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范文 |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用16篇)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2【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明白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 黄河是母亲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初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变化 1,学会本课生字词: ⑴ 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 读读词,明其义. 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有哪些变化 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三,汇报学习成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汇报形式: 1,资料展示(抗洪). 2,绘画演示. 四,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1,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 2,小组合作,为治理黄河提建议.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原因 (祸河)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小黑板,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4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文中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梳理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从进一步的细读深究中领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一自学为主体,通过圈、划、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自读思考后合作学习。 师:学完了么? 生:学完了。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读了“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我了解到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我知道“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些资料让我感到黄河源远流长,哺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 生:我读了“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读了这句“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原因,我们聪明的、伟大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刚才听了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 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读的慢一些,缓一些。 师:你们能读出来么? 生:能。 师:谁试一试? 生试读。 (3)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近2000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 生读文 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 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河的决口、改道当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号。 生:这里把黄河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 生鼓掌 (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做以适当引导,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生:老师,我从“忧患”这个词中感到作者也在为黄河变化而深深的担忧。 师:那你担忧么? 生:担忧。 师:你能读出你的担忧吗? 生:能。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了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引发思考。) 师:这有一段录像是建国前1937年发大水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 生看录像 ③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45个同学) (在学生认识到黄河近2000年来,由‘摇篮’变成了‘忧患’之后,用课件显示资料建国前黄河发大水人民受灾的场景,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水灾延展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谈一谈感受、体悟,把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了解由于黄河的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场景,深深地为黄河担忧,树立了忧患意识,丰富了情感,从而激发要治理黄河的愿望。) 师:你们还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生:我对黄河变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从课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是悬河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生: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是黄河产生变化的自然原因。 生: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产生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才产生了悬河,造成决口,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生:人为的原因更加速了黄河的变化,人们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吃饭,为了吃饱肚子就要开垦荒地,毁灭森林,破坏草原,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科学家主要采取数管齐下的发式进行治理,主要从四点进行治理。(略)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因此,科学家的前三项工作要说是治理黄河,不如说是治理泥沙。 师:你们谁还想说? 生结合资料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关于治理黄河的资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录像) 生看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样做呢?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改变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平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法后,播放人们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人们从古至今没有放弃治理黄河,而且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为治理黄河,保护环境而贡献力量的意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感悟,使本课不仅成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师:我们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小至我们的学校、街道,大到我们建华区、齐齐哈尔市、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周围的环境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污染,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许多污染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才造成的,不仅要做到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积极做好宣传,为解决环境污染而动脑筋想办法,在想象创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议成为实践者。)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本课教师能够注意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突破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全方位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愉快、高效的学习。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5《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所在市区的情况,提出“如何保护乐成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一)激趣导入创境激qing;(二)根据兴趣确定专题;(三)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四)汇报展示交流研讨;(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包括网站设计、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指导等)。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如文字输入、编辑制作演示文稿和通过bbs发贴子等),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的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评文,合理开发课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配乐以图并茂形式提供给学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设计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题引导学生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是刚刚接触,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观。 虽然在教学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在课件应用上有些遗憾,这也是今后在教学中尽快提高的。这也正是前辈所手的,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6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 (播放黄河流域近年来实景录像,《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与我国其他河流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开始。)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呢?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第1——5、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 第6自然段 变化的原因 第7自然段 治理黄河) 3、检查学习情况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能认识吗? (屏幕出示生字 词语) 祸 乃 侵 蚀 垦 亩 营 扣 三、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1、快速默读第1——5自然段,看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再与同学交流一下。 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河当作人来写,概括了黄河的变化,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 3、读句子,理解“叫苦不迭”。 (屏幕出示“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第二部分 变化的原因 1、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这些原因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成作业一。 黄河 变化的 原因 自然 原因 秦朝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 黄土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社会 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开垦放牧, 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更严重。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老师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板书)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导朗读“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4、老师总结水土流失导致多开垦荒地,而开垦荒地又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人口的增长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母亲河也在向我们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黄河呢? 第三部分 1、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2、学生边读边画,指名回答。 治理黄河的 关键 把泥沙管住 治理黄河的方案措施 林牧为主;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三、知识拓展 1、其实,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管住泥沙。请大家看屏幕。 2、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3、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7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8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9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黄河流域示意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视频《黄河治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前导语”部分。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此过程利用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辅助教学。(SWF 范读) 四、学习课文1—6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为什么?(课件3摇篮 )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xx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读第2段 4、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5、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课件5 祸害) (第1、4段) 6、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7、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课件 6)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8、黄河变化的原因?(课件 9) (第6段 2点) 9、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课件9 后) 10、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11、有感情朗读这5、6段。 五、讲读第7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课件 10)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0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 ——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 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 (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 “数管齐下” “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 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 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1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二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以及本册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训练与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识字学词;基本读懂课文;阅读的速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垫定基础。 二、突出主体,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以“导与学”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教学中,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探究问题,感悟思想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巧妙地“导”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放”的怦,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引导,着眼于理解的难度,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导”的时机,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1、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谈一谈对黄河的印象,谈完之后设疑:“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带着这一问题饶有兴致地展开阅读,感知内容。 2、疑难处适时引导 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黄土高原……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时,多数人将该句中的“美”误解为“风景优美”的意思。我便可适时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文后,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胆地“放”。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本课的中心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学提纲: 1、说一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方面原因) 3、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要求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独立阅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关注发展,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如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内容,然后以抽读词语的形式对他们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又如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展开独立阅读活动,然后以全班反馈,师生评议的方式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四、重视实践,说过程 (一)、设境揭题,明确学法。 1、揭题。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然后质疑:“这么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 2、明确学法。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学习方式,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读能力。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2、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抽读生词) (三)、独立阅读,自我检测。 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自学提纲:一、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点原因)三、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 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师生评议,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 同时指导板书: 变 化:美——灾 原 因:自然 人为 治理方案: 一、牧林为主 二、保护森林 恢复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谈谈感想。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五)总结全文。 (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办法。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2(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情感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4小学( 语文 )导学设计方案 ( 四 )年级 第( 三)单元 第(10 )课 总课时:( 2 ) 课题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第( 2 )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探究 方法 讨论+讲解 课前 准备 远程资源 导学过程 导入 导学 导疑 导练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条理清楚,内容明细。所以教学时充分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 本课 资源 应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5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从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中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导读要求 1、出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几”字形的河吗?对,这就是黄河,这是从百度文库上找到的资料,上互联网也是学习的方法之一。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黄河吧(看视频) 2、看完刚才的视频,你们有什么 说的?(黄河变了,他是怎样变化的?) 3、是啊,他是怎样变化的呢,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略读课文。(板书课题)带着深深的思考读 4、略读课文可以围绕导读提示来学习,谁来读读导读提示,看看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出示导读提示) 5、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对,这是问题1,问题2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我们要解决的,现在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两遍。 2、思考黄河的变化及原因,可以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自由读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变化 1、老师先考查你们自读课文的情况,屏幕上有两组词语,我 先请女生读左边的词语,再请男生读右边的词语。 2、读完这些词语,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左边的词语描绘的 是——,右边的词语述说的是——) 3、谁能用这一组词语来回答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黄河变化前——适合——,课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变化后山地——让老百姓——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再读这一句: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摇篮、祸河)这就是黄河发生的变化,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三、借助说明方法,了解成因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在课文第几自然段(6) 2、谁来说说第一个原因。对,这是自然原因造成水土流失,板书:贺岁土流失 3、第二个原因呢?这是人为原因。这一大串的解说用一幅悬环图来表示就更明了了,现在谁能根据这图来说原因。(课件)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黄河流域的生态越来越差。 4、这一日日、一年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泥沙沉积,河床增高,——使他成了一条悬河。(课件)这悬河该怎么理解,这里的悬应该选择哪个解释条?我们来看图片,了解一下悬河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怎么形成的(课件) 5、悬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句子 6、 大家发现了吗,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的数字,你觉得,那个数字最让你触目惊心?虫这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7、在这里还有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正是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更准确、更严谨、更生动了,让我们与黄河走得更近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四、拓展延伸,提出治理方案 1、黄河的水患使两岸老百姓叫苦不迭,为了拯救黄河,我们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这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同桌交流,并概括出科学家提出的治理方案。1是2是——那是你提出的建议,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保护黄河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黄河今后将变成怎样。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身边,从关心身边的让我们那些内河开始,来欣赏福州内河的风景。(课件)曾经它们是这样——,现在它们变成了这样——,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3、同学们,我们的福州变美了,课我们的黄河还在叹息、呻吟,让我们也为母亲河尽一份义务吧,为黄河画一幅公益宣传画,配上文字、标题,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治理 摇篮——祸河 水土流失 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要重在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方法自学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上下来感觉老师说得太多,学生自主体现得还不够,因此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但在词语学习的环节中,利用词语归类,学生发现,再利用词语说黄河变化前后的景象,既读了词语,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选学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6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搜集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听钢琴曲《黄河大合唱》,问:这首曲子是歌唱什么的?板书:黄河2、出示课件,师一边指示看地图,一边介绍黄河。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黄河的歌曲,有关黄河的诗句,有关黄河的歇后语等。你还了解有关黄河的哪些知识。 自古以来,黄河被人们歌颂,赞扬,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黄河正经历着惊人的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板书完成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三、学习课文 1、围绕提示,自读自学。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参考《字、词、句段篇章》 2、学文(1-4自然段) ⑴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找出相关句子、段落。板书:摇篮 找出说黄河是摇篮的关键词。板书: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2)人们又把黄河叫作什么?找出相关句子、段落。板书:祸河 读句子,看图片,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触?是的,这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文中使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时也要适当使用这种说明方法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补充资料(痛苦的回忆) 引读第2自然段(反问句式):看到这些数据,人们不禁要问:……,(换成肯定句式)我们不禁要说:…… (3)指导朗读这部分,分男女生读,写摇篮的语句读得舒缓平静,写祸河的语句读得严肃,震撼。 3、学习第5自然段 黄河变成这样了,和黄河自身的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边看图示边默读第5自然段,找找黄河有什么特点。 老师讲解图示,理解“悬河” 学生齐读课文,交流小结: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4、学习第6自然段 现在我们再去深入地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吧。小组合作,读文填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根据“摇篮”的关键词,小结出“祸河”的关键词,板书:气候寒冷 森林毁灭 水土流失 理解句子“更严重的的是”,总结出这句话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恶性循环) 5、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黄河从摇篮变成了祸河,那人类应该为黄河做些什么呢? 读语文书上的资料袋,自由谈。 读课文,小结出黄河的治理:板书(理解:数管齐下) 1、牧林为主 2、规划用地 3、修筑水利 四、迁移延伸 1、治理黄河我们作为小学生暂时无法做到其中的任意一项。但保护黄河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也该做点什么呢?就让我们做一个宣传员吧,人人争做“鹤湖小号角”,把关于黄河的知识讲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听,把保护黄河的宣传语到处传播吧! 2、交流保护黄河宣传语。 五、总结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后来由于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等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大声呼吁(指屏幕):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摇篮 治理 祸河 气候温暖 牧林为主 气候转寒 森林茂密 规划用地 森林毁灭 土地肥沃 修筑水利 水土流失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