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
范文 |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通用17篇)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 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2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3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状况和作者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 1、首先放录音带,学生跟着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痴(chi)情慰藉jie霹雳雾霭ai流岚lan虹霓ni 四、理解: 方式:1、首先,在和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一遍课文。 2、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五、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一起讨论总结。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六、主题: 方式:先让学生考虑一下再做总结。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七、作业: 1、完成有关练习题。 2、诵读。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7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二、 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三、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四、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font>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font>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五、结构分析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font>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 “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 还是“险峰?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font>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font>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 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六、小结 1、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2、形式特点 象征: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七、作业 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9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师: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好!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好!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生:(齐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是? 生:你有你也像载; 师:男性美在何处? 生:阳刚之美,有棱有角,有个性 师:女性之美在何处? 生:我有我火炬。 师:女性美有什么共性? 生:温柔、柔情似水、阴柔的美,西施、黛玉一般的美。 师:那些站在大街上叉着两手骂老娘的女人美不美?孙二娘呢? (生大笑) 师:木棉和橡树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生: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师:这说明他们怎样面对甘苦沉浮? 生: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生:边听《梁祝》,边朗诵全诗,加深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 《我愿意是激流》,体会裴多菲追求的爱情观与舒婷有何不同。 1、师:放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裴诗《我愿意是激流》。 生:边欣赏古筝曲,边诵读裴诗。 2、抽生朗诵裴诗。 3、抽问,本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与《致橡树》中的哪类相似? 生:泉源、险峰和日光、春雨。 五、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课外完成);也可以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写一篇后感,(文体不限,勾勒一下你所憧憬的伟大的爱情。 1、学生自由讨论。(五分钟左右) 2、抽生谈感想及其构思。 3、课外练笔,进行思想教育。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0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1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听庞龙歌曲《两只蝴蝶》,感受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爱情画面,你有说明样的感触?用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书写你的感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板书:课题、作者) 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 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 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B、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它们是依附、无偿付出、陪衬的关系。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3、齐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笔下的“木棉”“橡树”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恋)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6、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7、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xx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 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木棉致橡树,表达木棉对橡树的情意及她持有的爱情观。现用《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十、板书设计: 凌霄花 依附 平等 鸟 橡树 相知相恋 木棉 泉源、险峰 无偿付出 尊重、独立 日光、春雨 陪衬 同甘共苦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4《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5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6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篇17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板书设计 致橡树舒婷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