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
范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精选14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以“送”为题,读中感悟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首诗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歌声引入 1、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 二、围“送”质疑,自主解决 1、找学生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一个“送”字,以“送”为中心,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将学生的问题加以输理、归类。 5、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 ①黄鹤楼、西辞、烟花、下、孤帆、碧空、天际等词语。 ②为什么是西辞黄鹤楼? ③李白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 6、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的美一点。 三、品读古诗,体会含义 1、教师播放古筝曲子。 2、学生朗读。 四、角色表演,感悟其情。 找学生表演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时的情景。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人送别的古诗? 2、教师出示幻灯片,与大家共赏。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2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出示李白画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师: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读懂诗题)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读通诗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板书: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来,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朗读。(师播放诗句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理解诗意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 在哪送?送到哪? 何时送?怎样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师:黄鹤楼在哪里? 师: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知道的是吗?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和扬州的图片,谁能帮老师给贴上去呢?(指名贴图)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吗?(理解“西辞”“下”,板书方向标) 师: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你们头脑中的三月这么美,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进李白的生活,走进李白的世界,看看在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烟花三月) 师: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师: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师: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师: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师: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师: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板书:体验诗情) 师: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这是柔情的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这是深情的送别。(男生齐读。) 同学们,这是豪壮的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七、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八、欣赏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篇《扬州情思》,让我们一起追寻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迹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教后感: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5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孟、帆、唯。(智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技能目标) 5、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 实不容易。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学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 “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多元朗读、个性表达,感悟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谈话导入,提示诗题。 谈话导入: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学过李白的哪首描写送别的诗?(一生背《赠汪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教师便揭示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动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 1、指名学生读诗。 2、让学生自主质疑,如:“广陵”在什么地方?“故人”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下扬州”的“下”、“孤帆”、“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号被称为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课开始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进入古诗的学习。这样,能使课之始,疑即生。] 三、阅读讨论,体会诗情。 1、带着疑问,再次自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 3、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如:帮助学生理解“西辞”,可以借助示意图: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直流而下 在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前是“广陵”,现在叫“扬州”。在汉朝时候就叫“广陵”,到“隋、唐”时称为“扬州”。在唐朝,扬州已经成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了,孟浩然就要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去了。相信学生对“广陵和扬州”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9 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孤”字,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关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 转换,假如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遥望那一片孤帆,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教师相机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 1、为古诗配画,图的内容如下: 图1:黄鹤楼会景图,繁花似锦,柳枝翠绿,水天一色 图2:李白伫立在江边黄鹤楼下,江上帆影点点。 图3:宽阔的长江上孤帆一叶 让他们想象画面内容,觉得哪一幅图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说明理由。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一幅,认为水天一色,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望去无边无际,李白在黄鹤楼目送朋友远去,有种离别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三幅,认为第三幅符合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二幅,因为浩瀚的长江上肯定不止一条帆船,李白写“孤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感情全部放在了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这三幅图各有特点。只要把三幅图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不容易遗忘。自主后再合作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而且能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时个性化的特点。] 4、诵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表演读等多形式朗读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使学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 五、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录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送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30 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六、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 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 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 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 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作业。 [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生自由练读,读准题目中的生字,特别“孟”和“陵”的后鼻音读法。 2、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3、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4、有感情的读题,师简介: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5、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三、理斛诗意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先用词说,再引导用具体的句子说) 议一议, 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8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 (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9一、教材的特点与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这两句属叙事。诗的后两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无限依恋的深情。诗中有5个字要求会认,分别是“鹤、孟、陵、辞、唯”;有5个字要求会写,分别是“孟、浩、陵、辞、唯”。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见设计) 二、教学流程及意图:(见设计) 三、教法与学法: 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赏析、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析,如“西辞”“孤帆”等。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四、教后反思: 教后单体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会背诵,但学生读的层次变化不大,没达到吟诵的水平,课堂上老师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不过,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的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虽然采用了自由读、同桌读,老师范读、擂台读等形式,但学生读的变化感觉不大,若将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诗意时、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会更高些。可见,学生读诗有着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的过程,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相这位教育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1、课前预设很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2、课堂生成要关注,精彩的生成犹如课堂里闪光的金子。这节课我在让学生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是谁送谁时,请了一位学生,他第一遍说:“李白送那个”,第二遍说:“那个李白送那个……”我说:“能去掉‘那个’换成具体人名吗?”。他第三遍说:“李白送那个孟那个”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说:“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当时不少学生,不少听课老师都笑了)他说完我舒了口气,但我应该让大家给他以掌声。这是我在预设中根本没想到:用了近5分钟,让一位学生说四遍才基本说完一句话。但这5分钟的价值,可能超过其他35分钟。课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有点结巴,平时基本不发言的学生,我请了他与两次,课堂上个人发言6超过分钟。这6分钟给我,给听课老师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对这位学生更可能是一种转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1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 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 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 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 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 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 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 “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 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 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 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2【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篇14【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