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两则》说课讲稿
范文

《两则》说课讲稿(通用14篇)

《两则》说课讲稿 篇1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 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  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 。”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 ”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两则》说课讲稿 篇2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   云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 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  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 。”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 ”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两则》说课讲稿 篇3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 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  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 。”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 ”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两则》说课讲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与上下,这些内容都是空间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描述。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学习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因而我在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具体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三)松弛有度,课中休息 (四)拓展迁移,内化升华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导入的: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

  2、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今天,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有要召开了,它们俩又要去参加比赛。看,它们正忙着往运动场赶呢!你们觉得他们俩谁会先到?为什么?

  3、大家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小乌龟心里可不服气。看,它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呢?

  4、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森林运动会上去找一找有关前后的知识。

  意图:这样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以出乎意料的结果激活了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揭示了课题,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起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在这一环节中,我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我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百米赛跑,认识前后 2、联系实际,体验相对 3、赛车道上,学会提问

  1、 百米赛跑,认识前后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运动会就要开了,我们赶紧去看看,首先进行的是一百米短跑比赛。看,都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

  b、比赛开始了,它们飞快地向前跑去。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谁能说说其他小动物的位置?

  同学们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在这里,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完整规范的语言,及时提出质疑: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让学生讨论,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比赛继续进行,它们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b、它们每个人心里都憋足了劲,拼命往前跑。看!此时,场上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c、这时,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d、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的前面有——,——的后面有——。这里我重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把前后的小动物说完整,从而让学生感知多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e、你们觉得谁将会是冠军?为什么?

  f、看,谁得了第一名?其他小动物呢?

  意图: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亲自观察、比较、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2、 联系实际,体验相对

  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我特意设计了这一环节,具体是这样引导的: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前后的知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的周围都有什么,谁能用前后来说一说?

  (2)请大家向后转,再仔细看看周围都有什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意图:这样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方向不同,前后位置也不同,再次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 赛车道上,学会提问

  (1)、刚才我们观看了精彩的短跑比赛,下面将要进行的是卡丁车比赛。看!比赛刚刚开始,起点上已经不见了车影。它们已经到这儿了,裁判员给我们提了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好!比赛结束了,谁愿意给大家宣布一下比赛结果呢?

  意图:我觉得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又是认知的升华。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车号所代表的车并不一定与它的顺序相一致。

  (三)松弛有度,课中休息

  一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注意稳定性差,容易疲劳。因此,我安排了这一课中活动,让学生欣赏音乐〈〈幸福拍手歌〉〉。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思维,又便于学好以下的内容。

  (四)拓展迁移,内化升华

  为了让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紧接前面的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习。

  1、认路牌

  (1)精彩的的体育比赛结束了,小动物呀想请大家到美丽的动物园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2)好,让我们先来看看去动物园的路线。现在我们从运动场出发,要到动物园去,中间经过动物超市、动物学校、动物医院,你知道到动物园还有几站?下一站将到哪里吗?

  2、排队买票

  (1)、真棒!很快,我们便来到了动物园。看,小朋友们都下车了,正在有秩序地排队买票呢。只要我们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就可以同他们一起进去,有信心吗?

  (2)、请大家帮小队长数数一共有几人?说说笑笑的前面有几人,后面呢?淘气从前面数是第几个,从后面数呢?

  意图:这样,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认路牌和排队为问题情境,不仅巩固检测了学生的知识,又及时地渗透了德育,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小企鹅的采访,让学生及时反思,不仅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整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

  五、说板书设计

  前后

  ——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的前面是——

  ——的后面是——

  板书是教学主要信息及逻辑关系的简洁、浓缩的呈现,我这样设计板书,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两则》说课讲稿 篇5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两则》说课讲稿 篇6

  摘要: 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说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研究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所谓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一、英语说课讲稿的要素及撰写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说课讲稿也包括五个要素: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说教材要对教材所在的知识系统做简要分析,通过分析某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的概括分析,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简要分析,确定并说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简要分析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甚至在素质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分析SEFC Bl L37的教材地位和作用时可做如下表述。

  SEFC Bl L37是对话课,对话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的作用首先是为第二、三课提供话题和语境。由于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操练特定的功能项目,对话课又具有为二、三课的学习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作用。

  本课对话内容紧紧围绕体育运动话题展开,谈论运动项目必定使人联想到奥运会、奥运历史、奥运精神等,这就为下一课阅读教学提供了话题和语境。本课操练的功能项目是表达个人喜好的句型"prefer...tO",学习并熟练掌握该句型有助于学生能就"prefer A to B”表达自己对运动项目的爱好及爱好程度。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习语言的目的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话课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得体性、准确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节对话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功能用语谈论体育话题的能力,为进一步自由谈论奥运历史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贯穿单元教学的总目标(goal)。总目标可以是相当概括的,如SEFC Bl L37的总体教学目标可定为“了解奥运会历史,学习表达个人爱好的交际用语"。由于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都有单元话题,因此,总目标往往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形式出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objective)则应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语言知识或某项技能上,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为了贯彻“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原则,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从而确定德育(情感情意)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即说明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说明做如此要求的理论依据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评定,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即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一般来说,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大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及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中规定的四会、三会词语及日常交际用语(略)。

  2) 文化知识目标:复习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略),通过谈论体育爱好,帮助学生联想起奥运会,为阅读课教学做铺垫。

  (2)能力目标

  1) 语言能力目标:围绕运动及运动项目话题,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prefer A to B表达个人喜好。

  2) 智力发展目标:在连贯的听、说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3)德育(情感情意)目标:教育学生热爱体育。争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又如,JEFC B3 L82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过去完成时;总结和归纳有关购物用语;复习衣服的名称、颜色、大小等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听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通过学生间的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购物的学习和问答,使学生注意和学习在交际中的礼貌行为(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3.说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说课稿要写出该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别是什么,并写出确立该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理论依据,即在列举该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同时,说明为什么该重点是本课教学的最主要部分或最重要内容,为什么该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有时重点和难点相同),为什么该关键点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JEFC B3 L2l说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依据可表述如下。

  JEFC B3 L21的重点和难点均是“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现在完成时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时态之一,本课是该项语法教学的第一课,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完成"和“过去"概念定义的差异,学生往往对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的含义和用法产生混淆,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使用也容易出现错误,因此,“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

  在过去,强调现在的状态或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它与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正确理解现在完成时的概念是掌握其用法的关键,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说教法

  说教法至少要说明选择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哪几种方法为辅,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并说明这些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说教法时最好能说明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巳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最好单独列出。例如,SEFC Bl L37的说教法可表述如下。

  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话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为主,活动教学为辅,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图片、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采用3P教学模式,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猜谜、演讲(Iprefer A to B because...)、讨

  论(Which sport do Chinese people prefer?)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及学法指导

  说学法,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五官并用、强化记忆、比较归纳、分析概括规律、循环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发现学习、心口一致等等。要说明结合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哪种学习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

  说学法可以与说教法结合。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怎么教就应该指导学生怎么学。因此,说学法可以在说明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即说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一教学活动学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处于学习困境时,教师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应采取的对策。

  总之,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要简要说出该课的各个教学步骤的具体教学环节名称及相关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即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哪个(些)知识点,提出哪些问题,做哪些练习(教什么),组织哪些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么教)等等。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及作业布置等安排。要说明如何通过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说教学程序要求既有具体步骤的安排,又要有针对性的教法理论阐述。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程序可表述如下。

  本节课采用3P教学模式。

  第一步:呈现(Presentation)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例如,通过提问Which sportdo you Iike? 复习体育运动的名称(略);通过复习句型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tter,skatingor skiing?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通过替换练习

  与呈现句型profe...tO;结合课文插图和教学挂图,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词(略),进行句型的替换练习。该句型熟练后提出如下两个问题;Which sport does A prefer? What about B?组织学生听对话录音,呈现对话内容。

  第二步:练习(Practice)

  3P教学模式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本课的功能用语,设计如下练习。

  练习一:听力训练。把呈现对话与听力训练结合起来,听后通过简单问答理解对话

  大意。

  练习二;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音、语凋,进一步感知对话内容。通过问答练习,加深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练习三;语法、句型的单项训练。讲解、操练句型,为复用、活用语言扫除障碍。

  练习四:表演猜谜。结合Part II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听音模仿,表演猜谜。

  练习五:熟练对话,角色表演,复用本课功能用语,为活用语言打基础。

  第三步:表达(Production)

  组织情景会话,进行交际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五)说极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要求语言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即可。例如,SEFC Bl L37的板书设计可表述如下。

  左侧列出体育运动名称(复习阶段的词汇)。右侧列出重点句型,如表一所示。说板书时,说课人不必写出板书的所有内容,只需在黑板上圈出大致范围即可,如表二所示。

  表一

  Unit 10 Lesson 37

  1. 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skating 1)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A or B?

  badminton prefer: prefer A to B

  sailing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shooting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

  horseriding 2)I’m on our city teams.

  表二

  Unit 10 Lesson 37

  2.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撰写英语说课讲稿的注意事项

  说课有别于讲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侧重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评委,侧重表述如何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教学与教研的结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说课讲稿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理论性

  说课讲稿有别于教案或教案提要,它比教案更具有理论性。写说课讲稿也不同于写教案,教案多是具体教学过程,而说课稿则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么教",而说课讲稿则要重点说清“为什么这么教"。因此,写说课讲稿要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尤其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及学法指导时,一定要说明其理论依据。

  (二)简明扼要 

  说课稿有别于教学论文,它比教学论文更具实践性,因此。说课稿的撰写要用词精当,切忌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说课各个要素及其理论依据必须要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言简意赅。另外,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测性的一般性用语,如知识目标一Student will learn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能力目标一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操作,听课者更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三)不拘一格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学生)不同,课型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同,说课稿的撰写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说课的要素和要点,透彻分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论述(说课的各个要素不逐项列出)或分块论述(说课钠各个要素逐条列出),都能达到说课教研的最终目的。

  (四)突出英语学科特点,但要量力而行

  原则上讲,英语说课讲稿最好用英语写。但是用英语写说课讲稿对教师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有些教师还没有掌握说课方法或没有能力准确翻译某些教学理论时,最好慎重用英语写说课讲稿。笔者认为,现阶段英语说课讲稿用英语撰写或用汉语撰写均可。因为,说课是陈述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英语说课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英语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不侧重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课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说课能较为全面地考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能力。至于语言、板书、教态等教师职业素质,在说课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和评价。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说课对督促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说课对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理论

  英语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掌握了现代英语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

  (二)熟悉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

  英语教师只有熟悉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科学地熟练地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英语教师应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综上所述,说课有利于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新途径,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学习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研化,同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两则》说课讲稿 篇7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则》说课讲稿 篇8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教材,在脑海中再现泼水节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绘画语言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切入举偶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à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四)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录象:欢乐的泼水节(有条件的可观看)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   )的歌,跳着(  )的舞,赛起了(    )的龙舟,放起了(   )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五)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了解每个民族的民族风俗,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2、认读生字卡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六—八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三)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四、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 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两则》说课讲稿 篇9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两则》说课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此,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以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推导方法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

  二、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理念发生了变化,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采取大胆猜想、读书自悟、得出结论这一线条明晰的教学程序,通过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得对圆面积的大胆猜想,得到圆面积应在2r2和4 r2之间的直观感知,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为克服本课让学生操作容易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我充分运用开课情境,在学生思维达到欲求不达的状态时,采用 “读书”这一常规方法,突破本节课“化曲为直”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优势,为学生展现“化曲为直”的过程,直观的看到转化的过程,深化对转化法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把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把动手动脑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激疑引思

  开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战斗影片中手榴弹落地后会造成一个杀伤范围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杀伤范围就是一个圆形,在新课引入时就强化,面积是一片,周长是条线,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揭示圆面积的意义。同时,明确落地点就是圆心,这样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圆心确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迅速进入数学情境打下基础。

  (二)温故知新 铺垫导引

  一切新认知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学生探究圆的面积也不例外。因此,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简单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以概括总结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方法:一是数方格,二是转化法为主要内容,明晰这两种方法的的内涵所在。其目的是:数方格可以为后面学生大胆猜想圆面积的范围打基础;转化法则可以为后面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提供思维基础。同时,在师与生的对话与研究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重要性,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

  (三)大胆猜想 鼓励估算

  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呢?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大胆地猜一猜,用数方格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各舒已见。通过讨论(画图验证)看来用数方格这种方法很难求出圆的面积,但通过方格图我们可以看到圆的面积比2个方格的面积要大(2 r2),但又比4个方格的面积要小(4 r2),根据你的观察猜猜看,圆的面积最有可能是多少?(方格以圆的半径为边长)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很有可能说出3.14这个结论。

  也就是说大家猜想圆的面积等于一个数3.14(以学生的实际猜想为准)乘半径的平方,大家的猜想对吗?我们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四)探究想像 验证猜想

  大家想一想圆怎样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回想以前学习过的转化法,把圆象平行四边形一样沿着一条直线剪开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呢?还是象三角形和梯形一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可以拼成学过的图形呢?(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碰撞,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这时,我让学生去自学课本,学生的阅读效果不言而喻。

  通过自学你发现怎样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充分的说中,使思想条理化、清晰化,学习相长,互相借鉴,达到不讲自明的效果。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512份、1024份……就这样一直分下去,最后会那条曲线会变得更直,成为一条直线段。

  自学课本、交流借鉴、闭眼想像,

  (五)对比明晰 拓展思维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没有满足于这样的单一结论,而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课本中将圆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除了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外,我们看还可拼成三角形、梯形,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拼成的不同图形。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宽更广的层次,形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了出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活于课本,深于课本的教学设计思路。

  (六)练习巩固 首尾呼应

  首先,解决课始故事中提出的手榴弹杀伤面积问题。既照应了开头,又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求圆形花坛的面积。第三,利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三道强化练习题,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另外,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见课件)

  圆 的 面 积

  四、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了“过程”意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以激励学生再创新。课堂的生命活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教材是直接让学生操作把圆平均分成16份,用转化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固然也能掌握圆的面积,但对知识的推导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在本节教材的处理中,大胆地改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旧知概括出求面积的两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数方格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在发现数方格的方法很难求出圆的面积后,让学生根据方格图大胆地猜想出圆面积的范围。之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获得用转化法可能求出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操作、探究得出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过程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价值。

  3.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要回归到生活”这是我们数学价值的所在,也是我们教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中,课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榴弹爆炸引出求圆的面积的实际问题;课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用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课后对应开头解决课始提出的求手榴弹爆炸力的范围,设计生活中实际求圆的面积的应用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两则》说课讲稿 篇11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则》说课讲稿 篇12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   云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则》说课讲稿 篇13

  《傅雷家书》是一代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其曾留学海外的儿子傅聪间的往来家信,捧读这些书信,我们仿如走进傅雷父子的生活,不但可以熟稔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其心灵沟通,而且能审视他们做人的原则、学术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不由得让人欣喜地感觉到: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傅雷家书>两则》为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优秀的文本载体。只要教师牢握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落实“双性统一”的基本点;就能为发挥学生应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性平台,也为熏陶学生思想情感和夯实文化底蕴营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

  一、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即“语言文字”,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语言文字不但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是传承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工具。“人文性”是人类亘古久远的文明精华的积淀。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奠基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傅雷家书>两则》就是体现语文“双性”特点的优秀例文之一。

  1、《家书》是傅雷父子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方面,儿子借“书信”把个人情绪的起伏跌宕、苦闷颓废向父母倾诉,也激动地把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急于与家人分享。另一方面,傅雷也通过“书信”向儿子陈述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第一信在于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信在于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虽然两信分别处于儿子消沉苦闷或欣喜成功的不同背景下回复,但它们都发挥了沟通心灵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傅雷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到儿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思想、情感趋向;同样傅聪也可以接受到父亲高尚人生观和事业观的深深教化。由此,父亲的“信”就成为傅聪获取学术、人生、社会等知识的源泉之一。  

  师生反复品读文本,不由深感:书面文字的交流比说话交谈更具工具性和持久性,它记录着笔述者的深广思考和瞬间的感念。这就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化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乃至学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功能。

  2、《家书》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典范之一。书信往来是营造人文氛围的有效方式,傅聪把内心的苦闷或喜悦告知父母,实质是在找寻情感上赖以依托的精神港湾。傅雷的复信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饱醮舐犊深情。前信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信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从而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如“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等语句都艺术性地编织了一道强大有力的“人文”网包围着傅聪,让他在深深的理解和关爱中感悟“平衡心态、控制情绪、泰然处之、理智分析和平静超然”的必要。尤其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更是耐人寻味,他不但希望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在成功时更保持坚强,不为胜利冲昏头脑,而且希望儿子始终怀着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创造一个世界和结交更多的心灵朋友。这样的交流既有长者般的企盼和祝福,也有朋友式的沟通和理解,由此形成了让人羡慕的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 

  二、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而开展的一种传承知识、培养技能和教化思想的活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都在教学活动中交织渗透而得到落实。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为体现语文教学的“双性”任务,笔者以课后“练习二”为例与学生进行探讨——“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子如朋友’的理解”。

  1、“朋友”是青年人最关注又较为朦胧的一个生活概念,问题刚提出,就炸了课堂,同学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阅课文,有的低头沉思。其实,这时大家都在运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和知识的重组。一方面调动起原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朋友”的内涵,使相关知识得以整理概括,继而综合内化;另一方面又进行着思维碰撞、知识传送和思想交流,继而集智慧之大成地阐述——“朋友”就是互相支持、相互理解、平等倾诉、无教条无顾忌的交往关系。在这样抽象、理性的认知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教学课堂转化为“小社会”,为学生的表情达意和思想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2、语文的“人文性”重在文化积淀和精神奠基,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感念等因素。对学生而言,如果单纯从理性来阐释“朋友”的要义是明显不足的,而更应适时地走近学生生活,从感性切入,调用师生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感悟,努力激发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力。为此,笔者尝试从“人文”角度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朋友”的深层理解。笔者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材,把握“朋友”的作用;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筛选恰当准确的词汇进行感性表达。如:什么是朋友,她是崎岖路上的扶手棍;她是悲伤心灵的创可贴。……在教师引导下,如此种种表述也不乏妙语如珠、斑斓纷呈、富有人文味的佳句。为了把课堂教学推致更博大的人文氛围中,笔者及时捕捉了教学的瞬间灵光,着意引导学生把那些优美的、哲理的妙语摘录下来,并给予艺术性的处理和整合。结果让学生乃至自己惊诧不已——原来,师生居然携手成就了一首题为“朋友”的诗:“朋友是什么/她是草丛的萤虫/她是海港的明灯/时刻提醒着你的崎岖/指引着你的航向/朋友是什么/她是忠实的听众/她是博大的谷野/每每接纳着你的哭诉/分担着你的伤痛/朋友是什么/她是梢头的百灵/她是沉甸的稻穗/永远分享着你的喜悦,盛载着你的收获/朋友是什么/她是精神的支柱/是心灵的慰藉/是平等的交往/是人生的伴侣/朋友没有如火如荼的奔放,没有海枯石烂的永恒/就是这曾经的知己/给了对方深深的理解。”就这样,课堂教学的人文味在“自由诗”中活跃,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三、生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教学效果往往都在生活中获得检验,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应用,那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和导引的意义。笔者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后,也不忘把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向学生索取一封“校书”,并敦促学生只要是真情实感,不管天南地北的话题都可“任我行”。结果,“我”仿佛都成了学生们的挚友,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执笔倾情,把积聚多时的话语诉诸笔端,向“我”倾诉了许多我未从知晓的故事和心声。在学生热情的感染下,笔者无一不认真地通阅了学生的所有书信,而且每信必复,要么给学生的写作提几句评语,要么就学生的话题交流一点心得,要么为学生的沮丧鼓点气,要么为学生的成功添点花,或提个醒。此间,笔者深深感悟到:语文的“双性”最能在师生的文字交流得到落实。一方面,学生把自己较为关注的信息、了解的趣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坦诚地告诉老师;有些还把关于青春年华的朦胧、疑惑和憧憬都急于与老师交流;甚至对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愿望、对自身的估量、对人生的理解都可成为学生的话题。由此,“文字”在师生的书信和点评间就架设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在流动的“文字”中,学生的文字功夫和语言表现力都获得锤炼、修正。语文的“工具性” 在师生的交流传承中更获得了彻底的落实。另一方面,其“人文性”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撰写书信时既反思自我,自醒自励,又调用生动词汇,运用最佳形式把个人情感不设防地倾诉;而教师在批阅学生书信时既可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又倾听到学生青春的呼声。这样,师生的思想得到交流,精神得到理解,情感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高,从而共同提升了人文品位,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涵养。

  总之,语文教学始终伴随着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彻底落实语文的“双性”任务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双性”的或缺都有可能将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极端。因此,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语文的两大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熏陶学生的感情体验,从而促成学生的综合素质。

《两则》说课讲稿 篇14

  结尾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转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呢?就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作者将蚊子、狮子按照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蚊子战胜狮子,作详写,蚊子败于蜘蛛,作略写,以前者反衬后者,耐人寻味。

  这一则寓言,既用语言描写,又用动作描写。蚊子总是叫个不停,多用语言描写就很恰当。先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初听起来,蚊子“狂妄”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了,实际上,蚊子所以敢于同兽中之王狮子较量,是因为蚊子明白它有它的优势,狮子有狮子的劣势,狮子遇上蚊子,用爪抓,不行,用牙齿咬,也不行,它的优势都发挥不了,尽管强大,却变得没有什么力量。相对地说,蚊子比狮子强得多,所以蚊子不怕狮子,敢于奚落它。蚊子貌似口出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把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描写蚊子向狮子的进攻,写它“吹着喇叭冲过去”,很有声势,勇敢无畏。把蚊子进攻狮子的方式放在最后写,原来它“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它自有它的一套战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完全抑制了狮子的优势,这样前面的语言描写也就更耐人寻味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它完全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丧失了警惕。一个“却”字,笔锋一转,急转直下,大起大落,跌宕有致,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了。本来是常见的情形,但是有了上文的反衬,倒觉得出人意料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用它的语言描写来说明寓意,“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一句里,“最强大”与“小小”相反,“较量过”与“消灭了”相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蚊子意料不到自己的结局,它不明白“骄兵必败”这个道理。

  《蚊子和狮子》由四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小小的蚊子,为什么敢于向兽中之王挑战呢?从蚊子“宣战的檄文”可以看出,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看到了狮子表现力量的主要方式“用爪抓,用牙咬”,也看到了狮子之所短,并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正因为这样,蚊子信心百倍地要同狮子“比一比”。至于狮子之短、蚊子之长是什么,没有明说。这样的伏笔,既使文字精练、耐人寻味,又能引起读者的悬念。

  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几十个字,把战斗过程写得有声有色,照应了上面的伏笔,又揭示了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这段精练的描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蚊子之所以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使狮子之长无法发挥用爪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这里写的虽是狮蚊之斗,但却深刻地概括了弱者如何战胜强者的一些方法。

  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却成了小小蜘蛛的俘虏,原因何在呢?让我们看看作品的具体描写吧!“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只几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胜利后的蚊子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它告诉人们,蚊子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蜘蛛的强大,而在于因胜利而变得骄傲的蚊子,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以致自投罗网。相反,如果胜利后的蚊子,能正确认清自己之所短,小心谨慎,即使无法战胜蜘蛛,也能避免它“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

  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悲痛。蚊子悲痛什么?它痛心“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看来,蚊子至死尚未认清造成悲剧的原因,实在令人可叹!然而,读者通过寓言的情节却清晰地看到: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正是蚊子遭受灾难的原因。

  这个故事,前后四个层次,实际上是两部分内容。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两相对比,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蚊子与狮子》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如把蚊子的叫声比喻为“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则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在《伊索寓言》中,《蚊子与狮子》的情节较为复杂,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它通过蚊子与狮子、蜘蛛间矛盾关系的描写,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失去清醒的头脑,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伊索寓言》的作者,能用小小的寓言,准确地概括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足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深刻的艺术概括能力。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