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但愿人长久》教后……
范文

《但愿人长久》教后……(精选12篇)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1

  如东县袁庄镇教办  时孝容

  1、写作背景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自幼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凭借文人的良知,他已无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个自然段,1-3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4节写苏轼写作的心理状态,第5-6节写苏轼心理的变化,同时引出他的词作。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处理

  对于这篇教材的处理本人确实感到非常为难。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间都遵循着文章的情感线索来组织学习,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下来之后却发现这样处理教材太过平实,而且比较拖踏。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删繁就简”,从教材中跳出来看教材,从纷繁的思路中跳出来看教材,最终决定从文中的插图入手,引出1-4节的学习,再由第4节的“埋怨”引出第6节的词作,最后再引出第5节对诗句的解读。这样,指导朗读和背诵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节上来,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口上。

  4、重点难点及媒体的运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通过学生的朗读去体会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我重点选择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节课的教学,我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灯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在做课件的过程中,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媒体素材,如课文插图、有关月亮的背景图片及《但愿人长久》的flash动画和mp3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和文本内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乐,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整堂课的教学以读背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朗读去体味,通过背诵去积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3

  【教学片段】

  学习活动一:

  教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

  生(3):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

  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

  生(3)我会背全词。

  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背完,学生鼓掌)

  师:能告诉大家这首词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

  生(3):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书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来朗朗上口。我们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此词有没有关系?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

  生(3):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

  (学生浏览课文)

  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活动二: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师:他在长跑?

  (众生笑)

  生(4):不是,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跑。

  师:也就是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是吧?

  生(4):对!

  生(5):(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7)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8):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生(10):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

  学习活动三:

  师:课文学完了,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诗人?

  生:他很会自己安慰自己。

  师:是的,他能开导自己从只顾埋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通情达理!

  生:我觉得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喜欢这首词吗?这首词还被音乐示谱成曲子进行演唱呢!想听听吗?

  (放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结束。

  【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二、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4

  关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有了初步的自学课文的能力。同时这是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课外阅读的习惯比较好。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浅显的苏轼作品,并在十分钟队会等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古代诗词。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通过两年的集中识字,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婵娟”、“皓月”这两个词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古诗词的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文背诵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标三: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读词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四: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教学反思

  一、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国际的视野,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着时代的脉搏,又胸怀传统文化的精髓。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训练材料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

  (3)填空。

  ①人们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于月亮上的神话传说,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 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7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8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苏轼埋怨月亮有理由吗?

  生:我觉得没理由,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生:我觉得有理由,因为苏轼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见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来了,情有可原。―――(理解“宽慰”略)

  (创设这一情景,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词人心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深入体悟苏轼因思念而怅恨,但又从怅恨之中自我宽慰、自行解脱,从而张扬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10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0

  肖姬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第一范文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所取代。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的整个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带有诗意而非古诗教学的课文还真是初次尝试。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此次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气氛,体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诗人心情变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诗意。我按以下步骤:

  边读边思,找出表示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

  读后讨论,逐步体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将诗词熟读成诵。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备课是设计了多种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我具体是采用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读课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朗读,以引读、速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感悟语言的精妙。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已经充分“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当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趣点被激发后,深入研读才有了抓手。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此时的苏轼辗转难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读第四节,反馈理解

  师:看到月亮那么圆,苏轼想到人也该团圆呀,可事实并非如此,难道他会抱怨——

  生:无情的月亮……

  师:在离别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无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感受诗人当时那么哀愁。

  在熟读、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延伸阅读,目的是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门。首先引入苏轼的生平,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导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理解苏轼在外做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静夜思》,以帮助其体会当时苏轼与李白一样饱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词《水调歌头》,在音乐中轻松地感悟诗人那份对弟弟的思念和超脱的情怀。

  由以上多处延伸阅读的环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层次感受文本深刻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妙。

  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把这些语言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后……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一个多音字“埋”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准备:

  1、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有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2、学习第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激趣导入:

  1、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2、简介苏轼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课题

  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article/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