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一、 学习目标 (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 (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 课前准备 (一)、学生 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2、预习古诗,要求: (1) 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 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古诗 1、 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 (1) 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 (2)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 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1) 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唯见"等词语) (2) 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提问:如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 (3) 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 (4) 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第二句。(重点读好"烟花三月"和"下") 3、 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 (1) 提问:古诗的题目写了一件什么事?(古诗的题目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的事)(板书:叙事) (2) 古诗的第一、二句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词序变换练习说话)(板书:――古楼送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第一、二句诗句 4、 理解古诗的第三、四句,升华诗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1) 播放课件"动画配乐朗诵"后,提问: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情景?(板书:写景)(一只孤单单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只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板书:――孤帆江水) (2)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变换角色,激发情感,语言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们就是大诗人李白。 我久久地站在江边,站着,站着······看着渐渐远去的孟浩然,对老朋友说什么?我望着渐渐消失的一叶孤舟,对小船说什么? 我遥望滔滔奔流的一江春水,对长江水说什么? 此时此刻,李白抒发了什么感情?(板书:抒情――依依惜别) (3) 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两句 5、 播放课件"配乐朗诵",配乐感情朗读朗诵整首诗(齐读两次齐诵一次) (三)、改写古诗,课堂练笔 同学们,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果改写成短文,那该是一篇多么精彩的文章啊! 1、 课件出示改写要求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改写古诗 (2) 在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像 (3) 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 2、 上台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改 四、 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同学们,'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你们课后搜集一些离别诗同学之间互相传诵。还有,大家把这首诗默写两次。" 五、 板书设计 叙事――古楼送别 写景――孤帆江水 抒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桥乐小学 邓燕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3【设计思路】 这首古诗大致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 1、背诵《赠汪伦》: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 (一边讲述,一边板书。) 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这是谁呀?──(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 (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 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 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 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 教师引导: 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⑵ 展开想象: 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 拓展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⑵ 自读自悟: 在读中去感受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教师引导: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⑶ 集体交流: 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点引导: ① 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 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⑷ 指导朗读: 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 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3、背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 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 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 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 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 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 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 “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 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 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 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生自由练读,读准题目中的生字,特别“孟”和“陵”的后鼻音读法。 2、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3、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4、有感情的读题,师简介: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5、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三、理斛诗意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先用词说,再引导用具体的句子说) 议一议, 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7【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8【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一)、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4、“烟花三月”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扬州吗?你还想到什么呢?(“烟花三月”不仅仅是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当时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诗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 5、指导读好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 “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结合插图品析“碧空尽”“唯”。 2、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三、四句,师生评读。 4、小结:“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诗正是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这份浓情厚谊。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五、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1、拓展: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诗歌何其多。你能将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选择一、两首用速记的方法背下来吗? 2、练笔:⑴、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或朋友分别难舍的时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话,在文中引用送别诗句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呢?⑵、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学生选其中一项进行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安排小练笔,进行知识迁移,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拓展、速记同类的诗歌旨在于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六、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有感情朗读全诗,试着背诵。 2、总结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领略诗人王维的送别深情。 【设计意图】 让琅琅的书声回荡教室,让浓浓的诗香萦绕耳际。 七、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了解其他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爱国诗、咏春诗等。 2、继续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诗的余味,带者一份浓情轻扣诗歌的大门,享受读诗的乐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9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课型 古诗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内容分析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述了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作者与老朋友辞别之事,借助景色描写体现了朋友间的难分难舍之情,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值得学习。 设计理念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让学生走进古诗,熟读精思,使古诗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四年级学生就本班来说,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于是我将参与式教学和电教资源融为一起,使学生积极参加,激发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读诗,学生品诗,学生悟诗,老师适当点拨,启发,有必要时在讲解,通过音乐播放,歌曲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预习)。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 (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朗读) 3 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 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 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 (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 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0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出示李白画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师: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读懂诗题)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读通诗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板书: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来,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朗读。(师播放诗句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理解诗意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 在哪送?送到哪? 何时送?怎样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师:黄鹤楼在哪里? 师: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知道的是吗?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和扬州的图片,谁能帮老师给贴上去呢?(指名贴图)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吗?(理解“西辞”“下”,板书方向标) 师: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师: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你们头脑中的三月这么美,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进李白的生活,走进李白的世界,看看在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烟花三月) 师: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师: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师: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师: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师: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师: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板书:体验诗情) 师: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这是柔情的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这是深情的送别。(男生齐读。) 同学们,这是豪壮的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七、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八、欣赏 师: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篇《扬州情思》,让我们一起追寻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迹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 -----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 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4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6教学思路解说(说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之前,老师问一下:会读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会背的呢?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谁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读会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听老师读一遍,大家齐读课题。通过读诗的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要去的地方是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注意强调“之”。“之”的意思是“去”,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师:三、四两句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你体会到了吗?(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渐渐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场面,你想说点什么呢?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表达的主题都是这样富有诗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完全由大家自己学要求:1 先读诗 2了解诗的大意 3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重点体会两位诗人在送别好朋友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17(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这是我去年进入课题组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呈现我的真实课堂,第一次毫无顾忌上公开课.虽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却勇敢地挑战自己,挑战虚拟的公开课.下面是我整理的课堂实录,还有陈教导的评析.在此我特别感谢陈教导的鼓励,是她的鼓励让我恢复了久违的自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个小组先来说呢? 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 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师:关于诗句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 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师板书:下扬州) 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西辞“是什么意思呢? 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板书:西辞) 生2:为什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 生3:为什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评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有智慧的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系统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本环节中,教师关注学情,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 师:是的,或许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两人友谊的见证地,或许李白过份难过,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题目。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你们能满意吗? (生纷纷点头示意。) 师:你们知道李白在什么时候送别好友孟浩然吗? 众生:“烟花三月” 师: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生1:繁花似锦。 生2:春花烂漫。 生3:百花齐放。 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 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 师:是呀!那是个花枝招展,如烟如雾的三月,仿佛每逢过节夜空烟花璀璨的美丽画面。想继续想像画面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 (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 师:让我们把从美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 (生微眯着双眼吟诵,陶醉在诗意中。) 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师:请听一段涛声,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声势浩大。) 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风大浪大,我真为那些出行的人担心。 生3:江面上波涛汹涌,景色壮观! 师:此时,李白正在欣赏美景吗?为什么? 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 师:你哪里看出来? 生1:“孤帆” 生2:“唯见” 生3:“尽” 师:哦,懂得从古诗中的字词感觉出,了不起!思考一个问题: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众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 评析: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引发学生情感之前的铺设无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勾起学生无限想像,无边的离别愁绪,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绝妙体验。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兴致很浓,有的深情地告别,有的“挥泪”作别,有的拱手相送——老师认真地巡视全班,不住地点头) 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播放音乐《送别》) 评析: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 众生:非常难过。 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 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 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众生:(兴奋地)太好了! (师配乐朗诵完毕,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师扬起双手,做个指挥状,全班深情地朗诵。)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投入。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 生(兴奋地):有! (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我能吟唱这首诗; 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 (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 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 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评析: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