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
范文 |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精选16篇)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一、听歌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理清文脉 四、精读感悟 五、背诵积累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 生:草原 师:怎样的草原? 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 生1:通过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草原。 生2:通过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与骏马。 …… 师:歌中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大草原。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板书课题) 师:课前预习了,生字会写吗?拿出纸和笔来,同位间左右分组听写。左边的同学写“迂回”、“玻璃”,右边的同学写“衣襟”、“羞涩” 生:(左右分组,分别听写) 师:对照着课本,同位间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间对照课本互相批改)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涩”字,来跟着老师书空,注意这几个部件的位置及写法。 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师:大家认真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还要边听边思考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错读成了二声。 师:同学们,“蒙”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顺势标出三个调号)谁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板书:蒙) 生:“瞎蒙”、“蒙人”读一声 生:“蒙冤”、“蒙受”读二声 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读三声 师:三位同学把“蒙”字的读音讲得很细致也很准确,请你们带领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领读,齐读) 师:书读了一遍,我们也随作者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谁来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平淡的) 师:作者以这句诗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谁还想读一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声情并茂)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一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蒙汉情深呢? 生:第五小节 生:第四小节也是 师:对啊,还有补充吗? 生:第二三小节都是 师:经过共同努力,终于都被大家找出来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节都是写了“蒙汉情深”。 师:那么就剩下第一小节了。第一小节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草原景色 生:天涯碧草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从后半句诗中又提炼出了这四个字。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小节,边读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记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思考,批注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书本上也留下了你思考的痕迹,把你的想法在同位间交流交流,你会有更丰富的认识。 生:(同位交流)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句话中知道那儿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 师: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板书:清新 明朗) 生:我知道了那儿的天空十分可爱。 师: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空气很清新,天空很明朗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中知道,最近几天我们这儿总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天空比我们这儿要好看得多。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对比就感受到差别了。“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咱也不说别处,就说我们滕州的天吧,是什么样子的? 生:灰蒙蒙的。 生:即便是晴天,也感觉天空昏黄。 生:阴沉沉的。 师:是啊,那里的天是多么可爱啊!你能把这样的天空读给大家听吗?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里的清新与明朗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生:非常清新。 生:特别清新明朗。 师:看清楚,文中作者是用什么来形容的? 生:那么……那么…… 师:同学们,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用两个“那么”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找同学来读。(生更加投入读句子。齐读) 生:我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知道那儿一碧千里。 师:什么叫“一碧千里”?如果“一碧千里”不好理解,我说“千里一碧”你懂吗?”(板书:一碧千里) 生:千里之内全是绿色 师:“千里”就是指一千里吗? 生:不是,指很大的面积 师:“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能想到吗?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读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声情并茂) 师:是啊,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望不到边际,而且绿得那么实在。文中是怎样写一碧千里的景象的呢?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生:我还发现一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把草原比喻成绿地毯,把羊群比喻成了白色的大花。 师:你很会读书,找出了这么美的一个句子,针对这句话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有了这些羊群草原显得更美了。 师:是啊,满眼的绿色也未免有些单调,有了这些羊群作点缀,草原就显得更加迷人了。你来带领大家感受一番吧? 生(美美地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其余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师:我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读,细细地品。通过下面这段文字,你又领略了怎样的美景? 生:轻声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我感觉绿得很自然。 生:我感觉这绿色没有边际,一直伸展到天边。 师:班里有哪位同学学过国画吗?为大家讲讲“渲染”与“勾勒”。 生:讲解“渲染”与“勾勒”在国画中的技法。 师(范读):你脑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倾听范读,闭目想象画面) 师:这幅巨大的中国画是怎样的一幅中国画呢? 生:很辽阔。 生:很自然。 生:与天相接没有界限。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生:自然美。 生:温柔美。 师:现在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再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吗?(板书:柔美)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美美地读) 师:面对着可爱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果你置身其中,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躺下打几个滚儿。 生:我想搬到那住不再回来了。 生:我想大声地呐喊 师:那么同样置身于其中的老舍,是怎样的感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有感情地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在作者看来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在反复品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书读到这儿,想不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景色呢?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找一个同学带领大家再来完整地用心感受一下这天涯碧草的美景。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停!文章开篇第一句,非常短,看似平淡,但意蕴丰富。请同学们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练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从“这次”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来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更加动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草原很兴奋 师:是啊,多年的愿望今天达成了,怎能不令人兴奋呢? 生(配乐朗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这段文字写得真好,不愧是大家之作。文章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读来仿佛置身草原,时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这样的美文,我想很值得我们背诵下来。 课堂简评 这节阅读教学课是全市课改标兵评选中发现的一节好课,可圈可点处很多,主要是: 1.整体设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先进行整体感知,而后聚焦重要段落重要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本节课设计有整体感,许多环节非常巧妙,重难点破解有力。如,导入设计精心选择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声粗犷而动情,与本文感情基调一致,顺势引出草原。整体感知环节,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核心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反复诵读完成了全文内容的把握,提纲挈领,干净利索,举重若轻。 2.品词品句,于细微处见功底。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有三个词语抓得很准:“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引领学生体会文中的“那么”一词,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望不到边的绿色时,抓住“一碧千里”一词,并给出了准确的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千里”是虚指,指很大的面积。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教者备课的充分和学科素养的扎实。“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中的“这次”引出的时机很好,从词语切入把握全节文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品读到位,很有深度。 3.注重习惯养成,老师富有激情。语文课最有魅力、最有神的地方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从互动开始,老师便很用心用情,课堂评价富有机智又充满鼓励,营造出了和谐愉悦又富挑战的学习氛围。老师在第一次板书的时候说:“字是写给人看的,不管美观不美观都要写工整,写清楚。”这番话很有道理,值得学生铭记一生。更有意味的是,整节课每一次板书老师都很认真,并要求学生书空,与老师一起写。书写的规范和规范地书写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教学用心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芳香满径,教者宋子忠正年青,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和执著。教学无涯,祝愿他创造出更多更富魅力的语文课堂!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宋子忠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才从教八年,就获得了山东省、滕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被评为滕州市十佳青年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这节阅读教学课是他参加全市“课改标兵”评选中的一节课,市教学研究室对该课堂教学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整体设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执教者也表现的富有激情。兹将其课堂实录刊发,请同行们品鉴。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2.《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深刻意思,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理解感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自然美。 〖教学过程〗 一、导游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2、导入新课《草原》。 二、整体初读,感知文意,理清条理 1、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想想自己感受怎样,遇见生字多读几遍。 2、谈话,引导学生说说: ⑴ 文章先写景,后叙事的顺序。 (叙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⑵ 自己的感受如何。 三、品读第一段课文,感受草原景色美及课文语言美 1、细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品味美: ⑴ 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读一读,跟同学分享。 ⑵ 指名读句子,相机点拨,指导朗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①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②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闭眼想象草原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到处清晰可见的明丽景象。) ③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重点理解打比方的方法。) ④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对比渲染与勾勒技法,引导学生明白“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语言。) 2、体会作者感受,揣摩表达方法: ⑴ 谈谈自己仿佛置身草原的感受。 ⑵ 读读作者的感受,说说读懂了什么: ① 同学互读、互说。 ② 指名读,指名说。 (体会作者对草原看不够、爱不够的情感;感悟写骏马、大牛的拟人句从侧面所表达的情感。) 3、回顾小结,美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草原美景。 三、说说自己的想法或收获 四、作业 1、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或图片,准备和同学交流。 2、根据第一段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至五段,体会草原人情美;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回顾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略)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3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1、六年级继续抓实教学。安排3分钟进行生字练习。 2、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句的美。 4、注重学生个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三、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4第一课时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5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6之四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7.《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设计理念】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首篇课文,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上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本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极富形象感和画面感。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吟诵,理解课文内容,进入文本意境。并在此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加深与升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部分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读懂草原的特点和蒙族人民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部分句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听一听唱一唱赞美草原的歌曲。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感知全文 1、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2、学习字词: 陈巴尔虎旗 蒙族 鄂温克族 勾勒 渲染等。 3、整体感知: 草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品词析句 感受意境 1、感受景美: ⑴ 抓重点句统领品读,回环感受意象美: 读出“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细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划找有关句子品读体会。 预设一: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预设二: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预设三: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⑵ 抓画面回环引读,深入感悟意境美: ① 感情朗读,融情入境。 ② 引读回环,积累语言。 2、体会情美: ⑴ 音效过渡,打开想象,捕捉画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前面引路。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⑵ 紧扣“飞”字,读出疑问,体悟情谊: ① 一读,读出人飞、马飞、车飞,感受“飞”的场景。 ② 二读,读出心情、热情、浓情,感悟“飞”的神韵。 三、想象写话 提升情感 留下悬念 1、补白写话: 用一两句写下作者此时此境的感受。 2、交流反馈,提升情感,小结。 3、紧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巧设悬念。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8《草原》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充分的进行了准备,希望能给班级的孩子们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 一、成功之处: 1、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开学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调动和收心效果。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古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9【支玉恒西安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中国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0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3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1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2设计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5.《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近义词】 天涯──天际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清鲜──新鲜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明朗──晴朗 柔美──柔和 奇丽──瑰丽 无限──无穷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反义词】 低吟──高唱 静立──奔驰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迂回──径直 【翠色欲流】 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洒脱】 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迂回】 回旋,环绕。 【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蒙古包】 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奶豆腐】 一种用牛、马、羊奶制成的食品,形似豆腐。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省。 【话斜阳】 在夕阳照耀下话别。 【何忍别】 怎么能马上就分别。 【云际】 云彩的边际,这里指天边。 【奶茶】 搀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 【骏马】 好马,跑得快的马。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洒脱】 无拘无束,行动自如。 【迂回】 有点曲折,不呈直线。 【茫茫】 朦胧的样子。 【渲染】 ⑴ 这件事,用不着这么渲染。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 ⑵ 要想学好国画,就要知道渲染是什么。 【翠色欲流】 ⑴ 平山堂前方,是一片翠色欲流的竹林。 ⑵ 湘江的夏天,整座山都是翠色欲流的。 【境界】 ⑴ 山洞内的奇特的景象,是我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⑵ 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回味】 ⑴ 他极口称赞上海,经常在回味那些有趣的事。 ⑵ 我总是回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洒脱】 ⑴ 在大草原上骑马,是一件洒脱的事! 【迂回】 ⑴ 漓江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山峰中间迂回。 【羞涩】 ⑴ 在陌生的众人面前,她羞涩而默默地坐着。 ⑵ 很多女孩子都很羞涩。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 篇16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想像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教具:投影、图 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草原,那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盛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十分迷人。你想马上欣赏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吗? 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近照。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学生闭眼想象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 (自评—生评 师: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 画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 集体交流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过渡:草原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动物 牧民 (放录象) 问: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 指名回答 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了玩耍情景。 (2)录象 牧童放牧场景 学生欣赏说一说此情此景,随牧童一起放声歌唱。 师: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心情如何?生充分谈一谈 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的?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三、总结。 朗读全文 问: (1)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 (2)课文第三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分层作业: A、抄写文中优美 句子 B、给课文配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 9、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草 一望无际 湖水 清亮 花 各种各样 欢腾世界 动物 欢跳 牧民 高歌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