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
范文 |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精选12篇)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1《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说课稿) 《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以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本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走”与“留”,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在学生齐读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接着引出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上节课留下的)两个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到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 研读“玄奘为什么要走”。 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在书上做相应的圈划。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联系上文法门寺的具体情况,从而弄清玄奘当时想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三、 探究“玄奘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四、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生命的林子》。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自己批改,课后再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寺庙的僧人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寺,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4.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如果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 教师板书:走 留 5. 看来同学们对于玄奘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悟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圈圈划划。 二、精读课文。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 (1) 学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 (2) 老师点拨: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3)学生再交流。 (4)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奘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 (5)玄奘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 (1)学生交流: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奘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4—9小节。 4. 讨论交流: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奘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玄奘,他一共问了玄奘几个问题?(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a.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出示: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 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这两个问题? 师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b.于是方丈带着玄奘来到了树林,他又问哪两个问题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 (1) 出示: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 (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里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 指名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3)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4)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浏览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棵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5.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么说的?(投示玄奘说的话。) (1)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投示) (3)可此时的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4)这时的玄奘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 (5)再读课文。 6.玄奘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奘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在这片林子里,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僧。 如果玄奘走了,他会觉得自己像什么?(那棵远离树林的树,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教师板书:“柴” “材” 三、拓展延伸 1.后来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2.学生构思。 3.学生交流。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 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在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里才能成为栋梁;对于玄奘来说,只有在法门寺这片大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对于成才的人来说,只有在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有所作为。其实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六三班,桃源中心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五、作业设计。 1.选用文中的词语进行搭配。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 )的法门寺 2.照样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 晨钟暮鼓 遮天蔽日 3.学了课文,我懂得了 的人生哲理。 4.续写: 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走 柴 留材 有竞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两根擎天柱—“走”、“留”——《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 桃源中心小学 倪浩忠 《生命的林子》是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的事,引发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课文的两部分,通过对比、思考来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义。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玄奘留在法门寺。只取两个关键字“走、留”做为撑起整节课教学的两根擎天柱,展开教学,这样教学思路也就清晰起来。 一、 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让学生听写“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这个词语,然后问学生读后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两个主要问题:玄奘为什么要走,为什么又留了下来。由此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 研读“为什么要走”。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人劝玄奘说的话,从而弄清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要花多少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上。 三、 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又留了下来”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读明白方丈是怎样一步一步劝导玄奘的。文中并没有出现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话语,那他是怎么劝导玄奘的呢?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来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开导玄奘的。我又让学生找出灌木丛中的松树和松林中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方丈郑重对玄奘说的话,明白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 由此看来,备课的艺术首先是将文本读“薄”艺术啊!只有将文本读“薄”了,我们才能自由驾驭文本与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字、一句话上,而是应当从布局谋篇、从文化背景的高度进行品味与体会。”这也许是我们阅读教学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 续写故事,深化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续写练习:“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主要意图是通过玄奘见到那个人说的话来表现他在方丈的启发诱导下认识的转变,对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从而更加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 的道理,效果不错。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沉闷,这是这堂课上的一大败笔。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要好好探究的问题,我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书籍,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2《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 《生命的林子》一文叙写了玄奘感到在僧众云集的法门寺无法成才,便想离开另寻山野小寺苦修,经过方丈的设喻对比教育,终于留下苦心潜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的道理。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意思在“林子”、“生命”。联系全文可知,本文中的“林子”是以自然界的林子喻指社会群体,借此及彼,托物寓意。“生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修饰“林子”的,很显然是指这林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着生存、发展的能力。将林子比为社会群体,那么这里的“生命”就至关重要了。所以我以为理解“生命”比理解“林子”更为重要。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不难,学生多读几遍大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让学生意会的东西言传呢?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补白。就是在反复朗读方丈最后的话之后请学生说说方丈心里的话。采用了“玄奘啊,如果你……,就会……;如果你……,就会……”的形式进行说的练习。学生发言涌跃,领会到位,也不乏有发言精彩者。但课后再想想,假如形式不给出,会不会更精彩呢?假如再适当地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来说,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本文的老方丈是高僧中的高僧(学生语),值得研究。所以在上面的练说环节结束后,我就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方丈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他们体会到了方丈高超的劝解技术、是个慈祥的长者、是个有独特见解的人、是法门寺那片林子里的一棵参天大树、玄奘就冲着有这样一个师傅也不能走了……这个环节在备课时我犹豫再三,好几次想把它删了,因为感觉上去和主题有些“偏”。现在学生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不仅仅是“林子”让玄奘留了下来,更是方丈本身让玄奘止步。 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林子,我用了图片演示对比、句子深入理解、人物众人解读等方法,学生亦能讲出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群体。但这“生命的林子”始终充满辩证。它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物、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所以我试图将文中的林子引入实际中来,于是我连问了两个小问题投石问路:“同学们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老师我的呢?”当学生回答后又问:“你身边的某一个人的呢?”学生亦能举例说明。可不知当时为什么我没有再追问:“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只是在后来的总结中稍带了一句而已。另外在备课的时候还有过这样一个思考:那山头上的一片灌木难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吗?现在想来肯定也是,只不过不是一个好的“生命的林子”罢了。可我没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以上这两处是惑?是憾?是钻牛角尖?我还在思考中,期待对文本有更深的解读。 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林子,我用了图片演示对比、句子深入理解、人物众人解读等方法,学生亦能讲出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群体。但这“生命的林子”始终充满辩证。它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物、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所以我试图将文中的林子引入实际中来,于是我连问了两个小问题投石问路:“同学们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老师我的呢?”当学生回答后又问:“你身边的某一个人的呢?”学生亦能举例说明。可不知当时为什么我没有再追问:“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只是在后来的总结中稍带了一句而已。另外在备课的时候还有过这样一个思考:那山头上的一片灌木难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吗?现在想来肯定也是,只不过不是一个好的“生命的林子”罢了。可我没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以上这两处是惑?是憾?是钻牛角尖?我还在思考中,期待对文本有更深的解读。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3《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7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 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 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 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 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 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 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 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 玄奘 法门寺 两三棵树 松树 松林 竞争 成才 我们 社会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虽然感觉还可以,可总觉得有一点小问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吗?这好说。可我想错了,我喊了一个举手很积极的同学,可是他讲得是那么生硬,且故事情节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时,该上场的教育机智也不知去哪儿了。还有一点小问题: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为:“同学们,你想让自己成才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有这个远大的志向而鼓掌吧!可是,在我们的奋斗中常会出现可怕的竞争呀,你能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好,现在我们学生的这篇课文就与这有关。”这样多好,既很有吸引力,又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把同学们带进入了学习主题。 不过,优点还是不少的。如: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 在本节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读好老方丈说的一席话(那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含义深刻的地方)。我选用了三次个别学生读,两次齐读。第一次齐读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三个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很让我欣慰的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好。所以在时机快到时,又进行了一次齐读。真棒,这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2、关于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方面。 本文老方丈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节课当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记住这个道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正视竞争,还要让同学们学会文老方丈的说理方法。于是,我在同学们明白此方法后,赶紧抓住时机让学们练习一下。 3、知识的检查与延伸与拓展方面。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设计了“硕果累累”对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所学进行小组内汇报,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选择说话题目的交流,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收获到了别人的新信息。课后作业题也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的。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理念。 4、设计问题方面。 为帮学生学好本文,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有层次、过渡性强的问题。(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还是能起到引领学生自学的作用的。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谁能把它读好?) 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书:树木稀疏 薪柴) 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 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 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板书:郁郁葱葱 栋梁) 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 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 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 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 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 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 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 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 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竞争,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进山野小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栋梁。 (板书:法门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片林子?能说说理由吗? 3、事实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齐读。 5、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为题了吗?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7、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指读、齐读。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课后延伸。 1、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玄奘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2、总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板书: 树木稀疏 薪柴 (小寺) 生命的林子 竞争 郁郁葱葱 栋梁 (法门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5上完《生命的林子》这课,我很兴奋,为自己的一个设计回味着。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课文,我在备课时动足脑筋想的不是如何让学生懂得文中的道理,也不是认识玄奘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方丈的语言技巧。所以,在学习了方丈指点玄奘的内容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看,又是启发问话的。如果直接告诉玄奘走是错的,是鼠目寸光,只有留在法门寺与高僧相互竞争,才利于成长进步。行吗?” 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畅所欲言,比较两种教育途径的效果。俗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一比较,“借喻说理”的语文知识就在自然而然中让学生领会了。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来了个应用训练,举生活例子然后让学生说出一些课内外积累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学生还真不错,一下子说出不少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光芒不影响光芒”等等。训练的时间不长,但训练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明白了:讲话是个深功夫,“借喻说理”能提高语言的说服力。 学语文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说会道”。方丈的指点如此神效显然因为语言技巧的娴熟。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有“领悟表达方式”的要求,方丈的这种表达方式正是值得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的。这样的训练既有意思也有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记住我的语文课。有人说,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是办法,把学生当弱智教的结果可能自己也会弱智掉。我想,课堂应当给学生以冲击力的,我的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他自己无法抵达的境地。于是在我的课中,我常试图找这样的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我想,只要坚持这么训练,学生一定喜欢我的语文课,他们的语言能力一定略高于同龄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 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请学生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7学什么 抓住题目和重点词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怎样学 一、读课文,把生词、难词摘录下来,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二、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一测 一、形近字组词 玄( ) 剃( ) 辟 ( ) 嚷( ) 薪( ) 炫 ( ) 梯 ( ) 僻 ( ) 镶( ) 崭( ) 二、填空并选择其中的二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谈( )论( ) 郁郁( )( ) ( )天( )日 喧喧( )( ) ( )( )众生 ( )( )鸡群 三、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a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熠熠生辉(aab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例1:红彤彤的太阳慢慢开起来。 太阳升起来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一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小明说:“国庆攻天长假,我要到北京香山看红叶。” 小明说,国庆七天长假,他要到北京看山看红叶 玄奘惭愧地说:“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张说他出色地完成了连队交给他的任务。 张说:“我出色地完成了连队交给他的任务”。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他愿做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提高 一、请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抄写在下面,然后用具体的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我的每个生日送到我的家里。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的粉红色的包半纸中,纯洁无瑕,芬芳沁人,为我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我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名者的形象。每一次我想起这位也许是出于羞涩或是出于乖僻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士的时候,都是我最为幸福的时刻。 妈妈也给我的想像推波助澜。她多次问我,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省去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会不会是哪位青年人,对我怀有浪漫之想?我实在没法知道。而栀子花的馥郁与温馨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旁,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像,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揣测( ) 乖僻( ) 温馨( ) 馥郁( ) 2、解释词语。 (1)揣测:_________________ (2)乖僻:_________________ (3)温馨:_________________ (4)馥郁: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用什么修辞手法?把“依偎”换作“挨”行不行?“纯洁无瑕”指什么?“芳香沁人”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总会有“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的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文中,“栀了花的馥郁与温馨”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过文章,你觉得母亲送花给女儿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如何庆祝母亲生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8一篇好的叙事寓理文,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透过它的语言,更好地影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阐发的哲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科书课外选读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是这样一篇的文章。 首先,就课文的题目来说,“生命的林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会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动听的童话故事,使人容易由此产生联想,从而引起想要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读完全文后,才明白这是一曲充满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的生命之歌。文章内容似乎与题目相去甚远,可是,当读者再次品味罢文中法门寺方丈那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话语后,就不难体味到,那林子不正象征着我们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社会吗?而要想成才,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不正需要我们融入到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吗?“生命的林子”正蕴含了这一切。题目未入俗套,而另僻蹊径,达到了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目的。 其次,课文的选材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说明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文章仅停留在通过讲述一些伟人、名人如何通过竞争成才的层面上,则极易落入千人一面,空洞说教的路子之中,不易引发学生的思索;如果文章的内容、情节过于简单,则不能把道理讲透彻,又会步入枯燥乏味、附会牵强的俗套。而本文作者巧妙地克服了这一矛盾,选择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 ——颇具神奇色彩唐玄奘,修行得道前的经历来说明道理,从而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通过玄奘的内心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 再次,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唐僧玄奘修行之处的状况:“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龙多”、“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由此可见,法门寺是个荟集天下佛学之大成的名寺。而玄奘只是个刚剃发不久的和尚,他的学识,怎可与那些名僧相比?由此道出玄奘决意离开,而去偏僻小寺发展的原因。 接着,玄奘找方丈辞行。方丈得知其来意后,并没有直接劝阻玄奘留下,而是提了一个问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通过烛火与太阳光亮的对比,反射出在小寺院默默无闻,和在名寺里功得圆满后把佛光普照天下的强烈反差。玄奘的回答 ——“我愿做太阳” 使方丈看到玄奘其实是个有抱负而不甘寂寞的可塑之才。然而,此时方丈仍未劝阻玄奘留下,而是带他到了寺后的松林。只见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这里“最大最高”的树木“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在这里方丈向玄奘暗示,“最大最高”的树木生长在“树木疏松”的环境中,就好比在偏僻小寺修行,虽然在众人之上,但是最终“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 然后,方丈信步把玄奘带到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林子中,“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这些树长在一起,“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至此,方丈终于让玄奘明白:法门寺就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终究都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就平平。 课文通过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亮出本文蕴涵的道理,真可谓是层层剖笋,环环相扣。方丈劝玄奘留下,并没有直接给他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思考,让玄奘自己参悟其中的道理。其实,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们对唐僧玄奘去留的关心这一关键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这篇课文,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事例或者是方丈长篇累牍的说教来达到说明事理的目的,而是让故事自然发展;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另人炫晕的描绘,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道出真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层层深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之处。 最后,仅就本文所阐发道理的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笔者觉得本文作者把竞争教育提到小学生的意识中很有必要。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知识大、科技大社会,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发展都要求竞争。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生长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的溺爱使这一代孩子大都缺少竞争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养尊处优的思想只会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当代变化复杂的大社会。只有从小培养处处争上游的竞争意识,才能使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祖国的栋梁。 总之,《生命的林子》这篇选读课文,无论是选材、内容、主旨思想,还是教育意义,都称得上是一篇叙事寓理文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9玄奘决定留在法门寺后,一天在香客中又发现了那个劝自己离开法门寺的人。 那人显然有事,见了玄奘没有问他为什么还留在法门寺,而是很急切地对玄奘说:‘小僧人,我家人比较多,家里那几亩薄田用起来很紧张。我自己读过书,想去京城赶考,考上我们家就不用愁了,只怕如果考不上,我们家连回来的钱都没有。你说我是去还是不去呢?’ 玄奘一听,笑了笑说:‘你在来的路上看到那片松林和零零星星的松树的区别没有?’那人回答说有。玄奘又说:’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见那人回答不出来,玄奘接着说:‘是因为竞争啊。松林里的松树为了生存,拼命的生长。而那零星的松树由于不愁阳光,恣意生长,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呀。这个原因才使我决定留在法门寺。施主,请您自己选择吧。’那人听了之后若有所悟,离开了。 多年后,玄奘已从印度归来。这时,有一位高官竟捐款为玄奘建了一座佛塔。玄奘前去时,竟发现那位高官就是那个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两人不禁感慨;‘没有那片松林,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10教学要求: 1、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2、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板书: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2、法门寺如此名满天下,香客如流,玄奘为什么想要离开呢? 3、设疑过渡:玄奘、法门寺和生命的林子有什么关系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玄奘决心留了下来,并成为一代名僧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段的林子 1、自读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跟随玄奘、方丈去看一看山头的几棵松树和寺后的松林。 你看到了什么?划出关键的词。 2、交流: (1)你看到的山头的松树是怎样的?(板书:乱枝纵横 短而扭曲) (2)寺后的松林呢?(板书: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读出生命的力量) 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4、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8节。 5、读了方丈的这段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 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而那棵松树呢?(板书:竞争 奋发向上) 6、小结:是呀,同是一棵树,但所处的环境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之才。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 (二)学习第二段的玄奘 1、看了这生命的林子,听了方丈的话,此时,玄奘会想些什么呢? 2、玄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引读第9自然段。 3、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够呢? 4、交流,得出: (1)玄奘想做太阳 师: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奉献,但这种奉献是短暂的,有限的。太阳光芒万丈,普渡众生,更是一种奉献,而且是一种永恒的无限的奉献。 (2)有句广告语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玄奘想到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潜心苦修) 5、小结:玄奘一开始想离开法门寺,是因为想做太阳想成才怕做不到,成不了才,现在他决心留下来,同样还是想做太阳,想成才,而且他明白,要想成才还必须在这个水深龙多的法门寺才能实现。他做到了,成为了一代名僧,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最后一节 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拓展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当年,玄奘只有13岁,今天,你们也13岁了,你们想做薪柴还是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它是这样的? 将来,你们会进去另一片更高更大的生命的林子,想一想它又是怎样的?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作业 续写:玄奘留了下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11《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篇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篇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 名满天下 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 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 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 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12玄奘是唐代名僧,法相宗的创始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相比较那个历经千魔百怪,度过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唐僧,我更倾向于故事中玄奘的成佛历程,他让我认同并执著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是谁,都应“走进生命的林子”,否则他就难以“修成正果”。 生命,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字眼。 生命的伟大因为它本身的伟大,同时也因为它不断创造着伟大。 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以及被许诺的未来与幸福更神圣。 作为珍爱生命的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激动过、惶恐过、徘徊过。但我深知:只有为新课程献身,自己才能获得新生;只有自己融入并适应新课程,才能让新课程为自己服务;只有教师感悟新课程的生命,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树更加茂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