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作文训练 |
范文 | 作文训练(精选16篇) 作文训练 篇1教学目的: 一.了解顺序、倒叙和插叙的特点作用和要求; 二.懂得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写一篇叙事的作文。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导自读知识短文 “明确记叙的顺序”,结合课文。 1.出示自读思考题(备小黑板) (1)什么叫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已学过几种? (2)什么叫顺叙?用顺叙的方法记叙应注意些什么? (3)什么叫倒叙?运用倒叙的方法要注意些什么? (4)什么叫插叙?为什么要用插叙?运用插叙要注意些什么? 2.自读提示: (1)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叫顺序。已学过的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运用顺叙的方法要注意: A.必须把时间交代清楚; B.要注意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发生、发展合情合理; C.要有重点,分清主次,不要写流水帐。 (3)把后发生的事情或结果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或原因写在后面,叫做倒叙。 运用倒叙,要把时间关系交代清楚,开始追叙时,要用些话表明以下是追叙,追叙部分仍要按时间顺序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写起,追忆四年前发生的事情,这是倒叙。追忆时写道:“……每当捧起它,就不由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追忆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追忆结束后则写道:“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前后照应。 (4)插叙是指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从前的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叙述。插叙往往是对人物或对中心事件的某一部分作交代、介绍或补充、铺垫。运用插叙要注意插叙部分的前后连贯,运用适当的语句表示衔接。例如《同志的信任》,先写鲁迅收信、看信,再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最后写鲁迅转信。 二.预备活动 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就容易把话写乱,弄得思路不清。请你把下边几句话的意思,组成一段思路清晰的话。 三.研读例文《扫雪》或《不该发生的事》《分房》 1.运用倒叙开头的好处? 2.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四、 参考题目: 1.引起的回忆 2.访问 3.不该发生的事 4.看图作文。 注意:无论顺叙、倒叙、插叙,都是为了更好地记叙人物、事件而运用的。方法取决于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用以上这些方法。 后记:根据第一次习作中出现的问题,选材不当或缺乏真情实感的特点,此次强化训练这一点。 所给题目是: 1.我的小伙伴 2.我的好伙伴 3.二三事 作文训练 篇2张春福 整体把握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指导: 对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的,进行鼓励;对表述不清的,指导把一个意思准确地说出来,要求说话通顺、完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板书关键词:一般情况——一次见闻——一点启发(或一幅图画) 〔“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学生提问:(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包蕴着什么哲理?(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对第(5)个问题,让学生读书上的一个句子“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即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 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教学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认真听,作恰当的评价。听完后,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学生读“沉甸甸”比较平淡,老师指出: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学生能把“多一倍”读得重一些,老师进行肯定。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习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回答:看到挑山工传着红背心;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看到泰山非常陡;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线路。 〔运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集体朗读,比较平淡。指导朗读:我怎么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读这句话。“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么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1、导语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一次见闻”这部分内容呢? 2、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我们提出问题来学习;教师提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来深入学习。 〔阅读教学应该教给阅读的方法。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讨论,既是对他们已经掌握了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又为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作方向性的提示。〕 学生自由组合(找你最愿意在一起读书交流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汇报学习成果。 读写挑山工的外貌的句子: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挑山工总是笑眯眯的,有意思,很乐观。 写了四次相遇,按照不同地点来写的,条理清楚。 读写挑山工语言的句子:我说挑山工说话很风趣。 〔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重点不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对象,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独特体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导语 :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默读重点段落,画出重点词语,并让学生板书重点词语,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话,你知道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板书重点词语:朴素的话——深刻的理。 〔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集体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展示图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比赛读,推荐读。 4、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5、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送画”的形式,启发学生说出内心感受。〕 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华山的路》,读后与老师、同学或家人共同探讨,交流心得。 〔指导学生阅读在内容上与《挑山工》有关联的文章,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作文训练 篇3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示威游行,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作文训练 篇4[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地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 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 请学生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 组织交流,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______。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________,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_________。(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_________;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___________。(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 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_______。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 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母亲才最放心) 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就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 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辛苦劳累”,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 (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_______,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_______。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_____________!”想到——母亲头上又________。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________。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___________,母亲头上_________________。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_____________。(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 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的意思。 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 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可以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钟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习课文结尾。 1 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 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 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 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铭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有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对“在孟郊心里会刻有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教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能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拿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 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评 不可否认,各个学科均有人文性的特点。但各个学科培养人文精神的手段是不一样的。语文学科靠什么呢?靠语言文字。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感染。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其他学科的手段,而是主要靠语言文字训练来实现。 本节课教学设计了一些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孟郊“缝补衣服”的劳动之苦、送行及思念的牵挂之苦。这些苦,凭借学生的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在反复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朗读就会入情入境,对诗意的理解也就不会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 语文教学,需要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以及认识有机结合,即训练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计要讲究,避免步入机械训练的泥潭。 作文训练 篇51、教师师范练习方法:一传一停,两人一组,面对着传球 2、教学重点:脚内侧传球和停球的动作方法。 3、教学难点:传停球的力度和准确性。 4、教学口诀:脚尖向上翘大腿往外翻踢球踢中部传球方向正 (二)传球接力游戏: 1、游戏方法:分两组进行,两组相对而站,中间隔一定距离。然后进行传球游戏。 2、游戏规则:传球的同时该学生迅速跑到对面队伍背后,直到所有人都传球结束。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结束为胜方。 四、结束部分:指出本次课堂中的优缺点。 作文训练 篇6第六单元(a卷) (100分钟,共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发展性评语: 一、积累运用(15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高万仞( ) (2)指通豫南( ) (3)溯游从之( ) (4)谤讥于朝市( ) 2.文学知识填空。(4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诗歌 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 ”“ ”“ ”三个部分。 (2)《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的作者旧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3.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4.背诵默写。(4分) (1)成语“一鼓作气”是从课文中的 一句化用而来的。 (2)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能面刺寡人之过 是寡人之过也 b.上书谏寡人者 奋笔疾书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8分,每小题2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关雎》中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 7.《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语句是 。 8.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是《关雎》的结构特点,其中反复出现的诗句是 。 9.开头的起兴句是 。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写出含这个意义的成语。(4分) (1)复问其妾 ( ) (2)暮寝而思之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感情色彩。(6分) 13.邹忌是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20题。(19分) 我常常想: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缔造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贡献也许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纳入大海。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既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印加帝国( )已经灭亡了,( )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足令世人震惊。( )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 )没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其他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张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不能!它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们智慧的汇合和结晶。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其卵子,但是却能繁衍后代的“鳗鲡”之谜,[zz1]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些国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使智慧和智慧碰击,从而迸发出更加绚丽的文明火花。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狭隘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蒙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扬弃吸收,使为我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理应增强的友谊。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曲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让它响遏行云,腾插天下。 14.列各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a.虽然 但是 既然 就 b.管 然而 如果 就 c.果 那么 如果 就 d.为 所以 如果 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并说说改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16.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2分)( ) a.一件小小的事情 b.发现其卵子 c.“鳗鲡”之谜 d.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17.下面四句中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2分)( ) a.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18.下边两句话:从论证的角度看,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19.下边四个题目中,作本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2分)( ) a.国际文化交流赞歌 b.世界文明赞 c.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世界文明 20.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呢?请写出二至三点。(4分) 三、作文(40分) 21.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哈里(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请以“自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新颖,有创意,有个性,有独特的感悟和见解。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文题自拟。③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 附:参考答案 一、1.(1)rèn (2)zhí (3)sù (4)bànɡ 2.(1)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风 雅 颂 (2)《左传》 左丘明 3.b 4.(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虽欲言 无可进者 5.a 二、(一)6.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8.“参差荇菜”“窈窕淑女”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二)10.又 周而复始 傍晚 朝三暮四 11.(1)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受上等的奖励。 (2)满了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2.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也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13.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14.b 15.今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居民,处处都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改后语气平淡,而原句用反问句,语气强烈得多。 16.c 17.d 18.(1)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文明的形成,明了易懂。 (2)举例论证。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了世界文化是兼容并蓄的。 19.a 20.略 三、作文(略) 作文训练 篇7一、教学目标 1、学会把秋游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懂得写浏览活动要写清楚人物,浏览的时间、地点,要抓住主要景物来写。 3、感受自然景物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一定的顺序把浏览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难点:记叙时要突出重点、写具体。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怎样写一次浏览活动。 2、能把自己浏览的时间、地点交待清楚,主要景物能具体描述下来。 教学过程 1、启发式谈话,明确目标 本次习作的任务是把秋游活动有顺序地写下来。 2、组织讨论,明确写作方法 (1)自学课文,找出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记一次秋游活动,按浏览的过程把在秋游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讨论,怎样才能把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第一,应该把浏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 第二,浏览中见到的景物,可以按照浏览的过程和地点变换的顺序记叙。 第三,要有重点地记叙浏览中印象最深的景物。 (3)结合《秋游景山》来体会写作方法。 ①理出课文中地点变换的顺序。 走出景山大门――果园――万春亭 ②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哪个景点?是怎样具体介绍的? ③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自然衔接的? 3、习作指导 (1)这次秋游的路线怎样?你打算写哪些景物,理出浏览的地点变换顺序。 (2)在你印象中,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把它具体描述下来。 (3)点拨:可以抓住景物的大小、形状、色彩、轮廓、变化、动态和静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 (4)学生进行重点段的描写。 (5)选择1、2例重点记叙的片断交流,评议生,学生自行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秋游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感受自然景物美,提高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1、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和方法 (1)请学生读一读本次习作要求 (2)齐读习作方法 (3)点拨:一般一个自然段介绍一处景物,自然段之间要写好过渡语,感受最深、最有特点的景物要具体写。 2、当堂书面作文。学生模仿《秋游景山》的写作方法,独立作文。教师指导。 3、评议、抄写作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把游览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懂得写游览活动要写清楚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把印象最深,最愿研究的景物写具体;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景物美,提高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实践,学会按游览的过程(地点变换)的顺序记叙。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并能把印象取深、最愿探究的景物写具体。 四、教程设计: (一)、领悟要求,选定专题 1、明确本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 ⑴、理解题目意思; ⑵、通读课文,明确作文的范围和要求。 2、师生共商,确定作文专题: ⑴、自主思考,拟定专题; ⑵、小组讨论,落实合作专题; ⑶、教师指导,明确专题。 (二)、围绕专题,引导过程 1、研读课文1——4小节,初悟写法; 2、研读例文(《秋游景山》、《儿童铁路》)领悟写法及语法; 3、实地观察、调查、咨询、体验,初步记录研究成果; 4、指导从课外查找一些“游记”类文章进行研读,进一步明确写法及语言运用。 (三)、自主合作,研究专题 1、研读课文1——4小节,初悟写法; 2、研读例文(《秋游景山》、《儿童铁路》)领悟写法及语法; 3、集体组织(或小组合作、个人自主)地实地观察、调查、咨询、体验景物,初步记录研究成果; 4、指导从课外查找一些“游记”类文章进行研读(可从亲朋好友、书店图室、上网下载等方式获取),以积累语言材料及写作技法。 (四)、成果分享,促进发展 1、完成研究性作文; 2、小组或集体交流作文; 3、修改文章,重组(作)文章; 4、自由发表畅谈研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想法等; 5、师小结(作文完成了,能力培养了!)。 作文训练 篇8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学习时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我能用横线画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袭击(xí xú)间隔(jiān jiàn)空旷(kàng kuàng) 同胞(pāo bāo)暂停(zàn zǎn)余震(yí yú) 二、我能用组词的方法区分它们 桂( ) 弯( ) 怀( ) 挂( ) 湾( ) 坏( ) 饱( ) 植( ) 侧( ) 胞( ) 值( ) 则( ) 三、我是聪明小裁判(下面各句怎样说更生动,在生动的句子后面打“√”) 1、弟弟抱着大西瓜,高兴极了。( ) 弟弟抱着大西瓜,高兴得摇头晃脑。( ) 2、雨点又粗又大,打在地上“啪啪”响。( ) 粗大的雨点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打着大地。( ) 3、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 阳光没有使他的脸红润起来。( ) 四、我会改写句子 1、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移植到小钱身上。 改写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不赞成你的意见,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成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会想象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的阅读天地 情谊 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么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 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虽然都没有说话,但看得出大家又都想说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 这时,中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说:“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一块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 “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 “玲玲,这多功能文具盒是我姑姑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 “玲玲……” “玲玲……” 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听着一声声感人的话语,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下来…… 1、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正确答案下面画横线: ⑴ 时间的变化; ⑵ 地点的转移; ⑶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⑷ 事物的几个方面; ⑸ 总分结构。 2、用“‖”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同学们神态的语句。 4、读短文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训练 篇9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捆扎( ) 撩逗( ) 胆怯( ) 掺杂( ) 旧茬( ) 戳破(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tiào望( ) xī闹( ) 纯cuì( ) qū除( ) 肥shuò( ) juē断(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__地对前方感到________和恐惧。 (2)父亲________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3)到暴风雨将歇时,________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那几十只受了惊的鸭,________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5.简答。 “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故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的读书……”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他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苇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6.为什么说父子俩最大的敌人是孤独?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一敌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到那十几只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风雨过后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说“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子。”品味一下加粗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对杜雍和的语言描写用了省略号,你能补上省略的内容吗?要切合人物此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同,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13.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作一下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ā liáo qiè chān chá chuō 2.眺 嬉 粹 驱 硕 撅 3.(1)丰富、富裕 (2)原意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指暴风雨异常猛烈。4.(1)突然茫然(2)显然(3)依然(4)居然 5.答案示例:“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一)6.父子二人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失去了与人的交往,而且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单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与折磨。明白了既然无法回避,于是坦然地面对,坦然地忍耐。7.孤独的磨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难。8.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又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战胜了这样的磨难,感到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9.找回了走失的鸭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举动而兴奋,内心不再悲哀难过,所以有这样的感觉。10.在本文中鸭子是杜小康的一个客观对应物,伴随着鸭子的成长,杜小康也真正长大了,意识到了成长的责任。11.那么长时间的孤独,那么长时间的担心、痛苦,那么多的付出,今天终于收获了,家境的改变也终于又有希望了。12.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只有经历过一番痛苦的磨难,人才能真正长大。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因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13.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14.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15.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16.“峰顶顿时……慈祥地看着我们。”写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顶奇观。作者用“刺”、“钉”两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17.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起来。18.朝拜。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19.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 作文训练 篇10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cháo báo wù ruò yǐn ruò xiàn( )( )( ) jù shuō huī fù fēng háo làng hǒu ( )( )( ) 二、比一比,组词 堤( ) 沸( ) 崩( ) 提( ) 佛( ) 朋( ) 三、请你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和同学交流哦! 作文训练 篇11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在学习时可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我是聪明小裁判(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 二、我能当翻译(写出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在这首诗中( )两句叙事,( )两句写景。描写了作者在春天里( )的情景,表达了( )的感情。 四、我能填上表示色彩的词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日暮( )山远,天寒( )屋贫。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橘( )时。 五、我的阅读天地 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我来给大家背一背,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文训练 篇12一、将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1、( )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习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 ( )当时的人,都惊讶于他的音乐天赋,争着要为他出版呢。 ( )肖邦是波兰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 )在他十五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 ( )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教师。 2、( )一天,我对小明说:“咱们明天捉知了,好吗?”他愉快地答应了。 ( )开始,我怎么也捉不到。 ( )第二天,我们俩准备好了网罩,向树下跑去。 ( )小明却一连捉了三、四只,我真羡慕他。 ( )夏天一到,我们村口的大树上,从早到晚总能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我多么想亲手捉一只知了啊! ( )最后,在小明的帮助下,我也套住了一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3、( )他吓得躲在深宫里,好几天不敢上殿。 ( )老鼠见皇帝和文武百官都怕它,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把皇帝穿的龙袍也咬破了。 ( )听说宫里出了妖怪,皇帝吓得连金銮(luán)殿都不敢上了,满朝文武也都吓坏了。 ( )天,金銮殿上忽然出现了一只老鼠,愚蠢的皇帝从来没有见过老鼠,以为是个妖怪。 ( )这样一来,弄得大家更加惊慌起来。 二、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 有一天上课时。我忽然觉得肚子痛得直不起腰。老师问明了情况,背我立即到医院;晚上,老师又冒雨敢到我家来关怀我。我怕当误了学习,急得哭了。老师又亲切的安慰我,别着急,等你身体好了,我会给你补上的。 三、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詹天佑经常 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下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 ,詹大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空 2、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 3用“——”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4、“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的这些话说明: A、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B、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 C、詹天佑对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决心为国争气,为人民争气。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星 的 山 我站在舱外,身子靠着栏杆,望着渐渐退去的香港。∥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夜是静寂柔和的。从对面我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生活似乎闭上了它的大口。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山的时候,我仿佛又听见了那无数的灯光的私语。船在移动,灯光也跟着在移动起来。而且电车、汽车上的灯也在飞跑。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它们在追逐,在说话。我的视觉和听觉混合起来。我仿佛在用眼睛听了。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 我差不多到了忘我的境界……∥ 1、联系上下文解释。 ①聚合: ②密密麻麻: ③私语: ④追逐: 2、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①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 ) ②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 ( ) ③生活似乎闭上了它的大口。 ( ) ④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 ) ⑤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 ( ) 3、按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4、文中“星的山”指什么? 5、为什么说“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 6、找出文中写灯光的句子,用“ ”划下来。 7、“我的视沈和听觉混合起来。我仿佛在用眼睛听了。”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纸上谈兵 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是名将赵奢(shē)的儿子。赵括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提起用兵作战来,高谈阔( ),滔滔不绝,连父亲也辩论不过他,赵括自以为能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可是他父亲总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 赵奢死后,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 )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 )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兵权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制定作战方案。不久赵军被秦军围住,终于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最合适的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滔滔不绝: 生搬硬套: 纸上谈兵: 3、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 , 自以为能 ,但接受兵权后只知道 兵书上的条文,不顾 ,终于 。 (三)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 ②窥视: 2、按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3、回答问题。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 ③“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文训练 篇13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狩猎( ) 哀咩一声( ) 苍穹( ) 迥然不同( ) 参差不齐( ) 坠落( )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议一议 1.《斑羚飞渡》描写了什么? 2.《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3.课文描写“斑羚飞渡”的成功近乎奇迹,是以斑羚们时间先后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控制的高超、跳跃技巧掌握的娴熟、对接时机衔接的吻合为前提的。从文章的交代来看,斑羚们此前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排练,那么,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主要出自作者的想像? 读一读 课内阅读: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③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④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⑤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⑥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⑦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⑧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概括选文的内容。 2.将文中连续两次运用“目瞪口呆”,换成“赞不绝口”好不好?为什么? 3.前文写到彩虹,这里又写“那道绚丽的彩虹”,有什么用意? 4.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⑤⑥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5.第⑦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换成描写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课外阅读: 往事 ①父母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子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很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到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在水面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晚还是菡萏的,今早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小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被屋里的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思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解释第④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菡萏”的语境义。 2.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自然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荷叶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特点? 5.第⑨自然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本段有什么作用? 6.第⑨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7.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写一写 指出下列句中的修辞方法,并进行仿句练习。 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参考答案 练一练 1.略 2.(1)略 (2)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议一议 1.《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2.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3.首先,在动物界,确实有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以取得种群中大多数成员生存机会的事实;其次,依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知道,人类在困难时往往会激发出以前从未展现的潜力,做出平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当斑羚群陷入种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表层的坠饰(艺术虚构),体会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阅读的乐趣将充盈读者的心间。 读一读 课内阅读: 1.斑羚飞渡悲壮的场面(符合文义即可)。 2.不好,目瞪口呆从侧面准确写出了斑羚精神令人震惊。 3.前面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飞渡作铺垫,这里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4.侧面 心理活动描写 5.说得有道理即可 课外阅读; 1.含苞待放 2.引出回忆(引起下文) 3.为下文写荷叶作铺垫,同时反衬荷叶的勇敢、慈怜的性格特点。 4.无私、勇敢、慈怜。为点明中心作铺垫。 5.议论、抒情;点明并深化中心。 6.我心中的烦闷来了。 7.倒叙 8.红莲 作文训练 篇14师:“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句话中是说什么“成熟”了? 生:花生成熟了。 师:花生成熟了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花生的果实完全长成了。 师: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完全长成了能用上“成熟”这个词? 生:树上的苹果成熟了,红通通的。 生:成熟了的梨,黄澄澄的。 生:番茄成熟了,红红的,软软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了叫“成熟”,那还有别的什么东西长成了能用上“成熟”吗? 生:麦子成熟了,麦穗沉甸甸的。 生:稻子成熟了,一片金黄。 生:成熟的高粱,籽粒饱满。 师:现在我们又知道,成熟还可以用来表示“麦子”、“稻子”、“高粱’等植物的种于完全长成。不谈植物,能说说其他的吗? 生:小猫发育成熟了。 生:发育成熟的牛,才可以耕地。 生:人长到18周岁左右,就基本发育成熟了。 师:植物、动物、人,所有的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都叫“成熟”。“今天的这堂课怎么上,老师早就考虑充分了。”(卡片出示)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上“成熟”表达出来? 生:今天的这节课怎么上,老帅早就考虑成熟了。 师:谁能模仿这样的句子造句? 生:本周日向幸福院的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怎么搞,我们已经考虑成熟了。 生:春暖花开,栽花种草,美化校园的时机成熟了。 生:班长关于今年“六一”节庆祝活动的意见很成熟,我们完全同意。 师:时机、意见等等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都叫“成熟”。现在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成熟”一词造句。◆ 作文训练 篇15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 (224051) 刘先海 学习目标: 1、合理运用虚实关系,进行训练写作。 2、掌握空白艺术运用的规律,形成自己写作技能、技巧。 学习难点: 1、弄清虚实的联系。 2、空白艺术规律的提取。 训练方法: 材料----研讨----小结----练笔相结合。 一、导入 有三位画家都非常擅长丹青。他们聚集到一起,讨论画技时,总是争执不下,谁也看不起谁,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于是他们去找一位艺术大师,请大师评判。大师让他们各以龙为题材画一幅画。他们很快就画好了:第一位画家画的是一条龙在空中翻舞,栩栩如生;第二画家画的是一条龙的首和尾,这条龙在林间穿梭,活灵活现;第三位画家画的是龙的头部,这条龙在云中叱咤,惟妙惟肖。请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那位大师,哪一幅画最好呢?(生答:第三幅 ),很好!你们就是大师,不过,老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选第三幅?(生1:第三幅有一种残缺美;生2:这就叫神龙见首不见尾;生3:他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说得都很好!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留下了一个空白,我们把这个空白称之为空白艺术。能不能从我们的知识库中找相关的材料说明?(生答:略),如果我们在写作时也学会运用该方法,我们的作文一定能升格。 二、方法技巧 材料1:《祝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鲁四老爷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可恶…..,然而 …… 请同学们用恰当的内容填写完整。 交流: 生1:。。。。。。 生2:。。。。。。 生3。。。。。。。 大家的补充出乎我的意料,对场面的描写、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的想象可谓细致入微,不过请大家比较一下,你们的扩充好还是鲁迅的简笔好? 生1。。。。。。 生2。。。。。。 说得非常好,虽然内容有了,可是意蕴没有了,为什么呢?没有空白了,也就是没有艺术了。材料2:再请大家阅读高中第四册语文练习册上的一篇文章《第一个公诉人》,思考为什么会让你发笑? 生1:。。。。。。 生2:。。。。。。 生3:。。。。。。 大家真是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我们能不能归纳一下写作中空白艺术的第一个方法或技巧:人物描写藏语言 练笔:描写一个父母送别孩子外出的场面,注意语言的隐藏。 讨论: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品评。 材料3:《项链》 请一位同学复述《项链》的故事情节。 生1:借————丢--————赔————识 思考:如果课文开始就明示项链是假的,原文的味道会怎样? 生1:。。。。。。 生2:。。。。。。。 生3:。。。。。。。 生4:。。。。。。。 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令我感动,你们的热情令我倾倒,大家的智慧令我振奋。现在请大家揣摩揣摩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好吗? 生:(略)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好吗?我们再看一则材料吧。 材料4:《有种水果叫香蕉》 阅读后思考,是什么吸引了你? 生:(略) 请结合上一则材料,仔细考虑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剖析一下空白艺术是如何运用的?我们得出了空白艺术运用的第二个技巧:场面描写藏情节。 练笔:续写《项链》的结尾。 交流发言:略 三、课堂小结 在法国卢浮宫,有一面空墙,每天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因为那儿曾经挂过蒙娜丽莎的画像,后来画别偷盗了。人们面对空墙时,各种情感都有。而且现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是以前的几十倍,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能得体地运用空白艺术,我们的作文也会比以前高出几十倍。 四、课后作文 以“雨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训练 篇16作文拟题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文贵“明眸善睐第一瞥”。 自拟题目,总的要求是从自己确立的写作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空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 一、作文拟题的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 2. 标题不能过长,标题过长则显得松散。 3. 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 。 4. 拟一个好题目,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 5. 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2] 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3] 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二、拟题原则: 具体说来,拟题应该注意“四要”: 一要贴切鲜明,新颖生动。 题目应紧扣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文章写什么,但又不能陈芝麻烂谷子,应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激起阅读兴趣。标题应紧扣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写什么,但又不能落于俗套,人云你云;应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很快激起阅读兴趣。例如,以“家”为话题作文,就有可能出现下列这样两类不同的标题:第一类虽然切题但不够新鲜:第二类就很抢眼,容易引起读者注意。 示例如下:家:《我的家》(切题却不新)、《难忘的家》、《我那温馨的港湾》(贴切而新颖)、《家,是一种有阳光也有风雨的岁月》。 二是简洁凝炼。 恩格斯曾说:“题目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这主要是因为短小的标题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应当辩证地看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就不如《文凭与水平》简洁凝炼,具有吸引力。 三要富个性化。 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同样,一个好的作文标题也能折射出作者智慧的光芒和个性化的色彩。考场作文拟题,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还要突出个性,尽可能使标题独树一帜。 例如,以“镜子”为话题作文,就有可能出现下列这样两类不同的标题:第一类,标题过于一般化;第二类,标题个性色彩鲜明。 示例如下:镜子:《我的镜子》、《镜子的自述》(一般化)、《猪八戒照镜子之我见》、《人生的七棱镜》(个性化)。 四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即要求标题含义丰富,富于启发性,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带来一连串联想。 例如,以“名人”为话题作文,就有可能出现下列这样两类不同的标题:第一类,如木絮,食之无味;第二类,如鸡肋,弃之可惜。 示例:名人:《名人的魅力》、《我与名人》(无趣)、《霍金的三根手指》、《一次影响世界的对话》(有味)。 三、拟题的方法 (一)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 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父辈——艰辛的一代》、《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我们怎样对待父辈的经验和教训》、《假如我是父辈》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深刻。 如以“树”为话题,可拟《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树林》、《植树,生存的希望》、《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主题更明确集中,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又便于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法最为简单,但新意不够) 如以“感受”为话题,可拟《感受幸福》、《感受生活》、《感受母爱》、《感受文学》等;如以“倾听”为话题,可拟《倾听月色》、《听雨》、《倾听成长的声音》、《听箫》、《夜阑听风》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幸福》 加前:珍惜幸福,把握幸福,寻找幸福,体味幸福,感受幸福 加后:幸福的感悟、幸福的内涵、幸福快车、幸福的真谛 前后加:把幸福留在心底、关于幸福的思考、我与幸福同行、奉献是幸福的常青树 《我》 加前:自强的我快乐的我开朗的我妈妈眼里的我 加后:我是书虫我是球迷我是快乐的女生 前后加:请为我鼓掌其实我真的很棒真我风采 (二)引用法 1、引用诗句 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中国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引用、活用诗句拟题,也能使人有一种新鲜感。 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以“记忆移植”为话题,借用诗句拟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这个标题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并意味深长地加上问号,概括“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都因袭同一种记忆,那么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文旨,实在令人注目凝思。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XX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2、引用流行歌词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由魅力十足、准确精炼的词句充当;或由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词句充当;而更多的则是由极富思想性、思辨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充当。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如原汁原味,直接引用歌词拟题的《血染的风采——记与歹徒奋勇搏斗的北京干警崔大勇》,又如旧瓶装新酒,灵活化用歌词拟题的《回扣,好大一个“瘤”》都能使读者悬念顿生,按下他们的情感的电钮,给他们造成极佳的第一印象。这种拟题法不能不说是制作标题的高招。 《你不该悄悄地走开》(歌曲)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3、引用名句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农夫山泉有点甜》(关注生活) 4、引用英语单词或短语 引用或者音译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或短语作为标题。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或短语作为标题。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轻松感。 如: 以“学习”为话题的文题——《知识改变命运let'sgo》; 以“科技”为话题的文题——《howareyou,e-mail》; 以“电脑”为话题的文题——《因特网,mylove》; 以“幸福”为话题的文题——《comeon,给我感觉》; 以“亲情”为话题的文题——《modern,老妈》; 以“校园”为话题的文题——《女孩,sorry》。 以“爱心”为话题的文题——《我的感觉,iamfine》 以“生活”为话题的文题——《搞笑课堂oneandtow》 以“青春”为话题的文题——《crazybaby(疯狂三个组)》 5、引用标点符号 19、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XX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20、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XX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 --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 --荒谬式:以“游戏”为话题--《7+1=8》--学习与游戏的结合 --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不等式: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三)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巧用修辞法可拟为《诚信是浆》、《岂可弃我》、《如果我走了,你还会爱我吗》、《一生弄懂的两个字》。这些标题由于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阅卷者一看便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只标题就跟阅卷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用说其它的吗? 比喻式《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成功之花只对挑战者绽放》,夸张式《世界很小是个家》反问式《21世纪你美吗》《岂可回族街头卖猪肉》 如: 以挫折为话题的题目《挫折是一种美丽的痛》; 以创新为话题的题目《创新永不下岗》; 以“关爱”为话题的题目《母爱是一首歌》、《老师是一把遮阳的伞》; 以“生态”为话题的题目《一只小鸟的自述》; 以“故乡”为话题的题目《故乡,我永远的天空》《千年月色万年情》; 以“环保”为话题的题目《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等。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像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1)比喻 以"阳光"为话题--《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 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 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 以“孝”为话题——《请给老人一轮暖阳》。;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以“关爱”为话题——《母爱是一首歌》、《老师是一把遮阳的伞》; 以“故乡”为话题——《故乡,我永远的天空》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 《好读书好书&读书好》(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又如《让爱导航》《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等 拟人法: 《路的自述》(路) 《地球就诊记》(环保) 《路与汽车的对话》(路) 《树的叹息》(环保) 18.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以“读书与做人”为话题——《躺着读书,站着做人》 19.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如说明文的题目《地球是圆的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议论文的题目《老实人总是吃亏吗?》《什么样的青春最美》《“顺境出人才”吗?》等,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我是谁?》——发出了“消除移植给我的记忆”的强烈呼唤。 《雪化了真的就是水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答案。 《鱼乎?熊掌乎?》,题目就是悬念,文章说明“取鱼还是熊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看完全文,不禁为作者构思赞叹。 (10)顶真 《读书乐,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 《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蓦然回首》《道是无情却有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横看成岭侧成峰》《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的未来不是梦》,《从头再来》,《让我欢喜让我忧的》、《都是惹的祸》、《我是一只小小鸟》《世上只有妈妈好》《好人一生平安》《同桌的你》《常回家看看》以“读《爱无止境》、《我心永恒》《知识就是力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 一、反复 《"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 《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16)夸张 《世界很小是个家》,用了夸小的方法,只要人人都有爱,无论哪里都是温暖的家。《一花一世界》,世界不是因此而精彩吗?又如《一场秋雨一场寒》。 6.双关 以“心灵的抉择”为话题《溜留之间》——巧用谐音,一语双关,对人处在困难中如何对待的两种可能选择作了精当的概括。 (四)反向拟题法 在拟题时,运用多角度思维,我们可以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的好标题。可以违反常情,如《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差生也美丽》等;也可展开想像,如《有梦才会有远方》、《带上快乐上路》、《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我想再活五百年》、《最后一只老虎》等这些文题就拟得很有穿透力,阅卷老师自然会“一见倾心”。设悬念就是制造疑团,在以往的评书中常常用到,其效果就是让人虚惊一场。让文题一反常规,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弄斧到班门》、《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等,这些标题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它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五)悬念法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之为“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故设悬念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可以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小题大做,运用错觉制造悬念,如《破不了的“案”》;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等。 四、练习 (一)举例分析话题作文拟题中存在的主要毛病。 以“友情的力量”为话题拟题例析 1、《心灵的烟花》《朋友的举动》《两个人的友情》《友情战胜一切》《她是谁》。 2、《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力量因友情而伟大》《伟大的友情》《友情的力量不可阻挡》《人类伟大的力量》。 3、《力量》《友情》《关于友情的几个问题的探索》。 4、《人生难得几回搏》《团结就是力量》《朋友》《理解》。 以上题目大多存在各种毛病,老师分析指出。 1 以话题为题《友情的力量》《力量》《友情》 2 题有歧义 <<人类伟大的力量>> 3 题不精炼 《关于友情问题的探索---友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4 离话题较远《人生难得几回搏》 (二)拟题训练 文题一、以《幸福》为话题 [点拨] 比喻:幸福是杯白开水,幸福是金 拟人:幸福的“自述” 引用:歌声与微笑、花样年华、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快乐老家 设问:什么是幸福?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反问:享受才是幸福吗? 仿拟:曲径通“乐”处,将幸福进行到底,大话“幸福” 呼告:朋友,珍重幸福!幸福,你别走! 反复:幸福?幸福! a、难报三春晖 b、我和幸福有个约定 c、别让幸福擦肩而过 d 拒绝幸福的“侵蚀” e、采撷幸福 f、幸福之吻 h、幸福的滋味 文题二、以《亮点》为话题 以上面出示的以“欣赏”为话题拟题,并要求学生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要求:简明而不空乏,创新而不猎奇。 几分钟后整个黑板上都写满了题目。如: (1)也许,这是一种美; (2)欣赏——快乐的音符; (3)缺口; (4)落叶也完美; (5)欣赏是一种美; (6)欣赏丑中的“美”景; (7)残缺也是一种美; (8)欣赏“挫折”; (9)让我将你捧起; (10)其实,你也很出色; (11)丑陋中的一丝美丽; (12)残缺的完美; (13)欣赏自己; (14)观+赏=快乐人生…… (三) 我们不要总回顾过去,也不要总希望未来,只要拥有现在。因为拥有了现在,我们就能弥补遗憾的过去;拥有了一串充实的现在,我们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就会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 请以“拥有现在”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如:(1)流星即将划过的空间; (2)现在是!未来是?; (3)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4)过去<现在>未来; (5)给“现在”染色; (6)捧着水晶; (7)美丽的约会; (8)选择哪扇门; (9)把握零点; (10)花开的那一瞬间…… (四)以“成长”为话题拟题。 如:(1)今日之忧:多、烦、忧; (2)成长——一种灾难; (3)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4)我的“成长交易”; (5)“滴血”的成长; (6)哦!生命的痕迹; (7)路边,小树长高了; (8)鹰起飞了; (9)雨中有朵美丽的花; (10)鲜花与野草的之辩…… (五)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4、还可以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必‘惊讶'",这些都有相当的新意,这类标题能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六)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一般拟题: 《谈音乐》《音乐与人生》《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音乐的价值》 运用修辞: ①比喻新颖,过目难忘《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 ②对比鲜明,各显其妙《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 ③巧用借代,别出心裁《“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 ④采用设问,耳目一新《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七)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兄弟俩睡一顶蚊帐内,分睡两头,帐内有蚊子,谁也懒得赶。兄弟俩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就用妈妈准备好的蒲扇只把自己这一头的蚊子赶走。赶来赶去,蚊子依旧在帐子里咬人。”如果以这一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可从这些角度拟出如下这些题目: 从兄弟俩只顾自己一头,不顾对方一头,可拟出——《要关心他人》、《不要以领为壑》。 从兄弟俩没有联合起来共同赶蚊,可拟出——《齐心协力才能消灭蚊患》、《各自为阵,后果不堪》。 从兄弟俩都没彻底将蚊子赶出帐外只顾眼前片刻安宁,可拟出《把眼光放远一点》、《鼠目寸光者,戒!》 从兄弟俩赶蚊的后果,可拟出——《自私自利终将害自己》。 从妈妈为他俩已预备好蒲扇而二人却不能赶走蚊子,可拟出——《青少年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八) 告别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内③不等于600字 [思路点拨] 半命题作文填题最重要,它直接影响你的选材范围和立意方向。你必须选择你最熟悉、最有深切感受的内容来写。比如:“告别初三”,你可以重点回顾进入初三以来的独特感受或难忘事情,也可以着重表现你对同学、对老师、对初三的依依不舍之情;“告别幼稚”,你可以用几件具体的事例表现成长的经历,表现告别时的无怨无悔;“告别贫穷”,这个故事写得好,一定能折射出时代滚滚向前的脚步;“告别昨天”,昨天的故事一定给人感想和启发,明天的美好又给人诸多希望。“告别愚昧”、“告别母校”、“告别朋友”、“告别自私”、“告别虚伪”、“告别良知”、“告别地球”……这些题目我们都会有话可说。本题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群人。行文中要善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对比的修辞方法也不可少。另外,写作本文开篇是否点题并不重要,但篇末是必须要点题的。 (九) XX年宁波市中考作文是以“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为话题,按照我讲的方法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新颖而又漂亮的题目:《借我一双慧眼》、《察亮你的双眸》、《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上帝的微笑》、《不能忽略的爱》、《真情永远》、《感谢伤口》、《灵丹妙药》、《失败者的微笑》、《快乐如此简单》、《长了手的桂花树》、《真水无香》等。 (十) 以“学习”为话题的题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考试惹的祸》、《将学习进行到底》;《爱你没商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环保”为话题的文题《我想有个家——一个小鸟的心声》; 以“宽容”话题的文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以“理解”为话题的文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妈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以“情感”为话题的文题《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多少悔可以重来》、《最近比较烦》、《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读书”为话题的文题《爱你没商量》; 以“生活”为话题的题目《笑傲人生》、《我和磨难有个约会》、《我与磨难面对面》等。 “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十一)优秀题目: 11.世界有了我们更美丽(梁丽萍) 12.相映成趣(倪祖宁) 1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韩家芬;李道国) 14.至情言语即无声(邓舒青) 15.只要人人都有献出一点爱(袁秀蓉) 16.人生不就是一道风景吗?(蒋光萍) 17.索取与奉献(林忠礼;彭仲飞) 18.不经意的美丽(赵艳) 19.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刘明汗) 20.人生就是一幅画(蒋廷纬) 21.必然性的意外(邱道英) 22.世界因为有了你而美丽(曾艳) 23.你就是最好的风景(王帆飞) 24.景中有你景更美(黄锐) 25.人生如画(肖斌) 26.自然美,人更美(范天贵) 27.风景的风景(钟科) 28.因为有你(肖璇) 29.梦里的明月(张琴) 30.不经意间(佘凡) 31.装饰的感觉(王晶金) 32.发人深思的美(彭虹) 33.画中的世界不会缺少你(林帆) 34.灵犀(朱亚兰) 35.红花还需绿叶配(廖莉) 36.相融的力量(袁小洁) 37.风景你我他(王雪励) 38.我们都是最好的风景(刘薇) 39.明月遥夜,悸动的梦(连波) 40.营造双赢的风景(王俊灵) 41.我也是风景(覃茂杨) 42.角色(史迁) 43.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李君). 44.人.景.梦(代青松、刁姝娴) 45.相饰(余谦) 46.景中景(张宇豪) 47.山外青山楼外楼(王进) 48.同处一片天地(向伟罗进) 49.我的风景来自你的精彩(赖倩) 50.其实你也很美(钟婷) 51.位置(王文献) 52.此时无声胜有声(卢薇) 53.不能没有你(彭菡) 54.你的未来不是梦(李建军) 55.编织的梦(尧稆) 56.千里共婵娟(肖琦) 57.无限风光(陈曦) 58.三生石(伍菊) 59.处处有你(李翔) 60.《地球就疹记》 61.《“树”的叹息》 62.《给生活加点苦吧!》 63.《我是谁?》 64.《心中的雨》 65.诚信的存折 66.为心灵除草 67.心灵鸡汤形象比喻法 68.诚信的存折 69.为心灵除草 70.心灵鸡汤 71.对比哲理法 72.孤独的盛筵 73.错误让我如此美丽 74.把耳朵叫醒 75.幸福就住在隔壁 76.品味挫折 77.学会收藏阳光 78.放牧你的心情 79.那山.那水.那人 80.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81.谁动了中国品牌的奶酪? 82.救救孩子、改吧,人类! 83.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以“学习”为话题的题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是考试惹的祸》、《将学习进行到底》;《爱你没商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环保”为话题的文题《我想有个家——一个小鸟的心声》; 以“宽容”话题的文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以“理解”为话题的文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妈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以“情感”为话题的文题《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多少悔可以重来》、《最近比较烦》、《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读书”为话题的文题《爱你没商量》; 以“生活”为话题的题目《笑傲人生》、《我和磨难有个约会》、《我与磨难面对面》等。 “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