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
范文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通用13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1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懂得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试着把故事内容复述一下。先自已复述一遍,然后复述给同桌听。 二、品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写好批注,等一会我们交流。 三、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先自己讲一遍,然后讲给同桌听。可以一个人单独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我们将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五、环保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2无论是自己授课过程中,或是听课,经常能听到老师说:“请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谦虚的感情读,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于是学生们就开始努力地去读,但读出来仍是平淡,离原文要求甚远。因此,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成为我们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断中,让我有了新的发现。 [片断一] 师:请你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并把课文中美丽的小村庄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自由读、画) 师:能用一个词说说这个小村庄吗? 生1: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生2:这是一个富饶的小村庄。 生3:这是一个生活的乐园…… ……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吧! 生齐读。 师:可是这个小村庄却发生了变故,请你们去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自读自悟。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把自己画的小村庄一点一点地擦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1:难过! 生2:惋惜! 生3:痛心! 师:谁愿意来试试读一读? 生读书。 此时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教师请一些同学读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小村庄的变化表现地淋漓尽致。 启示: 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 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感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才能提高语感能力,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正如片断中的让学生画美丽的村庄——亲手毁掉它,促使他们对文本有了共鸣,读得自然好!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谁家”,“拎起”,“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一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与限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业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去读书,能读不好吗? 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精彩缘于心灵的对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案例 师:读了发生在小村庄的这个故事,你心中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我心里很难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一些无知的村民全毁了。 生:我感到很惋惜,居民们把一棵棵大树都砍掉了,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生:我很同情村里的居民。由于他们不懂得保护大自然,任意砍伐树木,最终害了自己。 师: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村民们滥砍滥伐,不懂得保护树木?请同学们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词句。 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捡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从两个“谁”字可以看出在村里,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没有人会制止他们。 生:从“拎”字也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不懂得保护树木,什么时候想用木头了,就拎起斧头到山上滥砍滥伐。 师:大家猜想一下,在小村庄里,每天都会有哪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到山上去砍伐树木呢? 生:小伙子为了盖新房娶媳妇就去砍树。 生:老人们把一棵棵小树砍下来背到家里当柴烧。 生: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了做各式各样的农具去砍树。 师: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在砍伐树木。在一把把锋利的斧头面前,一棵棵大树纷纷倒下了,大片大片的树林在我们视野里逐渐消失了,看到这一幕幕的场景,你心中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气愤。村子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这种行为。 生:心痛。村民们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 师:从课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居民们在变本加厉?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大地不断扩大……”从“一年年”、“一代代”可以看出连同村民们的子孙后代也在砍伐树木,长此以往,总有一天,整个村庄的树木都会被砍完的。 师:就那么大的村子,就那么多的树木,就那么点弹丸之地,哪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轮番砍伐呀!绿树正在成倍地减少,裸露的土地却在成倍地扩大。此时,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山上到处是光秃秃的树桩,没有了鸟语,没有了花香,整个村庄死气沉沉的。 生:天灰蒙蒙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粒粒沙尘。 师:是啊!更可怕的是,一场灾难正悄无声息地向村民走近,汹涌的洪水即将无情地吞噬整个村庄! [反思] 心灵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的目的。本案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他们互相倾听着、互相解读着、互相体悟着。学生围绕话题精心阅读,在与语言文字的反复接触中,不断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介入到对文本的层层解读中,使对话得以深入。同时,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在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不断生成情景,生成体验,生成智慧和思想,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态势。这既是学生和作者心灵的交融,也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生命的互动。 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我们期盼这样的心灵对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3之二 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满红莲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三、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3、联系上下文解疑。 (1)“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 (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 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 ①学生交流。 ②课件演示。 ③指导朗读第一段。 (2)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四、前后联系,探理激情: (1)师创设情景,生前后联系,总结升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3)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环保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湖北省 语文优质课竞赛(本课获省一等奖)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4广东深圳宝安公明街道玉律小学 杨爱忠 本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这篇精读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篇幅短小,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就是这把斧头,砍掉了原来美丽的小村庄的一切。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课文把小村庄的人们在山上砍树建房,制造工具和家具,用树木当柴烧等行为一一列举出来,表面上看小村庄的人们好像是得益不少,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次教学分三个教学环节: 1、课前引入谈话,创设情景(一组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学生边看边想,引入课题,由课题入手,教师相机引导,如:你想象一下小村庄是什么样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去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巧妙的利用课件,把原来美丽的小村庄的画面展示过渡到很多年后风沙满天,裸露的土地,让学生看后自由说,尊重学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回答充分展现一种民主氛围。 2、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毁灭了。学生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挖掘文章的内涵,"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被什么毁灭了"?学生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村民、有的说是洪水、有的说是斧头,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体现了民主的氛围,学生自由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于是让学生的自由选择,分为村民组,洪水组,斧头组三个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3、师生合作,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启发诱导,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找出所要说明是谁毁掉村庄的理由时,达到训练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如:你想各种各样的家具指的是什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白烟消失在天空上"你看了这句话想说什么?如果你是那棵树,你会说些什么?……等。让学生站在被说话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品味,换位思考,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乐学善思,明理悟情,谈体会说见解,不人云亦云,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从过去的重视教学结果转变到重视教学的过程。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让学生说说斧头、洪水、村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课文的延伸:你想对哪些乱砍乱伐的人说些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敢想;解放了学生的嘴,让他们能说;解放了学生的眼,使他们更能感悟事物的本质。 课后总评: 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的新观念,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过渡了"我要学"。通过探究,活化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甚至能知其必然,初步掌握了探究语言文字的门径。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5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板书设计 ] 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斧头(树减少) 破坏环境 受到惩罚 美丽 什么都没有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6教学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有了不一样的改变,使用一次性筷子更变成了一种潮流,但是谁又能想到,世界上的树木正在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不断减少,据“2001年世界森林状况”的报告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减少的天然森林面积达1610万公顷,年递减0.4%,其中1520万公顷是在热带国家,年递减0.8%。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积在1990年-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已经下降到38.7亿公顷,占地球表面积的30%,相当于人均0.6公顷。在过去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自然增长及植树面积每年仅为520万公顷,而森林砍伐面积却高达1460万公顷,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在当今社会,什么物质都不缺,缺的就只是人们的环境意识。 教学设计理念: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从视觉中感知人类美好和谐的家园是那么的脆弱,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珍爱生命和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的小学生,从小环保意识淡薄,乱丢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环保教育迫在眉睫。班级中普遍朗读水平较差,思维不够活跃,有十几个学生表达能力突出,回答问题积极。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环境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人们不保护环境,最终将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通过小村庄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从小善待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九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书写“裸露、郁郁葱葱、湛蓝”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滥砍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山谷中,有这样一个村庄,请同学们看看,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图片出示: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鸟鸣、流水、花香)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天,我们就要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交流一下你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提问促读:a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b小山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欣赏思考:a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b你想说些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4.探究学习 a美丽的小山村原来是什么样的? a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b裸露的土地你见过吗?出示大的插图 c为什么树木会不断的减少? a指名回答 b讨论:人们乱砍滥伐的行为。 d为什么小山村消失了呢? a抢答(学生回答) b师生探讨得出:人们肆意地破坏环境,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使裸露地土地失去了防洪能力。 c渗透环境教育(课堂练习)、 师述:同学们,小山村的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落下这样的结局,你满意吗?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小山村的人们说呢? d讨论,自主上台发言 甲:小山村的人们,你们的行为让我感到遗憾,你的结局使我深深的同情,你们要早一点清醒,该多好呀! 乙:小山村的村民们,你们好可怜哦,看到你们村子的毁灭,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们会吸取你们的教训的,从小就做一个环境保护的宣传员,为造福地球的人类而努力。 5.总结:同学们,听了你们充满感情的发言,我为你们的行为感到骄傲,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为我们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园而努力的。 6.拓展延伸(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出一次墙报。 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而什么是破坏环境、乱砍 滥伐,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脑海中还是模糊的,如何因地制宜做到因材施教是这课要突破的难点。作文农村的小学生,很多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是在小学低年级,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小学生,进行深化环保意识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情感交融、图文合一 首先以讲故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把学生带入一个环境幽雅、生活和谐的小村庄中去,利用多媒体中丰富的图片和情感朗读来渲染美丽的小山村,然后让学生抓住“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小河、湛蓝深远的天空”加以品读,看图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小山村是最理想的居住天堂。这样为下文小村庄的毁灭作以铺垫,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引导解疑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7【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增、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问点什么?如 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二、对比质疑 1、课件: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 教师板书:美丽 2、你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说吗? 3、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地读读,有注音的地方应多读一读。 4、请学生来读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它的美。 5、这么美的小村庄后来变了,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课件)什么都没有了。 教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说明:这里的“什么”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教师:看了这两幅图,同学们的小脑袋里一定冒出了不少的问题,谁来说说。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呢? 三、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惑,读课文 找出小村庄消失的原因,并作好记号。 四、分小组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五、识字写词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音:如 澈、湛、栋、裸 字形:葱、裸、黎 2、指导学生写字 六、作业 读课文,抄写你认为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如果你周围的环境正在遭到破坏,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第二课时 一、温情回顾 1、小村庄给你留下了哪些不能忘怀的印象。 2、谁能把2~4自然段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文解疑 是啊,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就这么消失了,真让人痛心。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来找一找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小组交流自己划下的句子。 2、全班交流:(顺序不限,以理解句子为主)如: ⑴ 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到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过度地被砍伐,根本无人管。这里我们可以用上“滥砍滥伐”之词一点也不过分。) ⑵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读时你的心情如何?) ⑶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不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阴影部分体会:“过度”砍伐的时间长;两个“不断”表明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从而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三个“变成了”构成排比句,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 思考:“一年与一年年”、“一代与一代代”、“一栋与一栋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⑷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 不知卷到了何处。 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儿”?(可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明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读这句话,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沉重) 请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 小结:读到这里,你知道使小村庄消失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对“锋利的斧头”他们没有环保意识,贪图眼前的利益,致使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都没有了。 三、交流启示,课外延伸 1、这是一个叫人心酸的故事,这篇课文仅仅是相告诉我们这个悲惨的故事吗,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如:保护环境,爱护树木) 2、想一想,我们学校周围,我们住宅周围,我们生活的城市有没有这样破坏环境的斧头? 四、作业 1、准备综合性学习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2、练习册中的习题。 3、预习第8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8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教学本课,我以学生的疑问入手。以斧头为线索,展开了斧头对小村庄做出了贡献还是危害地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很特别,孩子们兴趣很浓。讨论的结果有两种意见。然后安排孩子去文中找一找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的句子和危害的句子。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和危害。 1、学生汇报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3)、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2、找一找斧头对小村庄的危害的句子。 1)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 3)不知过了多少年…… 4)什么都没有了——) 全文以斧头为线索,通过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以及对小村庄的危害的对比,逐句交流,体会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是表面上的,危害是毁灭性的。从而认识到斧头只是工具,只是帮凶。真正的凶手是人,是人对大自然的破坏。 二、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我国的被调查者对国内目前的环境状况的评价是15个国家中最差的,其中最为突出的环境问 题是饮用水源的污染以及大量农田被侵蚀。 北京距离沙漠只有70公里。 由于森林的减少,将有45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在内,酸雨都将日益严重。 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坏,进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 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三、教学后的反思: 这节课是我比较满意的一节课,教学时我以斧头为线索。通过斧头对小村庄的贡献及危害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乱砍滥伐的危害是重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上搜集的资料。如“北京距离沙漠只有70公里”。“由于森林的减少,将有45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对学生的触及很大。课结束时,我总结:“小朋友们,地球家园万物生,人类生存赖环境。自然生态有规律,开发利用要平衡。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没想到,我这几句简单的话,引发了孩子的一个大举动。下课以后,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拿着撮子跑出了班级。当时我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我再回到班级的时候,发现撮子里满满的,都是孩子从操场上捡来的垃圾。当时,我的眼泪就含在我的眼圈里,心里莫名的激动。我为有这样一群孩子而感到骄傲。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保护环境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9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1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精读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质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构建,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结合,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性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小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有针对性地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柴火,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要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使课堂讨论交流呈现出“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让学生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滥伐树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因为“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我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加深后再读,再体验,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我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深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保护环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10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11读短文后作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选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 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傍晚( ) 增加( ) 2.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应有尽有: 奇多: 3.第五自然段已用“||”分成了两层,请写出每层的意思。 4.写出“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都还过得不错”这句话的意思。 5 村子里的人们当时在砍树时会怎么想?假如有洪水过后的幸存者,他又会怎么想?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7.大雨倾盆,咆哮的洪水席卷了小村庄时,小村庄会是一片什么情景,请用一、二百字写出你的想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12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熟读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了解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 2、领会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已经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走向毁灭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学提示: (1)第一遍读文要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要把字音读准。 (2)第二遍读文要轻声朗读,边读边画词语。 (3)第三遍读文要默读课文,然后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2、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卡认读,重点强调“裸”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卡认读、开火车读。 (3)质疑:在生字词中有哪个字你还不认识,或记不住,或不理解意思,都可提出来,集体交流。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裸”“葱”“黎”,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接读课文。 2、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3、最后两段又写了什么? 4、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走向了灭亡呢? 生:人们乱砍树木 四、积累好词佳句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抄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一、挂图导入: 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幅美图:(课文插图1),仔细观察图,你能给它起了名字吗? 生: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生:一个漂亮的小村庄 生: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 好,那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哪段是描写这幅图的? 生:第一自然段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谁能带着美丽的心情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其它同学画出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词语。 2、出示(课文插图2):同学们看图,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生:一个暴风雨中的小村庄 生:一个被洪水吞没的小村庄 生:一个走向灭亡的小村庄 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段落。 3、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图时,心情怎样? 生:难过 生:伤心 生:沉重 师:那谁能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一下这段课文? 指导朗读。 4、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走向了灭亡呢?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默读。 (1)填空:在人们锋利的斧头下,树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还有 。 (2)这是个排比句式,谁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练习说话。 (3)“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人们把树木当柴禾烧了。 (4)是啊,有的甚至把树木当做柴禾烧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啊!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树木在人们锋利的斧头下,一棵一棵地被砍掉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树木可是吸收大量的水分,稳固土壤,对大地起着保护的作用,可小村庄的人们却只顾眼前的利益,乱砍滥伐,致使裸露的土地越来越多,大地失去了这件绿色的外衣做保护,于是悲剧发生了。发生了什么? 生: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5、“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 生:雨一直在下。 “咆哮”原指野兽的叫声,在本文指什么? 生:指河流的波涛声奔腾轰鸣。 生:形容水声很大,波涛汹涌。 6、讨论:文中几次出现“锋利的斧头”?是“锋利的斧头”惹的祸吗? 生: 文中出现三次。不是斧头的错,是人们用斧头砍的树。 师: “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 7、在“锋利的斧头”下,“什么都没有了”,大家想象一下,都没了什么? 生:房子、家具、工具。 生:家里的一切。 生:人也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8、那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说:“你们当初不应该砍树,要不砍树,小村庄就不会被洪水卷走。” 生:我想说:“你们不该只顾眼前的利益。” 9、是啊,谁破坏了大自然,就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那你想为环保做点什么吗? 生:我想做一个宣传牌,要人们保护树木。 生:我想制一份手抄报,让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生:我想每年的植树节种一棵小树。 三、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再体会体会。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篇13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懂得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让学生预习本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谈。 师:本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村庄从美丽到消失的全过程。 二、初读: 1、自读。 师:请同学自己默读课文,来感受一下小村庄前后 变迁的全过程。 2、抽生读 师:谁想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读。 三、深入感悟 1、学习第一段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很留恋小村庄往日的美丽,那时它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谁想来说一说,并且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早先的小村庄确实很美丽,那里环境优雅、美如画卷,如果那里的人们能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舒心哪,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享受一下小村庄的美丽。 生:读。 2、学习第二段。 师:可是这美丽的小村庄却伴随着人们生活中斧头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交流并朗读本段。 师:相机引导生理解下列的词语: “谁”、“两个谁”、“拎”、“一棵一棵”、“再现……裸露”。 3、学习第三段。 师:村里的环境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可是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仍然豪无肆意地过量采伐,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他们凭借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又在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朗读。 师: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不断……不断……”、“变成……变成……变成……”。 师:谁想再来读一读,要读出对树木大量流失的惋惜。 生:读。 4、 学习第四段。师:人们在尽情地无休止地享用着树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可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地砍伐树木,导致了土地大面积地流失,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最后致使一场大雨过后,小村庄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么可悲?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生:读。 师:启发学生自己理解“还”、“大雨没喘气儿”、“咆哮”。 师:谁能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感受一下洪水的无情,感受一下“村毁人亡”这令人痛惜的场面。 生:读。 5、拓展思维。 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连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就这样消失在了洪水中,小村庄的命运让我们沉默,让我们叹息,可是这样的结果又是谁造成的呢? 生:交流。师: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他们自己的错误行为,是他们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美丽的家园。 6、 学习最后一段。 师:谁想来读最后一段? 师生共同分析“什么”、“一切”两个词语的含义。 师:课文中出现了几次“锋利的斧头”?为什么 要强调“锋利”二字? 生:交流。 师:表明了人们对森林破坏的残酷无情。 7、 拓展。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想对小村庄里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同学们有的对小村庄的人们进行了遣责,有的对他们进行了劝说,有的对他们表示的同情。如果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听了同学们的一番话,一定会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所感悟。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坐好了,我们掩卷而思,再来回想一下这个小故事,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感慨万千,大自然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如果不珍惜大自然,大自然就必将对人类做出残酷的惩罚,让我们共同来珍爱大自然吧,保护了大自然就是为我们自己赢得了一份生存的环境。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