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范文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17篇)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的谜底是什么来?现在老师给你们说一个“千条线──”好再听这一个“有时象个圆盘──”“天上栽花六个瓣,──”好,难不住你们?我再说一个“远看山有色──”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你们猜的对,出示课题《画》;老师边板书课题《画》能背过这首古诗的请举手,呀,这么多能背过的?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是怎样为什么猜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讨论是根据什么?好)。

  评析: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但最后一个谜语出乎我得意了之外,有个学生竟然说出火球不能拍,可见这个学生非常聪明,非常有想象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 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

  ⑵ 摘苹果认字,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评析:通过这样认字识字,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生字,利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更加活跃。但在摘苹果这一环节识字速度好象慢了,耽误时间很长,还显得学生学习不扎实。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老师是一个组织者,调节员,应该是以读为本,以读感悟,再读再悟。但是感觉读的很少,没有达到全员参与,读的少,没有看到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并且还忘记了出画面,使课堂有点乱。

  四、 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出有代表性的响应的故事或儿歌。

  评析:学生能大胆的放开,积极主动的把自己所想的表演的大家,尤其是在有“山水 花 鸟这四个字分别背出自己再课外所学习的古诗或儿歌,真是不可思议,出乎我得意了之外,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刚进入一年级不到两个月,学生竟然能背出这么多的古诗,说实在话有的我还从没听过,我真佩服这些孩子。

  五 作业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教学思路】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两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演一演: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背出与本课画中“山  水 花 鸟”的古诗或儿歌,使学生更加情绪盎然,从而更加喜欢古诗诵读。

  【教后反思】

  一、我感到这一节最大的收获

  1、学生真了不起,比我能学,知道的知识比我多,孩子才是我的“好老师”。

  2、学生发挥的好,从上课一开始,孩子们就兴趣很高,可以说在第一环节开了个好头,这就是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孩子喜欢的东西我能体会到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了,所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还是感觉比较好。

  3、在最后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感觉特好,令我震惊。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学生积极发言踊跃,恐怕自己抢答不上,没想到孩子竟然在课外学习的这么多,可见平时让孩子多学习一点古典问学还是有好处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让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主意提出问题要明确,对一年级的孩子要简单,提问学生要有严格的要求。

  2、在指导阅读课文时,要一步步加深,阅读要明确,有目的。

  3、说话要注意科学的语言,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4、在识字教学方面要主意及时反馈,注意加强巩固拼音识字,注意学生的回生现象。

  5、注意在阅读教学方面,以读为本,以读感悟。

  6、加强课堂管理,组织好课堂教学。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3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4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反应树的特征。

  2、培养幼儿对色彩和印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棕色、绿色、黄色颜料

  2、白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树的特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漂亮的画,你们看这画上画的是什么呀(树)!那你们再看看这颗树上都有什么颜色?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棕色)树叶呢?它是什么颜色?(绿色)还看见了什么颜色?(黄色)那么你们来猜猜这颗大树是怎么画的?(手)这颗大树呀是老师用自己的大手画的,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用自己的大手画大树的呀?(想)

  示范印画的方法,同时通过儿歌导入印树的过程我的(大手)小手真能干,画颗大树给你看;手掌立起轻轻沾,切切切;手掌打开轻轻沾,拍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我的大树真漂亮。

  2、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操作,通过儿歌再次巩固印树的过程师问:

  (1)大家觉得这个小朋友画的好不好,漂亮不漂亮?

  她的小手能干不能干?(其实啊不光是她的小手能干,我们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的手都很能干,对吗?)

  (2)师:老师已经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纸和颜料,幼儿完成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欢绚丽的色彩,更喜欢用鲜亮的色彩来表现他所喜欢的物体。而孩子又是天生的观察者,一草一木都会让他们欣喜和惊讶。当幼儿试图用他们稚嫩的画笔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情感时,往往又缺少必要的方法技能去支持。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思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绘画表达的技巧,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将感受到的漂亮的彩虹用绘画表现出来。

  2、绘画中能较好地控制彩虹的弧度,练习手的控制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组织画面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富有个性地表现画面。

  活动准备:

  1、彩虹图片一张

  2、油画棒、《美术》书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小朋友要出一个谜语给小朋友猜,听好了,猜谜语:半天空中一座桥,太阳对面你去找,红黄蓝紫多好看,人马未过桥没了。

  2、谁猜出来了,谜底是什么?你们为什么猜是彩虹呢?

  3、教师解释谜面,丰富幼儿关于彩虹的知识。(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头,在太阳对面的天空中,会出现半圆形的彩虹。 下过雨后,有许多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

  成7种颜色的光。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 条半圆形的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共7种颜色。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 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 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百能看到彩虹。)

  4、小朋友,你们看过彩虹吗?你们觉得彩虹漂亮吗?

  5、彩虹很美,可是只有夏天的雨天才能看见,要是我们现在想看彩虹怎么办?我们来把美丽的彩虹画出来吧,这样就可以天天看见它了。

  二、交待要求

  发放幼儿用书,请幼儿将书翻到第9页:请你在蓝蓝的天空中用彩色的油画棒画出漂亮的彩虹,彩虹是半圆形的向上拱,画好一种色彩就涂好一种颜色,涂色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涂,另外一边画要一边观察颜色的搭配,从上到下颜色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颜色的排列和涂色的方法。鼓励幼儿将彩虹画的大一些,尽量保持每种色带大小、弧度一致。在画面中的适当位置添画高楼。大树,小鸟,彩云等东西。

  四、展示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请大家说说看,哪一幅画最漂亮,引导幼儿总结:画面要丰满、涂色要均匀、鲜艳,控制在线条以内这样的画看起来会更漂亮。

  《中班绘画教案:“七色彩虹”》摘要: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 成7种颜色的光。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 条半圆形的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共7种颜色。 空气里...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7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拼音:通过学生自己对本课拼音的拼读,进一步对汉语拼音的巩固。

  2、识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3、词: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每一句话。试着背诵课文。

  5、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你们看,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位小朋友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生说。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有一位诗人,他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生:听。

  师:好听吗?想不想听老师再来读一遍?

  生:想!

  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写得这么美,小朋友,你们想读吗?请你们把书本翻到59页,看着拼音去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小朋友给你纠正读音。

  生:同桌互读。

  师:哪一位小朋友能够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

  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听。

  生: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让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第一句,第二组的小朋友读第二句,第三组读第三句,第四组读第四句。

  生:每组读一句。

  师:反一反。

  生:每组读一句。

  师:下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小朋友已经把字音读准了,那我们怎样能够读好呢?好,再来听老师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停顿记号。

  师: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好,请小朋友自己去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假如你能够读好,请你骄傲地举起你的小手。

  生:抽3名。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读得真好,老师想听听女同学的朗读,好吗?

  生:女生读。

  师:男同学,你们也能够读得很好,是吗?

  生:男生读。

  师:1、2两组读1、2两行,3、4两组读3、4两行。

  生:分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老师让你们配乐朗读。

  生:配乐朗读。

  师:你们读得可真美。请小朋友翻开书本,自己去读一读,边读边把你认识的字圈出来。

  生:读书,找出认识的字。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些小朋友很能干,已经能够认识很多字了,但是很多小朋友还是不认识,那我们就想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吧。(出示生字卡片)会读的小朋友请你举手。读的好的,你还可以当小老师呢。

  生:读生字卡片。 

  师:大家一起读两遍。

  生:齐读。

  师: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生:开火车。

  师:小朋友门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把拼音擦了,看你们还能不能读。

  生:读黑板上生字。

  师: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老师手上有一些还没送出的信,老师想请小朋友当小小邮递员来送信,好吗?

  生:送信。

  师:小邮递员门可真棒!小朋友们,在古诗中有像:远──近,这样意思相反的词,请小朋友在书上找找看,你还能找到哪些反义词,请你用笔圈出来。

  生:找反义词。

  师:你们还找出了哪些反义词?

  生:说。

  师:你们找对了,大家一起读读这3组反义词。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反义词,比如说高——矮、长——短等等。

  师:这节课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第一个是“人来鸟不惊”的“人”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他们的笔画落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生:“人”字先写撇,再写捺……

  师:你说的真好,你们看老师写一个。(师写)请小朋友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生:书空。

  师:小朋友们,拿出笔,做好写字姿势,先把“人”字描一描。

  生:描一描。

  师:自己去写一个。

  生:写。

  师:再写一个。

  生:写。

  师:教学“火”。 

  师:小朋友,你们回家去以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下课!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是在石桥小学上的。由于他们那里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学生,受各地方言的影响,上课时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是一个难点。

  1、我是这样安排导入的,出示一幅画,问他们漂不漂亮?上课时,我把画一拿出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哇,好漂亮啊!当学生门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我还反问他门一句 :这幅画漂亮吗?这是多此一举的。当学生们发出感叹时,我可以乘机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我让学生听我配乐朗读,但是两次都有学生在下面轻轻地跟读。这样不仅让学生听不好,也读不好。当时我应该用手示意让学生停下来,或者自己停下来,告诉学生仔细地用耳朵听,不要读。

  3、我在指导学生读准音节时,有点心急。学生在读不准确的时候,我只是评价没有分清平翘舌音或者前后鼻音。这时我应该具体地指出哪里没读好,帮助他们纠正。

  4、本来在课堂上我安排了送信的游戏,可是上课时忘记了。我临时补充了:小朋友还有哪些不会读的,请提出来。这时有一个女同学说:“老师,我的同桌他一个也不会读。”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这时我叫他们请同桌互帮,学生在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走到那位“不会读”的同学身边。学生读完时,我也没有对那位同学进行评价。这是我这堂课里最失败的地方。遇到这种问题,我应该在同桌互读时走近那学生,帮助他读好字音。然后再给他肯定的评价,我要告诉其他同学:这位小朋友他并不是一个也不会读,而且他读的很好。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的自信,也可以改变其他同学对他的印象。我还应该告诉他们: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每个人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多多包容别人不足的地方。据我课后了解,那位小朋友平时就是很内项的,不爱说话,在别人看来就是什么也不会说的。而那位女同学,平时就是很耀的一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在课堂上也要适当地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5、这首古诗中有3组反义词,我在上课时出示了一组:远——近。然后让他们把书中另外两组反义词找出来,可是情况很不理想,全班只有两三个小朋友找对了。我让找对的小朋友到黑板上当小老师。幸好还有两三个小朋友找到,我在想,万一没有一个小朋友能够找出,我该如何去上。我应该让学生们以多种形式地朗读以前学过的反义词,到他们领会到反义词是怎么一回事时,再让他们自己去找,可能会容易一些。

  6、课的最后,我再让学生把这首古诗再朗读或者背诵一遍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时间,我又让他们返回去写生字。这样的结尾不好!以后上课时要把握好最后要讲的话的时间,倒计时。我最后让学生再读古诗时,其实可以再读一两遍,时间就会刚刚好。

  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引入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画画,看,他画的`漂亮吗?(出示苏珊的画)说起这张画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那咱们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预想课堂情境

  生:老师,我喜欢读的是第四段,我要给大家读读。

  生读完后,师:我要和你握握手,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读的好。

  师:知道好在哪儿吗?因为你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

  可苏珊为什么高兴呢?谁还能再这样读一读?我们读书就要这样,把课文读准确、有感情。谁还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段。

  师:你认为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三、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小红花作为奖励。

  生读课文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9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画内容。

  首先,我围绕古画提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找找这几个问题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从而轻松而自然地学习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二、三、四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了解古画内容,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学习第四段时,我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效果较好。

  二、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会认5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及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读准生字“色、春”和要求会认的字“近、声、惊”的音。

  随生字“画、听、春”的学习,认识偏旁(凶字框)、“口”(口字旁)和(春字头)。

  指导写字。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偏旁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注意“画”字上面的部分与不能离得太远;“听”字的口字旁要写得略靠上;“春”字中(春字头)的(撇)和(捺)要舒展些,盖住下面的“日”。

  (三)朗读、背诵指导

  本课是韵文形式的谜语,诗句节奏鲜明,讲究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可让学生边读每一行诗边看图,通过读和看图,体会诗中的“山、水、花、鸟”有什么特点,从而猜出谜底。然后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读一读。要求读的每一组词意思都是相对的,学生可以在读中巩固所学生字词。

  (五)扩展活动

  自己作一幅山水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2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时,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本课11个生字中,“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音,“听、声、惊”是后鼻音,“远、无”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准。可让学生互相认读生字、正音。

  ⑵ 在学会新偏旁“辶、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交流识记的方法。以下方法供参考。

  ① 偏旁归类。如,“远、近、还”都有“辶”。

  ② 换一换。用给熟字换笔画或偏旁的方法来记,如,“天”变成“无”,“入”变成”,“听”变成“近”。

  ③ 编字谜。如,“春”:“三人日下去春游”,“来”:“米上加横竖出头”。

  2、写字:

  指导写字,除继续巩固“撇、捺”的写法外,重点是练写“点”。要区分短“撇”和“点”。这四个字笔画不多,要注意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匀称。教师可在田字格中范写,作具体指导。

  人: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起笔。

  六: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根据记忆,说说他们看到的春天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

  2、读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如,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3、表演想象,感悟诗意。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一幅山水画。

  4、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而言的。可以举例说明,如,“教室里,第一排座位离黑板近,最后一排座位离黑板远。”“来”和“去”可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指导背诵。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基本能背诵。可让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背诵课文的方法,如,抓住“山、水、花、鸟”四个字来背诵,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三、课后练习

  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实践活动

  1、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2、课外收集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六、资料袋

  〖古诗谜〗

  风

  李 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歌谣谜〗

  头戴小红帽,

  身穿大白袍。

  走路摇摇摆,

  游泳稳又快。

  (鹅)

  千条线,

  万条线,

  落在水里看不见。

  (雨)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3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  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4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画》是新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画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 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5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6

  一、设计理念

  通过故事创编及游戏情境的创造,使学生更满怀激情地去体验和创作,在这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涂色的技巧,懂得和掌握了刮画的新技法,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心理得到了舒展并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刮出来的画》通过让学生自由涂色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油画棒的方法,达到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在特色过程中自发学会了色彩的和谐搭配,发展了审美能力,并且在尽情涂色中,使儿童的情绪得以宣泄。

  三、学生分析

  本次美术教学活动对象为二年级儿童。他们的年龄特点使其具有好奇性、游戏性,而且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概念化阶段,对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理解、认知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持其对事物永久的热情是这一阶段美术课的必要。

  四、教学目标

  1、掌握用油画棒涂色的技巧,学习制作刮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2、采用讲授法及直观演示法,使学生学习了解树的形态及画法。

  3、通过《彩色森林》、《刮画》一系列创设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感觉及审美情感。

  4、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线描形式进行刮画,描画美丽森林。

  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小钉子、废圆珠笔芯、小刀、刻刀。

  教学过程:

  一、尽情地涂色

  1、复习巩固色相:学生看一看自己的笔盒,说说在我们周围,还有没有你不认识的颜色,提出来大家一起认识。

  2、涂色练习:你会用油画棒涂色吗?学生在16开图画纸任意选择颜色尽情挥舞,注意颜色涂匀。

  3、学生展示涂色成果,比较、发现不如意之处,然后修改。

  二、感受森林的美

  1、录象播放美丽的大森林画面,学生说说森林美在哪里?有什么特征?

  2、课件出示四季及不同天气变化下的森林图片,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色彩?

  (1)学生述说。

  (2)教师选用各种漂亮油画棒颜色不规则性的厚厚涂在范画白纸上。

  3、对呀,森林里有着丰富的色彩,那里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而树又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下面谁来说说对树的了解:

  (1)树的种类及不同用途。

  (2)树的形态构造。

  3、这么美丽的家园,不仅是同学们迷恋,老师也非常地神往可是你们知道吗?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位女巫,她看到我们美丽的家园以后居然想据为己有,于是,她就施了一层魔法,美丽的大森林顿时一片漆黑。(教师在漂亮底色上均匀涂上黑色,将底色完全覆盖。)

  4、这么美丽的家园被女巫霸占了,我们怎样去拯救森林,使它再焕发昔日容颜呢?哪位同学想到了?(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出谋划策)

  三、拯救彩色森林

  刚才听了同学们献上的决策之后,老师不仅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机智聪明,而且个个都是忠肝义胆,为了正义事业都甘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下面,就请小精灵们拿起你们手中的魔法棒去恢复森林色彩吧。

  1、“魔法棒”的使用。

  (1)教师讲解刮画可轻可重,刮的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

  (2)以线条为主,适当地刮出块面。

  2、恢复美丽“容颜”。

  (1)教师将刮出的`范画予以展示,请同学们进行比较,说说它与我们其他的画有什么不同?(刮出来的)

  (2)构图讲解:主体部分画得大些,运用遮挡关系,刮出轻重,线条的粗细等,画得多,画得满满的,使画面内容丰富。

  (3)等了这么久,老师相信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拯救森林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出发吧。(创设情境:小精灵们小组合作拯救彩色森林。)

  (4)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们互相观看,比较发现的方法,自找不足。老师帮助查找原因,鼓励学生对症下药,纠正方法或修笔。)

  四、体验“庆功”喜悦

  经过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美丽的大森林又露出了往日的微笑。瞧,他们正向我们招手致谢呢!

  (1)学生派代表陆续把组内完成作品送上讲台。

  (2)小组介绍成员创意。

  (3)学生评价到师小节。(如:刮画时,刮痕是否清晰,力度是否到位,创意是否独特……)

  五、总结拓展

  今天,小朋友们利用手中的“魔法棒”拯救了美丽的森林,维护了正义,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加爱护树木,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把这些刮画贴到外面去,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带领学生走出活动室)。

《画》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7

  《画杨桃》讲了“我”、“同学们”、“老师”三种人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测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语气等,以此促进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当“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亲眼所见杨桃的样子的确像五角星之后,他们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惭愧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毫无根据地讥笑你,请你原谅好吗?’”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满脸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应该,你今天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还有的说:“讥笑过我的人会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随便讥笑他人,要像你一样实事求是。”

  再如: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同学们又会对老师说什么呢?

  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是您用事实教育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事情没有弄清楚时不要忙着发笑。”还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您真是一位教学态度和蔼、教学方法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这样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突破了重点难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学会了做人。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