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2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__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__(盒) 大约有20__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4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 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课前准备: 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5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__ 大约20__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6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总价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双童袜2元,,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7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突破方法探讨分析,实际应用。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学法小组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 3×11=2×13=4×12=16×2= 7×12=6×10=20×5=10×10= 组织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指名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42页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学教材例2第(1)题。 提问:橙子每盒6个,要求10盒有多少个。该怎么列算式?结果怎么求? 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算式: 6×9=54 54+6=60 6×10=60 出示教材第42页例2第(1)题下面的4个算式题。提问: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做题并观察,然后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学教材例2第(2)题。 要求学生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汇报。 指导学生将例1和例2第(1)题中的方法结合起来解答下面的小题。可采取以下步骤: (1)整十的数怎么做?(去掉0,20变成了2) (2)12×2时,应该怎么做?(12分解成10和2) (3)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10=20,2×2=4) (4)两者相加得多少?(20+4=24) (5)最后怎么办?(末端去掉几个0就添上几个0,结果为240) 3. 小结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口算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先忽略整十、整百数后面的0,用整十、整百数前面的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与整十、整百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巩固练习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吗?在课后,大家还要勤加练习哦! 板书设计 6×10=60 10=1+9 6×9=54 54+6=60 12×20=240 12×2=24 24×10=240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8【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 6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平方厘米300公顷=平方千米 307公顷=平方米280000平方米=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⑶方桌高7,桌面面积大约是63。 ⑷一把小刀约10。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 (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0一、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二、复习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订正) (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课件出示小结) (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3.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对回答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2)师:第一问有几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连乘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疑问的学生,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第三问,点名说一说。(课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__ 第2题: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88 774(竖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28×22×6=3696(个)或28×(22×6)=3696(个) 第5题: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1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回顾与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分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3【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46笔算乘法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3、通过比较方法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点子图、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为了奖励我们三年级爱读书的学生,王老师准备为大家购买《童话故事》书,这一套书有14本(出示课件2),老师想买2套,请问,一共买了多少本? 算式是什么? 14×2=28(本)(板书:14×2=28)为什么用乘法?求2个14是多少? 认真观察算式中的两个乘数这是我们学过的几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买10套呢?(出示课件3)14×10=140(本)(板书:14×10=140)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那么如果王老师要买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4)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从题中我们知道:每套书有14本,(课件出示5)这是14本《童话故事》书,这也就是1套书,2套书,3套书……12套书。如果我们把每一本书看做一个圆点的话,就出现了眼前这样一幅点子图。(课件出示6)这是1个14,、2个14、3个14……12个14.12套书一共多少本? 12个14列成算式就是14×12,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将14×12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呢?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点子图。我们一起来看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7:温馨提示) (1)先独立思考,你能不能想办法将14×12转化成14乘一位数或14乘整十数来计算? (2)用彩笔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并圈画出来,再把算法在点子图右边写出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 2、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算一算。 3、老师选择几位同学,讲讲他们分的过程。(张贴学生作品) ①把12套书分成3个4套,1个4套有14×4=56本,3个4套有56×3=168本; ②把12套书分成2个6套,1个6套有14×6=84本,2个6套有84×2=168本; ③把12套书分成1个2套和1个10套,2套有14×2=28本,10套有14×10=140本,一共有28+140=168本; ④把12套书分成3套和9套,3套有14×3=42本,9套有14×9=126本,一共有42+126=168本; ⑤把12套书分成4套和8套,4套有14×4=56本,8套有14×8=112本,一共有56+116=168本; ⑥把12套书分成5套和7套,5套有14×5=70本,7套有14×7=98本,一共有70+98=168本; 4、这些作品在分一分,算一算的过程中都计算出了14×12=168(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家的分法虽然不同,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把这些点子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合起来)也就是先分再合。(板书:先分再合) 师:为什么要分呢? 生汇报 师:分了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的过程中就已经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就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是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 5、通过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我们知道14×12=168,如果没有点子图,你能根据右边的提示试着列竖式计算吗?(出示课件9) 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算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出示课件10) 请演板的同学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师重点强调、点拨: ①结合竖式,这里是14还是140,为什么?(出示课件11)14个10是140. ②140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表示几个十,所以末尾要和十位对齐。(出示课件12) (6)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4×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是分三步进行计算的,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14得28,28表示几个几?第一次相乘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140表示几个几? 第二次相乘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28和几加起来? 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也是把12分成10和2用,他们分别乘14,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其实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都是先分再合,只不过书写形式不一样。 (7)优化方法 我们已经通过竖式计算出结果,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其实刚才的这些分法当中有一种分法,正好和竖式计算的过程完全一样,你找到了吗?把12套书分成2套和10 套。 竖式中的28对应的是图中什么颜色圆点?是几套书的本数?140对应的是图中什么颜色圆点?是几套书的本数? (口算、竖式、点子图三者对照比较,找相对应的部分。) 对照点子图我们理解了算理,结合竖式同桌两人再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4、揭示课题:这道题在计算中每次相乘的积满十进位了吗?也就是不需要进位,谁能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说出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板书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5) (1)结合点子图,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 。 (2)能正确书写竖式,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对照目标谈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转化)今后我们再遇到新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自己来解决)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完成课本46页的做一做)指名板书讲解汇报计算过程 2、啄木鸟治病。(课本47页第3题) 3、解决问题我能行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用这节课学到知识去解决数学王国里更多的新问题。 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12套童话故事书,每套14本,一共有多少本?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12个14是多少?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14×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4得到4个十,故4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