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
范文 |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通用13篇)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1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悲惨 袅袅 选第2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狼,狼吃掉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太快。 2、鹿,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片段中的第二句话。 2、对照课本。 3、消退(蔓延) 4、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最后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打扫的意思是“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要清理干净。” 2、不仅能变成肥料,增强土壤的肥力,还能为一些小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场所。 3、根本原因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④②③① 五、小练笔 人们、鹿群和狼群各自的想法结合课文内容和思路,生动完整地来写。要求写到八行。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2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字词,掌握本文出现的多音字。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人们肆意杀鹿,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通过观看图片和音视频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己该怎么做?进行习作练笔。 二、教学重点: 1、通过鹿群变化的对比,森林状态的对比,弄清狼和鹿的关系,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2、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和音视频资料展开想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汇报、互评,领会课文内容,拓展升华主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观察插图和音视频资料,领悟人们为什么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习作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你能说说鹿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吗?(生答后,师出示课件)它的天敌是什么动物呢?(出示狼的图片)说起狼,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是啊,当鹿遇上狼,情况会怎样呢?狼一定是鹿的天敌吗?在人们心目中狼是不折不扣的大坏蛋,鹿则给人美好的感觉,可在今天的故事中,狼变成了森林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看看吧。 3、请大家听我讲讲这个故事。(放“狼和鹿的图片音乐”) 4、师:刚才老师讲的就是第几课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出示) 凯巴伯 繁殖 蔓延 下毒手 贪婪 消退 特意 捕杀 传染 居然 葱绿 传染病 威胁 祸首 妖魔 2、个别读、小组读、师生正音、齐读。简单理解词语: 繁殖 蔓延 下毒手 贪婪 传染病 威胁 祸首 妖魔 3、多音字选音:(出示) 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tí dī)防狼的暗算。 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dǎo dào)在血(xuè xiě)泊(pō bó)中。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dǎo dào)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读词句 1、请大家打开书,大声地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大声读,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 2、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当地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的捕杀狼,但是不是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鹿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带着以上问题去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课件出示) 3、你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填一填吗?指名交流。(课件出示) 句子的意思。(课件出示) 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 狼被捕杀前,( )的鹿在林间( )。 4、这美好的情景怎么读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个人读,4人小组读,全班读。) 5、由于狼的贪婪凶残,为了保护鹿群,为了保护这片美好的森林,人们向狼开枪了,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狼被捕杀后,鹿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狼被捕杀后,( )的鹿在林间( ), 6、还是这道题,这时该怎样填呢?你为什么这样填呢?(生交流汇报) 7、真想不到,捕杀了狼以后,竟会造成严重的饥荒和疾病的流行,转眼间,森林被破坏的一塌糊涂,真令人痛惜啊!该怎么读呢?选择表现这一情景的句子,用“——”画出,读一读。(指名读,同桌练读。) 8、善良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好心居然办了坏事,鹿的急剧变化,也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默读读第一、三自然段,看看原本美丽的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用“——”把有关句子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 9、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指名交流。(课件出示) 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前后的森林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吗?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葱绿、绿色、枯黄) 师:想象一下葱绿的森林和枯黄的森林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葱绿的森林和枯黄的森林图片。 这样的森林应该怎么读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引导生进行对比。(指名读,同桌互相读,师范读。) 10、同一座森林啊,100年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在森林中过度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分小组讨论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师引导生互评。 你怎么理解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的?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祸首”是什么意思?鹿为什么变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黄森林变成绿森林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板书:保持生态平衡 12、总结: (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论他们是朋友或是敌人,我们都不能破坏这种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不光要保护鹿,还应该保护所有生物。) (四)课后拓展。 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二类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30课《狼何鹿》。(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说说狼和鹿之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过度:课文中的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会怎么样?请自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语 葱绿 捕杀 灾难 下毒手 生机勃勃 枯黄 功臣 威胁 传染病 生儿育女 (2)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人们特意保护的鹿,倒成了“大坏蛋”。 (3)理解词语: 贪婪 哀嚎 提防 狩猎 青烟袅袅 (4)指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每个自然段将了什么? (三)学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插图。 (1)第一幅: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个画面的?交流。 (2)第二幅:课文中哪些语句又是描写这个画面的呢? (3)同样的森林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你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来谈谈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变化。 交流:森林、鹿、狼。 4、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你找到刚才那两段话,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读。 5、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第二幅插图该怎么画? 交流 6、现在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请你用几句话概括地说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 )狼,( )了鹿,使得鹿群( ),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 7、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老师这儿现在有三顶“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坏蛋”、“自由王国”。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帽子”该戴在哪儿?为什么? (四)延伸明理。 1、课上到这儿,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编者叔叔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课本中来,目的是什么呢?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3、质疑。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4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狼和鹿》教学案例 妙桥小学 王红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一幅图,按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 图上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儿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林间的草地是什么样的,鹿儿是什么样的?在干什么? 学生先练习说话,然后指名说。 生:远眺,凯巴伯森林里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生:绿色的树木连成一片,就像是绿色的海洋。 生:天空是蓝湛湛的。金色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林间的草地上。 生:铺满新绿的草地上,盛开着野花,黄的,白的,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生:小池就像镜子一样,水面上的波纹一闪一闪的。 生:活泼美丽的鹿在林间的草地上嬉戏。 师:是啊!这么美的森林,这么可爱的鹿,附近的居民非常喜爱它们。当鹿群遭遇狼的袭击,居民们就组成了狩猎队,决心保护鹿。可是,当狼被不断地捕杀,这时候的凯巴伯森林和鹿群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逐渐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生:鹿群大量繁殖,把森林里的绿色植物都吃光了,可还是有不少鹿吃不饱,在挨饿。 生:鹿群中的传染病流行,使鹿群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最后剩下的几千只鹿也都是病鹿。 生:鹿群面临着灭顶之灾。 师:原来美丽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儿,如今没有了狼的暗算,怎么却成了如今的模样? 生:因为没有了狼的暗算,鹿群大量繁殖,使凯巴伯森林里的绿色植物满足不了鹿群的生存了。 生:狼在暗算鹿的时候,往往是把病鹿吃掉了,使得传染病不会流行,其它的鹿也就不会被感染,就不会得病死去。 师:是啊!狼是凯巴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鹿群却成了危害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 师:你从凯巴伯森林和鹿群前后不同的表现,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不能随便杀害狼。 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们存在的作用,不能随便去捕杀或灭除它们,不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生:我们要保持生态平衡,不能随便破坏。 师:大家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做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评点】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另外,教师抓住了凯巴伯森林和鹿群这两者在有狼和没狼的情况下,出现的完全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人们本来想保护鹿,可好心反而做了坏事,害了鹿群,还把葱绿的森林给毁灭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使学生明白了狼为什么会成为“功臣”?而鹿又为什么却成了“祸首”?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升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重点突出,教法灵活,气氛活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对课文内容理解更为充分。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5作者:如东县掘港镇苏虹小学 杨亚琴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3 《狼和鹿》教学设计十四 如东县掘港镇苏虹小学 杨亚琴 一、猜谜揭题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吗? 2. 猜后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3. 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刚才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吗?(板书:凯巴伯森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那时候,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 读了这一节,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这些都是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你还能想象课文中没有写的吗? (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 绿的 地上,野花竟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 在我们的精心描绘下,形成了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3.(出示图)大家看,谁来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4. 是呀,远远望去凯巴伯森林,树木郁郁葱葱的,简直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呀!你们能用赞美的语气把它读好吗?(再指名读) 5.除此以外,你们还透过那些语句感受到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气息? 6.(出示图)谁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欢乐的语气读) 7.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接着往下读。 (评:你读书可真仔细)(是呀,森林里还有恶狼出没,威胁到鹿的生活) 8.总结:尽管狼经常暗算鹿,可鹿们仍显得那样活泼美丽,整个森林呈现的是一派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板:生机勃勃)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画面) 2. 再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课文画面?(出示句子) 3.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试一试) 4. (出示比较图),如果说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现在的森林我们用怎样的的词语来概括?(板:一片枯黄) 5. 多可惜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原因,同桌相互说说。 6. –已经找好了,我们来认真听他说。(评: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7. 为了能让同学们抓住要点表达得更清楚,请你们按老师的提示再练习说一说。出示练习:因为( ),造成鹿( ),又因为 ( ),造成森林( ),所以凯巴伯森林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8. 我们通过读、找、说,基本上找到了答案,造成森林变化的原因是:(板:狼被捕杀)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当地居民是怎么做的? 9. 狼被捕杀,森林变枯黄,鹿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快速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句子,齐读)透过这些数据,你读出了什么?(鹿在不断病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原来活泼美丽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病的病,死的死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到的问题吗? 2. 是呀,多么惨痛的一幕,人们能否从这样的悲剧中感悟出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3. 理解“功臣”、“祸首”,及其原因。 4. 鹿本身愿意毁灭自己的家园,毁灭自己吗?谁迫使他们这样做的?谁才是真正的祸首?(这么异口同声,相信大家一定都明白其中的的因果关系,谁愿意再来解释一下:人是祸首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总结:是呀,善良的人们的确是好心做了坏事,在人们捕杀狼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那时森林—(生接:生机勃勃),整个森林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而狼被捕杀后,凯巴伯森林——(生接:一片枯黄)。林毁鹿亡,又造成了生态失衡。类似于这样的事例还真屡见不鲜,我们来看这两个小故事。 1.读事例。 2.你们看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3.为了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写什么最合适? 4.小组合作设计警示牌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6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理解: 1、理解本课“凶残”等6个词语。 2、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3、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运用: 1、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喻句。 2、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53 狼和鹿) 说说( )的狼 ( )的鹿 2、假如你在森林里看到狼在追赶小鹿,你会怎样? 3、根据同学回答出示句子: 师:是呀,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提问“居然”的含义,追问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居然”? ) 4、读了这句句子你有什么想法? 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片宁静的大森林里发生什么? (出示课件)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着。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问:狼在哀嚎什么?(请学生想像并模仿狼会说些什么) 师:鹿的数量成急剧的增长,森林里一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啰?生从课文中找 出示:凯巴伯森林中原来生活着 只鹿。狼被人们杀了以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 师:后来呢,森林该是一片繁荣了吧? 生根据课文回答 (课件)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生读第4小节 4、问:狼被捕杀了以后,造成了几种危害?生答 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森林变化的原因。 5、问:这都是狼的过错吗? 生答 请你再来填( )的狼 三、小结 1、说说你们学过本课之后的感悟 2、师: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又想起咱们这学期学过的第11课《大自然的秘密》中小乌龟的死,请你们再来读读这一课的最后一节。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萧条、荒芜的情景。人们本来是处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不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一切 3、出示: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稳定。 4、完成课后阅读新体验2选词填空 果然 居然 突然 1、这次数学期中考试的题目很难,而方方 ( )得了满分,真不简单! 2、气象台预报今天下午有大雨,吃过午饭后,( )倾盆大雨。 3、走着走着,( )从草丛中钻出一条蛇,把他吓了一跳。 4、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站在甲板上。( )有一只大猴子从人群里钻出来,做出可笑的鬼脸。它知道大家拿他取乐,就放肆起来,( )拿了船长儿子的帽子戴在头上。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7这是一篇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章。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里,看起来温顺活泼的鹿却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看似贪婪凶残的狼却是维护森林的功臣。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导致位置的互换呢?教学中,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几份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四组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依次为(板书:狼、鹿、森林、人类)。接下来,老师叫到谁,就立即站起来,比比哪组反应快!(狼!人类!森林!鹿) 现在增加难度,老师说一个词,你自己判断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觉得行,请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可爱的——可恨的——可怜的——贪婪的——美丽的——智慧的——) 学生反应灵敏,能迅速地作出反应。 接着我这样引导:看来狼和鹿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而狼呢,似乎成了坏蛋的代名词,其实,你们的看法和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一样,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3、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贡献。 4、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题。 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吃 天敌) 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出示)看,这就是鹿。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泼而美丽)读 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示:贪婪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婪而凶残的形象。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恶的化身。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 ②(引读)的确,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读。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 出示: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 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算一算,前前后后一共死去了——九万两千只。 ③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④男女同学来对读这两段话。 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凯巴伯森林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板书:人 捕杀 大量繁殖 林 糟蹋 毁灭 (一百多年的凯巴伯森林里,狼要吃鹿,人们恨透了狼,捕杀了6000多只狼,使鹿大量繁殖。森林被鹿糟蹋了,鹿从十万只锐减到8000只,遭到了毁灭。) 练习说话。 3.出示: 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原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凯巴伯森林从此不再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 引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伴随着哀嚎声,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0多年,—— 4.人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鹿,希望这片森林能成为—— 出示: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读句子。 5.请你想象一下,鹿在自己的王国里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用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把这样的景象说具体。 出示: 提防、嬉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抓住“4000”和“100000”,理解“大量繁殖。” 7.大量繁殖的鹿给森林和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的确,十万多只鹿都要吃东西呀,灌木吃完了,就去吃——,小树吃完了就去吃——,嫩枝吃完了只好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于是——,而人们最想保护的鹿也在短短的两个冬天里就——,到1942年,——。 8.这一切都是当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令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有什么?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节,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9.交流出示: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理解“功臣”。(板书:“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板书:“祸首”)理解“祸首”。 10.贪婪而凶残的狼为什么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它对森林有怎样的功劳?对鹿群又有怎样的功劳呢?自己读读最后一节的这段话,用“因为…所以…”“因此…”的关联词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而且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此,狼是森林功臣。) (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所以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因此,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为森林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鹿就不会饿死。因此,狼是鹿功臣。) 11.同学们,狼、鹿、林这三者之间就是一环扣着一环,互为因果关系。 齐读第4小节。 四、总结课文 1.读到这里,你一定对“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出示)其实,人们打破的到底是什么呀?(板书:生态平衡) 人类、动物、植物在环境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平衡,而人们杀了狼,其实是打破了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生态也就不平衡了。原来,造成林毁鹿亡真正的祸首是——人,当地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 2.现在有什么方法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呢?先说怎么做,再用“如果……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这样做的好处。 其实课文中所讲的这件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它就发生在100多年以前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放狼,一边放鹿,一边种树,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3.(出示图片)引读:你们看,现在的森林还是像100多年以前那样,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使它永远生机勃勃!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9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人们由于对狼和鹿的两极态度引发生态失衡的悲剧,真切认识人要尊重自然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内化文本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 2、通过情景练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进行个性表达,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受人们对狼和鹿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感受人们恨狼爱鹿的态度。 1、出示两组词语: 1)贪婪而凶残 下毒手 暗算 2)活泼而美丽 嬉 戏 时刻提防 ——自己读一读,会读的举手;指名读词语。 ——这两组词语分别是写谁的? ——指导朗读词语。 (1)通过这两组词,想想在人们眼中,这是怎样的狼和鹿?(可恨、可爱……)指名交流、朗读。 (2)同学们,词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这两组词,体会人们恨狼爱鹿的这两种鲜明的态度。 2、学生读课文体会人们恨狼爱鹿的态度。 3、小结过渡:人们的这两种鲜明的态度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当然,人们的行动就会改变狼和鹿的结局。那么,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因为人们的态度有着怎样的结局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3两小节,划出描写狼和鹿结局的句子。 板块二、感受狼和鹿25年后的命运,理解鹿濒临灭绝的原因。 二、感受狼惨烈的命运。 1、自读课文第二节,感受狼的命运。 1)先来说说狼吧,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交流: ——出示“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狼落得了一个怎样的下场? ——几乎被杀光了。(板书:几乎杀光) ——下场悲惨——“哀嚎着倒在血泊中”(狼的“哀嚎”让人什么感觉?仅仅一只狼这样惨烈地死去吗?这样的惨状持续了多少年?……)教师圈点。 2、朗读,谁能读出狼的这种可悲的下场。 三、感受鹿的命运,讨论原因。 如果说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几乎被杀光,人们恨透狼的心态得到了满足的话,那么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它的最终结局怎样呢?你们从第三小节找到了哪些句子? 1、鹿的命运。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提示: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出示“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1)圈点词语:两个、六万只——留意到这两个数字了吗?相差如何?你从这两个相差这么大的数字中体会到了什么?那是多么悲惨的景象呀,漫山遍野都是鹿的尸体,惨不忍睹啊! 2)且最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圈点:只)这意味着什么?——再过一个冬天,也许都死光了,几乎灭绝了。 (板书:几乎灭绝) 3)指名读(谁来读好这句话:奄奄一息)——齐读。 2、研究原因: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几乎被杀光了,鹿照例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生儿育女,无忧无虑,怎么会遭受几乎灭绝的结局呢?原因是什么呢?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第3小节,根据课文内容概括:饥饿 疾病 2)课文中有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巨大的灾难。 3)欣赏积累两个比喻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自由朗读,交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森林的迅速消失是多么可怕呀!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整个森林充满了恐惧。 ——齐读。 四、对比读中感受人们的心情。 ——读到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看这两张图片:课件播放。 ——第一幅画: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再也没有贪婪而凶残的狼跟在后面,再也不用提防狼的暗算。 ——第二幅画:可不久人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惨状。师配乐朗诵“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板块三、认识狼和鹿的关系,理解故事给人们的启示。 五、认识人们对狼和鹿的新认识。 1、于是,人们在痛苦中反思,他们对狼和鹿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回到课文,读一读第4节,你能否从中找出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说说人们的认识? ——理解“功臣”和“祸首”及引号的意义。(板书:“功臣” “祸首”) 1)狼的功劳是什么?点拨理解方法:联系后文理解。指板书说明引号用在这里表示有特殊的含义。 2)鹿闯下了什么祸?看来这里的功臣和祸首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所以都用上了引号。 2、原先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在短短25年间变得奄奄一息,面临消失的危险,造成这样恶果的祸首还有谁呢?人们善意的出发点尽会带来如此大的后果。所以我们应(快速指名学生说)师小结并板书:尊重自然。 六、情景练笔。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捕杀狼的命令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亲自发布的。后来,这位美国总统终于撤消了这条给凯巴伯森林带来厄运的命令。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这位总统撤消这条命令的决心来自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凯巴伯森林中的最后一条狼,狼对总统先生说的一段话,使总统如梦初醒,于是第二天就撤消了这条命令。你们想象一下,狼会对总统先生说些什么呢?请你们写一写狼说的话。 2、出示“尊敬的总统……”,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师扮演总统,与学生展开交流。 ——感谢你给我上了一堂有关生态平衡的课,以后我一定要尊重自然。 ——造成这样的灾难,我身感歉意。我已经撤消了这条命令,相信不久的凯巴伯森林定能恢复往日的生机。 ——放心吧,我不会再让这样大错特错的行为发生了。 板书设计: (恨) 狼 几乎杀光 “功臣” 和 尊重自然 (爱) 鹿 几乎灭绝 “祸首”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10读出个性 读出理性 读出人性——《狼和鹿》教学设计谈 作者:陆友松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特色: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流程: 一、细读,感知文本 1、读课文,识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再用钢笔在生字栏里描红。(重点指导“凯”、“殖”、“染”、“胁”等) 2、读课文,读通顺。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要争取读得通顺、流利。遇到自己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读课文,明文意。 读了几遍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①凯巴伯森林以前的面貌和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②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凯巴伯森林里的这些鹿群最后怎么样了? 二、精读,感悟文本 1、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凯巴伯森林曾经的美丽以及文中一些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 如:“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等 对于学生喜欢的语句也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 2、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句子。 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读课文,在组内讨论并画出文中有价值的语句。 教师需要进行归类、指引,重点突出以下几句话: ①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②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③人们要特意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度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教师可组织同学们讨论、交流“人们大量捕杀狼带来的后果”,及“鹿的大量繁殖造成的影响”等等。 3、读课文,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请同学们边读书边画出自己的疑问之处,再由全班讨论或是教师指导回答。 三、品读,内化文本 1、组织学习第一小节,品味凯巴伯森林当时的美丽。(重点突出“生机勃勃”、“美丽而活泼”等词句) 2、组织学习第二小节,品味森林里狼群的悲哀。(重点突出“哀嚎”、“响了25年”、“杀掉6千多只”等词句) 3、组织学习第三小节,品味森林里鹿群的盛衰。(重点突出“自由王国”、“超过了10万只”、“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死去了6万只”等词句) 4、组织学习第四小节,品味当时人们的无知。(重点抓住“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等句深入体悟) 四、展示读,呈现文本 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可以是读得好的语句,可以是理解深刻的语句,也可以是给你启迪的语句。 1、展示自我的读书才能。 2、展示自我的读书收获。 这里应突出教师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 五、对比读,升华文本 1、回读课文,全面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狼和鹿》这篇文章,我们目睹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幕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请让我们将此牢记心中。 2、阅读小资料,交流想法。(随意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 [文章大意:在英国有个小岛,岛上的田鼠比较多,人们为了除去田鼠,就在岛上放养了一批蛇。短短两年时间,岛上的田鼠全部让蛇吃光了。而这时岛上的蛇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威胁到人们的生活……] 请同学们读小资料,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阅读小资料,交流想法。(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教师可选择一些纯自然状态中的人文景观。如课文《神奇的九寨沟》、《索溪峪的“野”》等。 这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对比的阅读实践中升华文本的内涵,即任何生物体都有生存于自然界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能随意性地加以破坏,从而使生态失去平衡,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六、诵读,超越文本 1、实践活动。 将《狼和鹿》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告诉他们一旦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家园将受到重创。 将《狼和鹿》的故事改编成小小课本剧,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来演一演。 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永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 2、诵读交流。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围绕“怎样保护地区的生态平衡?”这一话题展开交流。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11《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讲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消灭鹿群的天敌,枪声响了25年,狼被杀掉六千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结局是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在毁灭。最后得出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势在必行的道理。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先从整体入手,再以三组对比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体验明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为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比较,探究明理。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看、读、议、比中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下面我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的一些反思: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出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考虑,复习上堂课的学习内容,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计了一个回答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9《狼和鹿》这篇课文,初步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自由畅谈初学收获。 (当这个问题提出后,一开始,同学们的反应并不热烈,但不一会儿,同学们的小手就都举起来了。有复述课文的,有谈对狼或鹿新的认识的,有说从《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狼和鹿》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的……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下上公开课的紧张与拘束消失了大半,对上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有了一个较好的反馈。但因为同学们要说的太多,而我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发言,所以这一段花的时间偏长了一些。) 二、 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听,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 (二)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刨根问底,凡事爱问个为什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果不其然,第一组对比出示后,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然后主动地寻求着森林改变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思考并交流数字后面的故事。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四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四)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内部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三、扩展延伸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小学语文电子教材》这个网络平台,进一步了解关于狼和鹿及生态平衡的相关内容。 在整个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渡衔接较自然,所以三组对比各有侧重点但又并不孤立,学生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根源的热情很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再有就是在《狼和鹿》这篇课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又一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比如在《小学语文电子教材》这个网络平台上,学生从背景资料、拓展阅读中可以大量获取课文相关的资料,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现代教育媒体也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它的运用,避免了老师繁琐地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12【说教材】 《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说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说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收集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中,渗透整合,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三年级语文下18、《狼和鹿》补充习题答案 篇1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功臣”和“祸首”,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 2、增强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狼和鹿》。在大家印象中,鹿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词说“活泼美丽”),而狼又是什么样?(用文中的词说“贪婪凶残”)。正如大家所说,就连有关“狼”的词都无法掩饰人类对他的憎恨,比如:(出示幻灯)齐读词语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从大家的朗读中显然可以听出我们对狼的厌恶,可在18课的最后一段却有这样两句话,你记得吗?(出示幻灯) 指名读,此时此刻,有什么疑问吗? 2、明确目标。 生质疑,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 3、预期效果。 大家有信心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吗?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指名说,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的完成!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任务一、理解“功臣”“祸首” 1、自由读全文,分别用“—”和“﹏”划出有关森林和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标注感受。 2、默读所划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自主学习 生学习,师巡视。 展示交流 交流森林变化的句子 1、森林(前):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理解“生机勃勃”,联系上文“葱绿、鸟儿、鹿的语句”。 指导朗读,出示图片:这就是那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上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师过渡: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还是那样有生机吗? 2、森林(后):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齐读,读了这句,同学们再想想那曾经的一片葱绿,曾经的生机勃勃,你想说什么? 引读,是啊,整个森林像_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交流鹿的变化 1、鹿群(前):出示句子: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指名读,你们觉得鹿群的生活怎样?理解“嬉戏” 齐读 2、鹿群(后)交流:这是一群( )的鹿。 A 这是一群(饥饿)的鹿。 出示句子: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指名读,他们饥饿到了什么程度?理解“饥荒” 引读:怪不得整个森林像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齐读出示句子 B 这是一群(死去)的鹿。 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指名读,你看到的是在饥荒中( )的鹿? 默读,你想说些什么?抓住“仅仅、六万只” 齐读出示句子 C 这是一群(饥饿且带病)的鹿。 指名读,同学们,眼前这八千只鹿还和那一百年前活泼而美丽的鹿一样快乐吗?谁能想象到他们当时是什么模样?练习说话:面对着曾经葱绿的森林变得枯黄,鹿无可奈何,他们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 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这种惋惜,一起重温那场悲剧。齐读3段。 同学们,文中那一串串数字是否吸引了你? 出示课件,感受数字背后的悲剧。 【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超过十万】只(饥饿)的鹿 【六万】只(死去)的鹿 【八千】只(饥饿且带病)的鹿 读数字,这些数字一定震撼了你的心!现在,你知道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谁了吗?出示句子: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而“功臣”又是谁呢?默读第四段,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出示思考题 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________。 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因为________。 任务呈现 任务二、寻找真正“祸首”,维护生态平衡。 默读全文,想想: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说说你的感想。 自主学习 生默读,思考。 展示交流 1、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 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维持了25年之久的血腥场面,齐读。 2、谈谈你的想法。 三、检测导结 人类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是那样的残忍,那样的不堪入目。在整个故事中,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啊! 1、目标检测。 “功臣”本义是指对某项事业有特殊功劳的人,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祸首”本义是指祸患的主要人物,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其实,我认为整个故事中真正的“祸首”是________。 2、结果反馈。 自己思考,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3、总结。 这堂课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好吗? 师总结: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生物界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他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相信大家能尊重大自然这份宝贵的生态平衡,让我们做保护生态平衡的“功臣”!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