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老山界》同步练习
范文

《老山界》同步练习(精选11篇)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1

  第一部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我们也拿碗ch哱plainng(  )给瑶民母女吃。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l刓plain(  )得很远了。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刓plaino(  )壁上,马爬不上去。④把毯子ju僜plainn(  )得更紧些,把身子qu俓plainn(  )起来,还是睡不着。⑤像春蚕在j揬plain(  )ju哱plain(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w慭plain(  )y圽plain(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4.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2分)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5.借助语境,推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②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3)罕见的美好景象。(     )(4)甜美、畅快地入睡。(        )第二部分:                   (一)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①。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第一次:第二次: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分)  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2分)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    ,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        ,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填一字)(3分)                   (二)                   珍惜愤怒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间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13.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①           ②          ③          。(3分)14.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5.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3分) 16.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巳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也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不尽。                   (三)                   不灭的星辰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断炊了。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进入草地第七天了。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17.“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2分) 18.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3分) 19.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4分)⑴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20.“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21.概括文章的主旨。(2分) 22、片断写作练习:(40分)在选文中这样写道:“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这几小块青稞饼是怎么来的呢?请设想合理的情节,交代这几块青稞饼的来历。注意用上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1.略 2.c 3.d 4.c 5.①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②队伍的最后 6.⑴澎湃⑵绝壁⑶奇观(4)酣然入睡 7.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9.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10.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11.c 12.感、寒、视、高、听、静 13.①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②各种情感中,惟有愤怒最真实;③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 14.不矛盾。林则徐主张“制怒”一是针对愤怒的消极方面,二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是就愤怒积极有价值的一面说的。 15.修辞方法是比喻(暗喻)。含义: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6.de(说愤怒是双刃利剑是就它正反两面的特点说的,“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是单就愤怒的积极作用而言的,并不矛盾,故d项错;本文的语言风格是痛快淋漓,不是含蓄蕴藉,而且“语言含蓄蕴藉”与该项中“溢满阳刚之气”相左,故e项亦错。) 17.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根本无路可走。写出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18.主席。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同志骑,自己艰难地走着;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19.⑴神态、动作、语言描写⑵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20.中国革命在艰难行进,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伙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21.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歌颂了领袖与战士的阶级友爱,赞扬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意近即可) 22、略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2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     矗(    )立     péng pài(   )(   )     蜷(    )曲           jǔ jué(   )(   ) 呜咽(    )     酣(    )然入梦       落(    )得很远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   (a、叹息b、轰响c、轰鸣),大概是在   (a、哭泣b、叹息c、怒吼)自己的命远;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三、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    )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四、选择: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两句语句是(    )

  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                  ;体贴万物,                     。

  a、像柳丝的飘忽      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   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      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     像飘忽的柳丝

  五、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3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                            ?              。

  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陕西姑娘刘波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 

  d.最近,向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主题文化活动。

  七、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②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八、阅读理解: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声。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直立起来了。山路虽然有前面的部队作了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洞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仿佛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出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象。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了冬天。白皑皑的积雪,愈来愈厚,道路滑滑的,行动更艰难了。

  再向上去,好几层霜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有办法爬上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

  1、简要归纳本文的叙事线索与叙事顺序。

  答:                                                                 

  2、简要概括第2~4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答:                                                                 

  3、第2~4段表现了山径的哪些特点。

  答:                                                                 

  4、请归纳出第5~9段所写的气候变化的两个特点。

  答:                                                                 

  5、简要概括选文的中心。

  答:                                                                 

  6、文中最后一节有人说是多余的,你认为呢?理由是什么?

  答: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3

  (结合语境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注意逻辑思维常规

  身临其境,深入作品,感受作者心理

  联系本文表达作用,与主题结合思考。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注意限定字数,回答简洁。

  对于这样的小型写作训练,抓住主旨句,谈自己读后所受启发,要有一定价值更好。)

  (一)细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精彩片断,完成下列练习。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对这句话有下面四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声响有的来自极远的地方,有的来自极近的地方,有的是极洪大的,有的是极细切的。

  b.有的声响既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有的声响既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有的声响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是由于地处山谷,环境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十分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d.有的极远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就在近处;有的极洪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又很细切。

  2.①像春蚕在咀嚼桑叶,②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③像山泉在呜咽,④像波涛在澎湃。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为什么不好?

  (二)细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望”与“看”的用法有没有区别?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3.“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4.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________

  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州中考题)

  ①巍峨的大山,穿着威严的华装,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跳跃的山溪,一路嬉闹喧哗,唱着歌儿,从大山的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儿玩世不恭。

  ②大山说:“你就不能安静点吗?”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③大山不以为然:“湖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的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幔。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④“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⑤“她的日子过得比你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的倩影拍照。”溪水在乱石中蹦跳着,对着大山咯咯地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样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⑥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诞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经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空媲美。可是您知道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你知道你头上有‘太空行人’经过吗?”

  ⑦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捣药的兔儿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的头顶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您确定是太老了。”小溪的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集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吸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⑧大山火了,向小溪狂叫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  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中阻挡她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活着,还不如说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⑨大山愤怒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山家族’‘山不可移’的本性了!”“只有流动,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泪水化作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选自从维熙《面对秋阳》,有改动)

  1.依次写出文中表现大山对小溪不满情绪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概括大山与小溪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

  3.说说你对“您确实是太老了。”这句话的理解。(不要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大山与小溪一问一答的描写,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b.文中侧面写“湖姐姐”“庄淑贤雅”,意在说明不同的自然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c.第(8)段写小溪的来历是为了说明小溪向往山外并不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祖先。

  d.“再见吧——我的远祖——”是在告别守旧,体现了小溪冲破保守势力的勇气。

  5.作者在文中说“只有流动,生命才能永恒”,请就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想。(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又是”改为“还有”不行。“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表现了声音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的主观感受,改为“还有”,意味着确有几种声音,与“不可捉摸”就矛盾了。

  比较正确的理解是c。a意味着有几种“可捉摸的声响”并存,b语焉不详,令人费解,d同样未能说清楚声响不可捉摸的原因,c的理解比较科学,说得也比较清楚明白。

  2.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不好。四个“像”其实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较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受。如果①与③对调,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受。

  (二)1.“望”,是向远处看。第一段话中,作者在山脚下,向上看用“望”;第二段话中,作者在“之”字拐的路上,向上、向下看用“看”。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用一种赞赏的口吻,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3.“一步一步”包含着一步就是一步,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的意思。

  4.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曲折。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陡峭。

  5.c。a停留在对这两段话字面的理解,b的理解比a还要浅,d的理解架空而不切文章实际。

  1.“不以为然”、“怏怏不快”、“火了”、“愤怒”。

  2.大山  外在特征:巍峨、威严、僵直;内在性格:顽固、保守、自负、专制。小溪

  外在特征:活跃(活泼)、机敏;内在性格:向往自由、勇于突破(无拘无束)、理解生命

  3.要点: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你的年纪太大了。  ②言外之意:你太愚昧无知了。思想太落后了、太顽固保守了。

  4.b

  5.略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    执笔:陈惠玲 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六)布置作业 :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    执笔:陈惠玲 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    执笔:陈惠玲 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三)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6

  《老山界》教学案例

  中山市板芙一中  李莉

  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       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  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       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于2004年11月1日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qu‚n)    呜咽(yˆ)     点缀(zhuŒ)   澎湃(p†ng p„i)   咀嚼(ju†)

  篱笆(b)     酣然入梦(hn)     苛捐杂税(jun)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间           翻山经过        睡觉难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9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民(yáo)  脚(xī)     军(fá)   租(jiǎo)b.捐(kē)   欺(wǔ)     谈(pān)  煮(zhōu)c.饭(shéng) 壁(qiào)   碌(gū)   咀(jué)d.点(zhuì) 澎(bài)    疲(juàn) 斜(qīng)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三、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不准:________________。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着勇气前进。鼓:________________四、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电)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七、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观察角度:先________________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这位姑娘是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咱这小城自古就爱出烈女。”哀乐,[    ]在大厅里缓缓地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    )。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化’成果的警觉性……”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    ),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悲壮地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到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1.“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答案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回来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8自然段属于________叙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4.第7自然段的方括号中恰当的喻体应是(    )a.如泣如诉 b.如沉重的铅液 c.如流淌的小溪 d.如凝重的叹息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两个圆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肃穆 无动于衷            b.严肃熟视无睹c.肃穆 熟视无睹            d.严肃无动于衷6.文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中心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b 二、a.崖 b.肌 c.身 d.冽三、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四、略五、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六、c  七、1.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3.曲折  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 仰视俯视  5.c八、1.苏燕告状不准,以死醒世。2.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3.插补充交代了事情经过  4. b 5. a 6.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10

  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泄づ┖炀谝环矫婢ふ骷恰罚且黄匾渎迹媸档匦鹗隽顺ふ魍局泻炀健暗谝蛔炎叩纳健钡墓适隆w髡呗蕉ㄒ唬?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       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  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       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同步练习 篇11

  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