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范文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2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想想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点评:以草原的美丽风光照片作为课件导入新课,展示了草原独特迷人的风光,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二、 自主学文,整体感受 师:大家欣赏得很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第十二课。(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草原》)看到这课题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本课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介绍?真不错!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师: 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草原的?生: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两方面写的。 (点评:通过“自由地朗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体会景美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感受一下吗?(充满激情)好!请同学们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美丽草原。 师:谁来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找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谁来点评?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真认真!是啊,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那么你们觉得草原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出示课件) 师:现在把映入你们眼中的美丽景色汇报给大家吧?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使人------,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电视上的两幅图画,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哪幅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画。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 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点评: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涵咏,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四、结合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从天空写到小丘。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理清作者的思路,走进文中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表达个性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争取早点背下来。(师放配乐) 师:假如让你们做导游,你们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我们美丽的大草原呢?试着先说后写一写。(机动:时间够可以让学生表演) 生:假如我是导游,我会说……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师:你们在课后能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景画下来吗?把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上,并争取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和作文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积累好词佳句逐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了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知道了天空为草原涂上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力。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七、板书 天空:晴朗 天 空气:清新 风景优美 平地:一碧千里 地 小丘:翠色与欲流 热情好客 总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林老师在《草原》一课教学设计中充分把握了教材的这些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淀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返利、归真,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表现如下: 1、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例如,学习“景美”这部分,教者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总领其他各句,像一根红线把第一自然段教学内容串起来,使第一自然段教学主线明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整体性强,实现“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境界。 2、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林老师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者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在读书方式上既有统一要求,又允许有多样化的个性感悟等。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 林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经典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玩味。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示范读、想象读、感情读等,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2【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公溪中心小学 吴玲玲】 〖浅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媒体,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认为,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我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但因课外阅读毕竟在课外,无论是阅读材料寻找,还是阅读活动的组织,具体运作来起困难重重,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找相关的课外读物。有了计算机媒体辅助,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大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我们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缩短大社会和小课堂的距离,缩短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交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完了《草原》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份有关草原的导游词。学生通过主动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整合有关素材,再配上优美的ppt、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再加上与之相符的导游词,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这项综合作业,其实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对学生拓展学习的一种有效锻炼。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小学 梁 平】 〖该用、会用、爱用、活用·活用〗 光爱用还不行,还得灵活运用,有机整合。我们认为,远教资源应该是一个素材库,而不应是一个成品库。因为做好的课件太僵化,限定了教学思路,让教师受制于它,让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缺少了奔涌的活力。我们最欢迎的是紧密结合教材,有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我们一般不使用远教资源中制好的课件,而是巧借远教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或用其激qing导入,或在学生“愤”、“悱”的时候用其“启”、“发”,或在学生激qing乍起的时候用其推波助澜,将学生思想感情引向升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远教资源还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难免会有一些东西不尽如人意。举一个例子,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草原》,在老舍先生笔下,草原“翠色欲流”,蒙古人民骑在马上,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而在远教给我们提供的视频中,草原上只长着稀稀落落的草,露出底下的黄土,马跑过,扬起阵阵尘土;蒙古人呢,戴着灰色的鸭舌帽,穿着蓝色的中山装,颜色非常单调。这不但没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极大的破坏了老舍先生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营造出的草原的美。像这样的资源,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当坚决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福建省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 钟胜秀】 〖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自读自悟,让课堂“美”不胜收〗 美是语文课的灵魂,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无穷无尽的“美”:瑰丽多姿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布局、栩栩如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细节、动人心魄的情景……这种种“美”是灵动的,带有非理性模糊性特点,带有欣赏者自身的人格印痕,它拒绝死板机械、拒绝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些重理性说教、重繁琐分析的课堂,是难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殿堂的。只有精心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读自悟,课堂才能异彩纷呈,洋溢着美的气息。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没有去分析草原的几个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有滋有味地去品读,边读边想:草原美在哪儿?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由于没有过多的束缚,孩子们很轻松,也很投入,他们以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悟,对文本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诠释,读出了新意,读出了创意,读出了文章的未尽之意,倾吐出了富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葱绿的平地、碧绿的小丘,各种各样的绿简直把我浸染了,仿佛空气都变成了绿色的。”“放眼望去,绿浪翻滚,侧耳倾听,沙沙作响,那是翠绿的浪花在舞蹈、欢笑。”……接着,教师为孩子们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录像,并配上《草原牧歌》那悠扬的笛声,让他们亲身感受草原神奇的魅力,使之赏心、悦目、悦耳。最后,教师再次激发:“如果你置于这美妙的境界中,你想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每根神经都被激活了:想跳舞唱歌,想摄影作画,更多的孩子是“诗心荡漾”,想同老舍先生一样,低吟一首小诗:“草原青青河水清,羊儿肥壮马儿欢……” 美的文本与美的资源和谐交融,孩子们感悟是美的、诗意的,课堂也是美的。这美久久地在他们心中激荡,而不至于分析来分析去,结果学生只记住了“草原又大又美”这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广东省深圳市清华实验学校 谭振宪】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以“情趣”激励学生〗 以“情趣”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龚文山】 〖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初探·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感染学生。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感情的体现。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 郭 辉】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理解草原辽阔美丽的特点。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采用“电脑绘画法”,描绘出一幅奇丽的草原风光图;有的采用“感情朗读”,读出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美,草原诗情画意的风光美;有的采用“做导游”的方式,利用电脑展示自己搜集的草原风光画片,绘声绘色地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特点,“游客”可以向导游随时发问;在欣赏草原奇丽的美景时,有的轻轻吟诵起《敕勒歌》的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有的还为草原风光写一句广告语。在理解课文“蒙汉情深”的中心时,学生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采用“表演式”,当小演员,表演热情好客的牧民怎样热情招待汉族客人的,展示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有的采用“歌唱”的方式,以一首《赞歌》赞颂蒙汉人民情深意长的团结美;有的采用“舞蹈”的方式,伴着《草原牧歌》的旋律,自由跳舞,赞美勤劳的草原人民;有的还采用“想象法”,伴着《敖包相会》的音乐,想象蒙汉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景,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限制思维范围,不规定思维路径,鼓励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让自主学习成为课改乐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作业内容·让学生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让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展示“红杏出墙”的个性。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设计了极富创造性的作业形式: ⑴ 积累类。摘抄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⑵ 绘画类。用七彩的画笔描绘草原如诗如画的风光。⑶ 小报类。通过查阅、搜集资料,以小报的形式介绍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3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4《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把草原的图片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一下子对草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让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看到草原后的感受,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来来形容,因此,再读课文,学生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使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具体地再现在同学们面前,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5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6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7之六 禹城铁校 张小泉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9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地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内蒙古草原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地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汗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风光、文字资料;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有关草原的歌曲,蒙古民族风情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光独特,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边叙述边播放蒙古族风情录像) 3、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2、既然是美景,那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参观任务是:(多媒体打出)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3、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先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4、小组汇报 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的美(读、唱) 5、重点引导 描写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的句子 写出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的句子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的心情怎样?(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6、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虎旗草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汗一家的情谊。课后请同学们通过读书上网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0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学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学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今天,老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看!(播放光盘)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学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学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学生字卡片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学生字“动、牧“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学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学生字词: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学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学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学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学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习描红。 2.各自练习书写学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2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