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语》 |
范文 | 《论语》(精选12篇) 《论语》 篇1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子②曰: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⑾乎?传⑿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⒀,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⒁,思而不学则殆⒂。”(《为政》) 子曰:“由⒃,诲女⒄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⒅。”(《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④〔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 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 ⑧[吾]人称代词,我。 ⑨[日]每天。 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⑾〔信〕真诚,诚实。 ⑿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⒀〔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⒁〔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⒂〔殆〕疑惑,有害。 ⒃[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⒄[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⒅[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⒆[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 ⒇[弘毅]强毅。 (21) [凋]凋谢。 (22) [齐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研讨与练习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论语》 篇2○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4、正确默写课文。 5、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六、反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 篇4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 篇5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参 观 导 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初 识 作 者 和 论 语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 读 课 文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尝 试 自 己 疏 通 文 意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布 置 作 业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 验 反 思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百 家 讲 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 篇6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 #EndEditable --> 《论语》 篇7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 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 篇8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 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 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 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 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 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 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 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 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1] 《论语》 篇9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 篇10○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 篇11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 说 愠 罔 殆 诲人不倦 女 识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默而识之 I、学而不厌 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 篇12○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