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范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精选12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生:泼水节。

  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生:春节。

  生:元霄节。

  生:端午节。(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略)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难过。

  生:与忧愁相伴……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师: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师:你呢?

  生:5遍。

  师:老师让我们都读5遍课文,是吗?(指一个学生)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再去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师(转向全班学生):你们也会这么做吗?(生:会。)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约3遍。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略。)

  师: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生: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师插话: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一年多少天。

  生:365天。

  师: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师:谁再来读?

  (生读,把“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快了些。)

  师: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读得我好啊。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

  师:什么温度: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生:是凉的,“独、异”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师: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读略)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师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还能读出哪个句子的温度?请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得时候很高兴,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应该是热的。

  师: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很多学生说“有”。)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那我采访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特别高兴,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

  师:你说得多生动啊,还是一个比喻句,而且“特别”这个词用得也特别好,还能用什么词?

  生:十分高兴。

  生:非常高兴。

  生:格外高兴。

  师: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生再齐读“兴高采烈”。)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生:我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上海东方明珠游玩。

  生: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肯德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生:暑假的时候,我去乡下爷爷家,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龙虾。

  师:谢谢你让老师也想起了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真的是让人兴高采烈。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来读出你的“更加思念”?(生读略。)

  师: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师:你把“更加”思念读得特别好。(另一生读。)

  师:你还没有读出“更加”思念。再试试。

  师:这回读得不错。一起读。(生齐读这句诗。)

  师: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请你们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问一个学生):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我是高兴地读这句话的,读这句话时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重阳节这天,王维和兄弟们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

  (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师: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一生读,齐读。)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 啊。

  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配乐范读。)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更浓了。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师: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师: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练写。)

  生:妈妈出差数日,我在家里哭泣,日思夜想妈妈,早日回家团聚。

  师: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诗人。

  生:爸爸出差了,我觉得很孤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我抱着爸爸的睡衣,仿佛听到了爸爸温暖的心跳,终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

  生: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爸爸在那头,我在这头。

  师:这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好诗,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小诗人,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让我们再次享受你的小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情感!

  (该生很自豪地再读小诗,读得也很动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还学会了根据文中人物的情感来读好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温度,很有收获。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有味道地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一读,准备读给同学听。

  下课。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2

  (第二课时)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顾燕

  教学目标 :

  1、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设计意图:

  一、绕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

  二、抓好词练说

  “运用从模仿开始”。针对第二段好词多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这样,课文规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三、创情境激情

  1、在教学第三段前,先让学生静听一分钟音乐,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共思、共忧、共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

  四、扣文解诗意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总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4

  【教学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板书)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人”,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情感的品味。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请你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想一想,重阳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出示

  图片: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1)此时此刻,王维真是思绪万千。(板书)谁来说说什么是思绪万千?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王维想到了些什么?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2、理解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所有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的游子的共同心声。中秋佳节,如果你不能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仰望皎洁圆月,你可以深情吟诵——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你的思念之情;今天是圣诞节,邬冰歆不能回新加坡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来遥寄你的祝福……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5

  [教材简析]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

  生:(兴奋地猜测,抢着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了。(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比较熟悉了,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课题读一下,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英英学古诗》等)

  评析:让学生猜学习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好表现的心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温故知新地围绕课文组合成板块,促进了教学。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

  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读、悟、解、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识,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现在已经17岁了。

  生:我知道课文讲的是王维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事。

  师: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你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真不错!

  生:我知道重阳节人们有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习俗。

  师:“登高远眺”是为什么呢?

  生:表达对身居异地的亲人的思念。

  师:你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了解了一些民俗,读书的好处真多啊!

  评析:老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读、会读。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一句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读过的诗与课文联系起来比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会学习。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话来说明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直接写。“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是间接写。写兄弟们登高远望长安,思念着我,其实是写诗人自己思念着他们。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师:作者看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吗?

  生:没有,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师:哪句诗写了这个意思呢?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一人”是谁呢?

  生:作者王维.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知道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度过了两年,在这重阳节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诗中用了一个“独”字。

  师:你对“独”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听了xx同学说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每次到了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运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的方法读懂三、四两句诗的,此时此刻,兄弟们已经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了,可我却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团聚。

  生:我知道“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是王维的家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课前查资料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主动查资料真棒!我们预习课文不能只是读读生字,把课文读熟练就行,有时还要查查资料,特别是古诗,古今用法不一样,如果不查资料会闹出笑话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称。这里就是指家乡的亲人。我也是查资料的。

  评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靠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回忆与家乡亲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出示诗)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学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

  评析: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能力。

  师:思乡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

  生:我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背诗)

  生:我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背诗)

  生:我读过李益的《春夜闻笛》。(背诗)写的是流浪异乡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读过王维的《相思》。(背诗)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师:从古到今,思乡的诗有很多,他们思乡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们思乡之情是相同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思乡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评析: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不要老师脚,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书面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简单“框住”,要发挥想象。

  评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评: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构建,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师生对话表明,教师已走下了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设计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必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尽情地朗读、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还本真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动的。教师应学会倾听、质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交流中点燃创新的火苗,产生新的思想。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为每一位学生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铺设终身学习的路。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      )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不觉已经(        )。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7

  一、成语填空:

  一年一(  ) (  )老(  )幼  兴高(  )(  )  家家(  )(  )  思(  )万千  天各(  )(  )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觉(      )(        )  重(      )(        )挑(      )(        )

  三、形近字组词:彩(         )佳(        )幼(        )挽(       )逢(       )

  采(         )洼(        )幻(        )换(       )缝(       )

  四、词语排序(写序号):   1端午节  2重阳节 3除夕  4春节  5中秋节  6元宵节  7七夕节

  五、填空:

  1、重阳节时每年的(   )月初(   ),我知道这一天的习俗有(          )(           )等。

  2、遥知兄弟登高处,(                     )。这是(   )代诗人王维在《                       》中写下的诗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除夕,身在外地的妈妈不能回家了,此刻最能表现她心情的诗句是: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山东”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吗?(              )

  5、解释画线词的意思:异乡(      ) 倍思亲(     ) 佳节(        )异客(        )每逢(        )

  六、我积累的思念家乡的诗句有: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8

  读课题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三生)齐读,师正音逢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佳节”什么意思?

  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师:逢是遇到的意思。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为什么要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佳节是什么时候?

  ……

  师:预习了课文了?

  检查词语

  (回)忆王维重阳节头插茱萸思绪万千扶老携幼手挽着手

  生读,师纠正:重阳节

  齐读。

  去掉拼音再指读生词读音

  齐读。

  今天学习的十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的笔顺特别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学生描红

  学完生字新词,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连贯

  指名四生朗读课文

  纠正“遍插”谁把文章最后一节再读一遍,不着急。

  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划

  生交流。

  1、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谁来读出“更加”的意思。

  师:佳节是哪个节日,课文里指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

  生略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生读课文

  师: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师:看句子,听老师读

  给“兴高采烈”换个词,说说句子

  还从哪个词看出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生:团聚、扶老携幼

  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思考

  生读“十五岁那年……”

  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是少年,而且离开家乡两年了

  生读句子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诗句

  所以,王维会: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是怎样地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呢?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

  生读第三节

  出示:思考这段话,王维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王维很思念家乡

  生:很孤独

  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感情,都通过这个省略号表达了出来。生再读。

  读诗的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来念这首诗。

  两生读。

  同桌互读

  指名朗读。齐读课文第一节。

  作业:

  收集大诗人王维的诗

  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2、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教学重点: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一、感受热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师范读

  2、学生交流看见了什么?

  ①人们登高去了:理解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②大街上便热闹起来:图片展示大街上的热闹,补充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3、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二、感受思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补充资料介绍王维

  2、请一个学生读这段话,猜王维的心情

  3、为什么认为他的心情是这样的?

  ①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离家远

  ②理解王维离家久

  4、齐读这段话

  三、感受“倍”思亲,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创设情境,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为什么每逢佳节会倍思亲?

  四、感受“思绪万千”,引出三、四句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重阳节里,孤独的王维会想什么?

  ②兄弟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③引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拓展:他除了想兄弟们,还会想父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                。

  ⑤理解思绪万千。

  ⑥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这段话。

  五、激发学生体验,掀起情感高潮

  1、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思亲

  2、引出全诗

  3、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六、理解“每逢”

  1、王维重阳节倍思亲,其他佳节,他会倍思亲吗?

  2、师引读,理解“每逢”

  端午到了,王维看别人和兄弟姐妹开心地赛龙舟、吃粽子,他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人们合家团圆,坐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他忍不住吟到:            ;春节来临,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放鞭炮,吃年糕,他思绪万千,提笔写道:        

  七、总结收尾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不仅表达了王维的思亲之情,也表达了天下所有人的思亲之情,所以,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以后,当我们过节思念亲人的时候,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本框: 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热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孤独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0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会书写“忆”字。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读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        重阳节      兄弟      异乡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远眺   一年一度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精读课文,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研读第1、2小节“思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谁能把你读到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呢?只读句子也行,读完句子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扶、携”。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识记“采”字。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读第3小节“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3、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4、王维不禁提笔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谁?王维。谁来读?

  (三)研读第四小节“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多名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指导书写“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王维只在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飘出棕香的时候,王维会吟诵————,当八月十五家家团圆的时候,王维会吟诵———————

  其实,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你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2、古今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五、总结全文: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的距离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1、课后读熟这两首古诗,找一找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和资料看一看,你会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了解。2、现在的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请你调查调查,现在的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忆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