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池上》教案 |
范文 | 古诗《池上》教案(精选13篇) 古诗《池上》教案 篇1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古诗《池上》教案 篇2《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儿童诗,适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理解难度适中。 《池上》教学从主题入手——学生自由读诗,说说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顽皮)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看出孩子的顽皮?引导学生回到诗中。先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理解上有困难,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插图解决。接下来设置情境,自己就是那个小娃,因何去采莲?如何去采莲?用动作、神情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在适当的时候,师生共同指出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说话练习以及针对重点字的理解上。说话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在引导学生想像荷堂景色时,进行了一些训练。而诗句的重点字则是“偷”,让学生思考“偷”字在这是否是偷窃的意思。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将孩子的“偷采”与作者的“偷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小儿垂钓》从“这首诗中的孩子是否同《池上》中的小娃性格相同呢?”入手——学生读诗后,每个教学过程与上面的教学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说的话是: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将学习方法巩固一下 最后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类古诗的学习方法,特地找了一首诗让他们自由学习一下,效果还不错。 古诗学习,重在方法! 古诗《池上》教案 篇3教材简析: 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查阅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 简介白居易。 (1)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你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 《江南好》、《草》 (2)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 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重点指导理解: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藏:隐藏。 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开:分开。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 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指名背诵《池上》,齐背。 2、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描写乡村儿童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小儿垂钓》。“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孩子钓鱼) 4、简介诗人: (1) 请学生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2) 教师补充介绍: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别看他没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据说他原来是个工匠,人称“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多不容易,读读他的名字,读出你的敬意。 教师过渡: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 1、读上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指名读 4、齐读。 三、理解诗句。 1、 再读古诗,结合插图,猜猜古诗可能讲了什么?试着理解诗句。 2、 同桌交流。 3、 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分句交流) 重点指导理解: 蓬头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发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儿。“蓬头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教师:钓鱼竿上的一样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图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长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4、 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自己练说—同桌说说,互相补充—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教师过渡:词语理解了,诗句理解了。但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品一品,体会体会, 四、细读品趣 1、默读古诗,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出来。 2、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头。你从“蓬头”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气、天真可爱,“蓬头”还给人一种透着野性、纯朴的味道) 小结:一个“蓬头”,真让人忍俊不禁,体会到乡村孩子的纯朴、还带着点野性呢! ②侧坐。(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 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二行诗句。 5、继续交流: ⑥“遥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 指导朗读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4、指导表演。教师: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指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纶”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家乡都变了模样了,怎么以前通往村里去的路找不到了呢?(师用手张望)哟,有个小孩,我来问问他? 学生表演“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别过来,不惊扰了我的鱼) 教师: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 指名学生表演不同的“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的孩子! 五、吟诗诵趣 1、教师:短短四行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吟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体现乡村孩子的天真可爱,体现童心童趣的) 2、教师:其实古诗中体现童心、童趣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吗,来交流交流。 袁枚的《所见》 高鼎的《村居》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作业: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古诗《池上》教案 篇4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古诗《池上》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池上》教案 篇6作者:李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9 《池上》教学设计一 一、 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李霞 发表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池上》教案 篇7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日期第十七周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具学具幻灯片教 学 活 动 内 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回忆诗句 交流诗句 读题,理解题意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池上指导理解题意 教 学 活 动 内 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简介作者 自由读诗 指名读 交流 理解诗意 指名说 边读边想 交流 出示初读要求 及时正音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后,简单说说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遇到的难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教 学 活 动 内 古诗《池上》教案 篇8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语第三册 教学背景:这是"百花园一"中的背一背,这一题型安排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文化底蕴.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字词难关,已经熟读成诵了,真了不起!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诵读>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艇. 师: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这个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许多浮萍. 师:浮萍是怎样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 师: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师稍做停顿> 生:会把浮萍冲开.<双手一划,做"冲开"状> 师:就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路."浮萍一道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画面一下子却想象不到,老师应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内涵. 师:你们还能想象到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状态> 师:我们回头看看课题,在夏天,"池上"会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开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还有荷叶,很多很多的荷叶.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是描写夏天池塘景色的,谁记得? 生:是<<江南>>. <生齐背> 师:"莲叶何田田"就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荷花池的景色? 生: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 师:密密的荷叶间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还有花骨朵. 师:"一朵朵"能不能换一个词?想想荷花下面的茎. <生沉默.> 师:这里用"一枝枝"更合适,因为荷花的茎上没有叶子,直直地挺立着,显得细长细长的,所以人们喜欢用"亭亭玉立"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叶间挺立着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丽呀! 生: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离开. <生自由发言> 反思:这是一次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说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但不知这个弯是否拐得太大了. 师:嗯,我仿佛也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状>那莲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个,该多爽哪! 生:老师,莲蓬是什么呀?能吃吗? 师:当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是长在荷花花瓣中间的那种圆锥形的果实.花瓣落了之后,莲蓬中间的莲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莲是要摘莲蓬吃呀! 师:对呀,是不是很可爱? 生:老师,你为什么说他可爱?是不是说他偷采白莲很可爱? 师:为什么他偷采白莲还说他可爱呢? 生:因为他是贪吃才去偷采白莲的. 师:这种"偷"不可恶吗? 生:不可恶. 师:"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可不能偷东西呀!虽说是偷采白莲,可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恶,我觉得很可爱. <生笑> 师:这种"偷"是很多小孩都会做的一种恶作剧和顽皮之事,算不上偷东西.大人见了也不会生气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做过.我没洗手,就偷菜吃. 生:妈妈买了生日蛋糕,说要等到吃晚饭后才能吃,可还没等到吃晚饭,我就偷吃了. 师:女生爱美,偷偷用妈妈的口红;男孩顽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事? <生大笑,议论纷纷> 师: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偷",是要表达对小娃娃的--- 生:对小娃娃的喜爱. 师:对,在诗人的眼中,小娃娃纯真可爱,天真无邪.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小娃娃的可爱? 生: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小娃娃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发现他了. 师: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冲开的一道水路就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之事.说不定诗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乐呢!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从"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学生,做到了"文道结合",却不着痕迹.但是,这里有两处不妥:一是"偷采白莲为何",课后有学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欢白莲,所以要"偷采白莲".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二是说"小娃娃很可爱",这种观点经老师的口说出,学生就会先入为主,而不会多加思索.应让学生自己感悟,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许对"可爱"的理解会更透彻. 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觉得很有童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不,老师,应该是念出了这首诗. 师:对,是随口吟出这首<<池上>> <师生一同吟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再一次想象画面. <师读> 生:老师,我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莲回",不过,不是一个小娃,而是两三个. 师: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更让人觉得有趣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脑中的"电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这"偷采白莲图"会有几种版本?最好有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表演><略> 反思:此处教学"留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团结协作,互相启发的活动过程中,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放电影,编故事",既强调文本阅读中的共性,又诊视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百花园"中的古诗,旨在激励学生自主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因此,教学时间比原定时间延长.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品,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诗炼字,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凭着对教材的挖掘和教学的敏感,抠出"偷"这个关键字,引发"可爱"和"放电影,编故事"的话题,笔者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 古诗《池上》教案 篇9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 (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 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 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 读诗句。 古诗《池上》教案 篇1021、古诗两首一、 抄写两首古诗。 二、 解释字词。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头: 6、稚子: 7、纶: 8、垂纶: 9、侧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问: 13、遥: 14、 应: 三、 说说诗句的意思。1、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老远就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四、 填空。1、这两首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这是写事;后两句用“浮萍一道开”写出了美景,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饱含着作者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 草》: , 。 , 。《忆江南》: , 。 , ?3、《小儿垂钓》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重在写形,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重在写神,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古诗《池上》教案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6 《池上》教学设计二 这是21课《古诗两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本诗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教学时我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一、以古诗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过或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孩子们说得很多。 2、说说这些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 二、学习古诗《池上》 1、出示《池上》 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指名说,并读出来。孩子们说读到了可爱,顽皮 2、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这一可爱、顽皮? 孩子们自由读着。 生:我从“不解藏踪迹”中读到的。看这个小孩子偷采了莲耦,想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船把浮萍分开后留下的一条水路。 生:我觉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隐藏,这样才突出小孩子的可爱。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你看图上,小孩子看到船工过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有高兴的神色,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如果像所说,那小孩子看到身后的水路,应该很着急才是。 师:说得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希望我们同学在回答时也要像他们一样,说得让人信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那个孩子应该不是采的莲耦,要是那样的话,他一个人很危险的,下河到水底去采,他妈妈能放心吗? 生:噫,那时候的小孩子都会游泳的。 生:是,我也认为小孩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莲蓬,你们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莲蓬。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还要善于观察课文给我们的插图。 生:那什么是莲蓬?是莲花吗? 生:不是,是莲花开谢后结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莲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种子了。 师:你懂得真多,不错。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从图上感觉到这个孩子偷采了莲蓬后,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让我觉得他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也许他正为自己的的行为而得意呢? 师: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把这一可爱的形象写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让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出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生齐读。 三、小结全诗,引导孩子了解诗人白居易。 师;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可爱的天真顽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介绍诗人白居易。 四、作业。 这一课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描写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请同学们回家好好读读,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可爱,并试着展开想象进行说明。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池上》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池上》教案 篇13一、默写古诗,再解释词语和诗句。 默写《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_ 《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垂钓》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联系诗文填空。 《池上》、《小儿垂钓》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的形象。《池上》一诗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小儿垂钓》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想一想,背一背,把诗题和相对应的诗句用直线连起来。 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晚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选择上面的其中两首诗默写下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分钟更衰落、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机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削苹果(xuē xiāo ) 系好(jì xì) 创口(chuāng chuà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剧烈( ) 照常( ) 抵达( ) 精确( ) 反义词:出现( ) 罕见( ) 忧伤( ) 衰弱( ) 3.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再回答问题。 (1)父亲受伤后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顽强地多活了三天? (2)你能列举出三件父亲关心你的事例吗? (3)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有一些感想或体会,请真实地写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