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
范文

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通用2篇)

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 篇1

  教学内容:26.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能力目标:了解写作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自己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重点了解写作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配套光盘、录音机、磁带教学时间2课时  1  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修改备注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四、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哥伦布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你知道他是谁吗?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郑和为主人公的。    派遣 太监 材料 魁梧  珊瑚抱拳 威胁 撕裂 瓷器        1如果把课文分为两段,怎么分?默读课文,思考。     3默读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分段? 1看生字表,交流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内容。2指导“谴”、“瓷”。         1自学课文要求:画出生字新词,课文读通读顺。2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  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4自由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可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5再读一次课文,读到这些词时留意体会,就一定能读懂。6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2交流:一(1——5)郑和第一次远航。二(6——7)郑和共有七次远航。(突出文章重点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  2  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修改备注一、复习导入二、学习第一段                     三、略读第二段     四、总结全文    1听写词语。2复习分段。1默读第一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为三个部分。2学习第1层:扬帆起航。(1)指读第一层(1——3节)思考: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    3学习第2、3层:友好交往与战胜凶险。(1)分组讨论: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又遇到哪些凶险,如何克服的?(3)指导朗读,读出文字中流出的友好之情以及航行的凶险。(4)郑和面对危难,是怎样的表现?指导朗读。(5)再读课文第三层,想着当时的情景,你准备说些什么?1自由读第二段(6——7节)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的了解?  3讨论:为什么要略写其余六次远航?(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4郑和远航有什么重大意义? 3总结: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指名试读并思考    (2)交流:出示投影片,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3)指导朗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2)交流:          2交流、感悟郑和顽强探索的可贵精神和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1齐读全文。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近义词:名扬海外(        )       乐意(         )化险为夷(        )       紧挨(         )人山人海(        )       顽强(         )二、要求抄写有关句子:1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2表现郑和不畏风浪的句子:3郑和远航的意义:板书设计26郑和远航扬帆起航(详)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教学后记 

郑和远航 表格式教案 篇2

  苏州市八一小学电子备课教案学科: 语文   第 十 册  设计者: 董萍   施教者: 董萍  施教日期: 2007.3 课题    10.郑和远航课 时 数两课时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具、课件配套光盘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设计二度备课实施分析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2)反馈学习体会。5.练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抽读。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教学设计二度备课教学实施分析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三、理清脉络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2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三、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课时目标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设计二度备课教学分析一、        自读课文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3.组织反馈。二、精读课文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①反馈,交流。②指导朗读。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b.角色表演。2.自学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2)指导朗读。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读一读。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④组织讨论,反馈。三、略读第6、7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四、总结全文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4. 2.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   教学设计二度备课教学实施分析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五、作业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教学后记教学目标落实   教学亮点   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浏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地处浏河与长江交汇处,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郑和船队在浏家港集结出海之前,每次必到镇上天妃宫进香朝拜,祭祀天妃,祁保出入平安。宣德六年(1431年)曾刻石立“浏家港天妃宫石颗番事迹碑”,因此,此处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

  十五世纪初,中国进入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郑和乘世上最大的“宝船”,浩浩荡荡向西洋海域进发。由这一壮举,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明成祖死后,情况大变,下西洋之举被指责为浪费国帑,中国航海业迅速滑坡。

  郑和是明成祖的亲信内监。郑和本姓马,远祖是中亚回教徒,随忽必烈征战云南定居于此。郑和从小当了明朝的俘虏,送人宫中成为宦官,分派到燕王朱棣府邸,因聪明乖巧,受到赏识。燕王推翻建文帝取得政权后,郑和因随同燕王“靖难”有功,赐姓郑,官居正四品的“内官监太监" 。永乐元年(1403),郑和师从成祖的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皈依佛教,别名三宝(三保),也被称为“三宝太监"(三保太监)。

  明成祖即位后,派了蒋宾兴、王枢等人到东南亚一带宣谕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希望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也借此炫耀大明帝国的国威。随后,成祖以郑和为使节,开始了一连串大规模的海上活动,有七次,前后延续二十八年,因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郑和首次奉成祖之命下西洋,随行副官侯显也是一位能干的内监。随行人员中有阿拉伯语翻译数位,因为苏门答腊以西都是回救国家,随从中有人对阿拉伯文化较为熟悉,或本人就是回教徒,如马欢、郑崇礼等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巩珍有(西洋番国志),对下西洋的过程和西洋各国有详尽描绘,保存了珍贵文献资料。

  郑和首次出行,统帅都指挥使二人,指挥九十三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长乐,首站到达占城国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苏鲁马、苏门答腊南部旧港、马来半岛西岸的满刺加。在满刺加,船队稍事休整,设立兵营、仓库,储藏贸易货物,而后继续西行,到达锡兰山,绕过印度半岛向北到达葛兰、柯枝,终点站是古里。郑和部分随行船队分成两队,一支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伊朗,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终点是回教圣地麦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达非洲东海岸。

  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参与到当地的政治斗争和贸易体系之中。首次航行到苏门答腊旧港,打败前来夺宝的当地华人首领陈祖义,随船押解到南京正法。第三次航行,打败抢劫船物的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攻占锡兰首都,活捉国王及其妻小,押回南京,明成祖另立亚烈苦奈尔的亲戚为王。满刺加国成为明王朝最忠实的藩邦,明朝公主下嫁满刺加苏丹,从永乐三年(1405)到正德六年(1511),双方来往贡使不断,当地到今有三保山、三保祠等古迹。与中国发生朝贡贸易的还有苏门答腊、阿鲁等国,南洋商人经常跟随自己国家的贡使到中国贸易。明政府为管理日益增多的来往商人,

  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各设一人提举市舶司,免费提供食宿,为这些贡使商人享受免税的优惠待遇。中国文化因此影响到东南亚一带,三佛齐等国成为明朝的属国。印尼的伊斯兰学者哈姆加认为“印尼和马来亚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中国的一位穆斯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明代中后期,中国商人到东南亚经商也十分踊跃,尤其是东南沿海福建一带,有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当地,虽然未必是郑和下西洋的直接影响,但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开放风潮大有关联。

  明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分别是永乐三年(1405)、五年(1407)、六年(1408)、十年(1412)、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航行时间一到二年不等。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他听从朝中某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f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宜德,作为明王朝开放政策的余波,宜德五年(1431)十二月再次派郑和下西洋,二万七千余人分乘六十一艘船只从南京起航出发,郑和在返航途中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此后明朝开始关闭帝国的大门,明中期进一步实行海禁政策。

  据有关资料记载,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树立九根大桅杆,由位于南京龙湾的龙江船厂制造。排水量约为一万四千吨,载重量在七千吨以上,论形制之巨大的制作之精良,在世界上首届一指,有关研究人员已成功复制郑和宝船。载于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绘制地图二十余幅,是中国首部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证明了在十五世纪,中国具有世界领先的航海科技和船只制造技术,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早一个世纪,基本与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处于同一时间段。但是,中国很快失去了下西洋的动力,以后再无大规模的海上征伐与贸易。

  我们至今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确切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是为了搜寻明朝建国前割据东南一方的张士诚或方国珍的余部,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促进海上贸易,建立海上大联盟。不管原因如何,中国自动开始了航海的黄金时代,也自动结束了一段灿烂的海上航行史。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