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池上》教学设计}
范文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2

  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相关的诗句。

  3、出示莲蓬。……继续欣赏。花……引出相关的诗句。“小荷才……”

  4、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干什么?(观鱼,采莲)

  一、导入。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读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t: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s;兴奋的心情。

  t:你读读。

  s:

  t:哦,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s:

  t;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s:

  t:哦,你看老师怎样的读的,我们用延伸来交流一下。老师读。看到了么?

  s:

  一起读。

  还有怎样的心情?

  紧张的。

  为什么?

  因为……

  那你读一下好么?

  生读。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我是快乐的感受。

  那你就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

  老师小结了孩子的心情,要求学生——

  现在用上自己的感受,你再来感受一次好么?

  学习3、4句。

  1、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读读。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孩子,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4、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s浮萍一道开。

  5、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读。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小组读。

  6、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暴露了。再来读读。s读。

  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孩子来读)

  2、当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

  (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1、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池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我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我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不解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当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我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我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不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我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女儿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如果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我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孩子。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我们看,有些东西,我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我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们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我们的视野,不能灵敏我们的感觉,不能提升我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己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不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爱怜。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能够捕捉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比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小孩子”可能这个孩子已经二十岁了,孩子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如果我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什么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我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洁的象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且值得我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如果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别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别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又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本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孩子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池上》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 (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 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 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 读诗句。

《池上》教学设计} 篇6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平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设计} 篇7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习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意思,想象古诗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池上》,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小池》,导入学习《池上》。

  二、初读古诗

  “池上”到底有怎样一副情景呢?出示插图。

  图上画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娃的动作、神情,想象他的心情。

  三、学习古诗

  当诗人白居易看到这幅情景时,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首诗《池上》。

  1、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2、通过刚才的看图,大家一定不难读懂这首诗,自由读,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不解藏踪迹:不懂得藏匿行踪。

  3、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个小娃怎样?为什么?

  天真无邪 纯朴可爱(不解藏踪迹)

  4、练习朗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小儿垂钓》,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小池》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可爱的小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齐读

  三、读懂古诗

  1、看看插图,读读诗句,小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指名交流

  蓬头:古时候孩子的一种发型。

  稚子:小孩子

  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钓鱼。

  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莓苔:泛指野草。

  草映身:(小孩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钓鱼孩子的纯朴可爱。

  2、练习朗读

  四、拓展古诗

  1、阅读练习册的材料,并试着演一演。

  2、再次朗读古诗,并练习背诵。

  五、作业

  抄写并默写古诗

《池上》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语第三册

  教学背景:这是"百花园一"中的背一背,这一题型安排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文化底蕴.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字词难关,已经熟读成诵了,真了不起!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诵读>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艇.

  师: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这个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许多浮萍.

  师:浮萍是怎样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

  师: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师稍做停顿>

  生:会把浮萍冲开.<双手一划,做"冲开"状>

  师:就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路."浮萍一道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画面一下子却想象不到,老师应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内涵.

  师:你们还能想象到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状态>

  师:我们回头看看课题,在夏天,"池上"会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开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还有荷叶,很多很多的荷叶.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是描写夏天池塘景色的,谁记得?

  生:是<<江南>>.

  <生齐背>

  师:"莲叶何田田"就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荷花池的景色?

  生: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

  师:密密的荷叶间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还有花骨朵.

  师:"一朵朵"能不能换一个词?想想荷花下面的茎.

  <生沉默.>

  师:这里用"一枝枝"更合适,因为荷花的茎上没有叶子,直直地挺立着,显得细长细长的,所以人们喜欢用"亭亭玉立"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叶间挺立着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丽呀!

  生: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离开.

  <生自由发言>

  反思:这是一次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说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但不知这个弯是否拐得太大了.

  师:嗯,我仿佛也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状>那莲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个,该多爽哪!

  生:老师,莲蓬是什么呀?能吃吗?

  师:当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是长在荷花花瓣中间的那种圆锥形的果实.花瓣落了之后,莲蓬中间的莲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莲是要摘莲蓬吃呀!

  师:对呀,是不是很可爱?

  生:老师,你为什么说他可爱?是不是说他偷采白莲很可爱?

  师:为什么他偷采白莲还说他可爱呢?

  生:因为他是贪吃才去偷采白莲的.

  师:这种"偷"不可恶吗?

  生:不可恶.

  师:"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可不能偷东西呀!虽说是偷采白莲,可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恶,我觉得很可爱.

  <生笑>

  师:这种"偷"是很多小孩都会做的一种恶作剧和顽皮之事,算不上偷东西.大人见了也不会生气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做过.我没洗手,就偷菜吃.

  生:妈妈买了生日蛋糕,说要等到吃晚饭后才能吃,可还没等到吃晚饭,我就偷吃了.

  师:女生爱美,偷偷用妈妈的口红;男孩顽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事?

  <生大笑,议论纷纷>

  师: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偷",是要表达对小娃娃的---

  生:对小娃娃的喜爱.

  师:对,在诗人的眼中,小娃娃纯真可爱,天真无邪.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小娃娃的可爱?

  生: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小娃娃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发现他了.

  师: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冲开的一道水路就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之事.说不定诗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乐呢!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从"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学生,做到了"文道结合",却不着痕迹.但是,这里有两处不妥:一是"偷采白莲为何",课后有学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欢白莲,所以要"偷采白莲".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二是说"小娃娃很可爱",这种观点经老师的口说出,学生就会先入为主,而不会多加思索.应让学生自己感悟,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许对"可爱"的理解会更透彻.

  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觉得很有童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不,老师,应该是念出了这首诗.

  师:对,是随口吟出这首<<池上>>

  <师生一同吟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再一次想象画面.

  <师读>

  生:老师,我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莲回",不过,不是一个小娃,而是两三个.

  师: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更让人觉得有趣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脑中的"电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这"偷采白莲图"会有几种版本?最好有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表演><略>

  反思:此处教学"留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团结协作,互相启发的活动过程中,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放电影,编故事",既强调文本阅读中的共性,又诊视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百花园"中的古诗,旨在激励学生自主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因此,教学时间比原定时间延长.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品,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诗炼字,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凭着对教材的挖掘和教学的敏感,抠出"偷"这个关键字,引发"可爱"和"放电影,编故事"的话题,笔者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

《池上》教学设计} 篇10

  新授课2教学日期第十七周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具学具幻灯片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回忆诗句  交流诗句   读题,理解题意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池上指导理解题意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简介作者  自由读诗 指名读  交流   理解诗意 指名说  边读边想 交流   出示初读要求 及时正音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后,简单说说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遇到的难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池上》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语文教学    点击数:74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中国语文教学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池上》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13

  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