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
范文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 设计人:柳彬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长城和运河》是一篇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诗歌。作者通过对长城和运河的具体描写,颂扬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地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美文。 学习者分析 1.对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两大世界奇迹,学生虽然有所耳闻,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并不多。 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对这两大奇迹的了解提升到对祖先的赞叹、对民族的爱,对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的展示和诗歌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长城的壮丽与运河的秀美之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以及搜集长城、运河和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如何贴近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长城与运河的“形”美? 2、解决措施: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土地上,从东到西绵延万里的长城和从北至南纵贯千里的运河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记,惟有抓住三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影象资料的播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震撼,然后逐步走近这两大人间奇迹,感受长城与运河的“形”美和简洁凝练的诗歌的“形”美。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领会长城与运河的“神”美? 2、解决措施:通过课件内容的再现和感染,通过语言文字学习的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去追溯历史,了解历史,抚今追昔,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升腾起与诗歌作者相呼应的爱国热情。这一“神”美的育人价值在课堂上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它渗透在教师的课件设计中,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勤劳勇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个人人间奇迹。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金碧辉煌的故宫等等。今天让我们走进壮丽雄伟的万里长城和气势磅礴的京杭大运河,近距离的感受长城与运河的雄奇。 2、随机出示长城与运河画面。 3、交流资料,初步了解。 4、板书课题:长城和运河 观看视频,交流体会。 5 结合多媒体和学生的预习已知引入学习内容,奠定情感和认知上的基础 初读感知 过渡: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相信大家对长城和运河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饱含深情、热情讴歌长城与运河的。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一定要给充分的时间) 2 、检查自读效果,随机正音。 3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 4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相机指导朗读时的停顿,努力读出诗的韵味。 按要求自读课文。 交流。 15 结合预习交流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是省时高效的。 学习生字 1 、尝试自己分辨、记忆字形,互相交流启发。比一比,看谁的记忆方法好,记得准,记得快。 2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借助图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 3、师在黑板上范写,生书空。 1、交流。 2、书空 3、交流后描红 15 第二课时 学习 第一段 a、体会俯瞰之感。 1.师导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奇异的景象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2.指导读出这种惊喜的 心情。 b、欣赏壮观之景。 1.播放影象资料。 2.讲解2、3句: 通过课件来呈现地图,逐步呈现长城的起点、终点,以及途径省份。 3.指导读出“壮观之景“。 c、抒发自豪之情。 1.补充长城资料, 丰富学生的感知。 2.播放背景音乐,指导学生读出第4句的自豪之情。 1.体会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第1句 1. 观看影象资料: 俯瞰长城时的壮丽之景。 2.形象地了解长城的起点、终点,以及途径省份,来交流、体会长城如“巨龙”般的气势。 3. 有感情地朗读第2、3句 1. 阅读资料,体会 祖先的勤劳、智慧。 2.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段。 20 借助课件,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感悟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学习 第二段 a.欣赏大运河 播放课件来呈现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一些照片。 b.描绘大运河 1. 布置要求:先朗 读再来看图说美景。 2. 引导学生选择 合适的课外资料来介绍其他照片,组织提升学生的语言。 c.赞美大运河 播放影象资料,指导朗读赞美之情。 观看照片 1. 朗读第一节,运 用学到的语言来说美景。 2.运用合适的课外资料来描绘照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段。 15 借助课件,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感悟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背诵。 2.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背诵整篇诗歌。 2.升华感情,了解作业。 5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2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写字 驾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 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 指名读生字 3 齐读 4 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 指导学生说 6 指导学生写字 蜒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 学生描红 8 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五 作业设计 1 形近字组词 架蜒( )谱( )拆( ) 驾( )蜓( )普( )折( ) 2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六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教后记:文章教完后,当让学生看长城和运河的图进行说话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说出看到的美景,有的说出来也是不太完整的句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时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积累。 比喻句非常精当,既突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仿照例句造句子,以达到掌握比喻句的目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 板书:长城和运河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 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出奇景呢? 讲读 比较: A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 你觉得长城怎样?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讲读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作(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资料: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4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5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wān yán chóu dài chuànɡ zào mín zú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 )的诗篇 ( )的景象 ( )的绸带 ( )的长城 ( )的运河 ( )的祖先 三、多音字组词。 dōu ( ) xínɡ( ) qū( ) 都 行 曲 dū ( ) hánɡ( ) qǔ( )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 , 嘉峪关,像 在大地。 2.京杭大运河北起 ,南到 ,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 的、 的诗篇。是谁创造了 这人间奇迹?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如在花海中穿行,处处尽芳菲,令人心醉。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有清凉的风袭来,有时烟雨迷蒙。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更显示出博大雄伟的风采。 1.这段话依次写了八达岭 、 、 、 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八达岭的 之情。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照样子也写一句。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划出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6走进书本 了解世界——《长城和运河》教学随笔--星竹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 “长城、运河”对于这些身处农村的孩子的确有些陌生,当我问到你们知道长城和运河吗?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并非他们不愿回答,实在是因为了解的太少了。如果单凭通过这些文字去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恐怕孩子们也无法体会这“人间奇迹”吧。在备第一课时时,我以为孩子们对长城应该会了解较多,对运河可能会比较陌生,所以备课时我搜集了许多运河的资料,而对长城则做了忽略处理。结果课上孩子们对长城的了解只能说一个字“长”!究竟有多长,山海关和嘉峪关究竟相隔多远,都无法了解,更别说体会长城的雄伟了。于是,第二课时我补充了一些知识,特别谈到了长城的长度足以绕地球一周多,建造的时候全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的,学生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让学生再次接触文本,哪些词句突出了人间奇迹这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读诗文,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体会长城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奇风姿;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的绵延万里的特点。 在教学结束后,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有些难度,因为这离他们的生活似乎远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文章又是必不可少的啊!如果没有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又从何去了解这样的人间奇迹呢!学习这样的文章不但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是让孩子们通过文字了解自己的国家,通过文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虽然看似很遥远,但我们也可以让它们通过课堂走近我们的身边。正如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8《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9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 她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 2、初读感知,自主设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引导学生质疑。 3、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如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和运河。 4、正确读文,学会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给生字打上重点号。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4)全班交流检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给生字扩词; (5)指导学生书写 ①教师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蜒”、“篇”、 “谱”的字形; ②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熟读诗歌,了解长城和运河。 (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指名读或小组读) (2)集体交流问题: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3、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熟了诗歌,了解了诗歌大意。回忆一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 3、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会向别人介绍长城和运河,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4、自主探究,自读解疑 学生围绕问题边看图边读诗歌,不懂的地方打上“?”。 5、学习第1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观察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6、学习第2节 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引读)(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8、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9、学习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0、质疑、解疑。 11、课堂小结。 12、完成课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展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3、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说出个性,说出心声。 教具准备:长城、运河图。 课时计划:2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0作者: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校陆国杰 袁军辉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2 《长城和运河》的作业设计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校陆国杰 袁军辉 现教传媒网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课前阅读作业:限于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的不足,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在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览室或网络上搜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到的内容有传说方面的、历史方面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建筑方面的、游览方面的,还有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作用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与长城、运河相关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为他们学好《长城和运河》这篇文章构建了和文本对话的平台。 课后综合作业:学完《长城和运河》后,开展了“长城颂”与“运河颂”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情感发展的平台。有的学生通过朗诵《长城和运河》来赞美古代劳动人民保卫家园、建设祖国的创造力;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诗篇短文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写文章或写诗来赞美;也有学生通过画长城、画运河来赞美…… 这样的作业,既针对学生的实际,又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改变学生在语文作业中的被动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全体学生一起各尽其职,各展其能,不但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更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1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我们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谁能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人间奇迹? 2、同学们真聪明。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这是京杭运河。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 3、在地图上,我们看长城和运河只是一段线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长城和运河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诵读长城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请观看视频)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指导读这四句诗 3、在我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会怎样表现?(大叫、高歌——) 导读诗句 4、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5、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6、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用我们的诵读公扬这种精神,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二、“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指导读诗句 二、 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 1、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2、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3、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4、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5、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6、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指导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 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 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 听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2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经典作业设计案例第一单元作业设计总目标1、掌握本单元2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会用“流连忘返”造句。2、初步学习设问句。3、初步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4、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对一处景物进行具体描写。5、结合课文《庐山的云雾》,掌握8个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四组成语。6、了解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背诵简称歌,并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7、通过口语交际聊聊春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8、背诵《夏日田园杂兴》。9、通过诵读《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1课《长城和运河》作业设计目标1、掌握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初步学习设问句。3、初步学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4、通过诵读《长城和运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照样子写句子。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1、是哪个好孩子把教室打扫得这么干净?是我们的班长王小华。2、是什么时候刮台风的?是昨天夜晚。学生初步知道设问句的句式,以及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填空。1、京杭大运河是指从__到浙江杭州的古代运河。2、京广铁路是指从__到__的铁路。3、这台晚会是由江、浙、沪三地联手举办的。江指__,浙指__,沪指__。帮助学生记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并将课文语言内化,同时也允许学生在练笔时加入自己观察插图的内容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知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观察文中京杭大运河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奇迹 连一连。战国 兵马俑 敦煌 汉 墓秦代 颐和园 北京 莫高窟明代 都江堰 徐州 园 林清代 明孝陵 苏州 故 宫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诸多伟大业绩,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仿照课文,请你来为京广铁路写一首赞美诗。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巨龙穿行在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起_________,南到_________,京广铁路谱写了______________。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聪慧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了解京广铁路,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的伟大,同时学习诗歌体进行练笔。(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仿照课文写一段。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诸多伟大业绩,同时学习诗歌体进行练笔。(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课堂有感 每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____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自豪.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 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即将完成时,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我该怎么办呢?再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全诗,未免太老套.我灵机一动:那就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建筑和“东方明珠”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你能说这堂课只是完成了原先的教学目标吗?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从严密的语文教学角度讲,我或许把学生带得太远,可这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扩充的一个更好的契机呢?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把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篇14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