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
范文 |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2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小数的值扩大(或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等。 2.掌握一个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等,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 3.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活动,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理清思路,熟练规律,并渗透归纳、整合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1.口算: 0.1810= 4.310= 0.18100= 4.3100= 0.181000= 4.31000= 2.利用小数点移用的规律计算 计算 结果 93.0710 930.7 93.07100 9307. 这里的小数点能省略。 93.071000 93.0710000 93.0710 9.307 93.07100 0.9307 小数点前无其他数时,应补上0。 93.071000 93.0710000 总结: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还要添一个0。 (2)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不能搞错。 [在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运用中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3.下面各小数和8.73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8.73 87.3 0.873 0.00873 8730 10 8.73 87.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乘10。 10 0.873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除以10。 总结: 1.判断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如果是向右移动,就是8.73乘10、100、1000如果是向左移动,就是8.73除以 10、100、1000 2.观察小数点移动几位,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是乘(除以)10,100,1000,(移动的数位和0的个数相同)。 [经过二部分的对比训练和比较,使得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4.在( )里填写适当的数。 10 1000 30.07 ( ) 0.062 ( ) 10 100 3.732 ( ) 37.32 ( ) 5.填空: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3)把21.3( )是2130,把( )除以10就是0.72。 6.在 内填、,( )填适当的数。 3.8 10=38 47 100=0.47 0.0081 100=8.1 17.5 10=1.75 62.7 1000=0.0627 0.084 100=8.4 5.27 ( )=527 10 ( )=0.01 3210 ( )=32.1 0.063 ( )=63 7.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应注意什么? 【通过对比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设计使得知识点得到了强化,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增强了实践运用中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4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6教材分析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出示检验结果。 4.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 脂肪不超过50克 (≥) (≤) 荤 素 搭 配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9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10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11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12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