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2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教学内容 教材三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培养估算意识,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敎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样求动车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1。估算商是几位数。 师:那么怎样解决这#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888÷6=?你会算吗?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生1:我认为商是三位数,因为被除数的最高位是8,比除数6大,够商1,所以商是三位数。 生2:商是三位数,因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数。 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笔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写1,还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来是280千米接着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还剩40千米,和个位的8千米合起来是48千米,再接着分。 48千米接着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这次分完没有剩余,所以在个位上商8,在竖式最下面写0。 答:动车平均每时运行148千米。 三、课堂总结。 1。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不够商1,够商1。商的位数和被除数位数相同。 2。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