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4 寓言两则 |
范文 | 24 寓言两则(精选17篇) 24 寓言两则 篇1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24 寓言两则 篇2【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回忆学习方法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回忆学习寓言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 “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⑵ 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⑷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⑸ 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⑴ 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⑶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⑷ 课文中丢羊的原因与你的猜想相同吗? ⑸ 思考:《亡羊补牢》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⑹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3、精读课文,归纳寓意 ⑴ 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一再丢羊呢?( 不听劝告) ⑵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 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③ 因势指导朗读。( 读出养羊人开始的无所谓,毫不在意。)(读出他丢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读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4、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⑵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5、拓展活动 1、如果你是这个养羊人,经过了这样一件事,你想对我们说什么? 2、你想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2、导入: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 3、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2、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 比如:“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对,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联系上下文理解: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对,谁来谈一谈? 学生发言: 我认为车上的朋友不对,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体会寓意: (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车:辕辙 南辕北辙-----想往南方去,却往北方走。 好马 好把式 盘缠多 24 寓言两则 篇3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5册 寓言二则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 初次接触,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学目标 ⑴、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⑶、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 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 (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 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 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 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 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 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 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 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 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课堂练习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本资源 9.作业安排 1、 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11. 自我问答 怎样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实验后,认为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课文中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这一节语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师在教你们学,现在让你们教老师学,行吗?”刚开始,班级里一片寂静,谁知过了一会儿,在同学们的互相疑问转为肯定的眼神中,在个别大胆的孩子的带头下,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我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寓言二则》,然后同学们委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题目,那一笔一画,极其认真,还真有老师的架势呢!我趁热打铁,“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同学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我接着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有的还组织表演,看来学生真是花费了心思,花样还真多。 24 寓言两则 篇4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24 寓言两则 篇5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 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如: 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2、中国寓言网: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24 寓言两则 篇6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 盗 2、字义:矛→(进攻) 盾→(防守)(书上) 锐利→刀锋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 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 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 ) 掩( ) 盗( ) 偷( ) 雾( ) 当( ) 亚( ) 淹( ) 盒( ) 愉( ) 零( ) 铛( )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24 寓言两则 篇7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4 寓言两则 篇8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4 寓言两则 篇9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语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 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轻蔑( )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24 寓言两则 篇10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4 寓言两则 篇11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 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24 寓言两则 篇12教材说明: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情导入 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 【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 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 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 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 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 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 【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养羊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积累语言。】 4、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看法(近视眼,环境污染……) 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亡羊补牢。【联系生活实际来深化学生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四、 练习总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学写生字 “窟、窿”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 寓言二则 想法 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不补 赶快补(未为迟也) 结果又丢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启情导入 1、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盘、缠、硬”,理解“盘缠”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而他却往北走的事。)由此你有什么疑问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向北走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个人与朋友之间有几次对话(4次) 2、指名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对读第二次对话,展示,其他同学评评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体会那个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样的方法学习他们之间的第三四次对话。(评价中再次体会那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以读促讲,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内心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在小组内再现这部分内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再现课文内容,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变书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6、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7、你们的想法跟作者的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8、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情。 【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试着讲讲这则寓言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指导书写“缠” 4、教师小节:在《战国策》中,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看,读读。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 (往北走) 到楚国去 车夫好把式 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方) 盘缠多 24 寓言两则 篇13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出示“寓言两则”,查字典解释词意。 二、 教学《揠苗助长》 (一)、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揠苗助长》 1、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2、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的?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3、讨论 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这个寓言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你会怎么讲?讲寓言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 3、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 教学《守株待兔》 1、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4、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板书设计: 24 寓言两则 篇14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4 寓言两则 篇15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 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 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 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词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24 寓言两则 篇16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间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护(bi4)爱慕(mu4)凯歌(kai3) 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样(mu2) 张牙舞爪(zhang1)妒忌(du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本课指保护。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人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剑)然后让学生简评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及写作意图,教师引入寓言这个话题导入 新课。 二.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教师讲解寓言知识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四、学习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5 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讨论下列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3.讲解:第一段讲故事运用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间用描写,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4、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五、学习《蚊子和狮子》10分钟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归纳: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六、学习《浓烟和烟囱》5分钟 思考:烟囱和浓烟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 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七、读完三则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写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 讨论(答案不限) 八、小结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九、作业 课后练习一A类 寓言三则 (第二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二: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先拟稿再口头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续篇 2.《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 [说课精要]本文三篇分别采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指导阅读,重点是读好一篇,做个示范。因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问题,而且重视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训练,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24 寓言两则 篇179 寓言两则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瞿泽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