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
范文 |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1《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一、巧借乡土资源,让真实的生活情境得以呈现。 教材中有些话题的内容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交际时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结合本土特色,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从而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农村阅读条件和阅读资源很难和城市相比,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没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没有昂贵精密的实验仪器,但是农村有清泉小溪、有鸟语花香、有民间玩具。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的家乡,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读什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小学生读书,得从培养兴趣入手,选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读好书,读经典。在“读什么”解决好之后,便应该注重“怎么读”。教师可以和学生走出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亲身体验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民间语言、民风民俗,书本中描述的现象、事实、问题,通过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找到答案;相反,生活实践中疑难、困惑在书本中得到解释。无论何种文体,均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找到契合点,在老辈们口传的故事中去玩味寓言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体验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和智慧高尚的道德光芒;在潺潺的流水、阵阵的花香、小鸟的啼鸣中去品读散文精美、流畅的语言,感受家乡如诗如画、斑斓醉人的美景。在民间社火、庙会中去感悟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神秘非凡的本领,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令中诠释国学经典,解读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对农村有限的阅读资源的扩展,也是对阅读环境的利用,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让人阅读一生的百科全书。 二、活用乡土资源,让虚拟的生活情境得以创设。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学生无法产生说的欲望,有话不想说,距离便由此产生。这时,我们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发交际的需要,以消除距离。一位老师在上完《冬冬读课文》后,告诉孩子们,冬冬最近很郁闷,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又外出做馒头了,她又成了一名留守儿童。作为她的朋友,你要怎么来帮助她呢?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孩子们打开了话匣:“我要打电话给冬冬的妈妈,让妈妈来安慰她。”“我想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冬冬家,我们陪冬冬玩游戏,这样她就会开心啦!”“冬冬,我在‘巧巧手’上学会了做布娃娃。我想做一个布娃娃送给你。晚上你可以抱着她睡觉,这样就不会寂寞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问银河》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 (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问银河》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3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已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凸显出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不受重视的问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关注。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显现出了不适应性,并且有必要将其提到一定的重视程度。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有针对性地阅读的机会,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地发展下去,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指读者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综合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是语文教学中首要落实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结点。 语文教学实践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阅读能力,才能对语文材料进行体会理解,进而习得写作技能。因此,阅读教学也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其他学科的掌握和运用。 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是学习者依据已有知识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大力度研究阅读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一、在阅读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者听、说、读、写能力是影响其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听说能力是学习者整体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标志,而精确、连贯、得体的言辞往往来源于阅读,阅读材料往往结合了各种语体色彩文本的精华。学生的写作训练首先是从仿文开始的,只有深入地阅读和研究样本,才能从范本中汲取有利于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营养。因此,多读是传统语文的教学经验。多读应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多读,首先是多读课文。在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研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由于学习者学习压力繁重,学习时间不充裕,经常不能科学地分配有效的时间。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依据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文本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课程实施者应该把阅读速度、精读、略读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能力,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有速度、能理解、会运用,从而达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二、在阅读训练中,要把学生与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 提高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直接途径是精读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切实解决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能动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精读和讲解常常相结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过程。精讲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必须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引导、补充、丰富课内文本,是延展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1.学习记叙文本材料时,搜集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使学生从一般的角度获得理解与运用的方法指导。 2.讲述古典名著时,介绍一些生动、有趣、新鲜的具体材料。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搜集一些与宋濂有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背景,引发阅读者的兴趣。 3.介绍与课文分析讲解有关的材料,以加强讲读作用,让学生在讲读前参考阅读,用少量的时间来完成大量的阅读内容,并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对教师讲解内容的独立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搜集大量的对教材文本有补充说明作用的资料,使学习者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加完整丰富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文本。 知识有自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掌握了这些关联,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阅读时出现的不能流利地朗读、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等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动笔、画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1、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细读方法的培养 精读过程中的总览、细读、复读三个环节中,细读最为重要。细读时应利用各种符号和简便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因人而异。 细读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是编写阅读提纲。每篇文本都有它自身的结构,每段中又有不同的层次。把不同的段落部分科学地加以组织排列,有助于提纲挈领。阅读时要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地研究和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为精确理解和体会文本打下基础。只有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他们才有可能自主编写阅读提纲,而教师的指导,更是在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另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做摘记、写读书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细读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者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的复杂的实践过程,不可能简单完成,要反复斟酌,才能找出文章应该圈注、摘记提要的部分。因此,教育实践者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2、在阅读过程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语言就是深刻思想的表达,朗读是内在情感的发声。学好语言,是为了能够更加精确细腻的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要掌握语言表达的要领,一定要在朗读上下苦功夫,以掌握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力度和层次。一个精彩的文本,如果只停留在默读的层次,很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真谛,自然也就很难掌握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朗朗上口,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用时,做到自然奔涌而至。 朗读不仅是表达、表演,而且也是对文章的重新写作。具体的朗诵操作,把朗读者的思维和想象力都转化为对字句和语段的独特处理。因此,它可以培养朗读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知识情趣,培养朗读者把握文字语言信息以及驾驭语言发声的能力。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往往是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的,范读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选择精妙的范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如有的教师在《皇帝的新装》中所作的练习就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阅读的科学性,才有资格谈阅读的艺术性。将合理的阅读方法巧妙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所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读”占鳌头。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4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阅读学把“阅读能力结构”视为学术焦点和教学纲要,认为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阅读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结构,阅读情志是阅读能力的动力结构。新课标“总目标”的第7项,对阅读教学的表述为5句话,突出了“自读能力”,特别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志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有这样的课堂设计:首先选取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或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优美,而最后的一个环节里常常会不失时机地将“读”引到“写”,即所谓“读写结合”。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片断或课文的某种写法,自己也完成一篇类似的作文,有的要求当堂完成,有的会布置成课后练笔作业。对于这样的课堂设计,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教者能通过课文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技巧,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有所得,这似乎不应该有什么非议。但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一下,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传达了教者这样一个教学目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学会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或特色,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尽管表面上看,这是一堂新课文的阅读课,其实却是写作技巧的学习、指导课,最终还是把阅读放在了写作附属的位置,让人觉得“读”是为了“写”。而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比比皆是。所以表面上看,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阅读”了呢?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提出下面这些问题:是不是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摹写了,每种技巧都学到了,学生的作文关就过了,就能写出“言为心声”的优秀习作了呢?是不是读了就会写,讲到阅读就一定要和写结合起来呢?是不是仅仅一堂课的对某篇课文的阅读就能把这位作家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领会了呢,我们追求的是形似还是神似?即使我们暂不去讨论这些问题的是与非,那么这些现象是否存在呢?我只想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否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严重呢?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阅读就应还它本来应有的重要的地位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不但不能成为写作的附庸,反而应有着比写作更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写作水平,但却应有着过硬的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人,不但无法胜任任何工作,甚至连起码的生活都会有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也常常对阅读教学进行反思,但大多停留在阅读技巧、阅读数量这些表层现象上。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这就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被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显然,以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课要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阅读课不但不是“写作”的附属物,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它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其次,我们要克服阅读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至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北大的王富仁教授对这个问题,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感受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可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第三,把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特别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调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小组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讲座,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每天都有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 第四,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而在学校里阅读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学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爱看书,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的学生。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检查,会发现一些平时阅读水平不差,但测试时却反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有虎头蛇尾或六神无主的不良心理表现。前者是一看题目难度不大,自以为稳操胜券,急忙中答错了答案;后者一看题目繁难,便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乱子,结果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平时的功夫全无踪影,弄得脑子一片空白。这两种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后者女生居多。要治好这类不良的阅读心理,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在平时教学中应多教育学生不要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成天想着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要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任何时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则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失误,在不断的成功面前,学生才可能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才能调整出适应学生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卢森堡曾谈过:“不管如何,你们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阅读心理。 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才能较好的完成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5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善于阅读、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教学中我发现,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人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 新课标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了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学生如果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读是用眼睛来听”。 叶圣陶老人早告诉我们听过之后就该思考。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还向名师“援疑质量”。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同时知识增多了,眼界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师讲”。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范文 篇6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听完高主任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讲新课之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弄懂字词的意思,并将课文至少读5遍,利用自习时间带领大家齐读课文,再开始新课的讲解。我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否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要适时调整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提出有点拨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老师的提问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时,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示范。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式模仿,朝着哪些方面思考。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刚开始时让学生利用书本中的话进行概括,逐渐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这样学生再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增多了。 当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标准的理解不一致时,为了考试的需要,我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朝着标准的方向理解,有时甚至批评个别学生的理解是“歪理”。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还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现在我意识到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权威,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尊重、体验和理解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不应该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