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字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字宝宝们跑出课文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做小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叫什么? (2)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3)同桌互相检查。 3、生字组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4、去掉拼音及词认读生字。 (1)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还认识它吗?齐读 (2)游戏巩固:做“摘星星”的游戏。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许多星星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后面藏着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这颗星星就送给谁。” 5、识记字形。 (1)交流方法 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新偏旁“攵”。)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2)猜谜语强化巩固 同学们刚想了很多办法,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叙述,猜猜是什么字。 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 谜语三: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把头点又点。 (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三、指导书写 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我们已经会认8个生字了,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1、课件出示“头”,齐读 2、要写好字,要按一定的笔顺规则来书写,你知道有哪些笔顺规则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再来读读。(课件出示笔顺规则) 3、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师范写。 5、学生书写,师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注意身坐直,本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体会诗意 (1)指名读古诗 (2)“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3)指名说说 (4)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师讲解诗意: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3)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4)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5)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6)游戏:谁是“小李白”。指名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7)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五、欣赏儿歌《静夜思》 小朋友们,这首《静夜思》还被编成了儿歌,让我们在美丽忧伤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吧!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2、学会生字2个,词语2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李白、学习、背诵和默写《静夜思》。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伴奏音乐、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李白,背几首他的诗。 2、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3、释题。 二、学习这首诗的生字 1、谁会背这首诗?小黑板上补充诗句。 2、校对有哪些字不会写? 3、学习“床、疑、霜”,和易写错的“低”。 三、指导朗读 1、学生齐读。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3、跟着录音读课文。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明、疑、举、思)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校正。 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好像。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 第三句:举,抬。 第四句:思,思念,想念。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看插图,讨论: ⑴ 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觉得像是撒在地上的霜?(用“霜” 的寒冷来说明他乡没有故乡亲人的关怀的温暖。) ⑵ “静夜”指深夜,诗人为什么在深夜站在窗前不睡觉呢?(看到月光,想起故乡。) 2、诗人这样思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思乡之情呢?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霜 。↘ 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⑴ 在领会全诗所表达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的思乡之苦”的感情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带有伤感,带有情思。 ⑵ 按五言律诗的节律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怀——节奏缓慢,语气伤感。 ⑶ 一、三句末的延音给人以沉思;二、四句末的停顿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极又无法言传的感情。全诗结尾则声断而气不断,把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语流中得到充分表达。 配乐吟诗。 3、学生独立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六、总结 学习李白的热爱家乡的思想。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方,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床”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难点: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喜欢)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静夜思》。(板书课题:静夜思)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1)师:“静夜”是怎样的夜晚?(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2)师:请你们用“思”扩词,并说说哪一个词与诗题中的“思”意思相近。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在安静的夜晚想念自己的家乡)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简介诗人。 (1)(出示李白的图片)师:你们知道图中画的是谁吗? (2)师生互动,说说对李白的了解。 (3)师:你们看李白在干什么呢?(抬着头看月亮) (4)师:对,他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于是写出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5)(课件出示古诗)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古诗。 (2)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读出这些生字。 (3)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①小老师领读。 ②理解“故乡”,说说你的故乡在哪儿。 ③同桌互相检查,互相正音。 (4)请已经认识部分生字的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的。 如,生活中识字:光——灯光月光举——举重举手 熟字加偏旁:田——思木——床古——故 形近字比较:忘——望底——低凝——疑 (5)教师检查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开火车认读) (6)放生字在诗中,朗读古诗。 三、指导书写“床”“前”“光” 1、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口头组词,教师引导。 3、认真书写,同桌交流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写一个。 4、教师逐字范写,边写边讲解笔顺规则。(“床”的广字头,横不宜过长,“前”的“月”的撇变成了竖)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手把手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板书课题,设疑: (1)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 (2)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导入新课。 3、《静夜思》这首诗的题目交待了写作的时间,从可以看出。 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并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月下美景图,感受“明月光”。认识生字“望”。(边做动作边识记)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过霜,用上“什么好像什么”的句式。 (3)简介古诗创作背景,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 (4)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解释“举头”“低头”。 三、想象诵读,品悟诗情 1、课件出示李白月下吟诗图,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 (1)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 (2)在这样的夜晚会感到冷清。 2、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诵读诗句,体会李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四、教写生字“低”“故”“乡”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观察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乡”的两个撇折基本对齐)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教师巡视检查。 [教学板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读,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如在学生朗读了古诗,对古诗的意境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再相机点拨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一、概述 《静夜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6的资料。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资料的形象反映,可帮忙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潜力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反文旁。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的经典篇 章,早已烂熟于心。因此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完美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取与设计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 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 六、教学资源设计 1、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ppt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望着月亮,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本课的生字,把不认识的生字与同桌交流。 3、指生读古诗正音。 4、听课文朗读。 5、读后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想明白什么。 (三)辨形正音,合作识字。 1、出示:“静、床、光、望、乡”10个生字,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样记住这个偏旁? 2、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互认,开火车认读生字。 4、“摘星星”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题。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情绪?(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齐读前两句。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齐读后两句。 4、“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 5、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 6、齐读古诗。 7、背诵古诗。 (五)重点指导,强化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什么。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六)、拓展阅读,体会运用。 翻开阅读资料,自读儿歌,学生间互相帮忙,找到这天学过的生字,圈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七)、随堂写话,巩固运用。 用这天学过有四个字组词,写一句话,不会写的字能够用拼音代替。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读古诗好的同学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识字好的得到苹果粘贴;写字好的得到笑脸;摘星星的得到星星粘贴;组词造句好的树立模范。 九、教学反思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能够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备注: 1、教学设计评价是可选项,鼓励教师添加,设计一些评价量规。 2、教学反思是课后实践后再添加的,在初次提交教学设计中不需要添加。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佚名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2004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古诗《静夜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面对这样熟悉的古诗,咱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可教给一年级孩子的呢? 首先,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 新教材要求孩子识记的字特别多。《静夜思》一文因诗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10个。如何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诗中字词的认识上呢?因为孩子们自以为已经很熟悉课文,就摆出得意骄傲的神态,不愿再细听老师的引导,只一味唧唧喳喳地炫耀自己背诵的本领。其实,他们也就只能这么小和尚念经般瞎背一通而已,其间还有不少字音是不正确的,不少生字是不认识的。这时,组织孩子评价他人读音的缺陷,一起讨论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们对于古诗的新鲜感。 诗中三拼音较多,又大多是带“ang”的后鼻音,读准确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得在这些三拼音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亦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含义。 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诗教学的必要目标。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如果教者光采用深入分析和烦琐讲解的方法,则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凭借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画面,采用一年级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体会时,也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说教。 再读古诗,感情出来了。集体读,指名读,孩子们都已沉浸在浓浓的思念之情中了。 当然,此诗虽说短小精悍,要想真正读懂它,也非易事。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很难对此诗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只要让他们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今后,每一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第三,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静夜思》是小学课文新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古诗。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激起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把此诗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金钥匙。 读古诗得认识作者,了解作者。那又怎样向一年级的孩子介绍《静夜思》作者李白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孩子们熟悉的一点知识做引子,让他们一点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当问起《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时,十有八九的孩子会说是李白,可仅仅知道这个哪够啊。我马上追问:“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立马好多孩子做无知状,呵呵,这都是平时小和尚念经的结果。不过总有智者在的,一男孩举手说:“我知道‘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讲的就是李白小时候的事。”不错,终于找到切入口。因为对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孩子们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可还不会把此知识和彼知识串联起来。现在,他们马上就觉得,原来李白并不陌生,小时候也是个淘气孩子啊。重温“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又有孩子说李白喜欢喝酒的事,原来他们懂的还不少的。 教完《静夜思》,古诗学习也就刚起了个头儿,接下去,我就利用班队课让孩子们把知道的古诗美美地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还查看了孩子们手中已有的关于古诗的书籍,告诉他们哪一本比较合适,没有的要赶紧去买。老师说的话可是他们的“圣旨”,相信他们一定会一步步走近古诗,阅读古诗的。此外,我还打算把学习古诗的计划告诉孩子的家长,给他们印发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的篇目,让孩子家长一起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古诗词。毕竟这70首的古诗只有20多首是放在课内学的,其他的可都要求课外掌握。 就此下来,熟诗的教学也便有了可教可学的内容。只怕还嫌精力不够,时间不够了。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材简析: 《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两首古诗,其中《古朗月行》写出儿童眼中对月亮的认识,《静夜思》则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遵循“互动、开放”的阅读模式,力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意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2、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奥妙。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寂静的夜晚,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一抬头,看到这可爱的月亮,真想对它说点什么。你们猜一猜,老师想对月亮说些什么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相机引入。 2、古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亮,他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月亮的诗。 3、板书课题:2、古诗两首。 (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教学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互读正音,检查是否读正确。 4、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跟读。 5、说一说,通过读古诗,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古诗内容初步感知,为下面进行精读体会和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2、师生互动,提出不懂的地方;生生互动,解答疑难。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联系上文中“小时”“地上霜”“低头”等诗句,理解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看法。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适当点拨。 (通过个性化阅读,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四、个性品读,熟读成诵。 1、自由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你准备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师范读,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停顿和节奏,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领读、齐读,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记忆。 (通过重点词句与重音相结合的不同读法,感受古诗用词的精确,使学生由不同方式的品读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古诗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诵古诗。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强化积累。 二、激发想像,拓展延伸。 1、除了诗中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呢?展开想像,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2、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用上《静夜思》的词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三、识字指导。 1、认读生字,重点检查“瑶”“疑”“霜”。 2、指导书写。 静:左右结构,左边“争”的第4笔横出头,最后一笔竖稍长,与左边不对齐。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文”字。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体现作者李白的什么思想感情。 五、实践活动。 1、查找一至两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读一读。 2、完成填空,在小组内订成一本小诗集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如: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 。 又疑 ,飞在青云端。 (这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以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中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古朗月行 静夜思 小…………不识(童真) 举头…………明月 呼作 思乡 疑…………飞在(童趣) 低头…………清霜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课前透视】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话平台 1、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自读 ⑴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⑵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⑶ 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⑷ 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3、识字 ⑴ 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⑵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⑶ 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⑷ 开火车认读生字。 ⑸ 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⑹ 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熟读 ⑴ 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⑵ 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⑶ 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 5、写字 ⑴ 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⑵ 汇报。 ⑶ 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⑷ 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⑸ 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评讨论和评议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二课时 1、导入 ⑴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⑵ 齐读古诗。 2、评读 ⑴ 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⑵ 组内互评。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3、感悟 ⑴ 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⑵ 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⑶ 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 (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5、背诵 ⑴ 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⑶ 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⑷ 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6、写字 ⑴ 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掌握重点笔画的位置,汉字基本上能写端正。) ⑵ 教师范写。(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⑶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 ⑷ 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7、实践 ⑴ 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⑵ 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⑶ 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 【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2、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名,现存诗歌近千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李白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卡农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道具制作、表演、节奏配乐等活动,体验合作表演中的乐趣。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与能力的准备: 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在美工课上幼儿练习画黑夜和月亮,并且会用纸来折帽子;给孩子播放古装片,使孩子了解古代人的着装。 材料准备: 《静夜思》图片,音乐,纸,颜料,小乐器,古代服饰、配饰,幼儿用书第15页放大的图片,幼儿用书,小椅子等。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静夜思》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通过看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教师: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2.按节奏吟诵《静夜思》 (1)教师朗诵《静夜思》,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床前”,幼儿接“明月光”,以此类推。 (5)幼儿完整地朗诵歌词。 3.尝试用卡农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教师请配班老师一起给幼儿做示范.幼儿做稳定拍配合。 A老师:“床前明月光。” B老师:“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重复4遍) 分组进行卡农式吟诵练习.两名老师各带一组幼儿分声部教学。 尝试用卡农的`方式演唱古诗词。 4.共同表演 在活动室各角落设置绘画、道具、表演、配乐区。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意境进行绘画、制作和表演等活动。 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与古诗词。将幼儿的画作为背景,同时穿戴自己亲手制作的简单服饰、道具,进行《静夜思》的吟诵和演唱。 活动反思 《静夜思》综合表演活动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美感、充满创造力的教育情境和空间。借助美妙的音乐。儿童通过积极的感受:探索;表现与创造活动,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体会着审美与表达的快乐。在这里,古老的诗句又被注入了全新的气息,交织成一个更加鲜活的《静夜思》,每个孩子都在这里创造着自己的《静夜思》,他们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感受音乐、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他们收获着并快乐着,经厉了一次新颖独特盼音乐之旅。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设计思路: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过两天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希望借此契机能够给孩子们一个近一步了解中秋节的机会。《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我们班的幼儿基本都能够背出,但是并不知道里面的含义。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聊一聊幼儿一起说一说体会思念远方亲人的的情感。 第二环节:说一说学习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第三环节:演一演分组对古诗的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诗中得思乡之情。 活动目标: 1、朗诵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准备: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聊一聊幼儿一起说一说体会思念远方亲人的'的情感。 1、农历八月十五是个什么日子?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团圆圆)。 2、可是总有一部分人因工作或上学等原因远离家乡不能回家,你们想想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他们会有什么心情呢? 小结:当我们远离家乡时,我们都会很想念自己的家乡、亲人。 二、说一说学习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1、有一位古代诗人————李白,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写了一首静夜思古诗来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2、是怎样写的呢?出示图片,教师朗诵古诗。 1)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3)幼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小结:李白的古诗,是他在离开家乡过中秋节所写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他对家乡的思念。 三、演一演分组对古诗的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诗中得思乡之情。 1、怎么样才能表现出诗人的伤感的心情呢?谁愿意来演一演? 小结:忧伤的表情、动作都能够表现出我们四年家乡的感情,中秋节的到来,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团聚、回家的快乐,所以中秋节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大节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吧。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课前透视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读 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3、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识字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熟读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2、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