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司马光教案 |
范文 | 司马光教案(通用12篇) 司马光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司马光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司马光教案 篇3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来一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听完之后,请告诉老师这是讲的谁的故事? (看动画,听朗读课文) 2、交流答案。问:司马光姓什么? 3、引入复姓:诸葛、东郭、淳于、欧阳等,让学生边看卡片边读。 4、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 (各种形式学习生字)师领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猜读等。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交流 2、齐读1段,点拨:交代了时间、人物。 3、齐读2段,点拨:交代了地点。 4、自读3段,点拨: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课中操,放音乐《乌鸦喝水》 5、看课件,其他小孩有什么反应?指导读4段,读出慌张语气。 6、学习5段,司马光怎么做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请同学表演。并提示这是事情的经过。 7、学习6段,齐读。事情结果如何? 8、小结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2、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怎么做? ⑴假如你被锁在教室里,该怎么办? ⑵ 在超市里,遇到一位迷路的小朋友,你可以怎样帮他? 五、讲司马光《警枕》的故事。 司马光教案 篇4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司马光》誰记得文中讲了誰,填空:( )砸缸救人。 2.读完( )砸缸救人,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质疑: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是怎么救人的?等)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深入地阅读课文。 3.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a.出示插图请同学们对照课文的插图,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b、指导朗读:生;那是一口大水缸,还装满了水。教师板书(画一口大水缸)这在课文哪个自然段读到告诉大家(第二自然段)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那是一口怎样的水缸吗?(出示第二自然段,突出大,满) 个别读,全班读 c、读得真好,可他指誰呢?(他指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真会读书,你懂得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让我们一起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过渡语: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小朋友掉进水缸,(教师板书)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2)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准备怎么读? (4)同桌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过渡语: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的做法和别的小朋友的表现一样吗?请认真读四、五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插图;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表现的?请看着图,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板书:哭、喊、叫、跑)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也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 (2)我想用一个词形容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慌了,板书;慌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3)表演:誰能抓住别的小朋友惊慌时的动作,把此时慌乱的场面表演出来。 (4)他们演得好,那你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惊慌、害怕的氛围吗?(出示第四自然段配乐) (3)全班练渎。 (4)齐读。 思考:就在此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出示图文对照第五自然段) (5)板书:没有慌,砸缸救人,(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他遇事不慌,我想用一个词夸他----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6)誰试着做司马光救人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7)练习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体会。男女生比赛读。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很聪明,想了不少的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谁好?为什么?(时间就是生命,司马光的办法与我们的不一样,他让水离开人,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救了。)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出示课件:砸缸水流出来了,小朋友获救了。 看到这,你们开心吗? (1)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自然段。 三、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1)缸里的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呀! 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板书:聪明,勇敢) (2)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郑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遇到紧急问题,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总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还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学会背诵技巧。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打算用什么办法背下来,讲给家里人听呢?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观察图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 “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有小朋友说:“啊呀!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案 篇521、司马光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 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 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 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 指导学生看图。 (1) 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 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 “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 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 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 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 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 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 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 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 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 小组内练读。 (4) 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 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 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 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 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 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 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 练习背诵课文。 2、 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 学习生字“我会认” 2、 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 学生交流学习。 4、 汇报学习体会。 5、 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 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 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 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 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 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救( ) 劲( ) 司( ) 球( ) 径( ) 同( ) 2、 扩词。 司( )( ) 假( )( ) 使( )( ) 别( )( )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案 篇6【教学目的】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⑵认读字卡片。 2、教师: ⑴吹塑纸剪成假山、水缸。 ⑵课文插图,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司马光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古时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侯的事。 (板书课题20、司马光) (从图入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司马光了解的愿望。)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读通课文: ⑴借助拼音。 ⑵问别人。 ⑶联系上下文猜字。 ⑷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订正读音,教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字。)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师: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游戏识字。 (方法: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 让学生在小组里摘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师:谁来说一说哪几个生字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 叫──收球──救 师用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的家中,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司马光干什么?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出示了四种识字方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6、四人一小组读课文,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7、小组汇报交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到、别两个生字: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找一找两个字的相同点。 2、教师范写,生描写 3、请写的好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 4、生练写,同桌互评。写的满意的画一个。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识字 师: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这节课我要先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这些字都认识了。 师:(出示一幅花园的图)将认读字藏在花芯中,找一组学生摘花,读字,同桌组词。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看插图,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图上的内容。(第3、4、5、6自然段) 出示这几段读一读,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 (一个小孩掉到水缸里了。) 2、读一读,让学生想一想假如自己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读出紧张的语气。 3、别的小朋友都怎样做的?看插图,说一说。 (发挥插图的用处,理解课文) 4、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课文第5段,自己演一演。 5、议一议他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背诵课文,掌握方法 1、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师小结:事情的发展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起因、经过、结果。 2、试着按照这种方法,背诵课文。 (生背课文。) 3、指名背诵,怎样才能背下来? 五、扩展沿伸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机智勇敢) 出示: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也向司马光来学,帮助这位同学。 (小红的沙包挂在了树杈上,怎么办呢?) 或介绍司马光的资料。 六、书写生字 1、出示吓、叫、那、都。 2、说一说你的发现 (可以说识字方法、也可以说两组同部首的字) 3、重点指导那,其他字自学。 4、生描写,同桌互评。 司马光教案 篇7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演、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新字扩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结构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读中感悟、以观察促理解 词卡片、小黑板、活动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范读课文,把握要义,补充课题 1、你们喜欢故事吗?喜欢听,还是喜欢演,或者是喜欢讲? 2、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认真听,想想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3、读课题,谁来说说“司马光做什么”?谁再来说说“司马光怎么样”?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指导分小组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 ⑴、标出自然段番号。 ⑵、勾画字词。 ⑶、交流认识这些字的好办法。 ⑷、组长检查。 ⑸、读通课文。 ㈢、检查自学情况:检查巩固行字,理解词语,读喜欢的段落。 1、开火车读字卡。 2、说说你们小组用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 3、(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读读说说”,男女同学比赛组词语。可板书部分词语。 4、用“缸、块、劲、砸、救”做猜字游戏。 5、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㈣、读读贴贴看看想想 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演示):上面是一个大花园,但是去掉了假山、大水缸。 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这人地方有什么?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大家? ⑵、出示假山、大水缸图,请小朋友来贴,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 2、这时发生什么事了?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3、出示图画:别的孩子惊慌的样子。观察:别的孩子怎么做的?他们的表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4、继续出示图画:司马光。观察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5、结果怎样?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全班一齐读书告诉老师。 ㈤、写字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我们学的哪些字有双耳旁?左双耳和右双耳的字分开板书。2、记住哪些字有困难?哪些字容易出错?说说你的好办法。 3、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示范“那”、“都”的写法。 5、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㈥、自由练习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我该怎样读、怎样讲、怎样演这个故事。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轻声读音节,看看拼出了什么词,再写下来,想想对不对。 2、想一想,再填空。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再说说类似的词。3、读给同桌听。 ㈧、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当成司马光,想想自己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㈠、复习:贴词语游戏 1、贴词语游戏。 ⑴、出示词语卡片,请小朋友读一读。 ⑵、将卡片分发给学生。再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贴词语。 2、这节课你想怎样学课文? ㈡、学重点段:勾画词句,读读演演,细心体会 你觉得课文最精彩的是哪些自然段? 1、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给“慌了”打上点。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们“都慌了”?用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读、怎样演或怎样讲才能表现小朋友的“慌”?试一试。个别范例指导。 2、司马光表现怎样?给“没有慌”打上勾。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没有慌”用波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表现他“没有慌”?试一试。 ⑶、司马光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领读“别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 4、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样?你想怎样夸一夸他? 5、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举得起的石头怎么办?如果司马光一个人砸不破大水缸怎么办?如果……你还想设想当时的情境,多问几个怎么办吗? 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课文:朗读、表演、讲故事 愿意怎样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的三部分,第部分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学习。 为每部分学生提出要求,板书: 读:心情 语气 快慢 轻重 演:读 想 演 讲:读 圈 讲 ㈣、背诵:有情有味,熟读成诵 1、喜欢朗读故事的小朋友,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读,让大家欣赏,好吗? 大家觉得怎样?像他们这样读读。 22、这个故事多么生动啊!谁能把它背下来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3、谁背得快?来领着大家背。说说你为什么背得这样快的。 4、互相背一背。 ㈤、教学效果测评 1、读第一句,想想该填上什么词,再读读,看看填对没有。 读第二句,看看和第一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然后说一说。 2、比一比,“那里”和“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你怎样分清它们。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再填空。检查一下,写对没有。 ㈥、拓展性学习 1、可以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怎样查到资料,再动手查。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一问。 2、回忆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发生的事,有顺序地讲出来,如果能讲得生动一点更好。 七、作业设计 想想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 八、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举起、使劲砸)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有的……有的…… 司马光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 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言:小朋友们,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看一幅图.(出示小孩被救图)提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疑问 (提示:a,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b,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 自读前三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小朋友在假山后玩,不小心掉进缸里. (1)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2)指导朗读.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言: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 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师: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⑵ 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师: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 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 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 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师: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 指导朗读.师: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作好朗读评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怎么办 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1)(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师:再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而且还用的是"大"石头 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3)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4)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 师: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5)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6)引导方法比较.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7)引导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8)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你们都明白了司马光砸缸的妙,砸得恰是时候,现在请读读本段课文,注意读出司马光的果断与机智,把自己对司马光的感受也读出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司马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缸里的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大家到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本自然段吧! ⑴ 读第六自然段 ⑵ (说话练习)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是那个被救的孩子或是旁边的人你会跟司马光说些什么 ⑶ 一人扮演在场的人,一人扮演司马光,互相交换角色说话. 三,总结: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交流小节: 师: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难免遇到危险,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沉着冷静,学会用逆向思维救人或自救. 四,作业: 利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板书 22,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司马光教案 篇9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课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司马光教案 篇10教学总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司、假”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别、到”等6个字。理解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学具准备: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司、假”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别、到”等6个字。理解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自读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生字并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想一想,课文讲了司马光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里主要讲了谁,做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 司马光),( 砸缸救人)的事。 三、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 (2)出示词语,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 (3)交流识字方法,师小结。 猜谜语:“犬”字上面两个口 ( ) “元”字掉在框框里。 ( ) 另有立刀旁。 ( ) 这个同学真马虎, 同字丢掉一小竖。 ( )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需要认的字用红色字显示出来,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四、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读“别、到、那、都、吓、叫”。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组词识记。 3.指导书写。尤其是右耳旁的书写,和前面学的阳对比,右耳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竖”。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设计 1、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找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2、我会拼。 bié rén dàochù nà lǐ dōu shì jīng xià jiào shēng ( )( )( )( ) ( )( ) 3、我会造句。 园( )( )。 法( )( )。 许( )( )。 美( )( )。 唱( )( )。 阳( )( )。 板书设计:20 司马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够背诵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示多媒体)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三、精读二三自然段 1.看,(示多媒体)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有一回,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2.我们再看图,水缸在什么位置呀?(示多媒体)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 (2)谁比他读得更好? (3)齐读。 3.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 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用“一不小心”造句子 ①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赶紧往教室门外走去,一不小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在操场上活动的时候,我一不小心 __________________ 。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2.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媒体)出示第四段,“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下课了,同学们在教室外玩耍,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玩得好高兴啊! 3、(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 喊 跑 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五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媒体)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 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 4.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5.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本课小结: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七、回去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八、当堂检测 1、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 玩,一个小朋友掉进了 ,其他小朋友 ,司马光没有 ,他举起 ,使劲 那口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 。 2、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在扩号里编上序号。 (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玩。 (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 )别的孩子都慌了,跑去喊大人。 (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 )司马光拿起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了。 (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3、我会填上反义词。 假—( ) 古—( ) 有—( ) 里—( ) 明—( ) 轻—( ) 关—( ) 前—( ) 软—( ) 冷—( ) 板书设计: 22 司马光 会想办法 聪明 勇敢 司马光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慌了 没有慌 哭 叫 喊 跑 举 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案中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师借鉴和操作,有些教法和问题设计得巧妙,有利于拓展教师设计教学的思路。 司马光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