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
范文 |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精选15篇)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2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惊惶(huāng)缴(jiǎo)租 呜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zhàn)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耸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领。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红军部队翻越老山界和你个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异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 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 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有:山高路险,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山腰,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 2)文章写我们与瑶民攀谈,是为了消除瑶民对我军的误解,为了证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不同,是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现。这是红军战斗的宗旨。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长征途中红军宣传了自己,让人民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赢得民心。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大收获。 3)“我”不仅要和大部队一样翻山越岭,而且和瑶民攀谈,联络群众,打探路程,争取民心,还一路写标语,宣传鼓动,维护军队纪律,维护行军秩序,督促部队前进,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可见,“我”的事真不少,功劳真不小。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时间发生的事情。课文反映的是一个部队翻越高山的情况,不是一个人的爬山情况,因此情况比较复杂,如不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是很难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悬念叠生,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妙趣横生。如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顿生悬念;第10段里说“打听前面的路程……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这里笔锋一转,悬念产生。第28段里又说“我以为30里的山就那么一点”,其实“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样形成悬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悬念的产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应主要有两处。一是“我”在瑶家了解到雷公岩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时发现“简直是绝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来宽”。文章这样多次点明雷公岩的陡峭,前后呼应,突出雷公岩的陡峭,突出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饥饿,没吃饱,也前后呼应,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的顽强意志。 文章张弛交错,红军过雷公岩一段是紧张的,特别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浓墨重彩,而和瑶民攀谈那一段却是温馨的,飞跑下山那一段却是轻松的。可见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但笔法十分灵活。 2)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见闻和言行贯穿全文,把“我”作为线索,反映头绪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开始写道部队走不动,“我们”趁机和瑶民攀谈,消除瑶民对咱军队的误解,打听路程,写标语,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点描写夜里行军的情景和半夜醒来的情景,黎明准备出发,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不多久到了雷公岩,验证了瑶民的话。快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因为一路都要写标语等。这时又交代后卫部队正在和敌人开火,听到敌机的“叹息”,点明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到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时,我们一气儿跑下去。这些情景都是通过“我们”来贯穿全文,把复杂的战斗生活情景反映出来的。 2)文章不仅通过平实的叙事,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露宿山腰的场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对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追问:假使你在现场,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觉如何?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脚底下”,必然使人感觉山太陡峭了,感觉红军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设身处地替红军想想,是感觉不到的。)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追问:敌机怎么会叹息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敌机没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红军,又不能上前线抗日,表明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追问: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何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培养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红军排除万难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此句妙在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追问:“笨重的队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为一个队伍,必然有一些装备,思想要统一,行为要一致。行军中要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还要联络群众,摆脱敌人等。部队的事务太繁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太“笨重”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见闻言行贯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春游》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班级组织的一次集体春游活动。文章要把春游繁杂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须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叙事描写结合。春游虽然没有红军翻越老山界艰难,但如何克服来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种困难,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如何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发挥春游的作用,如何体验红军的艰难战斗生活等,写作时应认真考虑,认真构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动的描写。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春游》。 3、课后自由阅读有关长征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3一、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泄づ┖炀谝环矫婢ふ骷恰罚且黄匾渎迹媸档匦鹗隽顺ふ魍局泻炀健暗谝蛔炎叩纳健钡墓适隆w髡呗蕉ㄒ唬?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 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 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 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 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 精彩片段 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4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惊惶(huāng)缴(jiǎo)租 呜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zhàn)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耸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领。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红军部队翻越老山界和你个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异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有:山高路险,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山腰,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 2)文章写我们与瑶民攀谈,是为了消除瑶民对我军的误解,为了证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不同,是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现。这是红军战斗的宗旨。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长征途中红军宣传了自己,让人民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赢得民心。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大收获。 3)“我”不仅要和大部队一样翻山越岭,而且和瑶民攀谈,联络群众,打探路程,争取民心,还一路写标语,宣传鼓动,维护军队纪律,维护行军秩序,督促部队前进,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可见,“我”的事真不少,功劳真不小。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时间发生的事情。课文反映的是一个部队翻越高山的情况,不是一个人的爬山情况,因此情况比较复杂,如不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是很难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悬念叠生,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妙趣横生。如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顿生悬念;第10段里说“打听前面的路程……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这里笔锋一转,悬念产生。第28段里又说“我以为30里的山就那么一点”,其实“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样形成悬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悬念的产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应主要有两处。一是“我”在瑶家了解到雷公岩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时发现“简直是绝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来宽”。文章这样多次点明雷公岩的陡峭,前后呼应,突出雷公岩的陡峭,突出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饥饿,没吃饱,也前后呼应,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的顽强意志。 文章张弛交错,红军过雷公岩一段是紧张的,特别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浓墨重彩,而和瑶民攀谈那一段却是温馨的,飞跑下山那一段却是轻松的。可见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但笔法十分灵活。 2)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见闻和言行贯穿全文,把“我”作为线索,反映头绪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开始写道部队走不动,“我们”趁机和瑶民攀谈,消除瑶民对咱军队的误解,打听路程,写标语,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点描写夜里行军的情景和半夜醒来的情景,黎明准备出发,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不多久到了雷公岩,验证了瑶民的话。快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因为一路都要写标语等。这时又交代后卫部队正在和敌人开火,听到敌机的“叹息”,点明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到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时,我们一气儿跑下去。这些情景都是通过“我们”来贯穿全文,把复杂的战斗生活情景反映出来的。 2)文章不仅通过平实的叙事,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露宿山腰的场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对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追问:假使你在现场,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觉如何?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脚底下”,必然使人感觉山太陡峭了,感觉红军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设身处地替红军想想,是感觉不到的。)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追问:敌机怎么会叹息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敌机没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红军,又不能上前线抗日,表明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追问: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何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培养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红军排除万难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此句妙在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追问:“笨重的队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为一个队伍,必然有一些装备,思想要统一,行为要一致。行军中要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还要联络群众,摆脱敌人等。部队的事务太繁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太“笨重”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见闻言行贯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春游》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班级组织的一次集体春游活动。文章要把春游繁杂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须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叙事描写结合。春游虽然没有红军翻越老山界艰难,但如何克服来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种困难,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如何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发挥春游的作用,如何体验红军的艰难战斗生活等,写作时应认真考虑,认真构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动的描写。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春游》。 3、课后自由阅读有关长征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 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5[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6[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饭)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细嚼慢咽)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拟人)“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7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8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9[设计思路] 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地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往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背诵。最后一块是片断仿写。对阅读的训练应该多角度、有层次。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生动描写的作用。 3、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的夜,而且还饿着肚子,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思考下列问题 (1)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伤员病号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三、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学生展示绘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四、作业:完成《训练与检测》第一、二、三、四题。 课后反思:略 第二课时 一、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2、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我最欣赏第 段,理由是: 。 3、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横着心”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是: 。 我喜欢的理由是: 。 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作业 1、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3、比较阅读:《六月雪》与《老山界》(B组、C组同学完成) 课后反思: 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做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在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蓬,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道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有什么相似之处? 2、《老山界》写夜景,主要烘托红军行军的气势,而《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题,《六月雪》则表现自然景象,以现成的戏目命题。你认为"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0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1教材分析 作为一篇老课文,本文有许多值得重点学习的特点:内容上是关于历史和世界奇迹的长征的回忆,可以以小见大,感受这一奇迹的伟大之处,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写法上有基本的记叙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精彩的描写对叙事的帮助和作用等值得学习。 学情分析 作为远离战争与动乱的新时代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可能不容易感同身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宏伟的题材,是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精彩的描写如何做到,需要在分析与体会中琢磨运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大概情况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2.了解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的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老山界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活动过程 1.积累字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苛捐杂税缴点缀 呜咽酣然入梦蜷咀嚼 盛饭落得很远 B.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惊惶: 呜咽: 攀谈: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惊惶(huánɡ)苛捐杂税(kē)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 本文中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2.背诵(或学唱)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五岭”之一越城岭,山高三十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就是本文中的老山界。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 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 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 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写标语帮助伤病员 下午山顶,宿营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3.在文中勾划出最能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山界山高谷深的特点,说明了红军的行路之难。 (2)“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及“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等语句,则形象地表现红军的睡觉之难。 (3)“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一句,体现了红军吃饭之难。 4.仔细品味下列语句,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A.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示例:“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路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 D.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两次写火把,第一次写火把是以“之”字形状,暗示山高路陡;第二次写火把,侧重于展示“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山峰越是险峻,越能展现红军行军场面的“惊心动魄”;越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越是能够彰显红军的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E.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慣”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照着习惯”说明这里的百姓经常受到官兵、土匪的欺压,男人“躲”起来是怕红军也像原来的队伍一样抓壮丁。同时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F.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表现出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出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既构成了对敌人的嘲讽,同时暗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 G.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说明对饭的要求不高,而且时间紧迫。 归纳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探究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示例: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进。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3一、导入 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活动目标 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 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 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 (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讲述一次翻越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PPT展现要求 1.生读文,圈画 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 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 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 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什么样的老山界? 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 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火把.......写出了山的崎岖 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师生共同比画) 师:对对。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 生:读第一段 师:哦一一。重读了30里。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 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30里。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 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好来。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读......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 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坐下,一起来,宽有多?是这么宽吗?这么宽?最多也就这么款。(师比画)要在这上面睡觉,要在这上面走路。好,还有吗?你来 生:25段...... 师:觉得这儿写出了山的深也是怪吓人的。你能结合几个词给大家分析,圈几个词语? 生:一个90度的垂直的大圈 师:好,圈出来继续。 生:一尺多宽悬崖 师:好,请坐。90度。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比这还直,因为它这几乎就是一尺多宽,刚才说了旁边就是悬崖。我们要在这里行军,大家照的特别好。山的陡、山的峭,山的高、山的险全部分析出来,回头我们再读这个句子。难翻的老山界一二。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思路小结: 1.(屏显)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生概括 3.师:出示图片理清时间和线路 4.概括内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齐读这句话 5.分析“难”方法: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活动二认识一支队伍 师:什么样的队伍?PPT长征照片 生:笨重的队伍 师:队伍怎么笨重那?怎样理解这个笨重呢?请你在文中标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圈画。 师:好,我请同学来。你来 生:第二段......人很多 师:嗯很好,感觉这支队伍特别庞大。把“挤”圈出来。还有吗? 生:人很多, 师:如果是几个人的话说走就走起来了。嗯很好,有道理,还有吗? 生:还有第五段 师:这个尺码。而且疾尺码前,一个词啊还有补充。的吗?你来。 生:29段。 师:有很多伤员、病员。所以这支队伍话是笨重的。还有啊你的跟那个理由是一样的',好勒,坐下。你也刚才要说这个要。 生:走的特别慢。 师:好勒,坐下。你好像也有话说。 生:29段。这个地方还有。 师:还有伤员这个伤员好像挺严重的,还要搀扶着走。 师:特别好啊特别好,有小孩说过了,还有没说过的,我都没不如你们找的全。你来说。 生:21段......这个条件太简陋了。 师:说得真好,坐下,啊就是这样一支有着伤员,有着病源,有着马匹,有着这些装备,有着刚才你说的那么好。 来,齐读这一句话,难翻的老山解一二, 生齐读:难翻的老山界就我们这样稳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如果这支队伍仅仅是笨重的话,能翻越这座老山界吗?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大家记住,研读课标出相关的语句。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PPT)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师:好,谁来说一下? 生:读...... 师:好大家把勇气圈出来。好,你来。 生:第30段,我们完成任务,把一个兼职灌输到中对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人一直克服了,然后这个地方写出他掉队坚强。 师:画出来坚强。你不仅表达的好,读的也好(鼓励评价) 生:不要掉队呀,不要做乌龟呀......这个是。这支队伍非常乐观。 师:对。乐观。好,请坐,那咱看能不能啊先别急着回答,来读一下这这句好吧?都挺喜欢的,那个总共四段。前两排读14段,后两排15段。你们两排16段,咱们一起再读17段。好不好看?(融入理解和情感) 生:读 师:觉得刚才在刚才这一遍就像彩排了,那正式的放声。一下能读出这种乐观的感觉吗?好,一二, 生:不要掉队的,不要...... 师:好的,谢谢。那我想问大家,他们真的一点都不紧张吗? 生:不是。 师:她用我们的这种体验来揣测他们的心情,谁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他们紧张吗? 生:...... 师:坐下,你来说。 生:他也亲自来,担心在路上的..... 师:那你觉得从这个环境的险恶感觉他们是紧张的。我们看到了峭壁,在这有一个绝壁,什么样叫绝壁。有的说比峭壁还陡。 师: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字典说即陡峭不能攀岩的山崖。但是他们就这样攀援上来。那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么紧张。 生:在第13个就,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写出他们紧张。 师:唉浑身圈出来,浑身换个词来给它换个词。你说一下,把这个词。全身,你说一下。我的形象很紧张,还是有点紧张。很紧张,非常紧张,只是一个人紧张吗? 哪开始?大家都都紧张,都想努有把力,明明都紧张,却全都选择迎难而上。这是一支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的队伍。(师动情评价) 师:带着理解,一起把13段读一下。我们都知道,一二。 生:齐读....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将努力......)(生回读体会) 师:好,来继续说道,哪里?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29段。好,互相帮助。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4[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关于《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5【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