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1寓言二则 |
范文 | 21寓言二则(通用13篇) 21寓言二则 篇1○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第二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21寓言二则 篇2学情分析: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学习完这篇课文大家就会知道了。(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让学生体会总结)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 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不要轻易给学生评价,通过后面的学习,针对性的指导。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绍 3、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书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师总结:蕴涵着深刻含义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层教学 部分学生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解释: 守——守候。 根据图画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讨论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课文。 你有什么想对这个种田人说的吗? 板书设计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树桩 等待 21寓言二则 篇3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1寓言二则 篇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③,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浓烟和烟囱① 严文井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炉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壮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排除新的浓烟。 21寓言二则 篇5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智子疑邻① 宋②有富人,天雨墙坏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①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题目是编者加的。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 ②〔宋〕指宋国。 ③〔坏〕毁坏。 ④〔筑〕修补。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丢失。 塞翁失马①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术者③,马无故亡④而入胡。人皆吊⑤之,其父曰:“此何遽⑥不为福乎?”居⑦数月,其马将⑧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⒀独以跛⒁之故,父子相保⒂。 ①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是编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塞(sài),边塞。 ②〔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③〔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④〔亡〕逃跑。 ⑤〔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⑥〔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⑦〔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⑧〔将〕带领。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⑾〔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⑿〔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⒀〔此〕此人,这个人。 ⒁〔跛(bǒ)〕瘸腿。 ⒂〔保〕保全。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横线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数月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死者十九 21寓言二则 篇6教 案 首 页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六 单元 课题名 寓言四则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灵活运用 “通过 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 寓意。 教具 课件 时间安排 指导自读《智子疑邻》——研读《塞翁失马》——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读带动其他环节。通过自读、译读、熟读、无标点 朗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铺平了道路。 备注 教 案 内 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 2.自由诵读,疏通文意,教师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有三种方法: (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 (2)查工具书; ( 3)举手询问。 3.请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4.生联系自身体会谈启发。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话材料,曲 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 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教师提 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 3.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文言文说说故事。 5.无标点朗读课文。 6.生理解寓意。 思考: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 (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 (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 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 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 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8.你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则寓言呢? 三、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个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四、作业布置 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 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如树和斧子、蜜蜂与花朵、画笔和颜料 五、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智 其子 转化 富人 “不筑,必将有盗” 祸 (一定条件) 福 疑 邻人之父 化转 21寓言二则 篇7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 学习《滥竽充数》 1、 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 小组交流。 3、 指名试说意思。 4、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给大家听吗? 5、 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 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 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 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 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 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 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给大家听吗? 6、 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 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 试背寓言 9、 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冒充) (借着) 21寓言二则 篇8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语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 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轻蔑( )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21寓言二则 篇9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 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21寓言二则 篇10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21寓言二则 篇11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 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 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 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 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 苗 助 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 \ 错 / \ │ / \ │ / 急于求成 , 事与愿违 道理: 按 事 物 规 律 办 事 21寓言二则 篇12时 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谈话:你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故事的最后谁得了冠军?它为什么能得冠军呢?如果它们再举行一次比赛,你会想什么办法使小白兔反败为胜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①、比赛时以为“我准拿第一”的许小满,为什么没讲好 ②、从未参加过讲故事比赛的凌云,为什么讲得有声有色? 2、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3、指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4、讨论: 学了课文,如果让你从许小满和凌云中选交好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辨析明理 1、说一说 《知了学飞》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议一议 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用“yes”or“no”回答,并说明原因) 3、记一记 齐读格言,并背一背 4、读一读 读故事《学演讲》想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教那个年轻人两门功课? 二、总 结 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是成功的法宝。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虚心,不自满。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21寓言二则 篇1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