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范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一导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 横撇”。等

  指名读课题。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资料。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在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上可能会只有一条船吗?诗人为何写孤帆?生体会。师总结:“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深厚,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是依依不舍。所以,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女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3、请全班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师总结: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学诗的第三步:“入诗境,悟诗境。”

  五:比较:〈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都是李白写的送别诗,我们比较有什么异同?

  六、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出示李白画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师: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读懂诗题)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读通诗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板书: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来,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朗读。(师播放诗句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理解诗意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

  在哪送?送到哪?

  何时送?怎样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师:黄鹤楼在哪里?

  师: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知道的是吗?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和扬州的图片,谁能帮老师给贴上去呢?(指名贴图)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吗?(理解“西辞”“下”,板书方向标) 

  师: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你们头脑中的三月这么美,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进李白的生活,走进李白的世界,看看在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烟花三月)

  师: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师: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师: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师: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师: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师: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板书:体验诗情)

  师: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这是柔情的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这是深情的送别。(男生齐读。)

  同学们,这是豪壮的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七、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八、欣赏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篇《扬州情思》,让我们一起追寻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迹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教后感: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理解课题)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3),质疑问难;4),感情朗读,背诵.)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2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扬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 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小结:诗歌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景物,加上每句的一个动词"辞","下"," 尽","流",构成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在这深远动人的意境里,诗人的深厚惜别情意与所描绘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写得豪迈飘逸,热情奔放,唱叹而不哀伤,深沉而不率真.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六,补充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业填空:《赠汪伦》中是 送别 ,是一首留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 ,是一首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 之情.

  新语文课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古风,体味别意.

  1,(课前) 让我们先听首歌《送别》. (注意听歌词,感受旋律.)(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听了这个曲子,你想说些什么

  2.,师: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现代的通信工具.亲人,朋友分别之后,几年,十几年都没法再见面,甚至有人到死都没有见到面.可见,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课题)

  二,解读诗题.

  1,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听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元二奉皇帝的旨意远赴西北边疆建功立业. 预设学生的问题:1.王维在哪里送元二 2.他的家人一起去吗 王维为何不和他一起去 什么时候回来 怎么去的 需要花多少时间 )

  3,大家都很会思考,现在把你知道的和你还不知道的一起送到题目的朗读中去,全班读题,指名读题.

  三,初读古诗,明了大意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诗意,然后找一找哪个词语写出了诗人与元二的关系,并圈出诗中表示地名的词.(课件出示古诗)

  2.我检查一下大家是否都能读好 指名读,齐读.

  问:元二与王维的关系 (板书:故人) 在你看来,故人是怎样的关系 (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

  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对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平时是怎样相处的

  (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促膝长谈至深夜;一起饮酒作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生活上,工作上的烦恼,困难时,相互商量解决,共度难关;当有点点滴滴的成功时,一起分享,一起祝贺……)

  3.就是这样一对好朋友,王维当然要特意从长安赶至渭城,为他送行饯别了.

  课件出示:明确地点.(渭城,阳关)

  指图问:阳关,安西都在渭城的哪里

  在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即使骑快马,不停地赶路,从渭城到达安西也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啊!

  3.请大家借助这个句式,再结合古诗意思把题意具体地来说一说.

  四,深入学习,感受诗情

  1.同学们,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古诗的1,2两句,同时结合这个画面,再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当时的安西(也就是西北边疆)和渭城有哪些不同.

  2.通过想象比较,运用古诗和画面理解1,2诗句

  (安西 :人烟稀少 一片荒漠 语言不通 文化习俗,气候干燥 ,空气稀薄……)

  ( 渭城:繁荣 景色很美 空气新鲜 …… 从哪里得知 练习朗读,可结合示范朗读.)

  3.再读读3,4句,还有什么不同

  (孤独,困难,常常思念家乡;有好友相伴,快乐幸福,凡事互帮互助)

  4.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他不知道哪一年才能与好友见上一面啊 他将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人生地不熟的安西,独自打拼,建功立业.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好友王维会对他说些什么

  元二兄,你要多保重身体啊————一个叮咛,一份关心,读——

  元二兄,你路上走好,注意休息————朴素的语言,浓浓的情谊,读——

  元二兄,虽然我们将要分别,但我一直会祝福你的,想念你的————祝福你,想念你,读——

  元二兄,到了安西,努力工作,安心工作————虽然那里人生地不熟,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啊,读——

  5.是啊,虽然元二此行路途遥远,前路坎坷难行,但对他而言,这的确是一条崭新的道路,让他踏上新的征程,前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示意大家激昂地齐读1,2句.

  接问: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路

  6.朋友马上就要走了,让我们一起送送这位朋友吧!齐读古诗

  五,比较赏诗

  1. 我这里还有一首离别的古诗,是诗人高适告别董大时写下的.请自由读读,根据注解弄懂诗意,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两首离别诗有什么异同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指名交流

  六,与诗对话

  任选一题,与诗对话

  1.结合《送元二使安西》,想想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再细细回味一番,以《离别的酒》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2.刚才比较,讨论了两首离别诗的异同,现在请你整理一下思绪,并把它写下来.

  教案

  啊哑哑 发表于 2006-12-11 15:29:0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东山县实验小学 陈小静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

  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

  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

  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

  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 -----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 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6

  以“送”为题,读中感悟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首诗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歌声引入

  1、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

  二、围“送”质疑,自主解决

  1、找学生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一个“送”字,以“送”为中心,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将学生的问题加以输理、归类。

  5、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

  ①黄鹤楼、西辞、烟花、下、孤帆、碧空、天际等词语。

  ②为什么是西辞黄鹤楼?

  ③李白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

  6、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的美一点。

  三、品读古诗,体会含义

  1、教师播放古筝曲子。

  2、学生朗读。

  四、角色表演,感悟其情。

  找学生表演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时的情景。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人送别的古诗?

  2、教师出示幻灯片,与大家共赏。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7

  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孟、帆、唯。(智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技能目标)

  5、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

  实不容易。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学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 “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多元朗读、个性表达,感悟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谈话导入,提示诗题。

  谈话导入: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学过李白的哪首描写送别的诗?(一生背《赠汪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教师便揭示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动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

  1、指名学生读诗。

  2、让学生自主质疑,如:“广陵”在什么地方?“故人”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下扬州”的“下”、“孤帆”、“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号被称为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课开始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进入古诗的学习。这样,能使课之始,疑即生。]

  三、阅读讨论,体会诗情。

  1、带着疑问,再次自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

  3、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如:帮助学生理解“西辞”,可以借助示意图: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直流而下

  在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前是“广陵”,现在叫“扬州”。在汉朝时候就叫“广陵”,到“隋、唐”时称为“扬州”。在唐朝,扬州已经成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了,孟浩然就要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去了。相信学生对“广陵和扬州”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9

  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孤”字,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关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

  转换,假如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遥望那一片孤帆,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教师相机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

  1、为古诗配画,图的内容如下:

  图1:黄鹤楼会景图,繁花似锦,柳枝翠绿,水天一色

  图2:李白伫立在江边黄鹤楼下,江上帆影点点。

  图3:宽阔的长江上孤帆一叶

  让他们想象画面内容,觉得哪一幅图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说明理由。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一幅,认为水天一色,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望去无边无际,李白在黄鹤楼目送朋友远去,有种离别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三幅,认为第三幅符合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二幅,因为浩瀚的长江上肯定不止一条帆船,李白写“孤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感情全部放在了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这三幅图各有特点。只要把三幅图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不容易遗忘。自主后再合作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而且能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时个性化的特点。]

  4、诵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表演读等多形式朗读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使学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

  五、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录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送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30

  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六、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   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   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   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   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作业。

  [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 (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 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 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 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 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 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 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 “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 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 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 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2

  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生自由练读,读准题目中的生字,特别“孟”和“陵”的后鼻音读法。

  2、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3、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4、有感情的读题,师简介: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5、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三、理斛诗意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先用词说,再引导用具体的句子说)

  议一议, 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