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9寓言二则
范文

29寓言二则(通用16篇)

29寓言二则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 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 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 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词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29寓言二则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29寓言二则 篇3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9寓言二则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  盗 

  2、字义:矛→(进攻)  盾→(防守)(书上)  锐利→刀锋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  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  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    ) 掩(    ) 盗(    ) 偷(    ) 雾(    ) 当(    )

  亚(    ) 淹(    ) 盒(    ) 愉(    ) 零(    ) 铛(    )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29寓言二则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29寓言二则 篇6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设计动因:该拿出一节怎样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位公开课执教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深邃的还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还是带给他人思考的?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以为:只有那种就连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那种彻头彻尾一览无余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的教学设计;只有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训练……正走在返朴归真的路上。

  课文选择:为何选择本课?不得不承认,选题对公开课尤为重要。通常名师们也深谙其道,常用“临时选定某课……”这类说法来唬人。我如果这样回答:想尝试未曾执教过的三年级、教学进度就该这儿、想挑战新的教学风格……那绝对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原因是:简单。与同为第3单元首课的《自然之道》(四下)《杨氏之子》(五下)《古诗三首》(12册)相比,本课实在是简单多了:从篇幅上讲,仅有167个字;从语言上讲,明白晓畅;从内容上讲,童叟皆知。

  文本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能做出怎样的解读?寓言毕竟是故事,故事属于口头表达的范畴,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浅显易懂,不必为了解读而解读,更不能随意“创新”甚至“恶搞”;但对寓言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这种文本,教师有必要积累相关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陈伯吹在《漫谈寓言》中是这样写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主题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这样的格式写成的;而我国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写在故事后面,但有确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补牢》的背景,就是《战国策· 楚策四》一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一文。

  当然,寓意也有创新的时候,最有代表的是钱钟书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选录一个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注: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注:这是钱老爷子的创新)

  ……

  小学阶段明确标示为“寓言”的课文,还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学习中会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语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初中阶段还会学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现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目标设定:面对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语文教育的最大困扰,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一篇又一篇的选文,一本《语文》书与一本《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同一个文本有时既可以编进语文课本,也可以编进历史、地理……当它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又该做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同一篇课文,你可以那样上,我可以这样讲,但除了教学方法策略因人而异,是不是都应该朝着同一个目标,以期殊途同归呢?目标不明,往往会乱耕别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确立的目标,往往是“伪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伪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准还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离真正的目标越远。”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语文教育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个人,而在课程本身。数学老师从来就不会因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所有的课文都能像本文这样,单从课题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所有关于“寓言”的课文教学,大都可以确立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复述,基本属于技能训练,关键是要训练得充分,时间给足、量要加够,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联系生活。所以,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考虑到《亡羊补牢》文本本身的浅显,我想有意淡化对故事本身的教学,侧重对寓言文体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标 3.认识“寓言”。

  过程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检查生字词。

  因为不听(jiē)坊的(quàn)告,养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终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就是我国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补牢。

  了解全班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辨析易错的生字词。

  二、认识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书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单单一则“故事”,能不能称其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3.能让养羊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够得着“寓意”!

  (“亡”“亡羊” “牢”“补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补”还是不“补”,为什么?要“补”最好是什么时候?完整的讲一讲“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4.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时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帮*臣混在一起,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家政事。大臣庄辛跟他讲,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就危险了。楚襄王不但不听劝告,反倒把庄辛骂了一通。无奈之下,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

  庄辛才走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这时候,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对他说:“都怪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啊!可如今楚国大势已去,我又能怎样呢?”

  庄辛回答说:“臣听说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根据原文改编)

  (请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此时的楚襄王恐怕已经没有了听故事的闲情逸趣,可庄辛为何还要讲故事呢?委婉的讲故事和直接讲道理,听后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呢?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5.你对寓言有了怎样的认识?作家严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样的?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的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三、巩固拓展

  没有掌握生字词的,亡羊补牢,及时弥补;掌握了的,抄写严文井的话,送给真正亡羊补牢的同学或者自己。(或者补充一则现代寓言,让其讲给同学听。)

  附课文: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29寓言二则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达标测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写词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二)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预习《文成公主进藏》。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躺、睁、注视               皮肤             没病

  绑、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肠胃里           非常不高兴

  百发百中               骨髓             请他治病

29寓言二则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出示“寓言两则”,查字典解释词意。

  二、 教学《揠苗助长》

  (一)、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揠苗助长》

  1、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2、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的?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3、讨论

  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这个寓言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你会怎么讲?讲寓言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

  3、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 教学《守株待兔》

  1、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4、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个别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请5名同学)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听的同学更要边听边想。(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字、词、句读错的地方)

  2.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觉,你们在用心感受着纪昌,听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谁先告诉我们?

  (请4-5名学生说自己对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师根据学生说的相机评价、激励)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飞卫”。(三张幻灯片依次出示:刘翔与孙海平图片;邰丽华与十九名聋哑人舞蹈演员图片;“纪昌”、“飞卫”就在我们身边)

  咱们班就有,谁来说说?(学生说。)

  只要我们打好基础,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个“纪昌”、“飞卫”。

  六、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起死人,肉白骨

  今天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多字成语,你们来猜读一下,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2、它指把死人给救活,让白骨上生出肉来。这里面有称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意思。老师今天就向大家介绍能这样的医生.他叫----扁鹊(板书)

  3、出示扁鹊头像。

  这就是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家。他精通各科目医学内科,创造了中医上的望、问、闻、切四大诊法。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说那里的太子死了已有半天了。扁鹊就向宫里人问了一些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只是昏死而已,便让人前去通报进去说可以把太子救活。当扁鹊来到太子跟前时,用针刺了一会,再喂了点药,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从此,天下人都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

  4、扁鹊真是太神了!如果你们有些不舒服会不会让他治治?如果扁鹊说你有病你信他吗?

  5、可是,有人就不信扁鹊,小病不治成大病,结果一命呜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里的《扁鹊治病》。(板书补充课题)读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明理

  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蔡桓公就因为不信,以致于病入盲肓,无药可救而病死了。你想

  临死前,蔡桓公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

  2、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呢?

  4、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辩士都喜欢讲些故事或引用熟语来劝说,你能在刚才的发言中用上一句这样的熟语对他说说吗?(投影)

  讳疾忌医

  不见棺材不落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船到江心补漏迟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5、会劝说别人了,我想你们也已经从这故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防微杜渐.(板书并齐读成语)

29寓言二则 篇10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9寓言二则 篇11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9寓言二则 篇12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29寓言二则 篇13

  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间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护(bi4)爱慕(mu4)凯歌(kai3) 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样(mu2) 张牙舞爪(zhang1)妒忌(du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本课指保护。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人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剑)然后让学生简评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及写作意图,教师引入寓言这个话题导入  新课。

  二.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教师讲解寓言知识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四、学习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5

  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讨论下列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3.讲解:第一段讲故事运用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间用描写,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4、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五、学习《蚊子和狮子》10分钟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归纳: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六、学习《浓烟和烟囱》5分钟

  思考:烟囱和浓烟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 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七、读完三则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写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

  讨论(答案不限)

  八、小结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九、作业 

  课后练习一A类

  寓言三则 (第二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二: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先拟稿再口头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续篇

  2.《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

  [说课精要]本文三篇分别采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指导阅读,重点是读好一篇,做个示范。因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问题,而且重视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训练,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29寓言二则 篇1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小学语文第5册  寓言二则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学生 初次接触,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方法的指导。但故事都配有译文可供帮助理解,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学习。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学目标

  ⑴、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⑶、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 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 (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 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 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 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 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 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 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 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 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课堂练习

  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本资源

  9.作业安排

  1、 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11. 自我问答

  怎样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实验后,认为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课文中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这一节语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师在教你们学,现在让你们教老师学,行吗?”刚开始,班级里一片寂静,谁知过了一会儿,在同学们的互相疑问转为肯定的眼神中,在个别大胆的孩子的带头下,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我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寓言二则》,然后同学们委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题目,那一笔一画,极其认真,还真有老师的架势呢!我趁热打铁,“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在确认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一致时,同学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脸。我接着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有的还组织表演,看来学生真是花费了心思,花样还真多。

29寓言二则 篇1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  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29寓言二则 篇16

  教材说明: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情导入

  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

  【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

  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

  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

  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 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

  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

  【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养羊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积累语言。】

  4、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看法(近视眼,环境污染……)

  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亡羊补牢。【联系生活实际来深化学生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四、 练习总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学写生字 “窟、窿”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 寓言二则

  想法 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不补 赶快补(未为迟也)

  结果又丢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启情导入

  1、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盘、缠、硬”,理解“盘缠”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而他却往北走的事。)由此你有什么疑问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向北走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个人与朋友之间有几次对话(4次)

  2、指名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对读第二次对话,展示,其他同学评评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体会那个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样的方法学习他们之间的第三四次对话。(评价中再次体会那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以读促讲,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内心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在小组内再现这部分内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再现课文内容,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变书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6、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7、你们的想法跟作者的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8、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情。

  【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试着讲讲这则寓言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指导书写“缠”

  4、教师小节:在《战国策》中,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看,读读。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

  (往北走)

  到楚国去 车夫好把式 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方)

  盘缠多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