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上海2024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
范文

上海2024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精选2篇)

上海2023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 篇1

  现代文注重整体阅读表达感受

  作者: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 朱寄望

  一份语文试卷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现代文阅读选材的精当与否,试题设计是否了注重个性差异。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稳中有变,特色鲜明。 

  ■现代文关注政治生活大事

  西部大开发和建党80周年是2001年人们生活中的两件大事,“现代文阅读(一)”《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将考生熟闻而又较为生疏的西部开发这一大题目融入了西部文化之中,不仅使考点有了依托,而且能激发考生阅读的兴趣。其中第15题最为精彩。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理解题,重在检测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联想与感悟能力,即由所阅读的材料联想到“我们的生活”,进而感悟到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对于“辩证关系”这一哲学概念,考生也许不甚明了,但由于命题者以通俗易懂的“相伴相随”来加以即兴点拨,所以绝大多数考生还是能准确理解的。本题的“开放性”还好在注重了考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太多的束缚,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作阐述和论证。

  “现代文阅读(二)”《山村传圣火》虽未正面涉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但从背景的角度切入,使考生在关注政治生活大事的同时,增加了有关知识。其中的第21题一改以往题目中有答题要点提示的方式,要求考生自己来作完整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能较真实地反映考生整体阅读理解及要点概括的能力。

  ■强化阅读的趣味

  2003年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和试题的设计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延伸,注意到了时代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人文内涵与语言要素统一,重在考查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现代文阅读(一)”《奥林匹克新格言》虽然新格言的内容较为生疏,但奥运会学生还是熟知的,这样,考点有了依托,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其中第19题很出彩。这一题考查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它既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的习惯。第17题很别致。这道题巧妙地将古诗文名句的记忆与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积累,也为学生如何恰当地运用古诗文有生命力的诗句作了一个导向。

  “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内容十分感人,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洋溢着勇于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乐观精神。试题的设计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内心情感的体验。第24题,它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表象的感受和较为理性的认识表达出来,既考了考生的思维能力,也考了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凸现。语文学习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综合性,这就要求考查语言的材料应具有综合性,测试的知识与能力也体现综合性。2004年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和试题兼顾了认读、理解、应用、评价、鉴赏等多种层次的能力,也兼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二期课改”理念的多个侧面。“现代文阅读(一)”《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一文的“相关链接”是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从未有过的呈现形式。在“相关链接”中有图片也有文字,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增加卷面的可观赏性,引起强化阅读的趣味,更在于引发考生对知识探求的愿望,提高考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第15题(1)的题干明确要求“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来回答“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这是对“相关链接”的显性考查;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利用它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完成第19题,其中蕴含了对“相关链接”的隐性运用。

  总之,现代文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将充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最终都能落实在思维能力的检测和语言的运用上。试题在稳中有进中的“进”,表现为进一步体现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

  ■具体语境中品析词义

  基于这些,我们在复习中应该优化思路。也就是要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比较科学地安排复习的过程与内容。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可进行单项复习和综合复习。单项复习,就是对阅读能力的基点进行一个一个地训练。比如:把握语段的中心,概括语段的大意,理解语段的机构,划分文段的层次,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具体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辨识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自由赏析或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等。先将这些基本的、基础的能力点复习透,然后再综合复习各种文体的文章阅读。从应考的意义上来说,同学们应当注意综合文体的阅读训练。如:2000年的《沙尘暴敲响了警钟》就是一篇融说明和议论于一体的全新的实用文体。说明在前,议论在后,它既有说明文的特点,也有议论文的风格,有别于历年说明文体以纯说明语言为标准的体例,其选文的导向符合“二期课改”关于淡化文体的精神。又如2002年《读书·养气·写作》就是一篇随笔式的议论性文章。之所以选用这一类型的文章,是因为当今文坛与传统意义的教学文体相一致的“议论文”已为数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淡化文体的议论性、随笔式文章。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与社会实践、时代气息相符合。这类选文不仅符合淡化文体的要求,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试题设计重视读写结合

  2003年阅读试题传递出的信息需要同学们引起高度重视。二期课改在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标志之一就是初中、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命题上也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新气象,即:多一点体验;多一点选择;多一点鉴赏。这些新气象在2004年继续显现,2005年还将会出现。

  从2004年第16题来看,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分值很高(占6分)的题目。这道理解题考的是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阅读习惯来说,考的是考生能否静下心来,仔仔细细、一字不漏地读文章;其次,从阅读方法来说,考的是考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表格的方式来设计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为考生指点了阅读方法,今后在读到类似的文章时,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有条理、分类别地梳理文中的知识。

  纵观近几年来,我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在选文、试题设计上的变化,整体趋势是:以现代文学作品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为主;试题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及词典意义式的词语解释,避免了没有价值的咬文嚼字,越来越重视读写结合以及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这些做法和经验在2005年中考试题中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

  上海2005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二)

上海2023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 篇2

  作者: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 朱寄望

  “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 

  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文言文的学习,为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背景下,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几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2001年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2004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变化在整体上突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变”这样一个特色。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默写部分继续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写和S版、H版“分叉”选择默写这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解释部分以解释加点词和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现。试题中这些加点词,一般都是较为常见的和在现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实词,且S版、H版两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实词。解释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释”,而不是“翻译”,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实”,只要求理解意义,但对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语是必须落实。阅读感悟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外浅显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启示意义。

  文言文考试整体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变”。主要表现为:从2002年起,文言文默写增加了理解性默写的试题。如《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

  这类试题仅靠平时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辨析、理解题干的要求。题干对所默写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中国少年”和“龙”;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显现“无限生机”,填空横线及标点符号提示默写部分是含有两个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须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符合以上五点要求,才是真正的理解。在2003年中考第4题A组(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杜甫的《望月》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004年中考第4题A组(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B组(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这类理解性默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在测试背诵的同时也检测了考生平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今后,这种默写试题将会继续延用,但分值不会增加。

  第二个变化就是:2003年引进了课外文言文,这一变化必须引起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期”课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篇目。但是,作为一项全市性的考试,决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要求学生能迁移课内学到的知识,解释常见实词,基本读通语段,理解主要意思,这三点要求其实并不高。2003年的课外文言文《楚人学舟》仅78个字,2004年选文《北人食菱》也只有84个字,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文后还有注解。题型变化也不大,虽然2004年出现了选择题,如第13题,但在设计上还是较为谨慎的,题目中的两个词语都是常见的、考生易于掌握和辨认的。在答题时,考生只要读通选文中词语的意思,“席上食菱”中的“食”显而易见是“吃”的意思,“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为“去除”、“清除”。再将选项中的加点词读懂,由于选项均来自课内文言文,作出准确判断还是比较容易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考试内容肯定仍将延续下去,可能分值会有所提高。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命题原则不会变。

  为了更好地备考,从现在起,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有意识地做到:

  促进积累,提高得分率。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至今仍被人们常常引用的诗句的理解背诵上。

  读熟读懂,能准确翻译。努力将课本上的文言文读熟、读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准确翻译,达到看到一个文言实词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触过,并能对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基本情况有个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在复习中重点关注一下“五记”,即《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四说”,即《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马说》、《爱莲说》;“一论”,即《曹刿论战》;“一表”即《出师表》。这样,就不怕课外文言文了。

  专项训练,提高针对性。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历年来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个重点就是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平时,我们能做一些专项训练,中考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上海2005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