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
范文 |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精选5篇)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篇1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冻僵jiāng 怜悯liǎn mǐn 纠缠jiūchán 坟墓fén 后患无穷huàn 恳求kěn 谋生móu 弥漫mí 撬去qiào 违背wéi 桅杆wéi 丑陋lòu 警惕tì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冻僵:受冷而僵硬。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纠缠:①绕在一起。②有意找别人的麻烦。课文是第二个含义。后患无穷: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拉拢:这里指拉近收束时不松散。喜笑颜开:心中愉快,满脸愉快。弥漫: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峻。堂堂:原意是高大的样子或形容人的仪表壮伟,这里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起誓:说出表示决心的话。口吻:说话的语气。 5. 作者、作品简介(1)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公元一世纪,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了120余则伊索寓言,编纂成集。伊索寓言中可能也有一些来源于亚洲和非洲。伊索寓言的内容和抒情诗很不相同。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情趣;伊索寓言则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2)寓言的特点。 ①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②常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③富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总而言之,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3)《一千零一夜》这篇课文选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谭”即“谈”)。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二)阅读能力目标1. 了解寓言和民间故事的题材特点。2. 通过讽喻性的故事给人以教育的写作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对比结构和大胆新奇想象手法,练习写作小寓言。 (四)思想教育 认识到善一定能够战胜恶,善恶是相互转化的。 三. 教师建议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学习《渔夫的故事》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1. 探究课文中魔鬼的本性。课文中的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恩将仇报、下流无耻、凶残卑鄙。具体参见练习—解答。2. 揣摩有关词语生动表现的心理、神情及口语色彩,选择更恰切的近义词语。如“简短些”背后的心理状态,“愣着”“扔”“呆”等比它们的近义词语更能表现人物的神情、心理、说话语气。参见练习二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3. 探讨原故事的主题与课文中故事的主题有何差异。两者的结尾不同,原故事还表现了魔鬼在遭受到严厉惩处的生死关头,呈现出了向善的一面。参见练习三解答。 四. 课文讲解《农夫和蛇》(一)文章主旨《农夫和蛇》中的蛇比喻本性不变的恶人。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他,而应当将他们消灭。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教导人民不应该怜悯濒于灭亡的阶级敌人。 (二)文章思路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 (三)蛇的形象本单元的三篇同样以蛇的邪恶为题材的寓言,寓意又各有差别。第一则是揭露恩将仇报的人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第二则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第三则讲的是识破乔装打扮的坏人。中国人关于蛇的文化内涵,如前所述,既有负面为主的赋予,又有正面的想象,乃至有《白蛇传》中“白蛇”这样的美好形象的塑造。 (四)写作特点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即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后来对蛇又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画龙点睛地把主题突现出来。这两则宣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往往只通过一件事明确地概括出寓言的主题。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稍加一点东西就会画蛇添足,去掉一点东西就会破坏寓言的完整。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第一则“农夫和蛇”寓言,其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第二则“农夫和蛇”寓言的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而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第二题 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本单元中其他寓言及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第三题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也就是受害一方所说,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这段话会迷惑人,要引导学生揭穿它,看清歪理背后的本质。设置这段话,使这篇寓言的内涵更加丰富,不致那么浅显直白,这也正是该篇寓言的特色之一。第四题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渔夫的故事》(一)文章主旨《渔夫的故事》叙述了渔夫与魔鬼斗争,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表现了渔夫的勇敢、机智和魔鬼的凶残、狡猾。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具体。 (二)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沉得非常奇怪”)写渔夫捕鱼时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一会儿”到“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具体写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这部分一方面写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另一方面写渔夫认清魔鬼的本性,终于机智地降伏了魔鬼。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斗争的结果。渔夫要把胆瓶重新扔到海里,告诫人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三)渔夫的形象故事中的渔夫,是人民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他家里很穷,连自己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养活不起。但他非常善良,去海边捕鱼时,“每天照例只打四网”,从不愿多杀生。一天,他偶然捕捞到一只铜瓶,里面是一个被古代以色列贤明国王所罗门囚禁的魔鬼,渔夫救了他。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聪明的渔夫急中生智,利用魔鬼的狂妄和骄横心理,设计让他重回瓶内。愚蠢的魔鬼果然中计。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善良的渔夫战胜愚蠢、骄横的魔鬼,依靠的是人的智慧。面对魔鬼的淫威,渔夫想:这虽是一个神,而我是一个人;真主给了我智慧,为什么我不用我的智慧来救我的命?这正是本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复渲染了这一主题,给我们以启迪。 (四)写作特点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渔夫网到铜瓶,从“喜笑颜开”到“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骤变,魔鬼从对天求饶到恩将仇报的情绪发展,以及从魔鬼口中说出的那个编造的故事,环环相扣,使我们无不为面临着生死抉择命运的渔夫担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之功。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在编入课文的这部分内容中,这个魔鬼也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这种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见课本第三题练习),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这也是文化观念)中安拉是惟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此外,“主编导读”提到,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这样看,前三个许诺也有一定的可信之处。第二题 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对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第三题 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的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分量、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什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才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请给加点的字注音。冻僵( ) 怜悯( ) ( ) 恳求( ) 纠缠( ) ( ) 二、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1. 蛇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布满: 2. 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纠缠: 三、揣摩下列情景下的人物心理。(不少于50字)1. 农夫看到一条冻僵的蛇时。 2. 农夫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遭拒绝时。 四、读下面句子,揣测加点词语的含义,请用该词语另一含义造句。①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拉拢:造句: ②这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呆:造句: 五、指出下面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堡垒似的头颅,铁*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修辞方法: 作用: 六、评析《农夫和蛇》和《渔夫的故事》中的“农夫”和“渔夫”。农夫: 渔夫: 七、阅读。落难的王子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谁知他正色道“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1. 课文中的王子性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会变得顽强地面对厄运? 3. 说说这篇课文的寓意。 4.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厄运,你将怎么办?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一、jiāng lián mǐn kěn jiūchán 二、1. 传遍,分散。 2. 有意找别人的麻烦。三、1. 能够突出农夫的善良本质即可。2. 能够体现农夫的认识即可。四、①拉近收束 ②意为停留,同“待”。 造句略。五、比喻、排比 体现魔鬼的丑陋凶恶。六、农夫:过于善良,没有是非标准,不能处理一些问题。渔夫:聪明睿智,有是非标准,能认清本质。七、1. 由生性多愁善感、脆弱变得坚强起来2.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到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顽强地面对厄运3.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4. 根据实况评改,言之有理即可。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篇2【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做人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è )______ ( lù )______恶 ( wù )______ 露 (ě )______ ( lòu )______3、选字填空。(担耽)____心 (垦恳)____求 凶(狼狠)____ 教(迅讯)___ ( 和合)____解 (致至)____命 4、解释下列词语。①本性: ②布满: ③下场: ④对手: 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九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 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 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练, 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不能比拟的。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语言表达训练】6、你是如何理解第二则寓言中“(妻子)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一句中的“纠缠”“ 后患无穷”的?7、你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是列举一二。8、谨记寓言 学会做人。假如生活中你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id①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h\\1j! ②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9)2 9、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10、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 【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11、农夫为什么要救蛇?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12、蛇为什么要咬救蛇的农夫,体现了它怎样的性格? 13、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可怜”能否改为“怜悯”?为什么?14、第一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15、这则寓言借蛇写人,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河水和大堤 刘 征 河水在两条蜿蜒的大堤之间流着,像一条银鳞闪闪的大蟒。 “好啊,河水!“河上各式各样的船只大声地唱着。它们有的_____ ,像__________ ;有的摇橹,像蜈蚣伸开长腿;有的吐出白烟,像蛟龙喷着云雾,凭着水力轻捷地航行着。 “好啊,河水!”水中的鱼虾、龟鳖、萍藻、菱芡,还有无数浮游生物,齐声唱着。它们或俯或 ___ ,或沉或___,顺应着和谐的水流,自在地生活着。 “河水啊,你就是生命之源,你就是自由之母!”白鸥踏着浪花的旋律,向河水高唱赞歌。 可是,河水并不这么想,它满怀愠怒,瞪着两条大堤,心想:“自由之母?笑话!我给这两条大堤紧紧地夹着,只能在狭窄的河槽里沿着指定的方向流动。这大堤,像两条锁链捆住我的手脚,我的生活跟囚徒差不多,还谈得到什么自由?要自由,就得砸碎这大堤!” 于是,河水举起高山一般的大浪向着大堤砸去。 轰!大堤颤动了一下。 “别胡闹,否则你会毁灭!”大堤喊着。 “谁怕你的威胁!”河水轻蔑地吹着口哨。 于是,河水又一次举起大浪,用尽全力向着大堤砸去。 轰!大堤崩裂了。 河水哈哈大笑,它狂热地冲出河床,漫过大堤,向着四面八方流去。 霎时间,一场水灾发生了。 河水像千万头横冲直闯的野兽,吞食了村舍,吞食了田野,吞食了家禽,吞食了一切山林草树。船只折帆断桨,有的搁浅,有的沉没。各种水族冲得晕头转向,有的在洼里喘气,有的在山崖上碰死。 一切幸存者都在咒骂河水。河水哪里去了?它变成漫山遍野的浑浊的泥浆,漂浮着各种尸体和杂物,发散着令人恶心的臭气。河床早已干涸,裂出横七竖八的大缝子,像在一块破布上画着无数歪歪斜斜的大问号,在问:自由在哪里? 自由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文章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式,再写一个与船的特点有关的句子。 17、请在第③段横线上各填入一个恰当的字。 18、文章最后一句用象征性的手法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既与开头第—句照应,又总结了全文。请根据行文思路在横线上写出这句话(提示:用开头第一句中的7个字组合而成)。 19、请用一句恰当的格言(别人写的或自己写的均可)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语言基础知识】1、略2、 ( è )凶恶 ( lù )露珠恶 ( wù )厌恶 露 ( ě )恶心 ( lòu )暴露3、但 恳狠 训 和 致 4、①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②布满:充满。③下场:结局,多指不好的。④对手:指本领不相上下的竞赛对方。5、b【语言表达训练】6、“纠缠”就是惹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噩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7、《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8、略点拨:结合本文的寓意及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9、略点拨:答案不统一,注意要以农夫和蛇为主角,想象要合理。10、示例:如果说国家的利益是泰山,那么,个人的利益就只是泰山上的一颗小石子。点拨:格式相同,修辞运用恰当,语言通顺,意思明确,即可。【课内同步阅读】11、因为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的时节,他遇到了一条冻僵的蛇,觉得蛇挺可怜,因此救了它,体现了农夫非常善良,爱管闲事的性格。12、因为蛇是一个本性残忍,非常凶恶,六亲不认的动物,因此它会咬救它的农夫,体现了蛇恶毒的性格。 13、“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14、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15、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恩将仇报来讽刺那些像毒蛇一样的恶人,告诫人们不要怜悯恶人。【课外拓展阅读】16、扬帆,像老鹰举起翅膀。点拨:本题为写比喻句,与下文组合又成了排比句。虽然有两方面的限制,但是答案则是比较宽松的。凡紧扣船的特点,比喻贴切生动、句式对应整齐的就可以。 17、仰浮 18、在两条大堤之间 点拨:意思正确,文字稍有出入也没关系。19、略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凡能正确表达“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语言富有格言意味的均可。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篇4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交流、探究、讲读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李寄》一课为我们讲述了一条巨蛇贪婪地残害人民的故事。它无情的吞啮了九个小女孩,其凶残、贪婪的本性可见一斑。但最终丧命于李寄利剑下。《伊索寓言》中两则《农夫和蛇》中蛇更是狠毒,忘恩负义、本性难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农夫和蛇》看这首诗中的蛇有怎样的下场。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内容。 1、参照注释,了解作者。 课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诗集》。 克雷洛夫:1769---1844俄国寓言作家。 2、范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诗歌,并参照注释学习成语“乔装打扮”。 4、指名读,集体讨论评价: 蛇的话应该怎样读,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5、集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一句话概括: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杀了。 6、交流、探究诗歌寓意。 ①指名有表情的读蛇的话:体会蛇的特征。 ②蛇为什么要伪装自己,目的是什么,“蛇”像征什么样的人? ③从农夫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农夫是个怎样的人? ④农夫果断斩蛇说明了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升华。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提示:可以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方面谈起。 五、巩固提高 1、乔装打扮:解释并造句。 2、练习背诵。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篇5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 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 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 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①②“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