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1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 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4【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5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6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7之五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10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并描红。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优秀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辨析形近字“赏、尝”,“稳、隐”,“官、管”,掌握多音字“埋”。结合课文、生活实际等说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屈指算来、形影不离”等词语的意思。 2、诗文结合,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采用联系写作背景、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省略号处想象说话等阅读策略反复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怀以及豁达乐观的心态,理解词的内容,能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比较第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反衬及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性作业: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介绍苏轼)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6、组织交流。 7、再读课文,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3、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4、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5、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苏轼的情感怎么会如此变化的?从中尼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苏轼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 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三、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