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司马光》教案 |
范文 | 《司马光》教案(精选17篇) 《司马光》教案 篇1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演、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新字扩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结构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读中感悟、以观察促理解 词卡片、小黑板、活动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范读课文,把握要义,补充课题 1、你们喜欢故事吗?喜欢听,还是喜欢演,或者是喜欢讲? 2、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认真听,想想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3、读课题,谁来说说“司马光做什么”?谁再来说说“司马光怎么样”?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指导分小组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 ⑴、标出自然段番号。 ⑵、勾画字词。 ⑶、交流认识这些字的好办法。 ⑷、组长检查。 ⑸、读通课文。 ㈢、检查自学情况:检查巩固行字,理解词语,读喜欢的段落。 1、开火车读字卡。 2、说说你们小组用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 3、(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读读说说”,男女同学比赛组词语。可板书部分词语。 4、用“缸、块、劲、砸、救”做猜字游戏。 5、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㈣、读读贴贴看看想想 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演示):上面是一个大花园,但是去掉了假山、大水缸。 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这人地方有什么?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大家? ⑵、出示假山、大水缸图,请小朋友来贴,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 2、这时发生什么事了?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3、出示图画:别的孩子惊慌的样子。观察:别的孩子怎么做的?他们的表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4、继续出示图画:司马光。观察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5、结果怎样?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全班一齐读书告诉老师。 ㈤、写字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我们学的哪些字有双耳旁?左双耳和右双耳的字分开板书。2、记住哪些字有困难?哪些字容易出错?说说你的好办法。 3、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示范“那”、“都”的写法。 5、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㈥、自由练习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我该怎样读、怎样讲、怎样演这个故事。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轻声读音节,看看拼出了什么词,再写下来,想想对不对。 2、想一想,再填空。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再说说类似的词。3、读给同桌听。 ㈧、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当成司马光,想想自己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㈠、复习:贴词语游戏 1、贴词语游戏。 ⑴、出示词语卡片,请小朋友读一读。 ⑵、将卡片分发给学生。再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贴词语。 2、这节课你想怎样学课文? ㈡、学重点段:勾画词句,读读演演,细心体会 你觉得课文最精彩的是哪些自然段? 1、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给“慌了”打上点。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们“都慌了”?用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读、怎样演或怎样讲才能表现小朋友的“慌”?试一试。个别范例指导。 2、司马光表现怎样?给“没有慌”打上勾。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没有慌”用波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表现他“没有慌”?试一试。 ⑶、司马光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领读“别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 4、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样?你想怎样夸一夸他? 5、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举得起的石头怎么办?如果司马光一个人砸不破大水缸怎么办?如果……你还想设想当时的情境,多问几个怎么办吗? 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课文:朗读、表演、讲故事 愿意怎样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的三部分,第部分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学习。 为每部分学生提出要求,板书: 读:心情 语气 快慢 轻重 演:读 想 演 讲:读 圈 讲 ㈣、背诵:有情有味,熟读成诵 1、喜欢朗读故事的小朋友,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读,让大家欣赏,好吗? 大家觉得怎样?像他们这样读读。 22、这个故事多么生动啊!谁能把它背下来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3、谁背得快?来领着大家背。说说你为什么背得这样快的。 4、互相背一背。 ㈤、教学效果测评 1、读第一句,想想该填上什么词,再读读,看看填对没有。 读第二句,看看和第一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然后说一说。 2、比一比,“那里”和“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你怎样分清它们。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再填空。检查一下,写对没有。 ㈥、拓展性学习 1、可以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怎样查到资料,再动手查。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一问。 2、回忆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发生的事,有顺序地讲出来,如果能讲得生动一点更好。 七、作业设计 想想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 八、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举起、使劲砸)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有的……有的…… 《司马光》教案 篇2一、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填空)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仔细看图,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古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衣服)花园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段,板画出现花园的景象。比较句子: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了水。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2、齐读第一自然段。司马光和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个花园,经常在这里做游戏,每天都玩得很开心,一天,他们正在玩捉迷藏,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情呢? (二)自己读第二段。 ①请学生完成填空:有个小朋友( )假山,,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②小孩怎样掉到水缸呢? ③老师读,学生表演。 老师感受到你们当时很慌张,也都很想帮助这位小朋友,表演得很好,那能不能读好呢? ④读得真好,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出示幻灯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我还会: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我还会:, 有的,有的 ,还有的`。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当别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请生回答(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老师读,学生表演,采访:为什么你要拿这么大的石头呢?为什么这么用力砸呢?你心里慌张吗? (2)看到你们这么认真,老师忍不住想再读一遍,你们听听能体会到什么? 2、此时,(示多媒体):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高兴吗?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读,齐。 三、拓展思维 (一)小朋友被救了,许多大人和孩子都过来了,他们都伸出大拇指夸他呢。 大人们这样子夸:司马光,你真 。 小朋友们这样夸:司马光,我真。 (二)、这时人们又议论开了,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救那个小朋友的,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想出其他办法的对吗? 生说方法,讨论方法是否可行。 (三)难怪人们都说司马光是小时侯司马光这么厉害,长大以后更不得了,他成了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还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资治通鉴》。 四、配乐朗读课文(机动) 五、作业:课后查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 《司马光》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找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二,司马光,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马光》教案 篇421、司马光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 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 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 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 指导学生看图。 (1) 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 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 “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 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 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 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 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 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 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 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 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 小组内练读。 (4) 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 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 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 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 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 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 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 练习背诵课文。 2、 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 学习生字“我会认” 2、 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 学生交流学习。 4、 汇报学习体会。 5、 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 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 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 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 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 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救( ) 劲( ) 司( ) 球( ) 径( ) 同( ) 2、 扩词。 司( )( ) 假( )( ) 使( )( ) 别( )( )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案 篇5教学要求: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难点:体会到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教具:电脑课件。 教学模式:学--议--练教学式 操作步骤: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制定目标,激发动机--自读引导,深入学习--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好,于是他拿着书叫产宰相取名,宰相看了,连连叫好,但是他又说:这么好的书,我没有资格给它取名字。没办法,他只好去请皇上给他取名。皇上看了,拍案叫绝,欣然提笔给这本书使名为《资治通鉴》。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制定目标,激发动机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屏幕,知道图上有些什么。 2.根据图提问,小朋友,看过图您想知道什么?筛选出:(屏幕显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里? (2)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水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3)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 (4)那个小朋友怎么样了? 三、自读引导,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四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小声自由读全文。 (一)、看图,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古时候,并看图理解,再齐读一自然段。 (二)解决第一个总理: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应的词语?(花园、假山、水缸) 2.回答问题,板书:花园 3.指导看图理解词语,板书:司马光、小朋友、花园、水缸。 4.比较填空,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2)他跟几个小朋友在______玩 5.指导朗读。 (三)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1.齐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板书↓掉 (1)理解不小心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2)利用课件直接演示小朋友掉进缸里的情景(出示课件:小朋友爬到水缸上的假山上,不小心掉进缸里的情景) (3)思考:那个小朋友掉进水缸,会发生什么危险?为什么?这时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2.师读第四自然段 (1)画出他们表现的词语。 (2)看图理解他们的惊慌 (3)引读:有的……有的…… (四)解决第三个问题: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看出什么? 3.小组讨论,理解:为什么用举?为什么要使劲?几下子说明了什么?看出司马光什么?板书:举、砸 《司马光》教案 篇6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2、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习两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 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 学生质疑。 4、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1、 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 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3、 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1、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 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1、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 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 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 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3自然段。 2、 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党性朗读第1自然段。 2、 过渡:正当这些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出示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景。 2、 说一说: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掉进大水缸会发生什么情况? 3、 在情况危急时,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各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2、3自然 段。 4、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5、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6、 评读。 7、 讨论: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小 朋友吗? 三、指导写字。 四、教学后记:学生发挥想像到的办法去救小朋友。 《司马光》教案 篇7【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⑴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四、指导朗读 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五、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案 篇8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教案 篇9教学总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司、假”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别、到”等6个字。理解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难点: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学具准备: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95%的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本课“司、假”等13个字,90%的学生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别、到”等6个字。理解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朗读方式,9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体会到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自读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生字并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想一想,课文讲了司马光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里主要讲了谁,做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 司马光),( 砸缸救人)的事。 三、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 (2)出示词语,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 (3)交流识字方法,师小结。 猜谜语:“犬”字上面两个口 ( ) “元”字掉在框框里。 ( ) 另有立刀旁。 ( ) 这个同学真马虎, 同字丢掉一小竖。 ( )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需要认的字用红色字显示出来,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四、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读“别、到、那、都、吓、叫”。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组词识记。 3.指导书写。尤其是右耳旁的书写,和前面学的阳对比,右耳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竖”。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设计 1、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找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2、我会拼。 bié rén dàochù nà lǐ dōu shì jīng xià jiào shēng ( )( )( )( ) ( )( ) 3、我会造句。 园( )( )。 法( )( )。 许( )( )。 美( )( )。 唱( )( )。 阳( )( )。 板书设计:20 司马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数学生能够背诵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示多媒体)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三、精读二三自然段 1.看,(示多媒体)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有一回,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2.我们再看图,水缸在什么位置呀?(示多媒体)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 (2)谁比他读得更好? (3)齐读。 3.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 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用“一不小心”造句子 ①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赶紧往教室门外走去,一不小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在操场上活动的时候,我一不小心 __________________ 。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2.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媒体)出示第四段,“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下课了,同学们在教室外玩耍,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玩得好高兴啊! 3、(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 喊 跑 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五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媒体)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 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 4.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5.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本课小结: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七、回去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八、当堂检测 1、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 玩,一个小朋友掉进了 ,其他小朋友 ,司马光没有 ,他举起 ,使劲 那口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 。 2、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在扩号里编上序号。 (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玩。 (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 )别的孩子都慌了,跑去喊大人。 (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 )司马光拿起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了。 (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3、我会填上反义词。 假—( ) 古—( ) 有—( ) 里—( ) 明—( ) 轻—( ) 关—( ) 前—( ) 软—( ) 冷—( ) 板书设计: 22 司马光 会想办法 聪明 勇敢 《司马光》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慌了 没有慌 哭 叫 喊 跑 举 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案中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师借鉴和操作,有些教法和问题设计得巧妙,有利于拓展教师设计教学的思路。 《司马光》教案 篇11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司马光》誰记得文中讲了誰,填空:( )砸缸救人。 2.读完( )砸缸救人,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质疑: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是怎么救人的?等)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深入地阅读课文。 3.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a.出示插图请同学们对照课文的插图,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b、指导朗读:生;那是一口大水缸,还装满了水。教师板书(画一口大水缸)这在课文哪个自然段读到告诉大家(第二自然段)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那是一口怎样的水缸吗?(出示第二自然段,突出大,满) 个别读,全班读 c、读得真好,可他指誰呢?(他指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真会读书,你懂得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让我们一起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过渡语: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小朋友掉进水缸,(教师板书)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2)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准备怎么读? (4)同桌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过渡语: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的做法和别的小朋友的表现一样吗?请认真读四、五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插图;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表现的?请看着图,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板书:哭、喊、叫、跑)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也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 (2)我想用一个词形容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慌了,板书;慌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3)表演:誰能抓住别的小朋友惊慌时的动作,把此时慌乱的场面表演出来。 (4)他们演得好,那你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惊慌、害怕的氛围吗?(出示第四自然段配乐) (3)全班练渎。 (4)齐读。 思考:就在此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出示图文对照第五自然段) (5)板书:没有慌,砸缸救人,(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他遇事不慌,我想用一个词夸他----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6)誰试着做司马光救人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7)练习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体会。男女生比赛读。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很聪明,想了不少的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谁好?为什么?(时间就是生命,司马光的办法与我们的不一样,他让水离开人,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救了。)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出示课件:砸缸水流出来了,小朋友获救了。 看到这,你们开心吗? (1)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自然段。 三、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1)缸里的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呀! 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板书:聪明,勇敢) (2)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郑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遇到紧急问题,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总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还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学会背诵技巧。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打算用什么办法背下来,讲给家里人听呢?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观察图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 “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有小朋友说:“啊呀!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 《司马光》教案 篇13课题:音乐欣赏《司马光砸缸》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为故事的情节配音响。 2、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表演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遇到以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重点: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故事情节配音响 教学难点: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教学准备: A教具:CAI课件,歌曲CD,场景布置,打击乐器(三角铁一个、木鱼一个、沙锤一对、铃鼓两个、镲一对、钹一对、小鼓两个、大鼓一个)呼啦圈8个,皮球一个,丝巾一条。 B学具:学生一人一张各种颜色的A4纸 教学环节: 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听故事 1、导入故事:出示司马光画像,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动画,初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从听觉上欣赏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 说故事 1、讨论:A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为了救人) 2、为什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3、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 让学生简单地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 展开讨论,懂得要向司马光学习什么,能简单复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的情节。 配音响 1、看书上的画面,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2、同学们喜欢捉迷藏吗?请学生上台捉迷藏[捉迷藏] A、请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B、用一种乐器表现捉迷藏时的高兴。 3、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到水中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扑通扑通] A、学生用人声模仿这种声音 B、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人掉到水缸中的声音。 4、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候大家着急吗?他们在干什么呢?[怎么办] A、学生用动作表现一下大家着急地想办法。 B、用你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发出表示紧张的声音 C、选五名同学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表现大家很紧张和着急。 D、其他同学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紧张的气氛。 5、司马光表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A、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B、大家一起表演砸的动作。 6、砸缸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A、让学生上台选择一种乐器表现砸缸的声音。 B、其他同学用人声表现砸缸的声音。 7、缸被他砸破了没有呢?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没有? A、学生用人声、手中道具表现水流下来的声音。 B、学生自由选择用乐器表现水哗哗地流的声音。 8、小孩得救了吗?大家高兴吗? 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大家高兴的心情。 9、请部分学生上台,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台下学生可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进行配音。 按歌曲中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情绪要求,选择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演故事 1、请部分同学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自选道具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 2、配合歌曲进行合作。 3、加上乐器组的音响效果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注重学生共同合作协商进行创作、参与音乐的过程。 想故事 1、想一想,讨论:还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2、动脑筋,回答问题: (1)在教室里,你的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而且出了血,你发现后首先应该要: A、马上去找到老师和同学,让大家来帮助他。 B、马上打电话给受伤的同学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快来学校。 (2)你去游乐场玩,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你首先应该要: A、马上找到游乐场的保安叔叔请求帮助。 B、自己一个人在游乐场到处找爸爸妈妈。 《司马光》教案 篇14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马光》教案 篇15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习两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 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 学生质疑。 4、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3、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1、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 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1、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司马光》教案 篇16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掌握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新词。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砸缸 假山 水缸 别的 叫着 吓哭 慌 使劲 砸破 得救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3.朗读指导。 三、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 喊 叫 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三、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四、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五、朗读指导。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八、作业布置: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语: 二、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三、指导背诵。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四、听写生字词语。 五、总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举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案 篇17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5 《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转载自江都教育网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