺垫,学生们是不会很快入境 ,但是,大量的铺垫的话,30分钟又远远不够。最后我决定重点放在销烟时和销烟后去讲,前边两段选择回忆导入。可这样一来,整篇文章便有些断开的感觉,衔接的不是很好,影响了文本的整体效果。显得过渡不自然。一堂课应该是一个整体。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紧凑而一体。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生涩的过渡会割裂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让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冷场了一下,虽然我用了一句话:“看,你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掩饰过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为理解的不到位才没有回答出来的。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案当中必须对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表现做多种预设。这样才能够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或是偶发事件能够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还有,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要做到因材施评。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化自然就有了。

  总之,这堂课结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发扬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的。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用书上的词语来评价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于是在教学时,时刻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在“壮”字上:

  【预想】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实况】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完全回答出我预设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再加上当天我自己情绪不够高昂,学生又过于紧张,大家的积极性未完全调动,课堂一度呈现僵化状态。好在后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并展示了受毒品惨害的人痛苦不堪的图片,课堂气氛才稍有回暖,渐渐活跃起来。在教学销烟步骤时,抓住表示顺序的“先……再……然后……”引导学生复述具体的过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优点:思路清晰,紧抓“伟大壮举”组织教学;

  带领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把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机地结合。

  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改进: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消除其紧张不适感。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时候,听到了同学们的低声惊呼,没想到李磊高高地举起了手,屁股抬起,身子前倾,大叫一声:“老师!”我不知道他怎么了,但通过我对他的了解,肯定认真听讲了,所以才会积极举手,于是很期待的把他叫起。“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吗?”犹如炸弹一般的话语,使得班里议论纷纷:“对啊,二百多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完了,看来我的准备太不充分,我低估了学生的水平。说实话,上学期这篇课文时,压根儿我就没想到过这个问题,但再次备课,我自己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一时找不出答案,再想想这也不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就忽略掉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一时慌了手脚,慌乱之中这样答到:“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污染吧!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只好含糊其词,赶快把学生拉到我认为的教学重点上来。  

  下课后我一直被自己的答案困扰着,上网查了查,其实可以这样教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们的学生家里普遍没有电脑,我可以让他们做试验研究啊!比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那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11

  1、“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句中“这一天”指(            )

  a.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939年6月26日。

  b.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839年6月3日。

  c.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939年6月3日。

  d.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839年6月26日。

  2、销烟的地点是哪里?指挥者是谁?(         )

  a.虎门海滩、义律。

  b.虎门海滩、林则徐。

  c.虎门海滩、关天培。

  d.广州城内、林则徐。

  3、虎门销烟,销毁的是鸦片,俗名大烟。你知道鸦片这种毒品的危害吗?知道几点写几点。

  4、文中介绍销烟的程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销烟的程序:(          )  (          )  (       )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          、           

  5、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欢呼雀跃。他们会呼喊什么呢?

  曾经沾染鸦片的年轻人会说 :“                                              ”

  家中亲人深受鸦片毒害的人会说 :“                                          ”

  正直明理的读书人会说 :“                                                  ”

  6、虎门销烟共持续了多少天,销毁了多少鸦片?(           )

  a.26天、三百多万斤

  b.23天、二百多斤

  c.20天、二百多万斤

  d.23天、二百多万斤

  7、林则徐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的目的是(       )

  a.林则徐尊重国际友人,所以邀请他们出席如此盛大的销烟仪式。

  b.林则徐喜欢热闹,多邀请些人来他会特别高兴。

  c.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林则徐想当着老百姓的面消灭这些欺负中国人民的洋鬼子。

  8、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9、学了这篇课文,请编一则教育人们远离毒品的宣传标语:                              

《虎门销烟》导学案 篇1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虎门销烟》(板书课题)。思考一下,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题目告诉我们地点和事件。

  师:地点是哪里?事件是什么?

  生:地点是虎门寨,事件是销烟。

  师:销烟,烟是什么?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香烟吗?

  生:不是。这里的烟是鸦片。

  师:鸦片是什么?鸦片是从罂粟中提炼出来的,罂粟,是一种一年生的栽培植物。我们这里也曾经有人家种过,但是种这种花是违法的。罂粟花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师:我们再看题目,老师有三个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销烟的过程是怎样的?销烟的结果又是什么?(板书:为什么  经过  结果)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销烟?

  生:因为鸦片是害人的,所以要销烟。

  师:你从哪里知道鸦片是害人的?

  生:课文第四小节告诉我们的。(生朗读第四小节)害人一词告诉我们销烟的原因。

  师:第四小节除了告诉我们鸦片是害人的,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老百姓的欢呼。

  师:能读一下老百姓的反应吗?

  (生读)

  师:响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欢呼声很响。

  生:到处都是欢呼的声音。

  生:虎门寨上空到处都是欢呼声。

  师:老百姓的欢呼声说明了什么?

  生:老百姓的欢呼声说明鸦片的害人是很深的。

  师:对。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最后摧残人命。(出示吸食鸦片者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鸦片的危害)

  师:正是鸦片的危害很大,所以林则徐下决心销烟。我们再回到销烟的现场,看看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次销烟行动。读课文第二小节。

  生:参加这次销烟活动的有老百姓、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师:有多少老百姓?通过哪些词语知道?

  生:老百姓很多,通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可以看出来。

  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理解,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

  生:水泄不通的意思是说人很多。

  生:水都泼不进来。

  师:除了老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和外国商人,林则徐销烟,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来观看呢?

  生:是为了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生:是为了向外国商人表明清朝政府销烟的决心。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天的天气如何?谁来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师:分外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的意思。

  生:比平时更加壮丽。

  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今天会分外壮丽呢?

  生:因为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师:今年是哪一天?为什么值得纪念?

  生:今天是1839年6月3日,是虎门销烟的日子。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

  (生阅读)

  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师:销烟分几步?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销烟分三步。我是从先……再……然后……看出来的。

  师:很好。这是三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我们在作文写作中也要学会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不能都是使用“然后……然后……然后……”这样单一的词语。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读)

  师:你能用“先……再……然后……”说一句话吗?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生:早晨我先起床再洗脸刷牙然后吃早饭上学。

  生:综合课上老师教我们制作沙包,先缝袋,再翻口,然后装沙。

  …………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什么销烟是用盐巴和生石灰呢?老师查阅一些资料,跟大家介绍一下。以前销烟是将鸦片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而且不彻底。后来林则徐走访民间,知道鸦片最怕卤盐和石灰,因此设计了书上所描述的销烟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小节,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一下我们该怎么读?礼包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

  (生读)

  师: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生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