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范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2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

  教学目标:

  1、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茱萸这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次到山中游玩,看到满山火红的枫叶,他非常喜欢这大自然,非常喜欢这火红的枫叶,写下了一首诗《山行》,指名读。

  2、唐朝还有一位大诗人,他一夜无眠,忧愁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枫桥夜泊》。指名读。

  3、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维要向我们倾诉什么样的情怀。

  二、指名介绍王维。(相机出示王维图象及相关文字: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号称“诗佛”。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题,介绍诗题中的有关知识情况。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有赏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远眺的风俗。

  山东:华山以东,山西,也就是家乡。)

  2、读题目,了解性学习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指名读通诗歌。(相机介绍茱萸)

  4、齐读诗歌。

  5、过渡:读了文章内容,将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诗句中的每一行诗句是否可以用文章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联系起来理解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问: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照的课文是哪部分内容?(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自然段。

  (2)、了解“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异客”指的是两年来,王维一直作客他乡,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从“独”、“异乡”、“异客”这几个字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节及相关诗句。

  问: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对照的文章段落是?(第二小节)

  (4)、指名读课文第二小节。

  (5)、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诗句中的哪一句来形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问: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对应的课文段落是?(第3小节)

  (6)、指名读课文第3节。

  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念之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是重阳节,王维在家乡和在长安的心情一样吗?为什么?

  2、检查:

  (王维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心情非常高兴。

  3、相机指导朗读: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又是重阳节,诗人在热闹的长安街头举目无亲,此时,心情怎样?

  (孤独、寂寞。)

  4、指导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5、渲染:快乐是长安街头的人们的,在这欢乐的人群中,没有他们兄弟相聚的份儿,越是热闹,诗人的内心愈是孤独。他此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6、指导朗读:“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向往)

  7、此时,他还想到了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兄弟们在登高远眺时,会互相说些什么?

  9、指名发言,体会他们兄弟情深,思念情浓,更好理解诗句中的“遥知”表示在意料之中。

  五、小结:站在长安街头的王维,快乐是没有的,有的是回忆,回忆(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思念,加倍的思念,思念(家乡的亲人)有的是向往,向往着(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意料中的猜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了很多很多,真是“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读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七、课外扩展:《泊船瓜洲》、《静夜思》、《乡愁》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华

  山

  (西)长安 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能运用诗句,表达身居外地的游子的乡愁。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

  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诗人王安石也曾这样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咏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由“情”入“诗”,初步感知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诗

  1)自由读(出示这首诗,请同学们用心用情地读上三遍。)

  2)指名读(2—3生)——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倍思亲)

  3)齐读 (读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过渡:

  这种浓浓的思乡情,需要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细细地品味,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大诗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三、由“诗”入“文”,体会诗情

  1、出示学习要求,师巡视指导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画出能体现王维倍思亲的语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王维的倍思亲都体现在哪些语句中,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交流第2自然段: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a理解“倍思亲”。能不能结合这句话说说“倍思亲”这三个字的意思?

  要读出王维的倍思亲就要读好这几个词语。(指名读)

  b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这句话。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理解内容

  师问:“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那老师要考考你*“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兴高采烈”有哪些近义词?

  2)说话练习

  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这些传统节日都非常隆重,这一天,人们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人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指导读词)

  用上这些词语,结合你了解的重阳节的习俗,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大街上的热闹。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3)指导朗读

  大街上的热闹、人们的兴高采烈不属于身在长安心在家乡的王维,在王维的心里

  街上越是热闹,他越是——思亲

  人们越是兴高采烈,他更加——思亲

  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能读出大街上的热闹更能体会王维的孤单寂寞。男生读第一句话读出大街上的热闹女生读第二句话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4)拓展练习

  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

  提供词语:粽香四溢、龙舟竞发、举家团圆、欢天喜地、喜笑颜开、张灯结彩、赏月饮酒、兴高采烈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短短的一段话,竟然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王维的倍思亲还体现在哪段话中?

  5、交流第3自然段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理解内容

  他想到了什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欢聚一起”、“让人高兴”)

  2)创设情境

  a如果我们都是王维的兄弟们,结合这些词语回想一下,以前,每次重阳节,我们都会怎么做?

  问:你给王维插上茱萸,是想——?

  你陪王维登高,是想——?

  以前,你和王维相聚在一起,是怎么快乐玩耍的呢?

  b可今年的重阳节,你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你们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是你们中间却少了一个人——(王维),你们一定会西望长安,——(心里在想些什么?)站在山顶,高声地喊——

  3)指导朗读

  兄弟们,我们都很思念王维,王维也思念我们,他回忆过去,又想到如今,心里装满了对兄弟们的思念。1、2组读,读以前后面的句子,3、4组同学读如今后面的句子,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他想啊,念啊,他想家,想亲人,想兄弟,想朋友,想过去在一起的欢快的日子。就是思绪万千!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出王维的思绪万千!

  四、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1、感情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这样一个欢腾、团圆的节日里。他倍思亲啊!倍思亲!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哪有翅膀呢?他只能以笔代翅,把深深的思念寄于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多名朗读。少一人,少的就是我——王维啊!多么的遗憾啊!你读——读得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2、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写法指导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作者写王维思念亲人,为什么要写大街上热闹?又为什么要回忆以前快乐的情景?

  4、课堂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其他思乡诗,选择一句诗写写你的体会。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4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354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 万俊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  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华

  山

  (西)长安                                 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2、课题出自一首古诗,名叫——(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

  二、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了解为何“思亲”。

  1、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呢?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诗人思念亲人的原因,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指导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因为王维身处异乡,非常孤独。

  (1)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年纪那么小——“15岁”;离家那么远——“京城长安”)

  (2)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觉得自己此刻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因为王维离家时间长——“两年”;

  (1) 再指名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听了有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两年?

  (2)是呀,这两年对王维来说多么漫长啊,咱们再读读。(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思家的心切?指名读。——想读的一起读。

  (4)独自在异乡的王维心情一定很孤单,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亲人来了,这在诗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独在异乡为异客”,谁能把这句诗读好?

  *因为又逢重阳节,所以王维更加思念——;

  (1)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怎样的?指名读句子。

  (2)想象佳节的热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出“扶老携幼”。

  (3)这么多的画面组合在一起,重阳节怎能不热闹呢?难怪人人脸上都——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指名读。

  (5)在这欢乐的人群中,你能找到王维吗?引读:独自一人,举目无亲的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6)为什么会“更加思念”?

  (7)对呀,别人全家团聚,共度佳节,而王维却孤身一人,做客他乡。如此鲜明的对比,王维怎能不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谁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表思乡之情。)

  (8)重阳佳节,街上越是热闹,人们越是开心,王维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亲人,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二)品悟怎样思亲。

  1、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是怎样思念亲人的?请你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自己当成王维,细细地体会一下。

  2、同桌交流。

  3、王维怎样思念亲人的?结合交流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以前的幸福欢乐;如今不能相会的感伤;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以前的情景是多么快乐啊!谁再来读读?指名读句谈体会。(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兄弟们头插茱萸,登上山头,观赏菊花,饮酒作诗……)

  (2)王维越想越激动,他的心似乎已经飞跃千山万水,飞到了亲人身边,谁再来读读?

  (3)回忆是幸福的,甜蜜的。可是如今呢?引读“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回忆越是开心,越是反衬出王维内心的孤独。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再指名学生读。

  (2)你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哀伤,无奈……)

  (3)(看地图)理解“天各一方”。不能相会:遗憾、难受、思念……

  从省略号读出:王维还想到了许多许多:不能     ,不能    ,不能    

  ①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

  ②把“唉”加到句中去读读,体会体会。

  ③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④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评议。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你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想象,点评。)

  (3)此时他们纵然天各一方,也隔不断那深深的思念,隔不断那浓浓的兄弟情。

  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哪!再读这句话。

  (4)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配乐朗读。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配乐自由读。

  (6)师生合作读。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感慨万千:……他想到了

  以前——;想到了如今————;想到了此时此刻——;也许他还会想到——(今后什么时候再相见……学生想象说话)

  (三)感受“思亲”之心。

  1、很多很多的想法一起涌上心头,这就叫——“思绪万千”。

  2、此时此刻的王维心情是复杂的,诗人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四行诗句——(出示古诗)。

  师配乐范读——配乐自由读——指名读,点评——齐读。

  4、再读这首诗,哪句诗最能触动你?所以作者用这句诗作为这篇课文的题目。一起深情地齐读课题。

  5、如果把这首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思)让我们一起登上高高的华山,遥首东望,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朗读)

  6、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感悟:

  (1)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离家在外打工的父母:你是每逢佳节倍思父(母),其实你的爸爸也是——每逢佳节倍思儿。)

  (2)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能深切地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那天,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遥望天空的月亮,怀念家乡的亲人,会吟诵……每逢春节来临的时候,那些久居他乡的华侨,是多么思念亲人,他们会深情地吟道……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尽管王维是古人,我们是现代人,但是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它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

  2、思乡、思念亲人,这是离家游子的共同心声,千百年来,这首诗也被那些身处他乡的游子深深地传诵。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同学可以把它背下来。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你能背一两首给大家听听吗?

  4、无论家乡还是异乡,亲人离我们有多远,思念就会拉得有多远。再读诗句。

  四、出示作业:

  必做题: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选做题:(1)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参加“思乡诵诗会”。

  (3)收集王维的其他诗歌,选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背下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6

  我尝试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

  重阳(chóng  zhòng)扶老携幼(hú  fú )逢(féng   fén)思念(niàn   liàn )

  登高(dēng    dēn)  手挽着手(wán   wăn )  兴高采烈(căi  chăi)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搀扶老人,领着孩子。     (                  )

  形容兴致极高,精神饱满。 (                  )

  彼此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                  )

  内心的想法非常多。       (                  )

  登上高处,向远处看。     (                  )

  认真读一读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争取记下来。

  兄弟   异乡   重阳    天各一方

  情景   佳节   登高    一年一度

  朗读课文,想想“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有什么意思?

  我探究  5.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细细品味诗中的一个“独”字,两个“异”字,一个“倍”字所体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我挑战  7.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答题。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文本中作者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用诗人表达的诗句来概括: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2)由于思念家乡的亲人,诗人想到了什么?(用横线在文本中把相关内容画下来)

  现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用诗人表达的诗句来概括:                     

  我拓展 8.根据要求填空。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打工。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9.读一读、说一说、再抄一抄。

  山居秋暝         

  王维(唐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亲自动手查查资料,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请你再摘抄一首王维的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总第 10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  109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  山东   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总第  11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和诗文。

  2.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听写词语和诗。

  4.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佳”、“念”、“采”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像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称之为“佳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生:喜欢,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t: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王维(课件:诗人背景)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手势引读课题,熟悉吗?在哪儿见过?

  s: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t:想读吗?一起来自由的朗读,回味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正音。

  3、t: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吗?

  s:就是一到节日,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指名2-3个)在课件上标出生字的意思,“逢”:遇到;“倍”:更加;“佳节”这里指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你知道古时候重阳佳节有哪些风俗吗?

  s:登高、吃重阳糕取的是“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配插茱萸、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t:这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t: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书姿势)

  3、检查字音,带拼音读

  佳(jiā)节 加倍(bèi)王维(wéi)重(chóng)阳

  扶(fú)老携(xié)幼(yòu)兴高采(cǎi)烈

  思念(niàn)兄(xiōng)弟(dì)回忆(yì)

  每逢(féng)手挽(wǎn)手思绪(xù)万千

  (1)课件出示生字词,t:会读吗?指名读,读得好的领读

  指导读“兴高采烈”(字音读得很准确,就是我没有听出高兴的感觉,范读,你再试一试,齐读)(“思念”是如影随形、悠长绵绵的,范读,再读,齐读)

  (2)齐读(读一遍)

  (3)去拼音读,自由练习读

  (4)开小火车读

  (5)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

  (1)疏通句子

  t:这篇课文几小节?请四位同学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把生字词带进文章中还能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

  (2)拓展思考

  t:“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s:想得很多很多的意思。

  t:这个词语中哪部分表示“很多很多”?

  s:“万千”。

  t:说得对,王维想到了哪些呢?

  学生基本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

  t:你们说得很好,很完整,“思绪万千”一词正是概括了上文。

  t:是啊,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15岁就离家来到长安,举目无亲,想到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员相聚,想到以前和兄弟们登高游玩,如今却只能天各一方,孤独一人,于是才思泉涌,挥毫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让我们思绪万千地把这首诗来吟诵一下吧!

  (3)对照诗句,帮助理解

  t: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其实,文章的一、二、三小节正是对着首诗的最好的诠释,你看看这三个小节分别能帮我们理解哪一行诗句。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回答

  (4)配乐朗诵

  我们基本上已经理解了这首诗,谁来再现当年年少离家、才华横溢的王维,为我们朗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朗诵。

  (评价有当年王维的风采)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导入:

  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独特的用了两个“异”,一个“独”

  2、默读第一自然段,你如何理解“异”和“独”,划出相关的词语从这些词你能读出什么?谈谈感想。

  s:15岁 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年幼 背井离乡举目无亲 常年在外

  3、齐读第一小节

  4、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四、总结

  1、正是因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才会”每逢节倍思亲“,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诗人王维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生字。

  五、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在田字格中,指导学生写“佳”右边是两个土(共8画)

  “念”心上是“今“(今天对过去的思念)

  “采”上面是爪子头(手势)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写,注意纠正写字姿势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质疑问难,,初步理解诗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3、通过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经验,自主学习,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3课  指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课题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 逢:遇到

  ★ 佳

  ① 佳节指的是什么?

  ② 注意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字。

  ★ 倍:更加

  ★ 思:强调读音  字形:念的上面是个今。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的《小露珠》 《石榴》不一样,和第3课古诗两首也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再读一读课文,能找到和诗句对应的文章内容吗。

  三、读文质疑

  要想理解诗句,读懂文章是基础,请你读读文章,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扶老携幼  

  ① 你猜猜看“携”的意思。

  ② 幼的左边是个幺,表示最小的孩子。古时候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那时小朋友都有弟弟妹妹,最小的孩子当然力气也很小。幼表示的就是(很小的孩子)

  ③除了孩子还有老人,人们可能扶着谁?带着谁?

  ④这就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茱萸

  ①看部首,猜猜看茱萸是什么。

  ②为什么重阳节人们要头插茱萸呢?

  ③除了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④在古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就叫重阳节。这就是诗中说的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人们会—;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会—;农历正月初一的新春佳节,人们还会——。⑤这些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着这些佳节,也留下了许多诗作。

  ★天各一方

  ① 文中写了谁和谁天各一方?各在何方?

  ② 出示课件,完成简笔画

  (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是王维的兄弟写诗的话,那题目应该叫做——

  ③ 再读读句子,你知道天各一方就是指(距离非常远)

  诗中用了一个字表示(遥)

  四、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写写生字。请打开习字本,你想提醒大家把哪个字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重”的笔顺

  3、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文对照,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诗文诵读中初步感知诗人所用“独”、“异”、“倍”字的巧妙。

  4、补充积累古诗《杂诗》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诗文对照读课文,有了很多的感受,还和张老师一起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你们真了不起。

  小朋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到佳节时就会倍思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二、诗文对照,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根据学生交流“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进行以下三个环节:

  (一)、因为两年远离家乡而倍思亲

  a)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王维的孤独,课文里说——(出示第一节,引读、再指名读)

  评读:一年365天,两年730个日日夜夜,都是一个人在长安呀!

  评读:王维才17岁,也才是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啊!

  b)离家两年,长安不是王维的家乡,在诗中用了一个词就是“异乡”。课时毕竟两年了,也该会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为什么王维还会觉得自己是长安的“客”呢?

  是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比家乡更繁华,这里有获得求取功名的希望,但这里没有——(引说)长安没有亲人、长安没有熟悉的乡音、长安没有家庭的温暖等。难怪作者说自己是——异乡的异客啊!

  同学们诗的语言很精炼,一般用词不重复,但是这里连用两个“异”,就为了告诉我们诗人非常——(引说)孤独,你看,全诗28个字,第一个字就是“独”啊!

  c)  指导读好”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读好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d)小结:有这样长达两年的,深深的孤独,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看见别人过节团圆而倍思亲

  1、出示第二小节,边读边想,在街道旁,在山路上你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什么了?     是啊,重阳节这天,真热闹啊!

  2、再指名读第二小节。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感情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读?谁还能这样读一读?

  3、小结(看见他人全家团聚,热热闹闹,再想想自己一个人,王维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诗人回想起以前和亲人在一起过节的情景而倍思亲

  1、你从哪句诗看出以前过重阳节王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少一人)

  是啊,离那么远都知道兄弟们重阳节一定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就是因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啊!

  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总要”“手挽手”等词和感叹号等标点体会到往日亲人们一起过重阳节的亲密、幸福、和彼此的思念)

  3、是啊,可是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图)兄弟们会说写什么呢?4、谁来把最后两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最后的“少一人”可以处理地慢一些,低沉一些。

  4、小结:兄弟情深,忆往日之快乐——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四)、同学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仅仅是在重阳佳节王维才倍思亲吗?

  (引导学生述说每逢新春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佳节倍思亲、每逢元宵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今天这句诗已经成为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时的共同心声,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课题也用了而这句诗。

  三、同学们你思念的时候会干什么?而王维把自己的思念通过笔尖流淌,成了一首首诗。

  1、出示《杂诗》

  杂  诗

  (唐) 王维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著 花 未?

  注释(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

  (2)、绮(qǐ起)窗:雕花的窗户。

  (3)、著花未:开了花没有。

  2、自己读一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诗人是想念家乡的窗前的梅花吗?(是想念家乡亲人)

  4、感情朗读

  四、同学们,诗就是这样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诗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韵味儿,更美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对 策: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2、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词语和诗文。

  2、 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 听写词语和诗。

  4、 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1、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三、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xìng gāo cǎi liè

  huí yìxiāngféng qíngjǐngsī xü wàn qiān 

  ( ) (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íyú) 更(gèng gèn)加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 培 晚异遍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学习,是第二部分诗句学习的铺垫。孩子都爱看故事,运用这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自学生字。

  课后反思:

  讲授本课时,指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抓住“离开”“来到”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理。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吟诵时注意停顿、节奏。

  课后反思: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课后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在整堂课中,我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所以学生在背诵这首古诗的时候就事半功倍了。

  王维为什么会思亲呢?都是由第2自然段引起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对于这样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我让学生同桌对说,这样,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学生在表达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了,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重阳是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所以有“重阳”之称,同古老的《周易》有关。《周易》中,“九”代表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节何以要登高呢?过去一般都是根据《续齐谐记》里所记载的那一个神话。说东汉时代有一个名叫费长房的道士,他预算到桓景家里九月九日有灾难,就劝他于当日离家到山上饮菊花酒。后来在《幼学琼林》中,也就有“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的说法。

  这些传说其实是查无实据,不足置信的。一些研究民间风俗的学者认为,重九登高,其实是古人在丰收之时,趁秋高气爽的季节,外出郊游。对“登高”一说也另有解释,即高者并不一定是高山,也可以是高台、高会。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的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并没有任何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其主要活动无非是郊游、饮宴、登高、赏菊罢了。因此,对于那些所谓的“避灾”、“转运”之谈,智者是不取的。

  课前思考:

  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文包诗”文章,它的结构很特殊,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像《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基于“文包诗”文体结构的特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爱美的情趣”。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鉴赏美文佳句,感悟诗文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篇课文的特色,为了能让学生有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落差,我设计了几处情感对比:

  1、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2、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3、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课前思考: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学习时首先出示图片,再介绍了王维远离家乡,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情绪。然后出示诗句即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预习,老师再检查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这样第一课时的上法也并不错。

  教学反思:

  本课是文包诗,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学时首先由诗歌导入,反复朗读后学生自己理解诗句,在此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课文学习,老师适当介绍茱萸,重点抓住诗中的“独”、“异”、“倍”和课文中的“思绪万千”展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文包诗的文章,文中不光交代了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诗句的意思,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人云:善读诗者,以声以考义。因此,对于课题的理解,我的要求是“只求意会,不求甚解”。于是,朗读就成了最为恰当的形式。教师范读时,将“每逢”读得急促一些,“佳节”读得悠长一些,“倍”读得迸发一些,“思亲”读得深厚一些,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悟出诗句中的神采。同时,儿童也是最善于模仿的。从他们琅琅的书声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已达到了“意会”这一层次。通过这一课题导入中的情感熏陶,犹如开启了文章的大门,对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意义不凡。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一个作业:收集有关抒发思乡、思亲和劝学的诗词佳句和歌曲。

  上一页  [1]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感受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知道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你们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心情怎样?

  3、大家过节开开心心的,但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4、解题。

  5、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王维)

  二、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千古名句,他出自王维的哪首诗?(出示诗题,学习生字“忆”“兄”和九月九日,山东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呢?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流利。

  3、检查自读

  检查生字“独”“插”“茱萸”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茱萸。

  古诗朗读比赛,每一个大组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学生读古诗,小评委评价。

  齐读古诗。

  三、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提问

  3、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重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思念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

  4、解决学生的提问

  交流问题1: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根据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

  (1)我们15岁在干嘛呢?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啊,都见不到亲人,听不到亲人的声音。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2)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4)这一段的描写和古诗中哪一句相对应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什么?“异乡”就是他乡,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交流问题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1)你怎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的?

  (2)我们也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那个节日?

  (4)重阳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交流。

  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他为佳节。

  (6)这样的佳节,亲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而这样的快乐属于王维吗?这时的王维在干什么?

  (7)从哪个句子你感受到了?

  (8)诗句中哪个词你感受到了更加的意思?

  (9)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却孤身一人,怎么不思念亲人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5、学了第二自然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与第二句诗相对应)

  6、那第三自然段呢?(与三四句诗相对应)

  7、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简介文包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小结: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身居外地的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请同学们收集王维的诗读一读。

  2、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办个小小诗歌会。

  3、继续朗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王维看到的重阳热闹景象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触动了他思亲的这根心弦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