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风筝教学设计 |
范文 |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风筝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风筝教学设计 篇2陈家勋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风筝教学设计 篇3曾丽霞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作者邮箱: 风筝教学设计 篇4【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中国人的脸》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向‘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缺乏必需的“兽性”感慨万端。在鲁迅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辈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们──编者注)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于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的行为如此地自责与懊悔。更让鲁迅忧虑的是,这种不自觉的虐杀和被虐杀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把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反思之中。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而凝练,阅读时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揣摩。其中第四自然段的动作神态描写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须细加体味。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感想?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但因文意蕴藉深沉,语言凝练含蓄,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鉴于此,不妨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中国,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2、鲁迅思想的深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自省意识。走近鲁迅,走进鲁文,就要袒露自己的心灵,以文本为媒介,与鲁迅先生进行精神的沟通与对话。如本文写到的“精神虐杀”,想必师生并不缺少遭受他人“精神虐杀”或者给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唤醒这些经历,读者(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实现。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以鲁文解鲁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单就一篇孤立地读,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一篇联及多篇,由文及人,然后由人及文,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中解读鲁文,感受鲁迅。如学习本文,《一件小事》《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雪》《希望》等文及“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等言论均可作为参照。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风筝吗?放过风筝吗?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鲁迅先生曾与风筝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缘分,他于1925年1月24日写下《风筝》一文,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文问世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风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二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暗示作者对于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三是“我”请求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以至于自己无法忏悔,包含了对于忘却别人错处的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赞誉。三种主题线索中,以第一种为核心。(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风筝教学设计 篇5一、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同学们听出了这首歌在唱什么?(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第二课时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谁能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写出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师:我们精心地做着风筝,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会想些什么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依然——它可以换成什么词?(依然、仍旧、还是) 3)、师:为什么呢?为什么做出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师: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象,但是我们的憧憬, 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 ,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 5)、师: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 (自己读———个别读)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放风筝)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放风筝时的乐趣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仔细体会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们放风筝时的快乐. 出示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乐的心情?(拼命) 3)师:他们拼命的奔跑,拼命的喊叫,你觉得他们会在喊叫些什么呢?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 师:让我们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 (范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交流) 4)师:真开心呀,你觉得此时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出示填空: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____也飞起来了。 生交流 5)、小结:是啊,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也都飞起来了,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 6)、拓展。 ①、师: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诗歌,引导读背: 《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师:《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诗歌、图片,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师: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诗歌,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师引读:是啊,放风筝的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啊,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了一阵风,线嘣的一声断了.接下来小朋友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呢?请赶快默读4-5自然段。找出描写我们心情的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2)、师: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我们会怎么呼唤呢? 3)、师:可是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埂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动,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出示句子:“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 ‘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 “幸福鸟”…… 4)、师:那儿找过了吗?学生读:“没找过,说不定 ‘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多叫几个学生。知道朗读该句,有希望的语气。 5)、师:于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同学们,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省略了他们有没有找到,省略了他们去了很多地方寻找……) 6)师总结:是啊,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对于自由,对于快乐,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附1、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 依然快活 放风筝:拼命 找风筝:垂头丧气 教学后记: 《风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文章再现了作者儿时与伙伴们的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场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快乐不言而喻。。 教学之初,我先让孩子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孩子们找到文章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层次来写,紧紧抓住最大的快乐这个词语来教学文章的前两部份,让学生细细体会哪些词句能体现出作者的快乐。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当孩子找到这个句子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憧憬”一词,我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想象你在做风筝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想法,孩子们说: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做得漂亮,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飞得很高很高,希望这个风筝能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是啊! 你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叫——憧憬”孩子们一下子理解了。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教学这个句子时,我让孩子们利用换词来理解“依然”的意思,并让他们用“依然”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放风筝这段时,能体会出孩子们快乐的词句就更多了,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运用书中语言的描绘,让他们到台前表演,在现了文本,也再现了生活实际。 前两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最大的快乐”来展开教学,回旋反复,多次品味,想象着创造一个完美的课堂。但疏于准备,与理想还是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想对前两段词句的品味朗读达到极至的快乐与第三部份极至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能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失落与沮丧,在对“垂头丧气”这个词语进行想象时,首先让他们做一做垂头丧气的样子,再让他们说一说文中小朋友的心情、模样,他们说仿佛看到:孩子们个个低着头、眉头紧皱,甚至有的孩子在默默地落泪不肯回家……多么好的想象啊,这不就是我要的教学效果吗? 风筝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教学设计 篇7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三册20、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大家可真精神,看图片(出示“我会读”)一起读吧,多好听的声音啊,像银铃一样,那就用同样的声音读课题吧!(板书20、纸船和风筝)我发现有的同学知道“风筝”的“筝”字该读成轻声,课题读的这么好,课文一定读得更棒!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不认识的字去请教书上的大枫叶,读不懂的句子把它划下来。(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二、感悟新知: 1、品句。 有这样的几个句子比较难读。(幻灯出示) 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②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③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④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小组交流读。 (2)展示读。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2、识字。 过渡: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多高兴啊,因为这些字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通过自学就读的这么好啊,你是怎么认识的呢?在小组里交流,把你的好办法推荐给其他人。 (1)小组交流。 (2)说说你的好办法。(土里不能长东西,坏。土下小羊没有腰,幸。每天头上带草帽,莓。示字旁边一口田,福。)还有很多小朋友想推荐他的好办法。 (3)我们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大家呢!拿出你的识字卡片,读一个摆在桌面上。全部读完同桌之间“你指我认”。 (4)游戏:老师要带你们去动物园去认识一些新朋友。有调皮的松鼠、漂亮的公鸡、可爱的小兔……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新的名字了,他们正等着我们去认识他们呢?看看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听清老师的要求: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来指认动物,其他的同学举出相同的卡片,读得准,举得对的字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生指认,其他同学跟读。) (5)重点讲解“抓和扎”。“抓”是翘舌音,“扎”不能读成“zhā”。动物园里只剩下两个动物没有朋友了,看上去他们多伤心啊!听他们在说什么呢,噢他们在说:“谁发现我们有什么不同吗?”(生各抒己见)大家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不同,他们又有说什么呢?“不知道小朋友能把字写得漂亮吗?”(出示我会写)(生写字,师纠正姿势)同学们写的可真漂亮啊!(指导写抓和扎)这两个小动物可真高兴啊!他们也该成为我们的朋友了。如果让小熊成为我们的朋友他一定会(乐坏了)! 3、读文。 看看谁觉得能读好。(幻灯出示) 我能读好: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1)指生读。(评读) (2)小熊的表情怎么样?(师示小熊图)(乐坏了) (3)从山上的小溪里意外的飘下来了事纸船,小熊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再看小松鼠又是怎样的表情?(出示松鼠和风筝图)(也乐坏了)(师边说边画)。 (4)谁能读好: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5)大家都乐了,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送去祝福的人乐坏了,收到祝福的人也乐坏了,是啊,这纸船和风筝给他们俩送去了多少幸福和快乐。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生一起读: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过渡: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朗读:可是有一天——小溪里) (6)你们想象老师这样读吗?就从“可是有一天——小溪里”体会你读了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读)(说感受:感动、要流泪、难过、为他们的和好高兴)。 (7)读词:漂流、飘荡(师出示词语卡片) ①找个小朋友贴到黑板上去,想一想贴到哪最合适呢?(生贴) ②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 ③(幻灯出示)红字:“漂流的纸船、飘荡的风筝”谁能读得美,真美啊!但这么美的东西却不见了。(生齐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读完你是什么心情?(难过) (8)展示读给大家听听。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9)连起来读,师读美好的部分,生接读。 大家都在为小熊和松鼠高兴着、感动着。 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在会心里默默地说一句话,他会对小熊说什么呢?(生自由说) 三、总结深化。 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又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的唱啊、跳啊,快乐的歌声回荡在山上山下,幸福的感觉滋润着心田,让我们手拉手永远成为好朋友,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生唱找朋友) 风筝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基础过关 1、给生字注音: 天穹 女娲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膝盖 连翘花 2、字形我能辨(选择正确的字。)慈(详 祥) (映 印)像 强(壮 状) 枯(燥 躁)(仰 昂)望 (决 绝)不肯 (健 建)壮 3.词义我能懂。(我会通过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词语。) 厚道 倘若 酸涩 注视舒展仰仗 4、填上合适的字。 不自主 扶直上 年过半 无量 起舞 气喘 5、填上合适的词 的风筝 的圆木棍 工艺品 的右腿的感情 的笑 的冬季 的快意 二、读课文 1、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2、读课文8、9两节填空。 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 b.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 飘)上心头。理由: c.他脸上(浮 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理由: 7、本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请你在文中找出运用下面描写方法的句子。 ①外貌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1、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2、听读后质疑,解疑。(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3、体悟情感,指导朗读。 (1)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感悟。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三)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板书: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 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三、拓展延伸 主题升华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课件出示他文集中的话,学生齐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总序》 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刘老师 深情上课 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 关爱学生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风筝教学设计 篇9【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快活地喊叫”、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孩子们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体会孩子们对风筝的深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做风筝”的快乐,现在,“幸福鸟”做好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放飞“幸福鸟”的心情,好吗? 二、学习放风筝板块,感受心情的变化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指名读,和学生一起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⑶ 谈谈感受到的放风筝的心情。 ⑷ 联系生活,深究文本: 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放飞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欣赏同学们放风筝比赛中的一组照片,访谈: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开心的是什么?(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灵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请大家划一划。 讨论交流,随机点红词语: 凌空飞起 高过树梢 越飞越高 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讨论明确: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 快乐 开心 激动 幸福 随机板书关键词: 放风筝 快活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风筝 哭 垂头丧气 做风筝 师引导: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点红文字: 快活地喊叫着 拼命地奔跑 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生说,老师给予肯定。 a、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b、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c、……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多么开心啊!谁还想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段话? 指名配乐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过渡:我们的快乐还不至于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请看── 出示第四段的1、2两个句子。指名读。 老师点红关键词语: 飞到了云彩上 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⑵ 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配哀乐,可以借鉴《纸船和风筝》的音乐。老师范读第四段3、4句。) 读后,点红关键词语── 断了 飞走了 没了踪影 师:同学们,你想说什么? 生:快乐断了,自豪断了…… 师:是啊,我们的心也一下子从高高的云端掉下来了。多么难过,失落啊!谁能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指名读。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 点红“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多好的两个成语啊,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我看见有个同学马上在采蜜本上积累下来了,真好!) 谁能说说对这个两个成语的理解? 大惊失色──生说后,师评:是啊,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受了! 千呼万唤──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你来呼一呼,唤一唤。理解“千呼万唤”。 指导学生表演好“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 具体操作: 一生呼唤后,师评:你这是千呼万唤吗?这是“一呼两唤”!谁再来“千呼万唤”? 生唤。(次数增多了。) 师评:有进步!“七呼八唤”了。可是此时,呼唤的只是你一个人吗?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那让我们一齐来唤一唤吧。 师引读──生唤。 师:同学们,此刻他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呢?(风筝、快乐。自豪)可是唤得回来吗?(不)从飞在云端,到断了线,多大的感情变化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 齐读。 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找回那份快乐,找回那份自豪! 三 找风筝板块 请学习“找风筝”的同学帮我们吧这份快乐找回来吧!(出示文字,读一读) 师:你们找着了吗?(没有) 师:那怎么行啊?一定要找回来啊!你们用心找了吗?怎么知道的? 生: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 师:会不会还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齐读。后来,你们找着了吗?课文没有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请你设想一下,注意把寻找的结果写出来,把你们当时的心情写下来。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写话。 交流: a、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 b、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幸福鸟啊幸福鸟,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又多想念你!!你快飞回来啊!! 师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亲的亲人!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大家还记得三月三我们昌国皇城沙滩有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是── 生:三月三踏沙滩 2、来到沙滩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谁能向大家说一说?(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⑴自读,互读。 ⑵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风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教学设计 篇11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__(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__(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种__(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风筝教学设计 篇12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 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猜谜〕你们了解风筝吗?小组交流找到风筝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小组合作,检查反馈 (1)同桌互相本课的生字词,互相正音: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 (2) 小组汇报自己难读难写的字,小组交流特别难读的句子。 4、再读课文,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哪几句话是具体描写怎么做风筝的? (2)读读其他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词理解: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3)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哪几句?圈出放风筝时表示动作的词,并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放风筝的过程。 (4)角色转换: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他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教给大家听听。 (5)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学习字词,交流学法 1、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2、〔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请生说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1)正音:“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坊“的多个读音: ;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如“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2、 检查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 围绕疑问: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 小组合作解疑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在5-8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朋友做法和心情的句子 (2)汇报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升华 1、 朗读欣赏课文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 2、谁来读读自己抄写的句子。 1、 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四、亲身体验,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风筝教学设计 篇13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出示风筝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喜欢风筝吗? 2.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言语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作出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啊? 3.老师这有些词请大家读读。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4.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着风筝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学习第1自然段,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快去读读吧? (根据回答板书快乐) (2)那就带着快乐的感受读一读吧?(3-5人读) 【设计意图:引入课文,体会课文是以快乐为主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你的读书声中我听出来了你快乐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去做风筝吧!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知道做风筝是快乐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3)那你能带着快乐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吗? (4)谁能把依然换一个词但句意不变?(仍旧、仍然) (5)为什么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名字写在上面? (因为风筝上承载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我们憧憬什么,希望什么呀? (憧憬风筝做好以后飞上天空的样子,希望这只风筝飞得更高。) (6)我们在做风筝时就满心欢喜,如今它做好了,虽然什么也不像,但它所代表的快乐没变,憧憬没变,希望也没变! 谁能把快乐的感受读得更好? (7)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放飞这只满载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吧!末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课文的那句话使我们感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主要词、句子,理解风筝所承载的希望与憧憬,朗读出快乐的情感。】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黙读第三自然段并画出句子。 (2)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大家都画的是这句话吗? (如读了描写放风筝的句子,则要求他把句子读完整 这句话写出了我们放风筝的动作,词语用得真好,让我们再去读读它吧!) (3)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放风筝的快乐?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5)文中用一个词描写出了风筝飞舞的样子?(翩翩飞舞) (6)什么叫翩翩飞舞?你能做个动作吗? 你平时都用翩翩飞舞来形容什么呀?(翩翩飞舞的蝴蝶,是在形容蝴蝶飞舞时优美的样子) 现在在空中翩翩飞舞的风筝什么样啊? 翩翩飞舞都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可作者却用它来形容一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7)那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6)我们手中的风筝越飞越高,村里人看见说了什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夸奖,羡慕的感觉) (8)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快乐快去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能较好的朗读这段。】 4.生读第四自然段的第1、2句。(出示课件) (1)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你们说发生了什么事? 看文中是怎么说的? (3)看到风筝的线断了,我们怎么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5)什么是“大惊失色”? (是惊讶吗?我们看到风筝倏地没了踪影心里有些恐慌,所以脸色都变了。) (6)什么是“千呼万唤”? (千呼万唤真的是呼唤一千次一万次吗? 千呼万唤是用来形容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心里很着急。 我们在呼唤什么呀?) (7)过渡:多好的两个成语啊,写出了孩子们惊恐、着急的心情。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能较好的朗读这段。】 5.在我们千呼万唤下,风筝还是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四处寻找,赶快看看课文风筝找到了吗? (1)你们找着了吗?都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课文说一说) (2)不管找没找到,风筝上都承载着我们的快乐。 (3)让我们再次去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吧!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四、师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无论我们找没找到风筝,它都是我们童年的快乐。 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古诗,请大家读读。 (2)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孩子们在干什么? (3)诗中没有说风筝这个词呀?你从哪知道的? (4)请大家回去再查一查关于风筝的知识。 【设计意图:知识拓展,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储备。】 六、教学反思 这次的评优课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层更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注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教师语言的严谨性。 在备课时我发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师傅和李主任的`帮助下我提高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同时完成了教学设计。在最初理解课文时,我只是根据教参浅显的理解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并把重点句做了朗读处理,很像一节二年级的课。再次备课时,师傅和主任一次又一次的帮我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课文围绕风筝给“我”带来的快乐,着重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场景,紧扣“快乐”一词,沿着作者的心里变化:“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快活的喊叫着,拼命的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组织全文的。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中都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只风筝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感受),就连课文中村里人简单的一句:放得这么高!都可以品味出夸奖、羡慕等复杂的情感,可以想像这篇课文中的用词用句了。 虽然经过两次试讲。但在正式上课时还是有很多的缺点:对教案不够熟悉,课堂上出现了忘词现象,很让人尴尬(可能是由于教案改得太急了,上午第四节可刚定稿),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缺乏自信的问题;在课上没有做到精炼语言,废话太多影响了课堂;还有对于孩子们朗读当什么样才是好的标准不清,在孩子朗读不好时教师可以范读,要注重鼓励的语言,激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做了动作,效果不好,那么结合文章理解课文就是一个好选择。当然我的缺点还不止这几处,希望其他老师能多给与指教。我会继续努力! 风筝教学设计 篇14【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小学生所共有特征,同时故事中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教师只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做适度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坏、扎”等八个生字。会写“坏、松”等八个字,能正确使用“飘、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法学法】 集中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在一起快乐吗?(学生自由介 绍) 2.师总结:好朋友能给你带来很多的快乐,有好朋友是件幸福、快乐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3.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同学们再来大声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 松鼠住在,小熊住在,他们俩通过和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和又让他们和好了。 2.检查识字情况 (1)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课文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瞧:(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出示:松果抓住草莓吵架幸福 一句话扎风筝 乐坏了受不了 (自读、指名读,结合正音)。 (2)学习多音字:扎了(“扎、了”是多音字,注意读音。) 扎风筝: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把这个字的读音读准了。还有什么词也读这个音?除了这个读音外,你还知道其他读音吗? 出示 zā扎风筝扎辫子 扎zhā扎针扎手 zhá挣扎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们的发现牢牢地记在心里。 乐坏了、受不了: 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一个个都是火眼金睛,真了不起。 (3)这些词语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棒! (4)大家的声音真响亮。看,生字的好朋友离开了,你还能认识他们吗?(开火车) (出示)坏扎抓莓幸福吵受 3.记忆字形。 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他们呢?看谁的办法好。 (1)加一加:坏扎抓吵莓(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用加一加的办法一下子记住了这么多的字。) (2)猜字谜:每字头上长棵草:莓!很少张口见面闹:吵 (3)换偏旁:幅-福 (4)形近字比较:受-爱,幸-辛 (5)归类识字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抓扎”,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提手旁与手有关) b.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 (6)小结:识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最方便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写好字注意什么?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4.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四、拓展思维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 生:朋友之间要互相原谅。 生:朋友之间吵架要主动和好。 五、指导书写“幸福” 过渡:是啊,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珍贵,我们要学会珍惜友谊,(板书:珍惜友谊)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体会拥有朋友的幸福。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写好“幸福”两个字吧。 1.分析字形 出示“幸福”两个字,学生观察字形,提醒大家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幸”:上面是“土”,不是“士”,下面是羊字少了一横。 “福”是示部旁。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提醒写字姿势:提笔就是写字时;头正身直足安,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4.作业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 草莓纸条幸福快乐漂流飘荡 2.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研读第2-6自然段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大家读读2-6自然段,看谁能先找到答案。 (1)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指名说(一句话:是纸船和风筝让它们俩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第3第5自然段,感受“乐坏了”。 (1)当小熊和松鼠拿到纸船和风筝的时候分别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说) 课件: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A.引导朗读 是呀,小熊拿起纸船一看,引读——乐坏了,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引读——也乐坏了。 B.“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是呀,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 (2)指导朗读,体会小熊和松鼠高兴的心情。 A.(出示插图一、二)从图上哪里可以看出小熊和松鼠乐坏了?(引导看图说话:动作表情: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手舞足蹈,很开心,很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B.多快乐的小熊和松鼠呀!现在,你们就是小熊,就是松鼠,你们能把自己的快乐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评议) 3.什么原因让小熊和松鼠这么高兴?指名说。 出示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松果、草莓、纸条、祝福) (2)是啊,他们还收到了对方的礼物和祝福呢。下面,男同学读小熊的话,女同学读松鼠的话,我们一起来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吧。 4.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们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2)把这两个字换一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在水里漂用“漂”,在空中飘用“飘”。) (3)教师小结:你们真聪明。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4)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请你把他们送回家吧。 出示漂飘 黄叶在空中荡,好像蝴蝶飞舞。 荷花灯带着我们的祝福顺水流。 彩旗在空中扬,真亮!(漂的读音) 一阵春风吹过,桃花纷纷落下来。 (二)研读第7-11自然段 过渡:大家不仅学习认真,词语运用也准确恰当。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可是,有一天,他们因为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出示句子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同学们读读7-11自然段吧! (1)出示第8、9自然段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段。(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既然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采访一下小松鼠和小熊。 师:小松鼠你好,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你为什么还折纸船呀? 小熊你好,我知道你和松鼠吵架了,你怎么还扎风筝呀? (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4.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2)松鼠再也受不了,那他受不了——生往下接答(生汇报:感到孤独、思念、没有友情、失去朋友的痛苦) (3)于是,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 a.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b.齐读。 c.想象:纸船顺着溪流漂走了,松鼠会想什么? (4)他们和好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5)我们都为他们俩合好而感到高兴,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松鼠也很高兴,可他为什么哭了呢?(因为小熊愿意和好) (6)就这样,一场误会消失了,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段。 三、赠送“幸福”,感情升华 1.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并相互得到了对方的祝福,使他们拥有了幸福!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上课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而且书写也很漂亮,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越来越优秀。同学们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写在祝福卡上吧。(播放《友谊天长地久》) 2.出示句式:我想把祝福送给,祝他(她)。 我想问一下,你收到了他的祝福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有了朋友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课下,把你的祝福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