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蜀 相 |
范文 | 蜀 相(精选15篇) 蜀 相 篇1第4课 蜀 相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 祠堂 何处寻?锦官 城外 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 碧草 自春色,隔叶 黄鹂 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 频烦 天下计, 两朝开济 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 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4.下列语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XX高考中,潍坊市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首建高考“标准化考场”,监控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杜绝了“假文具真作弊”的设备。 b.XX年5月10日,在日本参观了横渡山手中华学校时,为华侨子弟讲解唐诗《静夜思》,还回答了一位小朋友“怎样才能当”的问题。 c.我国首部《护士条例》将自5月12日起实施,护士泄露病人的隐私将可能失业。 d.普京为自己的总理工作定下了目标:我希望未来的政府要像瑞士表一样精确;在经济上提出降低通货膨胀,降低特定行业税,继续扩大对外投资。 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在“监控室”前加“在”;把“设备”改为“现象”;b.成分残缺,在“小朋友”后加“提出的”;d.搭配不当,“降低”和“率”搭配。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5~7题。 5.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 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答案 d 三、课堂延伸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①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③,西山寇盗④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⑤。 注 ①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③北极句: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④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⑤《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8.解释下列词语。 (1)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天地俱来 (2)与古今俱变 9.有人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万方多难”,既指“西山寇盗”的吐蕃;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望见无边春色,感时抚事,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所以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10.尾联借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四、语言运用 11.请按例句句式,续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 阅览群书的韵味是什么呢?应该是一首无韵的诗:有“空山新雨后”的明亮清爽,有“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寂寥,也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激昂。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曲无谱的歌 有“绕梁三日,意犹未绝”的余韵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 也有“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哀怨凄婉 12.仿照上下句,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句式一致。 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答案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 蜀 相 篇2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 改为 尽,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十一、作业布置,背诵,抄写四遍 蜀 相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蜀 相 篇4【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欣赏对联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 相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具体篇名)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字 ,号 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 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附:参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1、对题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蜀 相 篇6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 相 篇7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蜀 相 篇8执教者郭惠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 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 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 相 登 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 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 / 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 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 《登高》 沉郁顿挫 寻 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 读四 【作业 】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 《登高》 沉郁顿挫 寻 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蜀 相 篇9教学目标 l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l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l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l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l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l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l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l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l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l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l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 相 篇10【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寻 蜀 相 篇11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天下文章出四川。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武侯祠,杜甫草堂则在不断变换的时光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仙和诗圣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比较诗歌,侧重异中求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体裁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 1、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蜀道难》与《蜀相》有何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小组交流:《蜀道难》与《蜀相》的不同之处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师点拨总结。 三、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生朗读诗歌 (指名读,齐读) 《蜀道难》与《蜀相》有何相同之处 (温馨提示:借助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PPT出示《蜀道难》与《蜀相》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知人论世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个人) 2、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家国) 3、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 请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动笔写一写200字左右即可。 1、限时写作 2、生交流,师生点评 五、小结 青春寄语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家国”心绪;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家国”情结。青春确可百态,时代给了我们舞台。请牢记家国情怀,肩挑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做时代的过客。奋进在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接力。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六、课后作业 评测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1、拓展阅读比较《蜀道难》诗与《送友人入蜀》诗的异同点。 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2、小练笔: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实例: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半世流离。你在乱世中用平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似李白之浪漫洒脱,你更屈服于现实的社会;不似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你用赤子之心爱国爱民。你的憎恨,你的热爱,你的担忧,无处不在。你忧国忧民忧天下,你将心系于普天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心底渴望的梦想。 2、观看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上八点《经典咏流传》。 蜀 相 篇12知识与技能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 请看下面两副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注:杜甫:“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杜甫的《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圣”杜甫。 诸葛亮:收取东西二川,分别击败刘璋和张鲁,取得天府之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禳星一事,如果四十九盏明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又可增寿一纪。可惜司马懿偷营,魏延慌乱之中弄灭了灯火。可惜啊可惜。而一心只为酬三顾则是说诸葛亮做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和指结盟孙吴,北拒则是北拒曹魏;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负千里之外。而水面偏能用火攻则是说的赤壁之战。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他,躬耕陇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 一篇《出师表》,一片忠心现。 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诸葛亮的一些事迹。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作者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怀古诗,借古抒怀。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赏析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探究】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答案】①不好。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而不是诸葛祠。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的丰功伟绩不在诸葛祠这个地方。所以本诗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①设问修辞,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③“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 3.“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答案】①不能。②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③“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答案】①诗眼分别是“自”和“空”字。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6.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 7.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②“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③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8.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答案】①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看出。②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9.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答案】①是指失败的英雄,壮志未酬的英雄。②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0.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答案】①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小结】 怀古抒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明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蜀相》中,“,”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杜甫在《蜀相》中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杜甫《蜀相》中“,”两句说诸葛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蜀相》中,“,”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0.《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蜀相》中,“,”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2.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蜀相》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的句子是“,。”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 【赏析】 《月·万里瞿塘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3.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②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4.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赏析】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蜀 相 篇13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诗 蜀 相 篇14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师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历来被认为名句,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蜀 相 篇15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