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1、指导造句:从此-------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3【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 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⑶ 结果学得怎样?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为纪昌勤学苦练,很有恒心和毅力;练好了基本功。) 三、总结课文,揭示寓意 1、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写几句话。(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作业设计〗 1、将下面的技能与基本功搭配练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2、我认为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扁鹊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 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 2、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或者课件播放扁鹊的故事: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的医学家,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学课文 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习生字: ⑴ 字音重点的是: “肠”读成 chá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韵。 “烫”和“汤”都是后鼻韵。 ⑵ 分析对比记忆字形: “肠、烫、汤”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⑶ 学生质疑,全班讨论理解字(词)义: 一声不响: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理会。 缚: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思考: 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回答思考题,同时指导朗读: ⑴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⑵ 每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当时双方分别会想些什么?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要有变化) 如: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3、抽学生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教师小结: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讳疾忌医才让蔡桓公丧失了生命)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请治)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病入膏肓 浑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作业设计〗 1、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扁鹊 蔡恒公 医理 有一天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过了十来天 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治好。十来天后 病以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 觉得奇怪。 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无能为力。 跑到泰国去了。 2、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和扁鹊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扁鹊、蔡桓公,我想对你们说》。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4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5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板书课题,简介寓言 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寓言简单来说呢,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两个说明深刻道理的小故事。 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同时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成长”的“长”,不是“长短”的“长”。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课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让学生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二、合作交流 1、识记生字词语 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分段指读课文,纠正字音。想想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领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借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2)第二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通过思考,指导学生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说明: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延伸 (一)深化感悟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说明: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复习导入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复习。 2、师: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3、师:某某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守株待兔 师: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想想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这里,守是守护的意思,株就是树桩,待是等待,兔当然就是兔子的意思了。 师:某某同学讲的故事真好,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视频 (二)、初读识字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课文,让学生注意其中的发音,体会故事讲了什么事情,说明什么道理? 三、品读领悟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举例: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结果怎么样? 这个人做得对吗?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 举例: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四、巩固延伸 (一)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说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写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生字动画,学习“守、丢、此、桩、肥”。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相关资料 词语解释: 1、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2、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巴望:盼望。 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6、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4、正确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文字投影、纪昌和扁鹊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生字,读准重点词语。 3、学习第一则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 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 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2、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⑴ 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⑵ 思考: 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学生会问: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纪昌为什么用梭子和虱子来练习眼力呢? ⑶ 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 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 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 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交流:教参书中139页。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 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 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 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体会人物特点,理解寓意。 2、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4、了解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5、了解寓言特点,激发课下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3、体会人物特点,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扁鹊资料、图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呢?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讲述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指出他有病,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变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内容 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 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2、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3、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讨论: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4、交流得到的启示: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5、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总结 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 编排 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 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 捂着竽眼儿”“ 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3)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 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 (也可以自拟题目)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 竽 充 数 宣王 —— 三百人 —— 混 湣王 —— 一一听之 —— 逃 虚伪必定原形毕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板书;邯郸学步) 2、谁知道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幽雅 彻底 机械 姿势 顽固 (提醒学生注意:“械”字不要读成“ji蔓彻”字不要读成“qiè”) (2)主要内容: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 2、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燕国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步? (2)这个燕国人是怎样学步的? (3)这个燕国人到邯郸去学步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步骤同第一则寓意言)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燕国人学习走路的样子,揭露这个燕国人虚伪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场) (1)分组学习,研究讨论课文相关内容。 (2)全班交流,透彻理解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板书: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燕国人”。 2、请你展开想象,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后,人们会怎样议论他呢?就请你续写这个小故事吧! 五、布置作业 1、结合《邯郸学步》的故事情节,编写课本剧。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邯郸学步 一进城 学 过了几天 不进步 一段时间 不会走 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9之一 郭磊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 \ 错 / \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0【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王 嫣】 〖在亲历中感受“生成”〗 在执教《寓言二则》时,我讲到《南辕北辙》的寓意,同学们读着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话,纷纷说:“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就越到达不了目的地。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我也正准备鸣金收兵。这时,一直都很调皮的小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舞足蹈地说:“他肯定可以到的,因为地球是圆的。肯定可以到的!”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的把目光转向了我,有的已轻声议论开了:“对啊,地球是圆的啊!”“可是如果绕地球一周的话,那该多麻烦啊!”“我觉得他到不了。”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再度读课文,然后辩一辩: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达楚国;《南辕北辙》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在后来的课堂上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讨论:有的说:“他是不能到的,因为即使地球是圆的,光凭一辆马车,绕地球一周是很难想象的。”有的说:“可能他到楚国本来就是为了游历整个世界呢!他要的是过程。”还有的说:“古代寓言告诉古代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南辕北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舍近求远。”学生一个个变得能说会道,他们据理分析,句句都那么精彩。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以现代人的观念,改写《南辕北辙》,学生们兴致很高,当堂写出了极富创意的《南辕北辙当代篇》。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都是严格惹的“祸” 也许是平日里对所执教的学生要求太严格习惯罢了,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真的是让我“伤透了心”啊! 前些日子,我兴致勃勃地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时,按照课前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我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之后,还有五六分钟的时间,我就让学生用质疑的方式巩固所学的课文内容。他们举出稚嫩的小手提出的质疑都让我给“各个击破”了,突然,一个平时里从来没有举过手提问题的“小不点”怯生生地举手了。 “老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此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哪里呀?请你慢慢地讲。”我继续引导着。 “你平时不都是跟我们这样说,问话问完了之后用的是问号,而这课里有一句话怎么用了叹号了呢?”他的话语间明显有些吞吞吐吐,接着他读了那句话──“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读这句话时,在句末他用了上上扬的语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懵懂了…… “是啊,我怎么没留心呢?明明还用了一个问字呢?”班上一个成绩较好的学习生也表示了怀疑。学生们在教室议论纷纷。我想:这下完了,如何收场啊?都怪备课时太粗心了呀,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我一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总不能敷衍了事吧!更不能在学生面前丧失已经树立的形象吧!我灵机一动,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于是我顺势利导,“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给予充分的肯定,“老师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呀!但是,老师和你们一起采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不好?”“好。”全班三十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班的学生可喜欢了。就这样,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的行动开始了……你一言,我一语,我也投身参与了其中的一个小组。看着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我深感自惭,“连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们终于不约而同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还是请刚才提出问题的那个“小不点”来讲讲他个人是如何解决刚才他提出来的质疑。 “老师,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最后决定每个同学都用字典公公来帮忙。”可能由于是第一次发言,他的脸有些发红,过了几秒钟,他又继续补充道:“我们翻到字典后的面,有标点符号的用法,我对照里面的用法,认为这是一句语气很强烈的的句子,所以在句子的最后用了叹号。” 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其它同学都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说法。一时间,其它同学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小小的手掌在教室里整整齐齐地拍了三下,向他表示祝贺。 这节课原定的教学任务虽然只有课堂小结这一部分没有如期完成,但是当我想起“小不点”今天勇于质疑且自己能够解决疑难的表现;看到学生们协作学习时的乐趣;看到学生们能够通过字典这一有力的工具主动获取知识,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我知足了。 是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假若是在课堂上遇到困难,用丰富的知识灵活地处理显得是多么重要呀!正如:要给学生注入一滴水,自己必须先得有一桶水。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 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 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⑴ 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 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⑴ 默读课文,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⑵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 读书,小组讨论。 ② 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⑶ 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⑷ 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⑸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4、小结全文: ⑴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⑵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⑶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三、教学《南辕北辙》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读自悟: ⑴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⑵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⑴ 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⑵ 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⑶ 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⑷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⑸ 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⑹ 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4、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⑴ 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背影,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⑵ 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⑶ 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5、写字练习: ⑴ 抄写生字; ⑵ 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⑶ 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四、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2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 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未为迟也)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3【教材简析】 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齐宣王死后,齐?王继位,他的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透逃走。 《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滥竽充数》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邯郸学步》比喻机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学习这两则寓言的目的:一是理解两则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寓意。二是能够活学活用,即能够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三是通过续写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这两则寓言,虽然短小,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何通过自读、自探、自悟的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本课教学讲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逃跑了”和“那个学走路的燕国人为什么只好爬着回去?”这两个重点问题去思考、理解两个人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 [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滥竽充数》。生齐读。(板书: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 编排 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 捂着竽眼儿”“ 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更好地体验了人物角色,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造力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 (也可以自拟题目)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14学习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